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智者、仁者和勇者自古以來都是被人們推崇備至的,但是如果問這三種人分別有什麼特點,恐怕沒有幾個人能講清楚。孔子曾經用非常簡單的幾個詞簡明扼要的解釋了何為智者,何為仁者,何為勇者。孔子的這句話也被其弟子記載於《論語.子罕篇》中,

原文是: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比較好理解,可以這樣解釋,孔子說:“智者不會迷惑,仁者不會憂慮,勇者無所畏懼。”

但是這三句話應該怎樣理解呢?下面分別來解釋一下。

“知者不惑”,朱熹的註釋“明足以燭理,故不惑”。人們為什麼會有疑惑,就是因為對於一些事物不明白其道理、不瞭解其本質,對於事物的發生自然會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智者其優點在於明道達義,首先是對自己要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和判斷,沒有人什麼事都懂,智者知道自己之所長,其次要善於借勢,遇到自己不懂的事物,知道怎樣通過學習搞懂它或者請教別人取長補短,最後智者還能做到知錯就改。故智者才不會出現迷惑的情況。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仁者不憂”,朱熹註釋道“理足以勝私,故不憂”,可以說用一句話點明瞭仁者不憂的本質。憂慮或焦慮的根源是什麼,是看不清得失,是無法摒棄自憶的私慾!對於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可能對自己造成的損害,總是患得患失。仁者根本就不計較自己的得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就像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即無得失,何來憂慮?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勇者不懼”,朱熹註釋為“氣足以配道義,故不懼”,勇氣是由對於道義的堅定信心支撐的,正是因為堅信道義在自己一方,氣才能足,故不懼!《說文》對“勇”字的解釋是“勇者,氣也”。以道義為根本的勇氣,氣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氣乃至焉。

朱熹認為求學應該以“智”、“仁”、“勇”依次不斷提高,才是求學之正途。“勇”要以“智”、“仁”為內含、為前提、為基礎,如此“勇”才是遇到困難的敢於拼搏,而不是暴虎馮河式的魯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