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中國一盤散沙,為何匈奴沒有趁機作亂?

陳永恩


匈奴最強大是在秦末漢初的冒頓時期,劉邦白登之圍後,採取劉敬的和親之策緩和與匈奴的矛盾,雖是親家,匈奴部落仍不時侵邊,掠奪子女玉帛。到漢武帝時,以積聚三代的國力為後盾,先後任命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經過三次大戰役,把匈奴北逐打殘,匈奴的大患至此有所消減,到漢元帝時,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向漢朝再次求親,邊境得到幾十年安寧,後來起起伏伏,時戰時和,匈奴內部長期處於分裂狀態,東漢時南匈奴內附,被安置在河套地區。這也為後來五胡亂華埋下禍根。


東漢末黃巾亂起,匈奴也不甘寂寞,介入到中原爭戰,為禍一方,黃巾亂平,在董卓之亂時期,匈奴也發生內亂,國人殺死單于羌渠,擁立其子左賢王於夫羅即位,另一派人馬不服,便到漢朝求助,漢朝自顧不暇,沒能為匈奴主持公道,這支人馬便暫時居住在河東,也不時侵寇當地。(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到中原為曹操佔據時,匈奴單于於夫羅曾與黑山賊等勾結入侵兗州,被打敗。

袁術據南陽時,袁氏兄弟不和,袁術受到親袁紹的曹操與劉表的夾擊,便北連公孫瓚,公孫瓚派出劉備單經陶謙三路軍前駐威脅袁紹,被袁曹聯手打敗。袁術敗走陳留,又連結黑山賊餘部和匈奴於夫羅為援,又被曹操擊敗。連敗後的於夫羅投降了曹操。於夫羅不久去世,其弟呼廚泉繼任成為單于,其子劉豹被立為左賢王,在此期間發生了蔡文姬歸漢的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降伏後的匈奴向曹操控制的朝廷進貢,據世說新語載,第一次派來使者時,曹操因為生得五短身材,容貌謙虛,有點不自信,便找來美男子平原崔琰,讓他冒充自己坐正當中,曹操則站在旁邊持刀侍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匈奴使者拜見後要回去,曹操讓人探問他的口氣,使者說,居中那一位雖威武儼然,但我看旁邊那個捉刀人更有英雄氣,曹操得知怕事情外洩有傷國體,命人把使者殺了。這是一則真實性難說的記載,但可見匈奴的降伏狀。

曹操一代梟雄,對異族也有所提防,在當魏王這一年即216年,曹操借呼廚泉入朝的機會,拘留呼廚泉單于,派幫助獻帝東歸有功的右賢王去卑監國,又把南匈奴分成左、右、南、北、中五部,安置在平陽郡,匈奴單于王朝終結。等到西晉八王之亂,紛紛借用異族兵,劉豹子劉淵乘勢而起,在成都王司馬穎的支持下,整合五部再成一家,率兵相助司馬穎,爾後勢力越來越大,終成推翻晉朝的兇手,五胡亂華第一家。


南方鵬


漢末時期,諸侯混戰,相互攻伐。經過一系列的軍事鬥爭之後,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但依然是相互纏鬥,不停息的混戰。從外部看來,中原王朝的確是一盤散沙。

之所以匈奴不能趁機進攻中原,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匈奴亦是連年內亂,失去了與中原對抗的能力;其二,在面對外部軍事行動時,三國卻保持了高度的默契,那就是“兄弟鬩於牆而外禦其侮”。

這也是中華民族在亡國滅種的關鍵時刻,能夠撐下來,千年不倒的根本原因。

01

匈奴如強弩之末

匈奴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

鳴條之戰,商湯戰勝夏桀,夏后氏苗裔被迫向北遷徙,逐水草而居。

從周朝開始逐步強盛,在冒頓單于(前234---前174年)時期,達到鼎盛 。

他首次統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龐大強盛的匈奴帝國,是匈奴族中雄才大略的軍事家、軍事統帥。

