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坦克裝彈機這麼方便而西方國家卻喜歡用“黑叔叔”手工裝彈?

嘯鷹評


手工裝填的爆發射速太高了,所以美國和西方坦克特喜歡。而且裝填手的培養費用很低廉,要求也不高,一般智力就能擔任,一個動力和爆發力十足的“黑叔叔”裝填手,能夠輸出10秒3發的爆發射速,這要比俄式坦克自動裝填機的每分鐘8發的射速要高出數倍。

當初因為坦克的獵-殲式火控系統還沒有誕生,所以坦克的命中率是很多國家主要糾結的問題。蘇聯的解決辦法很簡單很暴力,那就是提高射速,憑藉著高射速,總會有命中目標的炮彈。為此,蘇聯特意研發了可提高發射速度的自動裝彈機。自從1962年開始,蘇聯的主戰坦克開始非常普遍的裝備了轉盤式自動裝彈機。

相比起蘇/俄主戰坦克的自動裝彈機系統發展裝備得熱火朝天,西方國家卻一直對自動裝彈機並不感冒。西方最先進的幾款坦克:美國M1系列、德國豹II系列以及英國“挑戰者”系列主戰坦克均採用傳統的人工裝彈方式,只有法國的“勒克萊爾”主戰坦克裝備了自動裝彈機,在西方國家中顯得獨樹一。

那麼,為何自動化工業水平更高,更加註重人員舒適性的西方國家會在省時省力的自動裝彈機上發展緩慢呢?答案就是因為當時西方國家對自動裝彈機不放心,最初研發出來的自動裝彈機遠遠沒有成熟,可靠性很低,相當程度上影響坦克的作戰能力。而且西方國家注重研發先進的觀瞄、火控系統,爭取首發命中,先發制人,對坦克的射速要求不高。所以西方國家仍然沒有用自動裝彈機替代裝填手,依然採用人工裝填方式。

美國M1系列、德國豹II系列以及英國“挑戰者”系列主戰坦克的研發裝備時間都比較早,等到後來自動裝彈機成熟可靠了,這些坦克的設計早已經定型,炮塔內部空間設計佈局確定下來,後續改進型只是在火炮、彈藥、裝甲、動力等方面進行改進,很難進行加裝自動裝彈機這種重大改進。只有法國的“勒克萊爾”主戰坦克不早不晚的趕上自動裝彈機發展成熟時期。

實際上,相比起蘇/俄的自動裝彈方式,西方國家的人工裝填方式並沒有完全落後。特別是西方國家主要使用120毫米整體彈藥,彈頭和發射藥是一體的,而蘇/俄坦克主要使用125毫米分體式彈藥,它的彈頭和發射藥是分開的。如果要人工裝填,需要射手在短時間內進行兩次搬運,工作量增加了一倍。而西方的炮彈重量較小,加上只需要裝填一次,裝填手的體力消耗相對較小,足以應付絕大多數情況下的戰鬥。

目前來看,自動裝彈機總體更具優勢一些,它可以減小坦克炮塔體積重量,由此可減少炮塔被命中的概率,而且它的總體裝填速度還是要更快,可以讓坦克維持高射速。當初西方只是錯過自動裝彈機的發展潮流,未來有機會的話,西方國家很可能會相繼給它們的坦克裝備自動裝彈機。


科羅廖夫


對於上世紀60年代的開始研發的坦克自動裝填技術來說,確實稱得上是一場技術革命,它徹底解放了裝填手的工作,使得從五人車組、四人車組都變成了三人車組,在提升坦克性能的同時,降低作戰成本,如今的蘇制和俄製坦克,基本都是採用無人裝填技術的,而西方國家對於無人裝填技術在使用一段時間後,還是採用了裝填手的傳統裝填方式,因為一體式裝填機,極易產生故障和在作戰中發生殉爆。

在二戰後,各國紛紛對自己的坦克進行改進,隨著豹1的開發,世界上第一款主戰坦克孕育而生,高效的裝填、靈活的機動、高巡航速度,使得處於冷戰開端的蘇聯倍感壓力,並在T64主戰坦克的基礎上,研發安裝了自動裝填機結構,而西方採用這一項技術僅僅在MBT-70上出現,所有的豹式坦克,和英國的酋長、挑戰者,以及美國的M系列坦克,均採用人工裝填。

