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敗退漠北的蒙古人為何幾十年後又重新爆發了戰鬥力?

亙古懷念說史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鍾離人,字國瑞,是明朝開國君主。瞭解他事蹟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過牛。也因為他是農民出身,所以能夠體恤百姓,得到了百姓和很多起義軍的支持,最終滅掉元朝,坐上了九五之尊。 不過這個被人稱為一代明君的人,在後期的時候竟然開始屠殺開國功臣,他幾乎殺掉了所有的開國功臣,以儆效尤,可以說是很殘忍了。那麼這樣一個人在滅掉元朝之後,是如何對待那些蒙古人的呢? 首先他對蒙古人採取的是懷柔的政策,朱元璋在檄文中表示,只要蒙古人誠心投降,他絕不會對蒙古人橫加殺戮,當然要是蒙古人反抗,就怪不得他了。他在《奉天北伐討元檄文》中寫下的原文是:“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說明他一開始採取的政策是溫和的。 不過對於對蒙古人的處置問題,

他也不是一味的懷柔,也有強硬的一面。他規定,在明朝的統治區域內,禁止蒙古人說本民族的語言,禁止他們穿本民族的服飾,要求他們穿漢服,說漢語,並且把他們的蒙古姓氏改成漢姓,而且還有一點就是他要求蒙古人必須和漢人結合,蒙古的女子必須嫁給漢人,她們不可以和本民族的人相互結合。從這就可以看出來,他其實是想把蒙古人和漢人融合在一起。這些政策對維護當時國家的統一有著重要的作用。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草莓愛畫畫


導語:

明朝和蒙古一直是相愛相殺。從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開始,到1644年明朝滅亡。明蒙之間的矛盾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明朝和蒙古之間的軍事衝突伴隨著整個明朝。

一方面明朝沒有十足的能力來徹底地消滅北元,儘管明朝的軍隊多次征伐蒙古,給予蒙古的軍隊沉重打擊。但是在每次征伐結束後不久,蒙古軍隊就能夠迅速地恢復實力,並且積聚力量再一次侵擾明朝的邊關!儘管明朝對蒙古恨的牙根癢癢,但卻對蒙古的不時侵擾無能為力。究竟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蒙古軍隊能夠迅速地恢復實力呢,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明朝不能夠徹底解決蒙古這個邊患呢?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的分析分析明蒙之間的關係!



01明初對蒙古的幾次征伐,蒙古毫無還手之力!

其實在朱元璋還沒有發動起義的時候,元朝已經是病入膏肓了。元朝的軍隊在入主中原之後,就迅速的腐敗掉了。而且元朝的皇帝從忽必烈開始,是一個不如一個,一時不如一時,一會不如一會!上到地方的皇帝宰相,下到地方的六品達魯花赤,都對百姓盤剝虐待,元朝的滅亡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自是以後,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曆以弟鳩兄,至於弟收兄妻,子徵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討元檄文》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一方面雄心勃勃企圖一舉消滅北元。另一方面整個明朝煥發著勃勃生機,君臣一心共同抗敵。在這種強有力的動機的引導下,明朝初期對蒙古發動了多次大規模的征伐:

  1. 應昌之役――元惠宗退出中原返回漠北!應昌之役是一場決定明朝和元朝勝負的關鍵戰役。在這次戰役中金戈鐵馬馳騁草原的蒙古顯得是那麼不堪一擊。明朝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輕鬆地擊退了元朝軍隊。這次戰役之後蒙古退居漠北建立北元政權。

  2. 宣光二年保衛戰――決定北元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洪武五年,朱元璋派徐達,藍玉等為主將率兵攻打北元。這次戰爭雖然是明朝獲得了名義上的勝利,但實際上,明朝俘獲甚少,但是損失巨大。就其實際上來說是北元得到了好處。經過這次戰役之後北元逐漸鞏固下來,並開始了元朝的復興計劃!
  3. 捕魚兒海之戰――驚動整個蒙古的重大戰役!這次戰役由馮勝和藍玉率領明朝軍隊在捕魚兒海與元朝軍隊展開的。這次戰役可以說是明朝對元朝作戰的一次重大勝利。這次戰役俘獲北元的將領2000多人,軍士七萬多人,馬牛羊15000多頭。這次戰役讓北元軍隊遭受一次滅頂之災,受到了沉重的經濟損失。

