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如果日本和德國共同夾擊蘇聯,蘇聯會滅亡嗎?

勇敢的羅


那個樣子,戰爭會更早的結束,只不過勝利的不會是日本和德國,而是同盟國。

首先從紙面上的力量對比來看,如果日本進攻蘇聯似乎能佔了不小的便宜,而且有人專門搬出諾門坎戰役蘇日雙方的交換比,想說明蘇軍的戰鬥力其實並不比日軍好,只不過是靠著大規模機械化作戰才最後贏得了勝利。但是如果真的考察一下子諾門坎戰役前前後後的一切因素,我們就會發現上面那個結論是錯的。

首先諾門坎戰役爆發的時候是蘇聯大清洗帶來惡果最為嚴重的時候,朱可夫到諾門坎進行指揮實際上是臨陣換將。蘇聯在諾門坎戰役和芬蘭戰役中間吃了虧之後,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進行整改和反省,許多被誣陷的高級軍官從監獄裡放了出來,羅克索夫斯基就是在這一期間重新回去當機械化軍軍長了,當然了,他後來成了蘇聯元帥………

其次總有人說蘇聯消耗了更多的武器彈藥才打贏了,這實際上也挺可笑。戰爭不是單純士兵去拼勇敢和技術,更多的是兩個國家之間整體的較量,能造出更多武器彈藥並且及時運到戰場,獲得勝利當然是非常光榮的。美軍什麼時候不是這個樣子打仗的?蘇聯的工業化能力雖然跟德國和美國比起來還差一點,碾壓日本也不是問題。

最後,二戰爆發之後,西方向蘇聯提供大批援助的主要路線,實際上還是北極航線。雖然在遠東方向美國也向蘇聯提供了許多援助,但是跟北極航線比起來還是不值一提。為什麼?海運的低成本和便捷性啊!從西伯利亞方向向蘇聯的工業區提供援助,美國要麼是空運,要麼是海運到蘇聯的遠東港口,然後再依靠西伯利亞鐵路的陸運,不管是從成本和效率來說都沒法跟北極航線比。

所以考慮著三點因素之後,如果日本在兩年後的1941年再去進攻,恐怕要吃的苦頭會更大。首先蘇聯重新調整部隊的指揮體系和組織編制已經兩年了,雖然說大清洗造成的傷害一時可能還沒有辦法搞完,但是肯定要比最高峰的時候好很多吧?

即便是蘇聯調動了40萬西伯利亞的軍隊前往莫斯科,留在遠東的還有七八十萬之多,而且他們的機械化程度不是關東軍能比的。只要指揮體系不像大清洗剛剛結束的時候那麼混亂,足夠讓日軍喝一壺的了吧?

然後呢,日本能夠切斷蘇聯獲得少量美國援助的路線,但是這件事情無傷大雅。再往下日本會遇見點什麼?一個還需要大量牲畜作為運輸工具的軍隊,被困在西伯利亞冰天雪地的荒原上……

大批的精銳部隊不得不調往蘇聯作戰,這邊還在進行抵抗的中國會幹點什麼?

更重要一點的是,美國就不需要去考慮什麼先歐後亞戰略了,能夠先就傾力一擊掐死日本……

美國真正在太平洋戰爭中投入力量進行反擊是什麼時候?

所以說,如果日本真的去打西伯利亞了,二戰也許不用再45年結束,43年底沒準就打出個分曉了。結果也許會跟現實中的二戰倒過來,日本肯定先完犢子,德國能多頂一年半載。


千里巖


二戰中,如果日本和德國共同夾擊蘇聯,蘇聯到了十分危險的時候,甚至蘇聯很有可能會滅亡,還一定會滅亡。問題是,日本配合德國進攻蘇聯,出工不出力,做做樣子,也會嚇死蘇聯的呀!日本進攻蘇聯,小打小鬧,轉為大打大鬧,變配合為主攻,蘇聯在兩線作戰中分兵拒之,無法集中兵力來殲滅德軍,德軍不會被包圍殲滅,相反蘇軍也會被德日兩大主力殲滅。問題是日軍被強大蘇軍打怕了,嚇怕了,嚇破了膽。日軍不再有信心,決心,和勇氣來進攻蘇聯了。日軍打敗蘇聯,沒有這個實力和能力了呀!如果日軍在德軍大力配合幫助下,才有這個實力和能力打敗並消滅蘇軍。可惜,日本太笨了,太蠢了,不積極配合德軍來全力打敗並消滅蘇軍,是日軍最大的戰略失誤。這導致德軍被蘇軍包圍殲滅。日軍失去德軍強有力的依靠,最後才遭致美軍兩顆原子彈的兇殘報復,蘇聯進攻日本關東軍後奪得北方四島的控制權。致此,強大德軍滅亡後,弱小的日軍也隨之滅亡。真實歷史是殘酷的現實,沒有假設和如果的呀。日本和德國雖為軸心國,兩國各懷鬼胚不團結,同床異夢打敗仗,斤斤計較打小算盤,日本和德國太聰明瞭,人算不如天算,德軍先敗,日本後敗,導致法西斯集團軸心國徹徹底底地失敗。