即位不久,東胡王乘其立足不穩,遣使索要千里馬。冒頓為麻痺東胡,不顧群臣反對,將千里馬送給東胡王。東胡王得寸進尺,又提出索要單于閼氏,冒頓左右皆非常忿怒,請求出兵攻東胡,但冒頓仍滿足了東胡王的要求。東胡王認為冒頓軟弱可欺,不再將其放在眼裡。冒頓則乘機穩固統治,擴充軍備,發兵突襲東胡,東胡猝不及防,東胡王被殺,其民眾及畜產盡為匈奴所得,東胡遂滅。冒頓單于又乘勝西攻河西走廊雍州的月氏,迫其西徙。從而解除了兩面威脅。

隨後,他帶領匈奴征服了樓蘭、烏孫、呼揭等20餘國,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區。向北則征服了渾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國,向南兼併了樓煩(今山西東北)及白羊河南王之轄地,重新佔領了河套以南地區。匈奴居有了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的廣大地區,成為北方最強大的民族。

漢初歷代帝王 , 從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開始,韜光養晦,採取和親政策,休養生息。

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採納大行王恢建議,派遣三十萬大軍在馬邑設伏圍殲匈奴,但計謀被識破,計劃失敗。但從“馬邑之圍”開始,漢朝正式對匈奴宣戰。

到元狩四年(前119年),期間多次交戰,而關鍵戰役三次。漢武帝舉歷代帝王韜光養晦所積蓄的力量,徹底擊敗匈奴,一雪前恥,漢匈關係開始發生根本的轉變。

之後,匈奴貴族因為爭奪單于位,發生內訌,實力大損。

劉秀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正式分裂為南北兩部。

北匈奴在漢朝與其周邊少數民族部落及南匈奴的聯合攻擊下,遠逃漠北;而南匈奴不斷南遷,依附中原居住,逐步漢化,接受漢朝管理。

匈奴對中原王朝的威脅弱化,北方邊塞處於暫時穩定狀態。

儘管南匈奴不斷參與漢末時期中原諸侯的混戰,但其實力已經如“強弩之末”,處於可控狀態,無法構成較大的威脅。

02

戰略默契

漢末諸侯混戰時期,南匈奴僅僅是追隨中原諸侯,參與爭鬥。同時,由於漢朝加強了對邊塞少數民族的管理,促進了民族融合。藉助其力量,防禦北匈奴及其他民族的入侵,其策略收到了較好地效果。

曹操“官渡之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進一步採取措施,加強北方邊境的管理。

建安七年(202年),南匈奴單于呼廚泉跟隨袁紹外甥幷州刺史高幹,河東太守郭援叛亂,曹操派遣司隸校尉鍾繇圍困呼廚泉於平陽,呼廚泉投降。

曹操又使右賢王去卑誘質呼廚泉於鄴城,避免其惑眾生亂;讓比較順服的右賢王去卑代行國事。

後來又把南匈奴之眾分為五部,以削弱其實力,並且派遣漢人為其各部司馬,以控制匈奴貴族的權利,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在削弱匈奴貴族軍政權勢的同時,在經濟上仍給以優裕的待遇以減弱其對抗情緒。

對內遷的匈奴部眾,允許他們定居漢地,從事農業經濟。

與此同時,對於幷州這個胡漢雜居的戰略要地,曹操特別注意選派精幹官吏去管理。如河東太守杜畿,幷州刺史梁習等 , 都是曹操精心選拔的得力官員,而且都做出了出色的政績。

曹操實施的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對匈奴的控制,起到了穩定邊塞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曹操平定北方南匈奴叛亂以及征討烏桓時,南方的孫劉保持了高度戰略默契。

其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的旗號,限制了他們背後下手的不道義行為,不可以失信於天下。

其二,傳統的“兄弟鬩於牆而外禦其侮”的儒家思想,左右著他們的行為,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失去民心。

其三,孫劉內部及邊塞亦不安定,趁此時機,清理內憂外患。

總之,是匈奴自己實力的削弱以及魏蜀吳三國戰略默契,給曹操一統北方,穩定邊塞提供了戰略機遇期,而曹操不愧為一代梟雄,抓住了時機,一舉統一北方,促進了北方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理應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