明朝對北元的戰爭還有很多,但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以上三個。這三次戰役都是以明朝的勝利而告終。北元的軍隊在這些戰役中,處於絕對的劣勢和被動地位。可以說是毫無還手之力,而明朝的軍隊卻是越打越勇,越打越有鬥志。但是終明之世,始終始終未能徹底消滅北元,其中肯定隱藏著更加深層次的原因!


02從明成祖朱棣之後,蒙古勢力再一次崛起,明朝對蒙古的作戰中多次敗北!

自明成祖朱棣之後,明朝的皇帝逐漸變得比較弱勢。明朝的國力也在一步步的衰退。而與此同時隨著明朝的逐漸衰落,在蒙古草原的蒙古軍隊又再一次崛起,雖然實力不比從前,但是仍然對明朝形成了不小的隱患。明朝和蒙古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一定的轉換。蒙古軍隊開始處於攻勢,明朝軍隊開始轉攻為守,處於被動地位。

這一時期,明朝軍隊和蒙古軍隊依然發生了眾多的戰役。但是與明初不同的是,明朝軍隊在這些戰役中大多以失敗告終!這一時期明蒙之間的戰役主要包括以下幾場:

  1.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明朝軍隊遭到重創。土木之變發生在1449年,距離明成祖朱棣1413年北伐大敗蒙古僅過去30多年的時間。但是就是在這短短的30多年的時間裡,明朝的軍隊已經迅速的腐敗掉了,明朝距離的戰鬥力迅速的削弱。在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因為輕信宦官王振的建議,導致了明朝軍隊損失數十萬人,明英宗被俘的悲劇發生。這是明朝軍隊對蒙古作戰的一次慘敗。敗到毫無尊嚴!

  2. 北京保衛戰――瓦喇軍隊包圍北京城。在土木堡之變發生之後,蒙古軍隊乘勝追擊。越過明朝重鎮大同,直接包圍京師。幸虧在關鍵時刻於謙挺身而出,李明英宗的弟弟景泰帝即位,並且組織北京保衛戰。穩定住了當時的局勢。擊潰了瓦喇軍隊。在距離明成祖朱棣大敗蒙古軍隊不到40年的時間裡,明朝竟然再一次被蒙古軍隊包圍了首都。
  3. 庚戊之戰――縱容俺答汗在京師城外劫掠數日。庚戊之戰可以說是影響歷史走向的一場關鍵戰役,在這場戰役當中俺答汗竟然輕而易舉地攻到了北京,而明朝軍隊竟然毫無還手之力,只能採取嚴嵩的建議,縱容俺答汗在京師城外劫掠數日。
嘉靖二十年 八月,俺答、阿不孩、吉囊分道入寇,總兵官趙卿帥京營兵,都御史翟鵬理軍務,御之。九月辛亥,俺答犯山西,入石州。 嘉靖二十九年 六月丁巳,俺答犯大同,總兵官張達、副總兵林椿戰死。丁丑,俺答大舉入寇,攻古北口,薊鎮兵潰。戊寅,掠通州,駐白河,分掠畿甸州縣,京師戒嚴。壬午,薄都城。……甲申,寇退。――《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通過上面的三場戰役就可以看出,這時的明朝已經邊備鬆弛,對於蒙古的軍隊已經沒有了優勢,這些戰役中,基本都是明朝的失敗而告終。



03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是蒙古軍隊能夠在戰敗後迅速恢復的主要原因!