中國美6220


二戰期間,日本配合德國北上進攻蘇聯是不可能發生的歷史:

日軍在1939年5月11日—9月16日的諾門罕戰役中的失敗,告誡日本:蘇聯不是日俄戰爭時期的沙皇俄國。此時,蘇德戰爭尚未爆發,而日本大本營“北進”派已嚴重受挫。

1940年9月22日—9月26日,日軍兵發法屬印度支那,佔領越南北部。1940年9月27日,日本與納粹德國、法西斯意大利簽訂臭名昭著的軸心國條約。日本公然與英、美為敵。英、美對此反應強烈,要求日本軍隊無條件撤出越南北部。

1940年9月—11月,美國宣佈向中國提供了1億2千5百萬美元貸款和50架截擊機。美國擺明了支持中國抗戰到底。

1940年12月,美國宣佈:鐵礦石、生鐵、鋼以及鋼製品對日本實行禁運。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30日,德國正式要求日本對蘇參戰。時任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強調:“目前將重兵用於中國,北進實際上不可能。”言下之意就是,在中國戰場,日軍無法承受兩線作戰的風險。當天,日本大本營、政府內閣聯席會上最終通過了避免立即介入德蘇戰爭的提案。

1941年7月24日,美國羅斯福總統要求日本撤出在法屬印度支那與中國的軍隊,接著在26日下令禁止對日本出口多項戰略資源(其中對日本來說以石油、鋼、橡膠最為重要),並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不久英國和荷蘭殖民政府也跟進,此政策被日本稱為ABCD包圍網(乃取美、英、中、荷四國之英文縮寫而成)。

對於日本來說,從中國撤軍等於投降,羅斯福總統擺明了是要與日本死磕。

歷史說,日本放棄“北進”,拒絕加入德國的對蘇作戰,而選擇“南進”,打擊美、英,無疑是當年日本的唯一選擇。

歷史沒有如果,有如果的不是歷史!


草民879


粗略看了下,部分答主都明確表示:蘇聯在日德夾攻下不會滅亡,並不停的分析!我只想說:你們這幫紙上談兵的人,比當時的斯大林還牛逼?你們就沒有聽說過:

日蘇中立條約

斯大林為了不被德國和日本東西夾擊,在1941年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就是為了避免東西夾擊的境地。那些說蘇聯不會滅亡的人,你們比斯大林還牛!佩服!

諾門罕戰役中的蘇軍BT坦克


簡單分析下二戰前後的局勢:

1、1939年蘇德秘密簽訂《蘇德互補侵犯條約》。希特勒上臺後,英法採用綏靖政策安撫希特勒,希望德國成為攻打蘇聯的橋頭堡;斯大林想要和英法結盟,共同對付德國,但被英法拒絕,當年5月日本發動諾門罕戰役攻打蘇聯,迫使斯大林在西方僵局、遠東開打的情況下轉而和希特勒結盟,共同瓜分波蘭;希特勒想要吞併波蘭,但不想蘇聯干涉,就讓去蘇聯談判的裡賓特洛甫接受蘇聯的所有條件,簽署蘇德條約。

即:以德國進攻波蘭閃電戰為標誌的二戰,其實是德國和蘇聯共同發起的。

2、1941年日本和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1939年日本在諾門罕戰役中受挫後,日本放棄北進政策,改為南進政策。蘇聯若是晚兩個月和日本簽約,早就陷入被德日東西夾擊的境地:

1941年4月,日本和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6月,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攻打蘇聯。

