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智者、仁者和勇者自古以来都是被人们推崇备至的,但是如果问这三种人分别有什么特点,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讲清楚。孔子曾经用非常简单的几个词简明扼要的解释了何为智者,何为仁者,何为勇者。孔子的这句话也被其弟子记载于《论语.子罕篇》中,

原文是: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比较好理解,可以这样解释,孔子说:“智者不会迷惑,仁者不会忧虑,勇者无所畏惧。”

但是这三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下面分别来解释一下。

“知者不惑”,朱熹的注释“明足以烛理,故不惑”。人们为什么会有疑惑,就是因为对于一些事物不明白其道理、不了解其本质,对于事物的发生自然会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智者其优点在于明道达义,首先是对自己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判断,没有人什么事都懂,智者知道自己之所长,其次要善于借势,遇到自己不懂的事物,知道怎样通过学习搞懂它或者请教别人取长补短,最后智者还能做到知错就改。故智者才不会出现迷惑的情况。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仁者不忧”,朱熹注释道“理足以胜私,故不忧”,可以说用一句话点明了仁者不忧的本质。忧虑或焦虑的根源是什么,是看不清得失,是无法摒弃自忆的私欲!对于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可能对自己造成的损害,总是患得患失。仁者根本就不计较自己的得失,“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就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即无得失,何来忧虑?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勇者不惧”,朱熹注释为“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勇气是由对于道义的坚定信心支撑的,正是因为坚信道义在自己一方,气才能足,故不惧!《说文》对“勇”字的解释是“勇者,气也”。以道义为根本的勇气,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

朱熹认为求学应该以“智”、“仁”、“勇”依次不断提高,才是求学之正途。“勇”要以“智”、“仁”为内含、为前提、为基础,如此“勇”才是遇到困难的敢于拼搏,而不是暴虎冯河式的鲁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