豹眼看歷史


三國時期雖然出現了三個政權,但遠遠談上不是一盤散沙,魏蜀吳三國都保持了很強大的軍事實力,對周邊的少數民族基本上處於碾壓狀態。魏國徵烏桓、打鮮卑,蜀國平定西南蠻夷,吳國剿滅山越,都取得了很大的勝利。這個時期的周邊的少數民族並沒有對中原造成很大的威脅。至於匈奴為什麼沒有趁機作亂,那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匈奴已經完全被漢朝打趴了,而且當時北方以及東北方向主要的對手也不是匈奴,而是鮮卑和烏桓。

一、漢朝把匈奴打分裂後,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逃往西方

匈奴主要活躍在兩漢時期,在漢武帝時期,匈奴達到鼎盛狀態,不過,此時漢朝經過文景兩代的修生養息,國力也大大增強。繼位的漢武帝劉徹又是位雄才大略的君王,結果就是,漢匈戰爭全面爆發。

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漢朝開始大規模反擊匈奴,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將主力撤回漠北地區,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勢力已經完全退出漠南地區。此後,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北匈奴兩部。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向漢求親,王昭君出塞嫁與匈奴單于後,此時匈奴人已重新回到漠南,雙方依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的約定以長城為界。

漢和帝永元四年(91年),漢軍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中亞。

總的來說,就是經過幾百年的漢匈戰爭,匈奴都漢朝徹底打垮了,分裂成南匈奴、北匈奴兩部分,北匈奴逃到中亞甚至歐洲,去禍害歐洲人了。南匈奴老老實實當了漢朝皇帝的女婿,被漢朝安置在邊境。

漢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各部貴者為帥,後改稱都尉;以漢人為司馬以監督。於夫羅子劉豹為左部帥。所以,三國時期,匈奴人基本處於曹魏的嚴密監視之下,不敢有什麼動作。

二、烏桓、鮮卑崛起,成為北方主要的威脅

史記記載:

(冒頓單于)令國中有後者斬,遂東襲擊東胡。東胡初輕冒頓,不為備。及冒頓以兵至,擊,大破滅東胡王,而虜其民人及畜產。

在冒頓單于時期,匈奴打敗東胡,滅了東胡王,霸佔了東胡的土地、牲畜。東胡人四散逃亡,烏桓和鮮卑,就是從東胡逃出來的兩支部落。

《後漢書》 卷九十 《烏桓傳》記 載:

“烏桓者,本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餘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焉。”

東胡為匈奴所破後,餘部兩支分別逃至烏桓山和鮮卑山,隨後各自稱為烏桓和鮮卑,鮮卑大致在烏桓的東北。

在兩漢時期,作為一個生活在匈奴和漢朝之間的小部落,烏桓常常兩面夾擊,腹背受敵,只能仰仗其中一方生存。因此,烏桓與中原王朝之間並沒有固定的聯盟或對立關係,往往由時局而定。

烏桓自駐牧於烏桓山之後,在兩漢時期,曾兩次南遷。第一次在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南遷至五郡塞外;第二次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 49 年),再次南遷至邊境十郡,即遼東、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上谷、代、雁門、太原、朔方塞內。

東漢中期以後,各地烏桓基本處於各自為政、各自為戰的狀態。其中有的部落力量逐漸強大起來,如漢靈帝時,上谷烏桓大人難樓之部有眾九千餘,遼西烏桓大人丘力居之部有眾五千餘落,皆自稱王。遼東烏桓大人蘇僕延有眾千餘落,自稱峭王。右北平烏桓大人烏延有眾八百餘落,自稱汗魯王。以上四郡烏桓再加上漁陽烏桓,即所謂的“幽州烏桓”。

可以看出來,雖然烏桓實力有所壯大,但是總體還是比較弱小,最大的部落也沒有超過一萬,跟西漢時期的匈奴比起來差遠了,對中原王朝沒有什麼威脅。

烏桓的主體內遷至塞內之後,塞外地區,包括原先匈奴故地,主要被鮮卑佔領,因此,鮮卑逐漸強大起來,原先剩下的五六十萬匈奴人自動融入鮮卑。

三、曹魏與烏桓、鮮卑的戰爭

建安四年 (公元 199 年),袁紹佔領幽州。接著,袁紹漢獻帝的名義,封烏桓三王為單于,並且和烏桓的單于聯姻,就是想收買烏桓的精銳騎兵。後遼西烏桓大人丘力居死,王位傳給侄子蹋頓,蹋頓將三郡統一起來,烏桓成為一股較大的勢力。