1、每次打仗明朝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我覺得用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這句俗語,來形容蒙古軍隊能夠在戰敗後迅速恢復的原因在合適不過了!因為明朝在從元朝手中奪得天下之後,需要安定社會秩序,恢復發展生產。以及增加稅收,維護封建經濟。而且還有調和統治階級內部的各種矛盾。這些事情對於明朝來說都是一個很沉重的負擔。想要鞏固和維持下來都非常困難,想要進一步發展達到繁榮更是難上加難。


而且明朝的軍隊,只要一出征。就意味著要增加大量的軍費開支。而且還有徵調百姓補充軍隊。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打仗對於明朝來說打的就是銀子就是金錢。所以明朝軍隊從明太祖,明成祖之後,就很少再主動的打擊蒙古軍隊。其實他也不是恐懼蒙古軍隊。而是因為要損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樣的仗明朝是打不起的!

2、蒙古天生就是遊牧民族,在打仗的時候毫無壓力或負擔。

蒙古軍隊本來就是騎在馬背上的部隊,而且蒙古也是天生的遊牧民族,他們從馬背上長大。他們不需要耕作,如果一旦發生戰爭,他們隨時可以騎在馬背上拿上彎刀,和明朝軍隊開戰。而且他們也不需要什麼軍費和供給。餓了吃羊肉乾渴了喝馬奶,而且這些東西在草原上都是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到的。而且蒙古的軍隊組成方式是兵農合一的。牧民平時放牧,戰爭時則隨時出征,他們是不需要軍費的!

相比於明朝的軍隊,蒙古的軍隊顯現出很多天然的優勢。這些優勢是明朝無論怎麼彌補都難以達到的。所以說在每一次征伐過後,蒙古的軍隊都能夠迅速地恢復,而且戰鬥力也逐漸增強,這就是他們的原因所在。



結語:從整個歷史上來看,中原漢族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一直是處於劣勢的。

從西周時期的,周王室與犬戎的鬥爭。到秦漢時期,漢王朝與匈奴的鬥爭。到隋唐時期,唐王朝與突厥的鬥爭。再到宋朝與遼夏金的鬥爭,明朝與蒙古和女真的鬥爭。都反映出一個撲朔迷離的真理。那就是相比於北方的遊牧民族,中原漢地的封建王朝,在與他們的鬥爭中都處於一定的劣勢。而這種劣勢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兩者之間的生產方式政治經濟制度的不同。

《明史》

《討元檄文》


遊史無終


敗退漠北的蒙古人之所以能重新崛起,首先是因為明初對蒙古諸部採取了懷柔的政策,其次是大草原戰略縱深廣,最後是蒙古人骨子裡流淌著英勇善戰的基因。

明初對蒙古諸部採取懷柔為先,積極防禦為輔的政策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將士已經疲憊不堪,加上連年征戰導致民不聊生。朱元璋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而不是繼續發起戰爭。為此,他對敗退到漠北的蒙古人採取懷柔的政策,但也不因此放鬆對他們的警惕。

當時,蒙古人被驅逐到漠北後同樣需要休養生息,因此尚能與明朝和平共處。明成祖朱棣登基初期,對蒙古諸部也是採取懷柔為先的政策。但到了永樂七年,東蒙古首領本雅失裡漢首先挑起戰爭,他先是殺掉明朝的來使,後又殲滅了明朝的十萬大軍。

朱棣對此怒不可遏,決定北伐蒙古。

漠北的大草原戰略縱深廣,朱棣五次北伐戰果寥寥

漠北指瀚海沙漠以北地區,南到戈壁灘,東到克魯倫河,西到杭愛山、阿爾泰山一線,北到太平洋。由於漠北跨越的區域太廣,朱棣五次北伐都沒有取得明顯的戰果。

永樂八年,朱棣率領五十萬大軍親征蒙古,頭三個月沒有找到本雅失裡漢的任何一支軍隊,直到第五個月才和本雅失裡漢相遇,但此時由於戰線拉得太長明軍得不到後勤保障,“致軍士乏食者多死”。因此,明軍的實力大打折扣,以至於本雅失裡漢順利逃走。