蘇聯在遠東採取的是防禦戰略,因此在諾門罕戰役勝利後也不追擊日本,因為斯大林急於在歐洲和英法結盟。

日本簽約而進行南進政策的原因,除了諾門罕戰役的挫折外,還有當時保持中立的美國漸漸對德國和日本實行禁運。作為外貿進口大國的日本,為了保證海洋貿易航線的安全,日本不得不重拾在一戰之後就開始的南進政策,進攻東南亞和印度,確保日本原材料和海洋貿易路線的安全,甚至還不惜主動發起意圖摧毀美國太平洋海軍航母的偷襲珍珠港之戰。

諾門罕戰役中日本的89式中型坦克


關於諾門罕戰役

1、諾門罕戰役是地方開闊的平原,這個地理形勢決定了只能採取決戰形勢。這就讓人數和飛機、坦克都出於劣勢的日本,在形勢上不利。

2、蘇聯能夠取勝的原因是人數和飛機、坦克上的優勢。到8月20日截至,蘇聯是51950人參戰,498輛坦克,809架飛機;日本表面上有75000人參戰,但實際參戰的只有23師團的25000人,其他人都是後來調集過來的,沒有進入戰爭;日本的坦克是135輛,飛機是450架。無論是人數(蘇聯多一倍多),坦克(蘇聯是2.6倍),飛機(蘇聯是一倍多),蘇聯都佔據著絕對的優勢。

曾在GRU任職參與過該戰役的瓦西里·諾沃布拉涅茲上校在回憶中認為蘇軍的戰鬥有很多缺陷,是靠巨量的人力傷亡和兵器優勢打勝的。

3、諾門罕戰役停戰協議簽署2天后,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也就是說:諾門罕戰役是蘇聯專心和日本作戰的。在沒有受到東西夾攻的情況下,蘇聯只能以人數優勢得到慘勝的結果:蘇聯戰死8000人,日本戰死7696人,基本達成平手。

諾門罕戰役中的蒙古士兵


4、日本在諾門罕戰役的戰略目標實現。諾門罕戰役發生的重要原因是蘇聯和日本兵力部署的嚴重失衡:

“1934年6月,遠東蘇軍有11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650輛坦克、500架飛機,總兵力約23萬就;日軍駐滿兵力只有3個師、1個機械化旅、騎兵集團、3個獨立守備隊、約80架飛機,兵力約5萬人,加上日軍駐朝兵力,也不及遠東蘇軍的十分之三”

日本發動諾門罕戰役的戰略目標是震懾蘇聯,並非奪取土地:

1936年關東軍《滿蘇國境糾紛處理綱要》明確說明了作戰目的:

“對滿蘇國境之蘇軍非法行為,經周密準備予以徹底膺懲,使其懾服,粉碎其野心”

日本僅僅是震懾蘇聯,以平衡蘇聯和日本部署軍力失衡的情況,並未為了奪取蘇聯土地。如果是為了奪取土地,海嵾威等外東北就會成為日本的首要目標,而非滿蒙邊境。

諾門罕戰役中的蒙古騎兵

總結

1939年5月11日,日本發動諾門罕戰役意圖改變日蘇兵力部署的不均衡局面;8月23日,斯大林和英法結盟不成,和德國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41年4月13日蘇聯和日本簽署日蘇互不侵犯條約;6月22日,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攻打蘇聯。

蘇聯就這麼2次輕鬆逃過被德日東西夾擊。那些說蘇聯被德日東西夾擊不會滅亡的人,還要用諾門罕戰役來說明蘇軍的強大嗎?

蘇聯的現實是:人口和工業都在歐洲,遠東很多地區基本上就是荒漠。在歐洲作戰,人員調集、動員,物資的生產和運送,效率都很高。在遠東作戰,人員和物資基本上都要從歐洲調撥,導致效率就非常低。

德國攻打蘇聯是整個國家攻打,調集所有力量。日本的諾門罕戰役,只是關東軍單挑整個蘇聯。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如果日本和德國共同夾擊蘇聯,那麼蘇聯的形勢會非常嚴峻,至於說蘇聯會不會滅亡?這要看滅亡的定義是什麼?如果滅亡的定義是,日德軍隊匯合,蘇聯政府垮臺,紅軍被消滅殆盡或舉手投降?這不太可能,因為德國的戰略目標在蘇聯的西部的歐洲部分,而日本的戰略目標,是消除中蘇邊界對滿洲國的威脅,迫使蘇聯承認日本在滿洲的存在以及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所有權,對於日本來說,能達到這些要求,早就滿足了,不會傻到掏空國內所有戰備物資,全力攻佔西伯利亞去和德軍會師,再說日本國內石油儲備最多在西伯利亞只能支撐三個月的大規模戰爭,苦寒的西伯利亞又不能就地補充,怎麼去會師?基於這點看蘇聯是不會滅亡的。


