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被有些人误读了,在当今该如何去读懂老子?

葉丶唸


我读老子《道德经》81章,前前后后总共读过不下100遍,但不是每一次读都有新鲜的感受,也不是读了那么多遍,就对老子的思想洞悉于心了,相反,老子精深精妙的思想,让我们读再多遍也无法彻底通透,这是一个让人沮丧的结果,但这恰恰又是老子的魅力所在。

《道德经》短短五千言,文章不长,字数不多,如今一篇散文就可远超它的字数,但历代以来,没有哪个散文的思想有老子这么博大精深。简而言之,老子在这短短的五千字里,详细论述了老子的道和天道,天道即宇宙本体、万物本源以及运动规律。

而同时,老子又用这种天道来指引人道,指引人道中,又包括指导治国、理政、修身,既直面社会,敬畏自然,又上达宇宙,下体人心,涉及宇宙人生的方方面面。博大而精深,是老子思想最显著的特点。

然而,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人人眼里也有一千个老子。老子的思想,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反映出来的不一定相同,理解到的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有了许多误读。

比如,有人读了老子以后,认为老子是出世哲学,而非入世的。这是极大的误解。比如,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这是因为人们被私欲折腾得焦头烂额,老子因此奉劝人们不过分争功名,不过于求私欲,要顺应天道,顺从自然,自然而然,但并不是要人告别俗世,脱离世俗。

又比如,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的是上善之人的人格如水一样,利于万物而不争,但老子并没有说不要名,不要利,只是不去争名,不去争利。

又比如,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认为老子主张做隐士。其实,老子并不是主张人成功后,全身而退,必须脱离红尘,遁于世外,归隐于山林,做一个化外隐士,并非如此。老子的主张是,功成之后,剑收锋芒,不要专横跋扈。

又比如,有人以为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以为老子反对国家治理,国不管民,民不管国,消极出世。事实也非如此,相反,老子非常热衷于教育君主如何治国,如何练兵。老子虽然也反对以兵强国,视 “兵”为“不祥之器”,讨厌“乐杀人”者,基本立场来说是反战的,但是如若非使用武力不可,老子还是主张坚决地使用武力,并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这当然是积极的入世态度。

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也并非人们真的从生到死,各不往来,老子主张的是,人与人的交往顺其自然。同时,“小国寡民”也是老子在对战争连年、生灵涂炭的现实背景下,幻想出来的世外桃园美景,这与其说是主张,毋宁说是对现实不满的愤懑。而这,自然也是入世的。

可以说,老子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所以,老子看似是出世的,实际是入世的。


帝国的脸谱


不要拿这种大话题忽悠民众,千古以来无数人读过道德经,难道都误读了吗?

不要以为道德经里边有什么玄奧莫测的天机,其实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在某种程度上它比儒学还要陈腐。因为它鼓吹无为,这就是教人不争不斗,不要有进取心。

其实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毛主席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道德经对社会最大的教益,就是让人们做事不可任性胡为,尊从自然规律,打造一个和谐社会。





泰山9981258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围绕这一概念,老子提出了对立统一、自然无为、居柔处卑等重要观点,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01 对立统一、物极必反的规律

《道德经》第四十章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发展到极点,这些性质一定会向它们的反面转化。比如,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再比如,《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塞翁失马”的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这正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典型例证。

02 顺乎自然、清静无为的规律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什么是“自然”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轮回,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就是自然,这一自然规律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天道自然,丝毫不掺杂任何的人为因素,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无为”。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无为而无不为”。拔苗助长的故事我们都熟悉,故事中那位“宋人”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违背了大自然“无为”的规律,最终一事无成。

03 致虚守静、居柔处卑的规律

《道德经》第九章指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现实生活中,大功告成之后,就要学会致虚守静,谦卑低调,急流勇退,否则的话,就会招致无妄之灾。因为大道如水,滋润万物,但却趋下处卑、毫不张扬,更不会居功自傲。

