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鬧不停,究竟要不要立刻去抱?很多家長踩“坑”而不自知

我在生活中經常能聽到周圍人對當媽媽的人的"勸說""孩子哭了就讓他哭,不要立刻去抱,越抱越容易把他慣壞了。"

但是我卻不認同這個觀點。

對於學齡前的寶寶,我們應該做的,是給孩子"及時回應",而不是延遲滿足,甚至是假裝聽不見哭聲,讓孩子自己停止。

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背後的情緒。

寶寶哭鬧不停,究竟要不要立刻去抱?很多家長踩“坑”而不自知

|孩子哭了不要抱,家長踩了兩個"坑"

  • 第一個坑,就是"哭聲免疫法"的坑

即孩子哭了就讓他哭著,不要去抱。

這個方法源於約翰·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者,他曾在1920年做過一個臭名昭著的小阿爾伯特實驗

他將9個月大的嬰兒,小阿爾伯特,放在有小白鼠和其他毛茸茸的物體旁邊,讓他自由玩耍。

但只要小阿爾伯特一接觸小白鼠,華生就會立刻用大鐵錘敲打鐵棒,發出刺耳的噪聲。

一次又一次,到了最後,這些曾經令小阿爾伯特充滿好奇的毛茸茸的小動物,成了他的陰影和最恐懼的東西。

這個實驗讓華生堅信,兒童可以被訓練的,於是提出了"孩子哭了不要抱"的說法。

他認為這樣一舉兩得——不僅家長輕鬆了,孩子長大也更聽話。

但直到40年後這個說法被哈利·哈洛的恆河猴實驗推翻。

哈洛將剛出生的小猴放在籠子裡,發現他即使營養充足,但在裸露的鐵絲地板根本活不過5天。於是,哈洛找了兩個"代母"。

一個是像真正的猴子媽媽的絨布媽媽,他溫暖、耐心、柔和,卻不提供食物;而另一位金屬絲網媽媽,它裸露金屬絲,同時為小猴子們提供食物。

在165天的測試中,哈洛發現,小猴雖然會去金屬絲網媽媽那裡獲得食物,但更願意跟絨布媽媽待在一起。

因為金屬絲網媽媽雖然能"餵養"孩子,卻缺少了絨布媽媽對孩子的擁抱、撫摸、接觸。

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窺探母愛的本質——對孩子來說,比起食物,最重要的其實是媽媽的溫暖的撫摸和疼愛。

寶寶哭鬧不停,究竟要不要立刻去抱?很多家長踩“坑”而不自知

  • 第二個坑,就是"延遲滿足"的坑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延遲滿足實驗",即"棉花糖實驗"

實驗人員給4歲左右的孩子每人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吃掉,但如果不吃掉,20分鐘後就可以獲得兩個棉花糖。

研究人員持續追蹤幾十年,隨後發現那些能夠等待20分鐘吃糖的"延遲者",他們長大後適應性更強,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這個實驗兼職驅使了許多父母立志要培養一個有"延遲滿足力"的孩子,比如每天要求孩子寫完作業再看電視,對於孩子的需要故意延遲滿足,以為這就鍛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但結果卻恰恰相反,孩子不僅沒有變得自理自強,反而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甚至變得厭學、沉迷於遊戲。

很多父母以為把孩子的需要往後拖,就是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力",其實這個理解恰恰跑偏了,培養這個能力應該是指孩子能在沒有外界約束下,能夠自己控制自己的行為,抵抗誘惑。

所以,在"孩子哭了不要抱"面前,家長就踩了兩個"大坑。"

寶寶哭鬧不停,究竟要不要立刻去抱?很多家長踩“坑”而不自知

|沒有及時的回應,孩子會失去什麼?


在寶寶還不能用言語準確表達自己時,哭鬧其實是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是對自己內心需求的述說。

如果連孩子最親近的父母都對孩子的需求視而不見,那孩子會感到如何的無助和絕望?