如果滅亡的定義僅僅是,蘇聯在日德兩線的共同打擊下,招架不住了,願停下來談判,簽訂些城下之盟,這一點是極有可能的,因為德軍的“巴巴羅莎”計劃,根本沒打算邀請日本共同作戰,全面進攻時德軍是有足夠信心的,如果不是斯大林緊急從遠東調來30萬精銳紅軍,莫斯科保衛戰誰勝誰負就很難說了,恐怕斯大林格勒也得淪陷,蘇聯政府和紅軍只能撤退到烏拉爾山以東,此時日本再全面出擊,紅軍的人員,裝備都得不到補充,還拿什麼堅持戰爭?那麼只能請求談判,結果可能就是蘇聯15個共和國提前50年解體。


在這要強調一點,日本和德國同為軸心國成員,地位是對等的,日本不是德國的馬仔,發動戰爭,先打哪裡,是根據本國利益決定的,打蘇聯對日本的意義不太,到莫斯科和德軍會師,更是想都沒想過?大家想一想,會師幹什麼?難道要和德軍搶利益嗎?大家說是不是?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二戰中如果日本和德國共同夾擊蘇聯,蘇聯會滅亡嗎?答案是不會的,如果日本和德國共同夾擊蘇聯,最大的可能是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會迅速崩潰,中國東北會更快得到解放。


日本的北進嘗試

其實日本是很認真地考慮過與德國聯手夾擊蘇聯的,而且也進行過認真的試探。1938年和1939年,日軍在中蘇邊境的張鼓峰和中蒙邊境的諾門罕主動對蘇軍進行過兩次試探,但結果日軍都敗的很慘。雖然近年來有些統計數字顯示現場戰役日軍的傷亡人數都少於蘇軍,有人以此想證明日軍和蘇軍的差距並不大。但其實這種角度也是非常片面的。

蘇軍在諾門罕戰役中在BT-7坦克的掩護下發起進攻

因為在二戰以及二戰之前的各場戰爭中,日軍的傷亡統計水分極大在世界上是出名的。比如中日甲午戰爭裡,日本公佈的陣亡人數只有1000人出頭,但同時在同一期間戰鬥部隊病死的人數卻高達1萬多人,至於這兩個數字哪個更能代表日本的實際傷亡恐怕有正常思維的人都會判斷。另外一個例子是同樣發生在二戰之中的臺兒莊戰役,中國方面認為在那場戰役中打死了2.4萬日軍,而日本的統計則是整個戰役總傷亡只有1.1萬人,注意這是傷亡數字,不是陣亡數字,而真正陣亡的數字在日軍那裡的統計中只有3000多人。但從臺兒莊戰役的規模和對後續戰事的影響看,這完全是不可能的。

日軍在諾門罕戰役中手劃充氣艇渡河

所以儘管在蘇聯解體之後一些人根據所謂的蘇聯解密材料說張鼓峰和諾門罕兩次戰役日蘇傷亡情況相當,甚至蘇軍稍高一些,但日本公佈的材料和蘇聯的機密材料人數相當,其實本身就說明日本的傷亡要比蘇軍傷亡高出數倍。而經過這兩次試探,日本人也知道了自己的陸軍和蘇聯陸軍是沒法正面對抗的,所以在二戰德蘇打的最激烈的時候也沒敢輕舉妄動。

日軍與蘇軍差距在哪裡?

二戰期間日本陸軍與蘇軍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日本當時的軍力發展重點是海軍,因為日本是個島國,所以海軍是其立國之本,要保證日本的本土安全,海軍的重要性始終都是高於陸軍的。

其次是日本雖然參加了一戰,但主要是在亞洲地區和德國進行了一些小規模的殖民地爭奪戰,因此對發生在一戰期間的火力革命沒有直觀感受,其陸軍的變革相對來說要遲緩的多。因此到1940年前後時,日本陸軍的裝備被普遍認為還停留在一戰期間歐洲陸軍的水平,其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日本陸軍的重裝備嚴重不足。