從建安四年起,曹操和袁紹開始火併。官渡之戰,袁紹大敗。建安七年,袁紹病死,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和袁熙逃到遼西投靠蹋頓,想要借烏桓兵力恢復冀州。在袁尚的慫恿下,三郡烏桓經常到塞內騷擾,給曹魏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三國志·武帝記》載,“三郡烏丸承天下亂,破幽州,略有漢民合十餘萬戶”。

建安十一年,曹操決定北征三郡烏桓。曹操秘密行軍,等到行兵至兩百里處才被烏桓發現,烏桓騎兵倉促應戰,陣容不整,被曹軍打敗。徵烏桓後,曹操移其民一萬餘落

於中原,並徵調烏桓騎兵為己所用,“由是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

在北征烏桓回來的途中,曹操寫下了這首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不過烏桓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仍然不老實,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代郡烏桓反叛曹魏,鮮卑首領軻比能率兵助烏桓入寇,曹操命鄢陵侯曹彰為驍騎將軍,北征代郡,大破烏桓、鮮卑聯軍,軻比能逃往塞北,後又重新入貢魏國。但是軻比能在之後又屢次反叛,騷擾魏國北部邊境。魏明帝曹睿青龍三年(236年),王雄派勇士刺死軻比能,換立軻比能的弟弟為王。之後,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曹魏的邊陲因此得以安息。


一卷青史


匈奴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據《史記》記載,匈奴人來自夏朝遺民,與華夏民族同宗同源,匈奴的歷史貫穿了大半個華夏曆史,從夏朝開始,止於五代十國,匈奴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匈奴的發展如同拋物線一般,是從弱小到強盛,再到衰弱,最後到滅亡的過程。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的後裔,商滅夏後,一部分夏朝人向北逃入大漠,由於北方特殊的生存環境,這部分人以其特殊的生活習性演變為遊牧民族,也就是匈奴人的祖先。



先秦時期,匈奴與中原政權多次交鋒,戰國時期,處於中原北方的趙國、燕國還修建了長城用來抵禦匈奴,趙國的名將李牧還常年駐守邊境防禦匈奴。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令大將蒙恬攻打匈奴,收復匈奴佔據的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將匈奴趕到七百里外的漠北,並將先秦時期的長城連起來,以防禦匈奴。



匈奴最強大的時期是:秦末中原大亂時到西漢初年,這個時期的匈奴是匈奴歷史上最強大的時期,連剛剛建立的西漢王朝顯然還不是匈奴人的對手,因此在西漢開國近80年的歷史上,西漢對匈奴採取和親的政策,儘管如此,匈奴照樣經常南燒殺搶掠。

自漢武帝的馬邑之謀開始,西漢正式對匈奴宣戰,經過十幾年的戰爭,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帶領,匈奴被西漢打得節節敗退,不僅丟了漠南,連祭天用的金人也被霍去病俘虜了,但衛青、霍去病去世後,西漢對匈奴的戰爭開始節節敗退,到漢武帝晚年時期,匈奴既然扳回了劣勢,又與西漢勢均力敵。



西漢昭宣中興時期,匈奴由於內亂,被實力開始恢復元氣的西漢打得潰不成軍,以西漢的完勝告終,匈奴的實力開始急劇下降。

東漢時期,匈奴進一步分裂,內部爭權奪利,勢力越來越小,一部分投降了漢朝,一部分被東漢擊敗遠走歐洲,這也是日後為患歐洲的匈奴人阿拉提的先祖,而留在華夏的匈奴人基本是臣服了漢朝,無力與東漢對抗。



到了東漢末年,北方草原上的鮮卑、烏丸等遊牧民族先後興起,而匈奴也受到鮮卑及烏丸的打擊,勢力根本不如鮮卑及烏丸,匈奴在政治上是依附於東漢政府的,這個時候的匈奴實力還不如東漢一個州,到了三國時期,曹操還將匈奴分為5個部落,執意挑起匈奴的內亂,匈奴內部都不能作為一個完整的勢力,根本不能和東漢末年各地的軍閥勢力相抗衡。