對於西方國家來說,其實早在1967年,就通過邊境途徑獲得了一輛T-64A型主戰坦克,在對它進行了內部分析和數據採集和建立模型後,隨機進行試射環節,實驗證明,不管在哪個角度擊穿裝甲,即便內部成員安然無事,這一套一體式的裝填系統都會損壞,如果往裡面塞滿彈藥,極易發生殉爆,在蘇聯絕對的坦克數量優勢面前,西方國家不可能再讓坦克面臨隨時被擊穿後報廢的狀況,因此,很少使用全自動裝填,如今的西方坦克大多采用半自動裝填,炮手只需要講炮彈從密封艙種取出,放在專門的膛口裝填機中即可,不比全自動裝填機遜色。


霹靂火防務


誰說西方坦克不用自動裝彈機了?法國勒克萊爾坦克的自動裝彈機被吃了?瑞典的妖孽STRV坦克用到的自動裝彈機被吃了?此外法國早期輕坦重坦上的一票轉輪裝彈機有話說……但是除了法國坦克之外,現實中西方國家確實沒有大規模裝備自動裝彈機(STRV的自動裝彈機技術實際上也是和法國合作得到的)。

用了自動裝彈機的勒克萊爾主戰坦克

用了自動裝彈機的AMX-13輕型坦克

用了自動裝彈機的瑞典STRV坦克

原因其實很簡單:其實就是現代歐美坦克的底子“辣雞”!現代坦克歐美的主流還是冷戰70、80年代為基礎設計的那一批妖孽,代表的也是60/70年代的技術水平。

你比如說現在德國的豹2坦克,這玩意是1968年美國和西德聯合研發MBT-70主戰坦克失敗之後西德獨立發展的結果,算下來也就是一個利用60年代後期的技術在70年代研發,一直到1978年才列裝的坦克。而剩下的不管你是豹2A5還是豹2A6其實本質上還是在老豹2的基礎上改進而已,跟裝彈機相關的主體炮塔結構上沒咋變。

德國的豹2A6,但你不管改成豹2A幾,他都還是70年代的底子

你再說說美國的M1坦克,這玩意本身也是研發MBT-70主戰坦克失敗之後,美國人自己搞的而已,其技術也是70年代左右的技術,後期不管M1A1還是M1A2還是M1A2C都還是利用這個車身,改改炮塔做點修修補補的工作罷了。

1979年還在測試的M1坦克

不過拋開這幾個坦克之外的話,不論美國人還是德國人其實都研發過自動裝彈機,比如MBT-70主戰坦克項目的時候,雙方的設計方案上就有自動裝彈機加入。再往前美國也在T-58、T-69等一系列坦克研發計劃當中嘗試過裝彈機,不過本身美國在坦克技術上就落後於蘇聯,所以在50到60年代嘗試的裝彈機項目無一不表露出技術不靠譜、可靠性差、成本增加等一系列問題,這也導致了這些現代主流坦克在70年代完成基礎研發的時候,取消了不靠譜的自動裝彈機,換成了成熟省事的手動裝填,畢竟黑蜀黍在70年代可沒現在“黑命貴”。

豹2和M1兩大西方主流坦克的基礎都是60年代末美德聯合研發的MBT-70主戰坦克,而且還沒研發成功,不過說實在,MBT-70就算真列裝,那全套的均質裝甲+間隙裝甲為主的防禦系統也很難和T-64、T-72這種採用複合裝甲的蘇聯坦克對比

MBT-70的自動裝彈機

試驗搖擺炮塔和自動裝彈機的美國T-69中型坦克

試驗搖擺炮塔和自動裝彈機的T-58重型坦克,美國人很早就開始嘗試自動裝彈機了

其實西方主流坦克主要集中誕生在在75到85年這個時間段的原因是來自蘇聯鋼鐵洪流的壓力,逼得他們不得不加速更新換代。誰知道沒幾年蘇聯解體了,舊坦克修修補補小改一下還能接著用,誰閒著沒事推翻了原來的設計專門去研發新的?也就法國人的勒克萊爾推出的時候都快90年了,有時間自己琢磨自動裝彈機(再加上法國玩了N年自動裝彈機之後也有自己的技術儲備),所以才成了除了蘇系坦克之外少有的裝備自動裝彈機的西方坦克。