所以说,真正智慧高明的人,都是居柔处卑、知进知退的。


紫天云


昨天我和爱人去外地,在车上还谈论过类似的问题。有的人学习传统文化,结果越学更不好,不如不学。分两层意思来看:书读死了,即不会读书;读的书不行,即著作不行。我学习《道德经》是在网上看叶曼老师的视频来学的;学习《周易》先从徐醒民老师的《读易简说》开始,继而学习《周易集解纂疏》,也是通过网上视频学习的。就在前几天,我在网上买一本关于《道德经》的书,我翻看了一下,其中有一条他解释为:使老百姓没有心智,我随后就暂时把书藏到柜子角落了。还有一本是有关《止学》的书,他把一个人名的‘格’字写成‘戈’字,我随手也把它放在角落了。星云大师也说过,有的人越读书越反动。要活学活用,我在看这些书之前,了解了什么是逻辑思维,看了一些有关哲学方面的书籍。王弼《道德经》注,我们有时间可以看看;李中华老师讲的《道德经》,有时间可以听一下。实际上,我个人学《道德经》的进展非常缓慢,总是感觉第一章很重要,想多学习几遍;有时间还想学习其它方面的书籍,所以导致我现在《道德经》也没能系统学习一遍。以我作为一个接触过《道德经》的人来说: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现在变得比较豁达,看待事物喜欢多角度,关键是我要保证自己的做法和看法为什么是正确的,不然就成了井底之蛙。结合到《读易简说》的谦卦,使自己一直保持谦卑的心态做事做人。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希望不会误导到您,也恳请您提出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意见或建议,帮助我成长。


卢诺熙


能够全部读懂老子《道德经》的人已经不能算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了,称的上是"真人"了,所以基本上没有人可以真正全部读懂道德经。在没有老子本人正宗注解基础上来参照,严格来讲也就谈不上所谓的误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道德经》包罗万象,涵盖整个宇宙的自然法则,其智慧太深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同道读下来觉得老子的道家思想,相比儒家等学派来说相对比较包容,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恰恰相反,道家一点都不包容,反而比儒家更冷更伤人,比如道家直接把人以天伦为善恶判准,分成了真人和伪人,儒家看待不仁不义的人,只会说他禽兽不如,是个小人,虽然是小人,但好歹承认是个人,只是质量差了点而已,但是道家则直接宣布悖逆天伦者根本就不是人。所以说理解的角度不同,考虑的问题也不一样,总的来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些都是比较具体的原则。当然,每个人读道德经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收益,能掌握一些心德,关键看自己怎样去理解了。在此总结声明:每个人读《道德经》掌握的结论只能仅限代表个人观点,代表不了全部。一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九九歸真999999999


其实,《道德经》不是被“有些人”误读了,而是一直以来,都在被“绝大多数人”误读着,从古到今,一直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就在《道德经》里。老子早已对它的未来命运,有过相当准确的预判。现在我们就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01.

下士闻道,大笑之

《道德经》第41章这样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闻道。这其中的上士中士下士,并不是军衔,指的是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的人。上等根器的人如庄子和列子,闻道之后,立即勤而行之。而对于下等根器的人,他们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永远抱持怀疑,也永远止于怀疑。他们从来不会主动去求证和亲自去求解,因为在他们眼里,柴米油盐就是一切,生老病死才是焦点。



02.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道德经》第47章这样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句话其实已经很明白的告诉我们,如何去读性老子,如何去理解《道德经》,那就是:老子讲的,首先是一种心法,需要先从内证悟,然后才可以应用于世,出入无碍。可是我们却一上来,就把它当成了谋略术,作为自己出人头地,攻城掠地的理论基础,完全违背了“不行”“不见”和“不为”的前提,自然离圣人之道越来越远。



03.

易知易行,莫知莫行

《道德经》第70章这样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这是老子对《道德经》被误读最准确的预判,也是对《道德经》为何被误读最明白的解释:我们都是在用自己以有的知识体系,去理解它。很不幸的是,《道德经》阐述的道理,实在过于宏大,宏大到我们必须先放下我们所知的一切现有知识,才可以入门。而我们最难做到的,不就是放下吗?

这也正是《道德经》中的“致虚极,守静笃”,每个人都可以把它写成横幅,挂在书房,但却没有人能真正懂它的原因,我们手里攥太多东西,就是一粒沙,也已拿不起。


我是悦哥,我的梦想是“3+1”:读懂《论语》+《金刚经》+《道德经》这3本书,成为1个像张庆祥讲师那样的开悟者和传统文化传播者。欢迎【关注】,一起成长。



被催更的牧羊悦


老子著《道德经》说的是什么?或者怎样通过《道德经》读懂老子?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老子在这篇大书中,其实说的够清楚了,所谓《道德经》就是讲道,以及附庸在道身上的德。道和德是两回事,也是一回事。无外乎天人合一,天地之道加人道,以及天德地德人徳。没有道的存在,德就是浮光掠影,虚幻无踪。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既然老子讲的是道,他就成了道家开山鼻祖之一。这里,不应该忽略一个人,就是五帝之一的黄帝。

黄老思想才是道家思想的本源。将黄老视为一家,是因为老子著《道德经》是注释《归藏易》的。也就是说,一部五千言《道德经》就是对《归藏易》的解读。而演绎《归藏易》的作者,正是黄帝。以海纳百川,包容万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自成一家的黄老学派,都是以坤入卦的。强调道之宏博,大地的美德。