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雖然中原大亂,但地方上的軍事實力猶存,處於邊境各地的州郡有能力吊打當地的遊牧民族,如幽州的公孫瓚,取得了對烏丸的軍事勝利,以及之後佔據河北四州的袁紹,也取了對鮮卑及烏丸的勝利,佔據著絕對的軍事實力,吊打周邊遊牧民族。



而在長安及涼州一帶,東漢政府與羌胡諸部進行了百年的戰爭,基本上維持了東漢的邊境,就是之後繼承的曹操也保持了對羌胡的絕對軍事能力,吊打羌胡。

而當時匈奴的地盤僅為河東郡北部到雁門郡西部狹長的一帶,不僅地盤小,而且勢力小,雖然中原一盤散沙,但是無論中原哪一個地區軍閥,基本上都能吊打匈奴,匈奴哪裡敢趁機作亂,就連強大的鮮卑和烏丸也被當地軍閥吊打,就更說匈奴了。



曹操統一北方後,又將本就勢力不大的匈奴劃分為五部,更加進一步的削弱了匈奴的勢力,整個三國時期,匈奴基本上就是打醬油的存在,偶爾受當地軍閥參的邀請,以僱傭兵的形式參與於當地的軍閥混戰,但並沒有起多大的作用。

到了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時,匈奴人劉淵趁機起兵,攻佔了西晉的大部分北方領土,滅亡了西晉,建立了後漢,但這也是曇花一現,之後被石勒滅亡後,匈奴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再也沒有出現過。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漢末三國時期,中國陷於大內戰,曾經長期歸服大漢的匈奴人也蠢蠢欲動,多次捲入中原混戰。不過,終整個三國,匈奴人的勢力還是被遏制住的,這主要是得益於曹操強有力的控制手段。

下面,我來說說漢末三國時代,匈奴人都做了些什麼。

第一,投機倒把的南匈奴單于於扶羅

我們這裡說的匈奴,主要是指南匈奴。在東漢初期,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內附東漢,而北匈奴在漢匈戰爭中被擊敗,最終遠遁中亞。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這是劃時代的歷史事件,漢末大混戰以此為序幕。

四年後,南匈奴爆發一起政變。南匈奴右部與屠各部落聯合,殺死南匈奴單于羌渠。羌渠死後,他的兒子於扶羅繼任單于。不過,殺害羌渠的叛軍也擁立須卜骨都侯為單于,於是便出現兩單于並立的局面。

由於兩單于並立,於扶羅決定前往漢帝國首都洛陽,希望朝廷出面擺平此事,承認自己是惟一法合的匈奴大首領。然而,當他到了洛陽時,正趕上漢靈帝駕崩,緊接著京城發生嚴重動亂,並導致董卓入洛。既然天下大亂了,於扶羅心想,乾脆乘機搶掠一把,於是帶著幾千騎兵,聯合白波軍(漢末農民軍之一),進攻附近一些郡縣,但是沒有撈到什麼油水。於是,於扶羅便逗留在河東郡平陽縣,在這段時間,須卜骨都侯病死,沒有再另一個單于。

袁紹起兵反董卓後,於扶羅便投靠袁紹,與另一個投靠袁紹的軍閥張楊一起駐紮在漳水河畔。由於關東義軍在討伐董卓時屢遇挫折,於扶羅見風使舵,背叛袁紹,劫持張楊投降董卓,董卓把這支匈奴軍安置在黎陽一帶。

實際上,於扶羅是個投機倒把的人。不久後,於扶羅轉而與黑山軍(漢末農民軍之一)聯合,不想在內黃之戰中,被曹操打得大敗。於扶羅率殘兵敗將與部分黑山軍,一起投奔袁術。

到了公元195年,於扶羅去世,他弟弟呼廚泉繼位,率部駐在平陽。

第二,幷州刺史梁飛對匈奴的分化瓦解

袁紹統一北方四州後,南匈奴單于呼廚泉歸附於袁紹。

公元202年,袁紹去世,其子袁尚派郭援、高幹,聯合南匈奴,進攻河東郡。曹操派司隸校尉鍾繇在平陽包圍南匈奴軍,由於郭援戰敗身亡,南匈奴單于呼廚泉最終向曹操投降。四年後,即公元206年,曹操討伐袁氏集團的幷州刺史高幹,向南匈奴單于求援,遭到南單于的拒絕,最後高幹戰敗被殺。