PS:最後說個題外話,如果蘇聯繼續存在,而且持續高強度冷戰,美國會在1988到1996年開始研發FTTB主戰坦克項目,也就是M1A3型。按照當時的設計就已經用上了140mm主炮、自動無人炮塔和自動裝彈機了,整體設定跟現在俄羅斯的T-14阿瑪塔坦克很接近,所以說殊途同歸。

FTTB主戰坦克項目

當時的計劃結構圖,3名成員全部在車身內,採用無人炮塔,整體結構跟現在俄羅斯的T-14阿瑪塔坦克很接近

FTTB主戰坦克項目的自動裝彈機


鐵匠工坊


不能說西方國家喜歡用人工裝填,實際上研製較晚的西方坦克也使用自動裝彈機的,比如法國的勒克萊爾等。

美國的M1系列、德國豹2系列,英國挑戰者2等坦克仍使用人工裝彈。M1的改進型號M1A3也有自動裝彈機,只不過這個型號被束之高閣了。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M1和豹2都是上世紀70年代研製的,時間比較早,當時自動裝彈系統不成熟,可靠性不高,也沒有預留改裝空間。

2、等技術成熟了,想改卻很麻煩,要在結構上大動,也需要大筆的資金。但這時冷戰已經結束了,對坦克的技術要求不再迫切,再加上空中力量快速發展,坦克大戰的可能性越來越低,陸軍更多承擔打掃戰場的任務,所以就先這麼用著了。

3、自動裝彈機是法國率先使用的,他們在AMX13輕型坦克上安裝了左輪式旋轉彈倉,實現了高射速。美國也掌握了這種技術,但沒有使用。

70年代,美德聯合研製MBT70坦克,準備採用尾艙式自動裝彈機。但是美國設計的裝彈機不可靠,經常把可燃藥筒撞壞。後來MBT70取消,這種技術轉為儲備,勒克萊爾、90式、K2坦克的自動裝彈機都是參考MBT70方案設計的。

4、美國後來又研製了M1 TTB,擬採用無人炮塔和TTB自動裝彈機系統,還開發過另一種快抽系統。但因沒有足夠的需求,也沒有裝備。

5、人工裝彈也有它的好處,多一個人多一份力。裝彈手不是隻裝炮彈的,還兼顧很多工作。比如兼職通訊員,多操作一挺機槍,準步兵,維護履帶時4人也比3人更快捷。

但自動裝彈機是未來的趨勢,西方的新坦克也會使用自動裝彈機或無人炮塔,不太可能再靠黑叔叔手工裝彈了。


和風漫談


裝彈機是一種提高射速、節約人力的好選擇,但是它並不適合西方國家的裝甲部隊使用,這是東西方坦克發展風格和裝甲部隊作戰習慣決定的。

西方坦克強調的是人機功能,也就是車內空間做得很大,這就給彈藥填裝手提供了充分的活動空間。另一方面,坦克在作戰過程中需要來回切換不同種類的彈藥,比如對付坦克的穿甲彈、對付步兵的高爆彈以及對付遠程目標的炮射導彈等,使用人工可以即使調整彈藥種類,而在裝彈機上是很難即使更換彈種的。因此西方國家普遍覺得使用人工裝彈更加符合作戰要求。

俄羅斯製造的坦克普遍都帶有裝彈機,但是機器是不會思考的,它只能機械的完成裝彈動作,這在使用一種彈藥連續設計的過程中確實可以起到增加設計速度的作用,但是在更換彈藥品種時就顯得相當困難了。不過,蘇系坦克的空間普遍狹小,如果多一名彈藥填裝手的話造成車內空間苦不堪言,因此俄羅斯人很原因用機器代替填裝手。

此外,坦克上的車組成員減少未必是好事!因為野戰中的坦克經常需要維修,這時候車組成員多的優勢就會展現出來了。日本的坦克是自動化程度最高的,10式坦克僅需要3名車組成員就能使用了,但是當坦克出故障時就很蛋疼了,哪怕是簡單的更換履帶都是相當費勁的工作,有填裝手的車組成員至少是4人,這就讓坦克維修工作變得簡單高效了。因此說多一名填裝手也是有好處的。


利刃號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自動裝彈機結構較為複雜~故障率相對較高


z假面


多看看那些自動裝填的歐洲國家。別什麼都盯著美國。美國只是分型號,少量型號也用自動裝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