蘇軍T-25坦克

比如當時雖然蘇聯也還沒裝備T-34那樣在二戰後期大顯身手的坦克,但也已經普遍裝備了T-26和BT-7型坦克,而其裝甲厚度和坦克炮的口徑也都顯著強於日本的95式和97式坦克,而且日軍坦克數量極少,直到二戰結束,日軍在所有戰場裝備的坦克累計總數都沒有超過5000輛,而蘇軍1943年7月12日一天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子戰役普羅科霍羅夫卡戰役出動的坦克就達到850輛。

日軍97式坦克

而坦克還是蘇軍相對的短板,在蘇軍強項火炮方面日蘇兩軍的差距就更大,基本上沒有可比性,比如直到二戰結束時,日本都陸軍都還基本沒有裝備反坦克炮。

有些人說單兵作戰能力日本要強於蘇聯,但對於二戰這樣的大軍團作戰來說,單兵作戰能力無異屠龍之術,其實在有了代差的兩軍面前對實戰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在1938年和1939年兩次試探之後,日本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絕對沒有在陸上挑戰蘇聯的實力,因此在蘇德戰場最激烈的時刻,日本也沒有對蘇聯採取任何行動,因為他們很清楚,如果與蘇聯開戰,即使德國最後有可能獲勝,自己也會在蘇聯真正跨掉之前被蘇聯反手打跨,會使自己在中國東北40多年的苦心經營毀於一旦。與其如此,還不如專心在東北肅清抗聯的力量,穩固統治,同時用自己相對較強的海軍發動太平洋戰爭,通過東南亞油田緩解自己在戰時的能源匱乏。


桃花石雜談


不會的!因為你可以保證蘇聯受到東西夾擊,卻不能保證蘇聯不會得到美英等國的援助。

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我這邊德日瘋狂地讓蘇聯掉血,而那邊美英瘋狂地給蘇聯輸血,而且輸血的速度還賊快,加上蘇聯不斷造血,最後不但沒有把蘇聯打垮,反而把自己拖垮了,這就非常不划算了。

而事實上,德日對美英等國的援助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1941年3月1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簽訂《租借法案》,此舉標誌著美國開始免費或有償為法國,英國,民國,以及蘇聯和其他同盟國提供糧食,軍事物資以及武器裝備。美國開始參與到二戰的大潮中。

1941年6月22日,德國即僕從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軍隊共550萬人突破蘇德邊境,開始閃擊蘇聯。由於大清洗帶來的軍官斷層,蘇軍上下不能迅速反應,加上斯大林對局勢的樂觀估計,導致開戰初期,蘇聯軍隊一片混亂。

不到4個月,蘇聯損失軍隊高達300萬,其中超過70萬人被俘,飛機損失了96%,火炮坦克等損失不計其數。到莫斯科會戰前夕,蘇聯損失國土面積超過150萬平方公里,人口損失超過蘇聯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1941年10月,莫斯科會戰開始,此時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這裡。戰役的結果是蘇聯守住了莫斯科,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蘇聯用這次勝利贏得了西方國家的尊重,莫斯科會戰前蘇聯接受的援助主要以英國援助為主,莫斯科會戰後逐漸轉為美國援助。

整個二戰期間,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蘇聯援助的主要物資包括:

炸藥:132237噸,

鋼材:2589766噸,

鋁:26110噸,

石油:2622357噸,

化學品:631017噸,等等。

另外還有:

魚雷艇:200艘,

小型獵潛艇:60艘,

AM掃雷艦和UMS掃雷艇美:77艘,

登陸艦:43艘,

“塔科馬”級護衛艦:28艘,

雷達:1196部,

聲吶:329部,

卡車和吉普車:420000輛,

拖拉機:8700多輛,

機車:1981輛,

機床:350000臺,

防空火炮8218門,

反坦克炮5800門,

槍彈:4.7億多發等等。

而美國援助的途徑主要有以下三個:

1、北大西洋-摩爾曼斯克路線

北大西洋航線是美國援助蘇聯最近但是最危險的航線。二戰期間,德軍建造了大量的U型潛艇,出沒於整個地中海、英吉利海峽以及北大西洋地區,對同盟國的船隻造成巨大的威脅。

在二戰開始的第一年時間,德國的U型潛艇在大西洋上就擊沉了超過400萬噸的船隻。

這條航線從美國東海岸出發,除了支援英國之外,剩下的船隻順著北大西洋暖流向東北方向行進,繞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蘇聯的摩爾曼斯克港口。

雖然在北極圈內,但是由於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導致這裡常年不凍,在這裡卸下裝備後,這些裝備可以通過蘇聯在東歐地區發達的鐵路網運到列寧格勒、莫斯科等地。