此後的四次北伐和前面類似,要麼找不到敵軍,要麼由於戰線拉的太長,明軍實力受到限制,取得的戰果寥寥。

蒙古人骨子裡流淌著英勇善戰的基因

雍正皇帝:“中國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

雍正皇帝的這句話雖然有自誇的意思在裡頭,但不可否認的是遊牧民族確實英勇善戰,而蒙古族就是其中的典型。

蒙古帝國曾經進行過三次西征,第一次西征將花刺子模滅國,第二次西征征服了伏爾加河以西諸國,第三次西征一直打到了埃及。

蒙古諸部敗退到漠北後,幾十年之間就能崛起,這也和他們骨子裡英勇善戰的基因有關。


風雪赫連城


是呀,題主這個問題說得挺好。在明朝時期蒙古人就像小強一樣,打一次,幾十年後又恢復過來,然後接著威脅邊境,然後又得打,直至明朝滅亡。

讓我們先來看看明朝的地圖吧:

仔細看看,在明朝北部從東至西依次是女真、韃靼和瓦刺,每個都和明朝有世仇。


小編認為,明朝在1368至1644的二百七十六年間在北方戰爭不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絕對不能一概而論。下面,小編就試著和大家討論下:


從軍事方面來說,北方產馬,少數民族天生就是生在馬背上的民族,人人是騎馬的戰士。漢族在冷兵器時代就是打不過少數民族,這是天生的劣勢。而對於少數民族來說,既然能搶那為什麼不幹呢?於是,只要中原民族威懾力稍弱,北方少數民族立刻會南下入侵。

從政治方面來說,北方的瓦剌和韃靼衍生於元朝,而女真人則是南宋時期金人的後裔,而明朝滅了元朝。朋友的敵人自然也是敵人,於是北方少數民族也自然和明朝有天然的矛盾和衝突。漢族所建立的明朝也不像漢代和清代一樣喜歡採取和親政策,相反堅持“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對外族勢力歷來不妥協。雖然有“互市”政策的出臺,但那畢竟是少數。相反對於殺害了許多無辜少數民族性命的李成梁,卻連年高升(李成梁曾謊稱互市,等少數民族商人到達後縱兵劫掠)。這必然更激化了民族矛盾。

從經濟方面來說,少數民族南下劫掠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北方經濟結構實在太單一,產業只有畜牧業,鐵鍋、棉布、鹽等物資只能依靠貿易,如果互市不同就只能去搶。畢竟那些東西不用也不可能,自己也造不出。比如說隆慶和議時,對互市最積極的是在戰爭時佔上風的少數民族,其次是明朝邊將,就能證明這件事。(下圖為明朝鐵鍋,當時被少數民族視為奇貨)

從地理方面來說,北方寒冷、物資缺乏,漢族人認為那裡無法居住,這就決定了中央政權無法在那裡設置行省進行管理。相反少數民族已經適應了北方的居住條件,即使經歷了“成華犁庭事件”這樣幾乎滅族的事情,只要漢族軍隊撤走,那就立刻可以繁衍生息,二十年後又形成戰鬥力。這對於當時的明朝還真是無解的情況。(下圖為成化犁庭事件圖,幾乎將北方少數民族絕種)

總上所述,明朝在當時佔有人口和生產力的優勢。但北方的寒冷氣候保護了少數民族,所以中央政權始終無法對北方地區實行有效統治,進而形成一個死循環,直至明朝滅亡。


物質文化史


明朝對蒙古之間的戰爭隨著明朝的建立發展大致分為二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1367年朱元璋北伐,帶領部下徐達,常遇春進攻蒙古把蒙古人趕到草原大漠,這時候明朝兵強馬壯作戰勇猛.

第二時期是從1424仁宗即位到1570年漢吉那投降大明。由於明朝這個時期大的戰爭很少,開國的將領凋零軍隊戰鬥力也有所下降。明轉向防禦,開始在京城以北修築長城抵擋蒙古。蒙古在這一時期也被瓦剌統一各部快速的恢復戰鬥力,遊牧民族的特點。最為著名的就是土木堡之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