由於中原內戰,許多百姓紛紛逃到匈奴部落以避難,導致匈奴的勢力膨脹。這引起曹操的高度警覺,他便派梁習出任幷州刺史,分化瓦解匈奴的勢力。

梁習是個比較厲害的人,他先以高官厚祿為誘餌,將匈奴各部落的首領調到郡縣當官。等這些首領離開後,就徵發這些部落的青壯年充當自願軍,並將他們分散到各個軍隊中,以防做大。在首領與戰士離開後,梁習又把他們的家小遷到鄴城,總共遷了數萬人。倘若有哪個部落拒絕服從,梁習便出兵進剿,殺了幾千人。

在梁習的分化瓦解下,匈奴的勢力被遏制了。在歷任幷州刺史中,梁習被認為是最出色的一個。正是由於他的手段極為高明,故而匈奴在三國時代,未能興風作浪。

第三,曹操把匈奴分割為五部

隨著曹操平定北方,中原的戰火漸漸平息,軍閥混戰演變為三國演義。

然而,到了公元216年,曹操發現一個嚴重問題。

原來,自匈奴南附後,長期居住在塞內,東漢政府給了他們很優厚的條件,不必交納貢賦。這個政策,導致匈奴的戶口迅速增長,漸漸難以控制。另一方面,中原漢人卻由於頻繁的戰爭,導致人口大量減少。如果不採取行動,後患無窮。

由於曹操乘南單于呼廚泉前往鄴城朝見之機,把他扣留下去,只讓右賢王去卑返回,管理匈奴部落事務。曹操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提高南單于的待遇,所賞賜的綿、絹、錢、糧待遇,與列侯相同,並且子孫可以世代傳襲封號;另一方面,把南匈奴部眾分割為五部,各設立一個貴族為統帥,並選派漢人作司馬監督他們。

匈奴被分割為五部後,居於幷州境內,他們也知道曹魏政權對自己很提防,於是加快漢化進程。由於匈奴單于在歷史上曾經多次與漢帝國皇家通婚,於是他們就自認為是漢家皇帝的外甥,便改為“劉”姓,這是匈奴漢化進程的一個重要事件。

到了司馬氏執掌大權時,匈奴五部中的左賢王劉豹崛起,勢力冠於五部。劉豹是前南單于於扶羅之子,也是後來稱帝、建立漢政權的劉淵之父。鑑於劉豹的崛起,鄧艾上書朝廷,認為應該把劉豹的勢力一分為二,分散其勢力,同時,把胡人與漢人分開,大力推行禮義教化,在思想上改造匈奴人。這些主張,都得到司馬師的採納。

在漢末混戰及曹魏帝國期間,由於對匈奴的管控比較嚴格,故而儘管戰亂頻頻,匈奴之勢力不足以撼動中原政權。到了西晉“八王之亂”後,西晉諸王相互大屠殺,導致國將不國,朝廷完全失去對諸胡的控制,故而匈奴傑出首領劉淵得以統一五部,並建立了漢政權。


君山話史


匈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強大的北方遊牧民族,具體來源不詳,據說是華夏部落的一隻遺脈,戰國時期開始出現在中國史冊中,並於中國北方的秦國,趙國,燕國等有過小規模戰鬥,雙方互有勝負,由於匈奴騎兵速度快,機動性好,中原步兵很難匹敵,於是秦趙燕三國在自己的北方邊界修築長城加以防衛。到了漢朝,冒頓單于一統匈奴各部落,建立強大的帝國,匈奴帝國與漢帝國第一次交戰就把漢朝的數十萬精銳步兵包圍,搞得高祖劉邦不得不經歷一次“城下之盟”,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時期中國一盤散沙,為何匈奴沒有趁機作亂呢?