2、印度洋-伊朗高原路線

這條航線在三條援蘇路線中距離最遠的航線,也是最艱難的路線,但是卻是最安全的路線。

從美國東海岸啟航的船隻,繞過好望角,穿過印度洋到達伊朗海岸。

由於此時的德日都沒有侵佔中東地區,因此從這裡卸貨最為安全。從伊朗卸貨後,物資會沿著陸路北上,從黑海高加索等地進入蘇聯境內。

由於伊朗高原地形崎嶇,且海上航線最遠,所以這條路線的運量也相對較小。

3、太平洋-西伯利亞路線

這條線相對於前兩條航線而言距離適中,運量也很可觀。但是在太平洋地區受到日本海軍的威脅,此條線路在戰爭前期也是無法高效使用。

在美國取得太平洋地區的優勢後,這條線路成為最安全的路線。

從美國西海岸以及阿拉斯加啟航的物資到蘇聯遠東的港口卸貨,然後經過西伯利亞大鐵路最終運到東歐前線。

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日本進攻蘇聯,只能導致美國援助蘇聯的遠東路線被切斷,對於伊朗高原的路線,無論德國還是日本都沒有辦法將其徹底封鎖。所以美國援助蘇聯是一定的,是德日無法阻擋的。

所以,即使德日同時夾擊蘇聯,最後先倒下的也會是德日。

另外,決定德日合擊蘇聯必敗的因素還有以下兩個:

一、首先,日本陸軍能力不足

1939年諾門坎戰役戰役中被朱可夫打得滿地找牙後,產生了強烈的恐蘇情緒。

不過,諾門坎戰役以及先前的張鼓峰之戰,本質上都是關東軍和蘇聯的試探性交鋒,並不是雙方的決戰,而且雙方分別使用偽滿洲國和蒙古國的旗號,和蘇德戰場上的大兵團廝殺差了好幾個層次。

在日本軍隊中,存在著嚴重的“下克上”的傳統,也就是說挑起事端並非日本高層的意思,而是關東軍內部的下級軍官,而日本高層採取是默許和縱容的態度,一旦取勝了他們就繼續支持這樣的軍事冒險,如果失敗也怪罪不到天皇身上,鬼子奸詐可見一斑。

雖然蘇聯的裝備落後,但是依靠巨大的數量優勢對日軍形成了碾壓之勢,使日本徹底失去了北進的勇氣。

諾門坎戰役中,暴露出日軍兩個問題,一是兵力不足,二是裝備簡陋。

此時的日軍正在中國境內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且進入相持階段,因此日軍不可能從華北地區調兵北上,而關東軍鎮守東北都捉襟見肘,更不可能增兵北上西伯利亞。

在裝備上,日本將大量的鋼材等用於海軍建設上,航母和戰列艦一個比一個精良,而陸軍的裝備可憐到普遍裝備三八式步槍,大量製造薄皮坦克。這樣的裝備對抗裝備落後的中國軍隊來說可能還佔優勢的,但是面對基本完成工業化的蘇聯而言就是巨大的代差了。

這樣的軍隊數量和裝備,是不足以北上西伯利亞的,即使打贏了諾門坎戰役,也不可能打垮蘇聯。

最可怕的是,雖然斯大林調兵數十萬遠東軍區的西伯利亞師增援莫斯科,但是蘇聯仍然在遠東招募了很多二流軍隊,繼續威脅日本,這讓日本十分消停。

二、其次,德日同盟貌合神離

德國和日本,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一個陸軍很強,一個海軍見長。

這種不同決定了雙方雖然結盟,但是隻能求同存異,不可能做出協調一致的步伐,比如夾擊蘇聯。

話說1941年12月9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曾經讓希特勒暴跳如雷,大罵日本人蠢。而在希特勒大罵日本人之前,日本人也對希特勒非常不爽。

1939年5月11日,諾門坎戰役爆發,此時的德國,早已經在1936年和日本結盟。作為盟友,希特勒應該知道日本和蘇聯開戰的目的。

此時,即使希特勒不能及時進攻蘇聯,給日本提供實質幫助,在西方拖住蘇聯,保持壓力也是應該的。

然而,1939年8月23日,為方便進攻西英法,消除後顧之憂,蘇德在莫斯科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

得知消息的日本人心中真的是一萬隻草泥馬來回奔騰。

從這裡以及以後的一系列動作來看,德日的結盟,與其說是結盟,倒不如說是德日相互妥協的結果,因為對雙方而言,不相互拆臺火併,就已經是老天保佑!