沒有得到及時回應的孩子,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不利的影響。

1.孩子長大後會更依賴他人

很多家長在孩子哭的時候置之不理,認為孩子自己哭完了就好了,結果孩子反而哭得更大聲了。

因為孩子沒有得到及時的安慰和回應,所以他們的心理容易崩潰。

如果父母在早期能夠給予孩子回應,不僅能給孩子安全感,還能防止他們心理崩潰。

2.生理激素分泌不足

《The importance of touch in development》一書中提到,缺乏接觸會導致孩子減少或停止合成生長激素。

因為在頭腦的認知裡,在缺少父母的呵護和幫助下,只有自己先存活下來,才有能力在身高、體重等各方面成長。

寶寶哭鬧不停,究竟要不要立刻去抱?很多家長踩“坑”而不自知

3.長時間哭泣會損害孩子的認知水平

研究人員發現,出生前後三個月哭鬧比較厲害的嬰兒,他們智商比普通指數低了9個百分點,並且運動的能力比較弱。

父母的及時回應是孩子安全感的保證,如果孩子失去的安全感,那麼給他們就容易陷入自卑、怯懦、恐懼的情緒裡。

|對孩子最深的愛,是及時回應

其實心理學家、教育學教們宣稱的延遲滿足能力,都要來源於對需求滿足的確定性。如果寶寶卻都確定是否能得到,那當然也無法等待。

比如給孩子錢讓孩子去商場裡買一個自己已經垂涎已久,每次都要拖著爸爸媽媽買的一個玩具,但當孩子真正拿到錢時,他們反而會覺得那個玩具沒有那麼誘人了,因為隨時都可以買到,所以等待對他們來說會更加容易。

寶寶哭鬧不停,究竟要不要立刻去抱?很多家長踩“坑”而不自知

1.能滿足的就及時滿足

孩子哭了就馬上抱,這跟孩子哭了就要及時餵奶,孩子害怕了就要給予擁抱,孩子困了就馬上上床一樣。

其實很多父母的本能都是想這麼做,但又擔心這會不會慣壞孩子,那會不會驕縱孩子,害怕或孩子長大後不懂珍惜,變得嬌慣。

但其實父母們完全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從現實情況看來,如果一個孩子的心理需求從小就能被及時滿足、懂得珍惜當下的孩子,不會是一個驕縱無度、貪得無厭的孩子。

因為他們會更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也會更容易變得寬容和善良。

所謂"延遲滿足",前提是父母的及時回應和滿足;而"哭聲免疫法",則是孩子安全感一步步確實的罪惡源頭。

心理學的專家說,孩子的安全感,是在父母的反覆確認下才能鞏固的。

所以當我們一次次地拒絕孩子的需要,我們也一步步地摧毀了孩子的安全感。

寶寶哭鬧不停,究竟要不要立刻去抱?很多家長踩“坑”而不自知

2.延遲滿足或不能滿足,及時回應

我們都知道我們不是萬能的,也不是超人,我們也會有工作繁忙或者瑣事纏身而無法顧及到孩子的時候。

而當我們沒有辦法及時滿足孩子的需要時,一定要及時跟孩子說明情況,並表達自己的態度。

比如你本來要接孩子放學,而那一天你剛好要加班,需要晚點才能到,那麼你一定要提前告訴孩子,自己需要晚到,而不要讓孩子看著周圍的小夥伴一個個被接走,最後只剩自己一個人焦急地等待;

如果你和孩子說好了週末一起去野餐,但是突然上級給了你一個任務,或者突然有了其他的急事讓你無法兌現諾言,一定要和孩子說明原因,而不是草草敷衍,跟孩子說"下一次再去吧"。

而在孩子學齡前,還在用哭鬧錶達自己的情緒時,更要如此:對孩子的需求及時回應。

哭了就去抱,餓了就餵奶,摔了就扶起來……

這不是慣壞孩子的過程,而是在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過程。

要想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自信自立自強,越來越有安全感,更能適應社會,就要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清楚的洞察孩子哭鬧行為背後的需要。

寶寶哭鬧不停,究竟要不要立刻去抱?很多家長踩“坑”而不自知

我是小B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