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在幼兒園打架媽?搞清楚3點原因,知道4種辦法必定幫助你

每一位家長都遇到過孩子在幼兒園對同伴“動手”或者被同伴“動手”弄傷的事情。小朋友之間互相動手有時也在所難免,家長其實也很矛盾:

◆該繼續鼓勵孩子互助友好,還是為了避免傷害遠離一切被傷害的可能?

◆除了教孩子不要侵犯別人並注意自我保護之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究竟要不要告訴孩子對於挑釁者必要時也要還手反擊(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呢?

怎樣才是最有效、最正確的解決方法呢?聽聽幼兒園老師趙麗的建議吧!

你的孩子在幼兒園打架媽?搞清楚3點原因,知道4種辦法必定幫助你

★有的家長覺得自己孩子被別人欺負心裡不爽,就告訴他“別人打你,你就打他”

這種情況可能導致的後果是:

三番五次之後,孩子會成為班級裡的“小霸王”。他們總打別人,即使其他小朋友沒打他,他也動手;或者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他也要打人。

★另一些家長覺得“防禦”比較重要,一味告訴孩子“下次離動手打人的小朋友遠一點,如果他要動手,你就用胳膊肘擋或者退開”

這種情況可能導致的後果是:

孩子對於一切同伴與自己的身體接觸都極為敏感,甚至因為怕受到同伴的“動手”傷害而自我孤立起來。

孩子對同伴動手3原因

要避免第一種情況,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在幼兒園對同伴“動手”的各種原因。學齡前的孩子對同伴“動手”不一定就是攻擊性行為,背後有很多不同的原因。

原因一:以為“動手”是交往方式

學齡前的孩子從家庭的小環境過渡到幼兒園的大環境,所有的交往技能都是通過對成人的模仿而學習的,並在幼兒園的大環境中加以實踐運用。對於自己看到的成人之間、各類影視節目之中的交往方式,孩子們往往因為不具備判斷能力而不加區分地全部用來實踐,這就導致“動手”的交往方式不可避免。這樣的小朋友,打人根本不是因為要攻擊對方,而是向對方表示友好,或把打人當作好玩,只是他的行為不懂得輕重。

家長如何做

★在寶寶入園之前和入園之後,家長都應該利用各種機會引導孩子正確的同伴交往方式。如,想和某位小朋友打招呼一定要用嘴巴說“你好”;喜歡某位小朋友可以通過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直接說“我能和你做好朋友嗎”這樣的話,儘量淡化孩子喜歡“動手”的行為。

★另外,家長有必要幫寶寶挑選內容健康的動畫片和其他電視節目,陪寶寶一起看電視,一邊講道理。

★在家中,家長要用自身良好的行為規範來影響寶寶,不要讓不良的行為習慣傳給寶寶,夫妻之間和睦的交往以及長輩之間尊敬的交往都是孩子模仿的好榜樣。

你的孩子在幼兒園打架媽?搞清楚3點原因,知道4種辦法必定幫助你

原因二:喜歡“動手”的身體接觸

有很多孩子喜歡對同伴“動手動腳”,是因為他喜歡這樣的身體接觸。他們有的喜歡用自己的臉去碰同伴的臉,有的喜歡用手去摸同伴的頭,還有的喜歡把自己的身體躺在同伴的腿上。他們這樣做的同時,並不能瞭解同伴的想法,有相同愛好的小朋友當然不會有不恰當反應,但不理解的孩子就會認為這是在侵犯自己,後果就是二人不斷地“還手”。

家長應該如何做

其實,孩子喜歡這樣的身體接觸是很正常的行為,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嘗試交往和適應。

★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正面引導,讓孩子明白適當的身體接觸應該在建立了友好關係以後才可以發生。

★而且,要通過與孩子的親身互動來讓孩子明白,哪些身體部位的接觸是允許的,哪種力度的身體接觸是小朋友可以承受的。

★重要的是在孩子喜歡的基礎上引導正確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否定或強加家長自己的觀點給孩子。

原因三:通過“動手”來滿足需要

首先,學齡前孩子自身心理發展特點。學齡前孩子大多數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他們總認為這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在幼兒園裡就經常發生爭搶玩具的事情。因為孩子的語言發展滯後,不能用語言正確處理和小朋友的問題,易發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現象。

其次,是家庭因素造成。獨生子女家庭,祖輩過分溺愛造成孩子非常任性,在與小朋友交往中發生分歧,他不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選擇打架或罵人的方式。或者父母太忙而忽略孩子、很少與孩子交流。

缺少愛的孩子,往往會發展為兩種傾向:一種是封閉自己內在的需要,表面上顯得乖巧聽話;還有一種就是富於攻擊性,用暴力去保護自己。

家長應該如何做

★對於愛打人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能以暴制暴,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多和孩子交流,當孩子感受到被愛之後,內心的安全感逐漸增加,慢慢地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表現出好的一面。

★此外,對於愛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減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觸的機會,這樣也是非常不妥的。愛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參加集體活動,需要在父母的引導下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正確的社會交往方法。

★其次,要教會孩子保持冷靜,你可以教他一些讓自己從爭執中平靜下來的方法,比如背誦一首詩,或慢慢地進行深呼吸。

實,適當的爭鬥對孩子是有益的。因為爭鬥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現象,爭鬥也是一種鍛鍊。孩子正是在打打鬧鬧中學會評判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學會以適當的方式與人相處,逐步完善處理、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

被打,光退讓不夠!

要避免第二種情況,孩子被打,家長應該正確處理,不能簡單地以“還手還是不還手”看待此問題,關鍵在於樹立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引導孩子自己尋找解決的方式。我們要讓孩子自己學會成長,父母擔任正面引導的作用即可。

家長應該如何做

★讓孩子知道,遇到其他小朋友對自己動手,首先要及時制止,鄭重告之“不許打人”,然後允許孩子申訴打人的原因,父母要明確地表示對此事的態度,並給孩子講清道理。

★如是其他小朋友引起的,應告訴孩子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問題,還手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

★如果孩子情緒激動,聽不進道理,可以暫時“冷處理”,待孩子平靜以後,進一步講清。

你的孩子在幼兒園打架媽?搞清楚3點原因,知道4種辦法必定幫助你

家長要教孩子自我保護的方法:

1. 面對面嚴肅地說“請不要碰我”。

2. 大聲地說 “不許你打我”。

3. 用手用力地推開他。

4. 找老師講明情況。

一般來說,當孩子能勇敢地用上面的方法保護自己的話,幾次下來,挨“欺負”的情況就會改變。

★家長還應該教導孩子可以根據當時的情境,對比雙方戰鬥力,以及老師的態度,決定自己是還手、躲避、和這個孩子化敵為友,還是去請大人幫忙。

★如果形勢決定必須還擊,一定要注意分寸,不可傷害他人的要害,告誡孩子不可以主動攻擊、傷害其他小朋友,在與其他小朋友接觸的時候要做到寬容。

★其實,在當今誰會,孩子會尋求躲避或求助的辦法,也並不總意味著怯弱,有時反而是機智的表現,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點贊、轉發和收藏,有什麼想說、想問的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大成爸爸將及時為您回覆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