所以,在陸軍不給力、德國不給力的情況下,日本海軍開始發揮作用。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標誌著日本開始執行南下戰略。隨後,美國參戰,二戰進程加快!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蘇德戰爭的頭兩年,德國還是略佔優勢的。特別在莫斯科會戰和斯大林格勒會戰這兩場事關蘇聯存亡的關鍵戰役時,日本始終無動於衷,袖手旁觀。結果是蘇聯人得到了美英的援助,順利渡過了難關,扭轉了戰爭的頹勢。



德國和日本的盟友關係也算比較奇葩了。1939年5月13日到9月16日,日蘇之間發生了諾門坎戰役,雙方正打的不可開交時,作為日本盟友的德國卻在8月23日和蘇聯簽訂了中立友好條約。有希特勒不仁義在先,到了1941年4月份,日本已知道德軍將要進攻蘇聯,索性先和蘇聯簽訂了中立條約。撈點好處再說,讓蘇聯停止了對中國的軍援,同時承認滿的獨立。



等到蘇德戰爭爆發,日本看到德軍勢如破竹,看樣子蘇聯撐不了多久。又忙不迭地想北上徵蘇,搞了個“關特演”計劃。該計劃的要義是待蘇軍遠東方面軍向西線戰場調動後,集結25個師團大約70萬兵力橫掃蘇聯遠東地區,想背後偷一波,撿便宜去。奈何70萬人所需的武器與冬季裝備,彈藥、油料、備品都嚴重不足。計劃之草率與異想天開弄的昭和天皇都極為鬱悶,接連質問東條陸相“此為何意”,而東條陸相的回應更加爆炸:“進攻蘇聯的目的我們還沒開始想好”。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攻擊蘇聯的事就再也沒人提了,當小鬍子的軍隊在莫斯科城下困苦不堪,飢寒交迫之時,小鬼子的南進兵團正在印度支那地區自我感覺很良好。還平白無故地給德國招來了美國這個大敵。

蘇德戰爭,蘇聯最危險的存亡關頭有兩個,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1年10月,德軍進攻莫斯科,斯大林在得到間諜佐爾格提供的日軍短期內不會北上進攻蘇聯的情報後,斯大林下決心動用了西伯利亞和遠東部隊,

“尤其是緊急調出曾在1939年哈拉欣河戰役中殲滅日軍精銳第6集團軍的遠東精銳部隊,包括第11坦克旅、第6坦克旅、第82步兵師、摩托裝甲第9旅、摩托裝甲第7旅。其中在1939年就裝備150輛坦克的第11坦克旅,在莫斯科會戰時擔任蘇軍最高統帥部的坦克預備隊”(見朱可夫《回憶錄》上卷569頁)。



德軍進攻莫斯科的鉗形攻勢,北面的主力是霍普納第4裝甲軍團和萊茵哈特第3裝甲軍團,“以蘇軍遠東部隊為核心新組建的弗拉索夫第20軍團和庫茨涅佐夫第1突擊軍團不僅擋住了這兩個最精銳的德軍坦克集群,並發動反攻,使之倉皇后退”(見艾伯特.西頓《蘇德戰爭》228頁)。

曾任蘇軍總參謀長的什捷緬科元帥也在回憶錄中寫到:“這時,精心保留下來的最高統帥部預備隊調到了莫斯科。突擊第1集團軍和第20集團軍出現在首都北面;第10、61集團軍及近衛騎兵第1軍出現在首都東南。……後來我們瞭解到,敵人當時沒有發現在莫斯科以北集中了兩個新的集團軍。當然敵人因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戰爭年代的總參謀部》上冊第65頁)。

遠東部隊成為了莫斯科會戰蘇聯獲得勝利的重要力量。那假設日本在七月份的“關特演”進攻蘇聯的計劃能實施,不說能不能打敗蘇軍,起碼蘇聯遠東部隊是不敢西調的。那莫斯科會戰可能是另外一個結果。

同樣,當斯大林格勒會戰進入最關鍵的時候,希特勒曾經要求日軍,用東北的100萬關東軍拖住蘇聯的遠東部隊,最好能從東北進攻,這樣蘇聯肯定無法堅持在兩線作戰,但像日本那麼精於算計的民族,是不可能真心的為盟友火中取栗的,所以壓根沒有理會希特勒要求,而是專心南進。遠東地區是“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啊,於是斯大林抽調了幾十萬遠東部隊“萬里”馳援,實現斯大林格勒的反包圍,成功圍殲了德軍第六集團軍。

