明初败退漠北的蒙古人为何几十年后又重新爆发了战斗力?

亘古怀念说史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人,字国瑞,是明朝开国君主。了解他事迹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过牛。也因为他是农民出身,所以能够体恤百姓,得到了百姓和很多起义军的支持,最终灭掉元朝,坐上了九五之尊。 不过这个被人称为一代明君的人,在后期的时候竟然开始屠杀开国功臣,他几乎杀掉了所有的开国功臣,以儆效尤,可以说是很残忍了。那么这样一个人在灭掉元朝之后,是如何对待那些蒙古人的呢? 首先他对蒙古人采取的是怀柔的政策,朱元璋在檄文中表示,只要蒙古人诚心投降,他绝不会对蒙古人横加杀戮,当然要是蒙古人反抗,就怪不得他了。他在《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中写下的原文是:“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说明他一开始采取的政策是温和的。 不过对于对蒙古人的处置问题,

他也不是一味的怀柔,也有强硬的一面。他规定,在明朝的统治区域内,禁止蒙古人说本民族的语言,禁止他们穿本民族的服饰,要求他们穿汉服,说汉语,并且把他们的蒙古姓氏改成汉姓,而且还有一点就是他要求蒙古人必须和汉人结合,蒙古的女子必须嫁给汉人,她们不可以和本民族的人相互结合。从这就可以看出来,他其实是想把蒙古人和汉人融合在一起。这些政策对维护当时国家的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    ------------- 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


草莓爱画画


导语:

明朝和蒙古一直是相爱相杀。从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开始,到1644年明朝灭亡。明蒙之间的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明朝和蒙古之间的军事冲突伴随着整个明朝。

一方面明朝没有十足的能力来彻底地消灭北元,尽管明朝的军队多次征伐蒙古,给予蒙古的军队沉重打击。但是在每次征伐结束后不久,蒙古军队就能够迅速地恢复实力,并且积聚力量再一次侵扰明朝的边关!尽管明朝对蒙古恨的牙根痒痒,但却对蒙古的不时侵扰无能为力。究竟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蒙古军队能够迅速地恢复实力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明朝不能够彻底解决蒙古这个边患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分析明蒙之间的关系!



01明初对蒙古的几次征伐,蒙古毫无还手之力!

其实在朱元璋还没有发动起义的时候,元朝已经是病入膏肓了。元朝的军队在入主中原之后,就迅速的腐败掉了。而且元朝的皇帝从忽必烈开始,是一个不如一个,一时不如一时,一会不如一会!上到地方的皇帝宰相,下到地方的六品达鲁花赤,都对百姓盘剥虐待,元朝的灭亡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讨元檄文》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一方面雄心勃勃企图一举消灭北元。另一方面整个明朝焕发着勃勃生机,君臣一心共同抗敌。在这种强有力的动机的引导下,明朝初期对蒙古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征伐:

  1. 应昌之役――元惠宗退出中原返回漠北!应昌之役是一场决定明朝和元朝胜负的关键战役。在这次战役中金戈铁马驰骋草原的蒙古显得是那么不堪一击。明朝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松地击退了元朝军队。这次战役之后蒙古退居漠北建立北元政权。

  2. 宣光二年保卫战――决定北元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洪武五年,朱元璋派徐达,蓝玉等为主将率兵攻打北元。这次战争虽然是明朝获得了名义上的胜利,但实际上,明朝俘获甚少,但是损失巨大。就其实际上来说是北元得到了好处。经过这次战役之后北元逐渐巩固下来,并开始了元朝的复兴计划!
  3. 捕鱼儿海之战――惊动整个蒙古的重大战役!这次战役由冯胜和蓝玉率领明朝军队在捕鱼儿海与元朝军队展开的。这次战役可以说是明朝对元朝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这次战役俘获北元的将领2000多人,军士七万多人,马牛羊15000多头。这次战役让北元军队遭受一次灭顶之灾,受到了沉重的经济损失。

明朝对北元的战争还有很多,但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以上三个。这三次战役都是以明朝的胜利而告终。北元的军队在这些战役中,处于绝对的劣势和被动地位。可以说是毫无还手之力,而明朝的军队却是越打越勇,越打越有斗志。但是终明之世,始终始终未能彻底消灭北元,其中肯定隐藏着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02从明成祖朱棣之后,蒙古势力再一次崛起,明朝对蒙古的作战中多次败北!