《归藏易》源于易经,易经是黄老思想的总源。易经的本质就在于易道之道。从伏羲氏一画开天,创立先天八卦,就造就了中国始原性文化,始终围绕这个中心旋转。这就是天人合一的三才之道。

易道之道所谓天道,是从无到有(无极生太极),从下到上(卦气生成),从少到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限。这就是天道。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自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音希声,大器晚成,大象无形。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与天地同属自然,是不分尊卑贵贱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自然,万物万象,芸芸众生,众生平等。

明白天道的历代开明君王,所以都要推崇黄老之术,讲休养生息,藏富于民,无为不争。循天道自然而为,就无所不能为。与民不争,天下则无人与之争。这就是方法论,这就是辩证法。


手机用户64148718763


《道德经》是一种哲学,是中国人的哲学,所以适合有智者,有大志者,有哲学头脑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我认为有些人最大的误读就是在无为和顺其自然上了。

无为不是无所做为或不要强加干预的意思,老子说,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就说明了无为就是无心的意思。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是人常无为而无不为,人也在道之中,人要无心听从道的安排就对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顺其自然不是人顺其自然,人要效法大地,象大地一样就对了。

易经中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人法地,所以我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就是阴经。

不是这样的吗?《道德经》通篇看的都是阴面。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老子哲学思想的根本就是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阴面胜阳面,这是道的运行规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一发动就是事物自己的对立面否定自己而来的,道的应用都是倾向于弱者,用于弱者,这是道如何运行的。故此《道德经》就是阴经。

在当今该如何去读懂老子?

《道德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老子和孔子的最大区别就是面对的人群不同,老子是面向高层次人群,孔子是面向所有人类。所以要是有志者才来读老子,若是普通百姓读老子无丝毫作用。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故。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读了老子的这一段,真正的愚民政策老子才是罪魁祸首。还有老子说过,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让人们不要有仁义之心,无仁无义这还是人吗?这是何等的愚民啊?所以老百姓不要读《道德经》,读之无任何意义。

当今读懂老子就从两个字入手,一个是道,道就是事物的阴面,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另一个就是德,人法地,人们就象大地一样顺从天道。这样有大志者掌握了道,人们就会顺从你,然后你就得志了。


寂语堂斋


是的,以往的确把《道德经》误读了。

读懂《道德经》,必须要弄清本书各章的标题密码:应用数学乘法口诀及其代表的意思,不是人常说的那种破解《道德经》的意思的所谓的"密码",而是标准答案的代数密码:应用数学九九八十一乘法口诀。

目前彻底解密《道德经》密码的标准答案版本就是刘树成著,金城出版社出版的《解密红楼梦真味道》,本书中有《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全新准确的直译译文,与《红楼梦》九九八十一回一一对应的解释,证明了《红楼梦》是《道德经》的文学版。

例如:

《道德经》一章的标题密码是:“一一得一。”“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数学、龙中代表意识、头脑领导等。“一一得一"的意思是,意识决定意识,头脑领导决定头脑领导(一乘一)叫玄,靠不住;物质决定意识、“一”,身体决定头脑,人民票决领导、历史,这是一真理之门。《道德经》就是说这一真理之道的书。

详见拙著《解密红楼梦真味道》。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老子是道家鼻祖,道家祖述黄老。凡讲道者无出于老子之外,老子五千言道德经,所讲都是大道之本体,道创生了宇宙天地,道给万物以生机,这个生机就存在虚空中,是道化生的一,一也就是先天一气,也就是德。史记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矣!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关令尹喜少时好修道,修养深厚,一晚登楼观台,看紫气东來,知有圣人至,心想莫非老子将至,于是打扫道路,焚香迎老子,执第子之礼,请老子写道德经五千言。

可知道德经是老子写给弟子修道之用。偏离了修道,偏离了养生,就是偏离了老子道德经本意。

老子认为治国与治身同理,讲治国隐含治身之诀,讲治身隐含治国之策。

当今世面上解道德经的不计其数,鱼目混杂,把道德经注释的五花八门。叫懂道德修炼的人看了,真是心灰意冷。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中就说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大道奧妙的人,很少公开说道,不懂得大道奥妙的人,对道一无所知的人,而大谈其道,这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讲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里是老子讲的话,对现代人是多么重要。这段话是说:真正知道大道奥妙的人,却言不知,乃上德之人,不懂大道奧妙的人,总觉得自己很懂,不懂装懂,这是一种病态。圣人正因为厌恶这种不懂装懂的毛病,所以他就不会犯这种毛病,因为圣人厌恶不懂装懂,所以圣人没有这种毛病。

能够病病者为圣人,不能病病者是俗人。现代人不懂道德经的大量注释道德经,在公开课上大讲道德经,大部分人背离了老子的本意。不以悲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