其一,匈奴在三國時期也是個殘廢

匈奴的強盛時期是在漢朝高祖到武帝年間,武帝劉徹即位後由於漢朝國力的恢復,逐漸有幹掉匈奴的意思,於是西漢厲兵秣馬,建立騎兵,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李廣等人多次出擊匈奴,打得匈奴俯首稱臣,後來東漢時期,匈奴更是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北匈奴遠遷到歐洲,南匈奴歸附漢朝,自然不能乘機作戰

其二,曹魏自身的強大

北方是曹操的天下,而曹操的騎兵更是經歷過諸侯爭霸的精銳部隊,而且其收編了北方鮮卑人、匈奴人等少數民族,史上對此有過記載,戰鬥力遠比一盤散沙的北方少數民族強大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相傳,匈奴與漢人同族同源,夏朝時期被髮配邊疆地區,隨後匈奴人慢慢向北遷移,匈奴人慢慢習慣了北方的氣候和生活方式,變成了馬背上的民族。


放牧免不了對草場的爭奪,匈奴也加入了這場草原爭奪戰之中,後來的匈奴國,就是以匈奴部落聯盟為基礎,征服了各聯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國而建立起來的,從西周開始,匈奴就和漢族相愛相殺直到匈奴滅亡。

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是匈奴的全盛時期,東達遼東半島,西到中亞地區,向南重新奪得秦朝奪回的河套地區。西漢建立不久,漢高祖劉邦親自統率30萬大軍出征匈奴,一路高歌猛進,但是“白登之圍”差一點要劉邦成為階下之囚。這一役後,漢朝與匈奴實行了和親政策,換來了漢初70年的穩固發展。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兩元大將出徵匈奴,霍去病一路打到貝加爾湖畔“封狼居胥”沉重打擊了匈奴的氣焰,此後匈奴漸漸由盛轉衰,無力同漢族爭鬥。



到了三國時期,並不是匈奴不去進攻中原地區,而是實力不允許啊。魏國基本上與周邊國家都打過仗,取得多數勝利,其中不乏像烏恆、鮮卑這樣國力強盛國家,這時候的匈奴與曹操都不是一個水平線上的政權,另外兩個國家,吳國和蜀國恐怕都能吊打那個時候的匈奴。西晉分匈奴為即左、右、南、北、中五部,更一步削弱了匈奴的力量,到西晉八王之亂時,匈奴和五部,成為推翻西晉的兇手之一。


門外老漢


很簡單,匈奴經過東西兩漢的努力,被打殘了;其他的少數民族,又打不過,別說三國時期了,就是群雄混戰那會,少數民族也打不過割據的諸侯。

有句話叫“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這句話就是對外說的,在東漢名存實亡,群雄割據的年代,有幾個勢力都是吊打少數民族的。比如:曹操滅了烏桓,在207年;南匈奴被袁紹勸說的和袁軍南下,被曹操和馬超聯合打敗了還有其他的就不說了。但是呢,這個時候還沒有進入三國時期。

三國開始的時間是220年,曹丕稱帝,三國時期各個勢力的勢力也是逐步提升的,所以,這個時候的少數民族還是不敢動的;鮮卑在諸葛亮勸說下,一起夾擊曹魏,結果,柯比能被刺殺了,然後就退回去爭權奪利去了,然後開始分化,其他的就不用說了。反正呢,這個時候曹魏為了便於統治和充實關內人口,還進行強制性的措施把少數民族往關內移民呢,打啥啊,這個也為後期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所以呢,不是不想趁機做亂,沒實力啊,蹦躂的都被幹掉了或者削弱了實力,所以就老老實實的聽話吧。直到西晉時期八王之亂,把國家基本打殘了,然後立馬的,就是五胡亂華。


古城落客


我不知道所謂的“作亂”指的是什麼?其實匈奴不是不作亂,而是一直都沒有消停過,蔡文姬就是被匈奴人搶走的,請問這算不算作亂,只不過匈奴當時的實力不濟不能大規模入侵罷了,總得來說,當時中國陷入內亂,草原上也一樣四分五裂,彼此之間也是衝突不斷。