自明成祖朱棣之后,明朝的皇帝逐渐变得比较弱势。明朝的国力也在一步步的衰退。而与此同时随着明朝的逐渐衰落,在蒙古草原的蒙古军队又再一次崛起,虽然实力不比从前,但是仍然对明朝形成了不小的隐患。明朝和蒙古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一定的转换。蒙古军队开始处于攻势,明朝军队开始转攻为守,处于被动地位。

这一时期,明朝军队和蒙古军队依然发生了众多的战役。但是与明初不同的是,明朝军队在这些战役中大多以失败告终!这一时期明蒙之间的战役主要包括以下几场:

  1.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明朝军队遭到重创。土木之变发生在1449年,距离明成祖朱棣1413年北伐大败蒙古仅过去30多年的时间。但是就是在这短短的30多年的时间里,明朝的军队已经迅速的腐败掉了,明朝距离的战斗力迅速的削弱。在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因为轻信宦官王振的建议,导致了明朝军队损失数十万人,明英宗被俘的悲剧发生。这是明朝军队对蒙古作战的一次惨败。败到毫无尊严!

  2. 北京保卫战――瓦喇军队包围北京城。在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后,蒙古军队乘胜追击。越过明朝重镇大同,直接包围京师。幸亏在关键时刻于谦挺身而出,李明英宗的弟弟景泰帝即位,并且组织北京保卫战。稳定住了当时的局势。击溃了瓦喇军队。在距离明成祖朱棣大败蒙古军队不到40年的时间里,明朝竟然再一次被蒙古军队包围了首都。
  3. 庚戊之战――纵容俺答汗在京师城外劫掠数日。庚戊之战可以说是影响历史走向的一场关键战役,在这场战役当中俺答汗竟然轻而易举地攻到了北京,而明朝军队竟然毫无还手之力,只能采取严嵩的建议,纵容俺答汗在京师城外劫掠数日。
嘉靖二十年 八月,俺答、阿不孩、吉囊分道入寇,总兵官赵卿帅京营兵,都御史翟鹏理军务,御之。九月辛亥,俺答犯山西,入石州。 嘉靖二十九年 六月丁巳,俺答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副总兵林椿战死。丁丑,俺答大举入寇,攻古北口,蓟镇兵溃。戊寅,掠通州,驻白河,分掠畿甸州县,京师戒严。壬午,薄都城。……甲申,寇退。――《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纪二》

通过上面的三场战役就可以看出,这时的明朝已经边备松弛,对于蒙古的军队已经没有了优势,这些战役中,基本都是明朝的失败而告终。



03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是蒙古军队能够在战败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

1、每次打仗明朝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我觉得用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句俗语,来形容蒙古军队能够在战败后迅速恢复的原因在合适不过了!因为明朝在从元朝手中夺得天下之后,需要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以及增加税收,维护封建经济。而且还有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矛盾。这些事情对于明朝来说都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想要巩固和维持下来都非常困难,想要进一步发展达到繁荣更是难上加难。


而且明朝的军队,只要一出征。就意味着要增加大量的军费开支。而且还有征调百姓补充军队。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对于明朝来说打的就是银子就是金钱。所以明朝军队从明太祖,明成祖之后,就很少再主动的打击蒙古军队。其实他也不是恐惧蒙古军队。而是因为要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样的仗明朝是打不起的!

2、蒙古天生就是游牧民族,在打仗的时候毫无压力或负担。

蒙古军队本来就是骑在马背上的部队,而且蒙古也是天生的游牧民族,他们从马背上长大。他们不需要耕作,如果一旦发生战争,他们随时可以骑在马背上拿上弯刀,和明朝军队开战。而且他们也不需要什么军费和供给。饿了吃羊肉干渴了喝马奶,而且这些东西在草原上都是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的。而且蒙古的军队组成方式是兵农合一的。牧民平时放牧,战争时则随时出征,他们是不需要军费的!

相比于明朝的军队,蒙古的军队显现出很多天然的优势。这些优势是明朝无论怎么弥补都难以达到的。所以说在每一次征伐过后,蒙古的军队都能够迅速地恢复,而且战斗力也逐渐增强,这就是他们的原因所在。



结语:从整个历史上来看,中原汉族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一直是处于劣势的。

从西周时期的,周王室与犬戎的斗争。到秦汉时期,汉王朝与匈奴的斗争。到隋唐时期,唐王朝与突厥的斗争。再到宋朝与辽夏金的斗争,明朝与蒙古和女真的斗争。都反映出一个扑朔迷离的真理。那就是相比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原汉地的封建王朝,在与他们的斗争中都处于一定的劣势。而这种劣势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两者之间的生产方式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

《明史》

《讨元檄文》


游史无终


败退漠北的蒙古人之所以能重新崛起,首先是因为明初对蒙古诸部采取了怀柔的政策,其次是大草原战略纵深广,最后是蒙古人骨子里流淌着英勇善战的基因。

明初对蒙古诸部采取怀柔为先,积极防御为辅的政策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士已经疲惫不堪,加上连年征战导致民不聊生。朱元璋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而不是继续发起战争。为此,他对败退到漠北的蒙古人采取怀柔的政策,但也不因此放松对他们的警惕。