“7月26——27日,步兵第126、204、205、321、399和422師陸續從遠東開進斯大林格勒地區。其中一些部隊組建了新的集團軍,另—部分馬上開到斯大林格勒遠接近地投入激烈戰鬥。”(蘇62集團軍戰鬥日誌上記載)



1942年,羅斯福就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衝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安全隔離起來,吞併埃及,切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伊里奧·羅斯福:《羅斯福見聞秘錄》

1941年時日本陸軍已經深陷中國軍隊的抗戰當中,日本總兵力約300萬人,其中侵華日軍230萬人。佔日軍總兵力的70%多。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在太平洋戰場投入兵力40萬人,其侵華兵力仍然有近200萬人。中國在整個二戰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試想若不是中國拖住日軍近230萬軍隊,一旦與德軍會師,世界將何如?

所以在1942前,如果日本不發動侵華戰爭,不去招惹美國,而是全面進攻蘇聯,在德國和蘇聯膠著相持的時候,是有可能成為壓倒天平的最後一個砝碼。


逸禪文化


瞭解更多參軍入伍諮詢,關注鐵血哨位!

二戰德國🇩🇪攻打蘇聯兩方進入了艱難的正面攻防戰,陣地戰,城市戰,巷戰!

兩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旗鼓相當,蘇聯利用國土面積優勢進行了積極防守。把德軍拖延到了冬天,而且德軍也沒有預料到會打到冬季!

深冬的嚴寒讓德軍極其不適應,就連坦克裝甲車都趴窩了。給了蘇聯天大的反擊機會!

有人說德軍為什麼不撤退?

貿然撤退是兵家大忌,因為兩國交戰就意味著需要付出代價!

即使撤退,蘇聯也是要出擊的,即使眼看要輸也要打,這就是德軍,萬一贏了呢?萬一蘇聯撐不住了呢?

日軍為什麼不夾擊蘇聯?

日軍的作戰能力在中國面前顯得強大,但是在蘇聯面前它卻很渺小!

蘇聯的T34和T37主戰坦克一炮就可以擊毀日軍的小裝甲車,或者日本🇯🇵都稱不上坦克。。。

蘇聯的裝甲車,反坦克炮,等等優勢火力下的日軍還能值得一提?


鐵血哨位


不會,蘇聯不同於德國,蘇聯的力量加上英美的輸血完全可以做到兩線作戰。

你要蘇聯崩潰除非日本把軍隊空投到德國的東線戰場還有戲,讓日本自己向遠東蘇軍進攻等於找死。

在1941年的時候,德國剛開始侵略蘇聯那個時間點蘇聯在遠東駐軍70萬,主要防範日本人,而此時雖然日本有100玩關東軍駐紮東北,但是讓日本派出同等實力的軍隊進攻蘇軍是不可能的——關東軍最重要的任務是維持日本在東北的統治,東北是日本最重要的戰爭基地,一旦有變整個日本的戰略鏈條都會斷掉。

而且面對遠東蘇軍的30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4000架左右的飛機,1萬門迫擊炮和火炮,日本人進攻蘇聯怕是拿頭去撞——更可怕的是在蘇德戰爭逐漸白熱化的時候遠東的駐軍被蘇聯增加至100萬以上,日本自諾門坎戰役之後對蘇聯就一直是防禦姿態,黑龍江邊境上日軍可沒少修要塞。

何況北上一直就是日軍大本營的偽命題,連維持關內80萬人的軍隊日軍都吃不消,就算打進了西伯利亞能找到彌補傷亡的戰略資源嗎?況且英美在二戰以來對日禁運各種戰略物資,一旦深入蘇聯要是沒有得到回報日軍就要崩潰了——諾大個西伯利亞就算不是100萬蘇軍只是10萬,日本人也沒有能力維持太長的補給線,德日在蘇聯會師是個幻想。

所以說日本對蘇聯可以說根本沒有戰鬥慾望,即使恐怕參戰了打到貝加爾湖估計就把日本人的戰爭資源榨乾了,蘇聯什麼也不多讓出半個西伯利亞日本都佔不起。

其實本質上日本陸軍和德國、美國、蘇聯比起來都不是一個次元的,題目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日軍日軍表示頭沒那麼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