現在很多人把“五胡亂華”的帽子扣在司馬家頭上,說實在的,有點冤枉司馬家了,胡人南下在西漢時期就開始了,漢武帝討伐匈奴時期,就有很多胡人加入了漢軍,其中還有很多匈奴人,可以說漢軍打擊匈奴的主要力量都是這些胡人騎兵,在那個沒有馬蹬、馬蹄鐵、高橋馬鞍的年代,一個農民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騎手都很難,更不要說成為職業騎兵了,而這些遊牧民族不存在這些問題,他們是天生的騎兵 ,遊牧騎兵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精良的金屬兵器,因為草原沒有城市也就沒有手工業,無法大量提供精良的武器,而匈奴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佔領漢人的城市,所以一直沒能成氣候,沒有城市就沒有大量的金屬兵器,也無法學習到漢人先進的管理模式,無法提升自己的文明等級,後來的鮮卑、契丹、女真、蒙古就是因為佔據大量城市吸收漢人地主知識分子,很快就能提升自己的文明和力量,最終入主中原。

事實上,三國時期中國北方已經有很多遊牧民族定居了,可以說是胡漢雜居很嚴重,漢化的胡人和胡化的漢人一直以來都是很好的兵源,三國時期的各個軍閥都大量招收少數民族參軍,東漢帝國的開創者劉秀就是引烏桓突騎南下建立東漢,曹操手裡也有烏桓騎兵。這個時候的中國很類似於羅馬帝國,大量使用蠻族僱傭兵,因為便宜又好用,結果自然也一樣,羅馬帝國被蠻族掀翻了,中國的世家衣冠禽獸開始南渡了


用戶4133236057027


三國時候的匈奴不是不想作亂,而是有心無力。

一、西漢時被打散。在漢、匈對峙中,除了漢高祖“白登之圍”外,匈奴幾乎沒有佔到半點便宜。經過文、景二帝的休養生息,西漢王朝迎來了中國歷史上最能折騰的帝王——漢武帝。他可能是匈奴的天然剋星,上天給了他一個衛青還不夠,接著又給了他一個匈奴最無解的噩夢——霍去病,這個僅活了二十三歲的年輕人,帶上八百個人就能轉戰數千裡、俘獲數萬人;帶上幾千人就能犁庭掃穴、封狼居胥,連人家的大本營都給一窩端。連續幾次打擊,匈奴活不下去了,內訌分裂為南、北兩部,南部內附,北部西遷。話說你遷就遷唄,還捎帶著殺個漢使洩憤,結果這婁子捅大了,被一個叫陳湯的萬里追擊,斬帥奪旗,郅支單于授首,這就是著名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匈奴到此被完全打散。這一時期唯一的和諧之音來自南部匈奴,其自降身份,求為女婿,而且自告奮勇地充當西漢政府的北部屏障,這就是著名的“昭君出塞”。

二、東漢時被打殘。經過西漢時期的連翩打擊,匈奴被收拾地服服貼貼,雖然趁西漢末年的大亂略有抬頭,但與其全盛時期相比已經是判若雲泥。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致力於國內建設,對匈奴採取了防守策略,從明帝劉莊開始,東漢政府繼續聯合南匈奴打擊北匈奴。經過竇固和竇憲、耿秉等人幾次大規模戰役,勒石燕然,北匈奴先是跑往漠北,後又遠竄歐洲,被徹底打殘,再也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三、三國時被拆分。東漢末年,為配合鎮壓黃巾軍起義,南匈奴進入中原,並在在河北、山西形成割據,其中實力最強的是於夫羅單于。曹操消滅袁紹、征服契丹和烏桓後,匈奴出於懼怕開始臣服,曹操藉機對南匈奴進行了分化瓦解,把他們劃分為五部,並委派官員去管理,使其各不相屬。所以,此時的匈奴沒有借亂世騷擾中原,並非因為馴化,而是實力不濟。

但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少數民族的狼性本能決定了只要有一點點可能,他們那顆不安分的心就會一直萌動。幾十年後,西晉短暫統一後就迅速陷入“八王之亂”,匈奴質子劉淵趁機發動“永嘉之亂”,開啟了“五胡亂華”的序幕,中華大地從此進入了近四百年的苦難亂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