当时,蒙古人被驱逐到漠北后同样需要休养生息,因此尚能与明朝和平共处。明成祖朱棣登基初期,对蒙古诸部也是采取怀柔为先的政策。但到了永乐七年,东蒙古首领本雅失里汉首先挑起战争,他先是杀掉明朝的来使,后又歼灭了明朝的十万大军。

朱棣对此怒不可遏,决定北伐蒙古。

漠北的大草原战略纵深广,朱棣五次北伐战果寥寥

漠北指瀚海沙漠以北地区,南到戈壁滩,东到克鲁伦河,西到杭爱山、阿尔泰山一线,北到太平洋。由于漠北跨越的区域太广,朱棣五次北伐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战果。

永乐八年,朱棣率领五十万大军亲征蒙古,头三个月没有找到本雅失里汉的任何一支军队,直到第五个月才和本雅失里汉相遇,但此时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明军得不到后勤保障,“致军士乏食者多死”。因此,明军的实力大打折扣,以至于本雅失里汉顺利逃走。

此后的四次北伐和前面类似,要么找不到敌军,要么由于战线拉的太长,明军实力受到限制,取得的战果寥寥。

蒙古人骨子里流淌着英勇善战的基因

雍正皇帝:“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雍正皇帝的这句话虽然有自夸的意思在里头,但不可否认的是游牧民族确实英勇善战,而蒙古族就是其中的典型。

蒙古帝国曾经进行过三次西征,第一次西征将花刺子模灭国,第二次西征征服了伏尔加河以西诸国,第三次西征一直打到了埃及。

蒙古诸部败退到漠北后,几十年之间就能崛起,这也和他们骨子里英勇善战的基因有关。


风雪赫连城


是呀,题主这个问题说得挺好。在明朝时期蒙古人就像小强一样,打一次,几十年后又恢复过来,然后接着威胁边境,然后又得打,直至明朝灭亡。

让我们先来看看明朝的地图吧:

仔细看看,在明朝北部从东至西依次是女真、鞑靼和瓦刺,每个都和明朝有世仇。


小编认为,明朝在1368至1644的二百七十六年间在北方战争不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对不能一概而论。下面,小编就试着和大家讨论下:


从军事方面来说,北方产马,少数民族天生就是生在马背上的民族,人人是骑马的战士。汉族在冷兵器时代就是打不过少数民族,这是天生的劣势。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既然能抢那为什么不干呢?于是,只要中原民族威慑力稍弱,北方少数民族立刻会南下入侵。

从政治方面来说,北方的瓦剌和鞑靼衍生于元朝,而女真人则是南宋时期金人的后裔,而明朝灭了元朝。朋友的敌人自然也是敌人,于是北方少数民族也自然和明朝有天然的矛盾和冲突。汉族所建立的明朝也不像汉代和清代一样喜欢采取和亲政策,相反坚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对外族势力历来不妥协。虽然有“互市”政策的出台,但那毕竟是少数。相反对于杀害了许多无辜少数民族性命的李成梁,却连年高升(李成梁曾谎称互市,等少数民族商人到达后纵兵劫掠)。这必然更激化了民族矛盾。

从经济方面来说,少数民族南下劫掠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北方经济结构实在太单一,产业只有畜牧业,铁锅、棉布、盐等物资只能依靠贸易,如果互市不同就只能去抢。毕竟那些东西不用也不可能,自己也造不出。比如说隆庆和议时,对互市最积极的是在战争时占上风的少数民族,其次是明朝边将,就能证明这件事。(下图为明朝铁锅,当时被少数民族视为奇货)

从地理方面来说,北方寒冷、物资缺乏,汉族人认为那里无法居住,这就决定了中央政权无法在那里设置行省进行管理。相反少数民族已经适应了北方的居住条件,即使经历了“成华犁庭事件”这样几乎灭族的事情,只要汉族军队撤走,那就立刻可以繁衍生息,二十年后又形成战斗力。这对于当时的明朝还真是无解的情况。(下图为成化犁庭事件图,几乎将北方少数民族绝种)

总上所述,明朝在当时占有人口和生产力的优势。但北方的寒冷气候保护了少数民族,所以中央政权始终无法对北方地区实行有效统治,进而形成一个死循环,直至明朝灭亡。


物质文化史


明朝对蒙古之间的战争随着明朝的建立发展大致分为二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367年朱元璋北伐,带领部下徐达,常遇春进攻蒙古把蒙古人赶到草原大漠,这时候明朝兵强马壮作战勇猛.

第二时期是从1424仁宗即位到1570年汉吉那投降大明。由于明朝这个时期大的战争很少,开国的将领凋零军队战斗力也有所下降。明转向防御,开始在京城以北修筑长城抵挡蒙古。蒙古在这一时期也被瓦剌统一各部快速的恢复战斗力,游牧民族的特点。最为著名的就是土木堡之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