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城之敗:壓垮宋神宗的最後一根稻草,再造漢唐功業之理想破滅


永樂城之敗:壓垮宋神宗的最後一根稻草,再造漢唐功業之理想破滅

宋神宗

元豐二年(1079年),新黨為了將反對變法的舊黨一網打盡,炮製出了蘇軾的烏臺詩案,大興文字獄,受到牽連者眾多,其中就包括舊黨領袖司馬光。後因太皇太后去世,大赦天下,牽連的官員大多罰俸祿了事,只有駙馬王詵、王鞏、蘇澈三人受到了削官降職的處罰,蘇軾被宋神宗赦免貶到了黃州。

或許是宋神宗看到黨爭太過於激烈,明顯已上升到挾私報復的層面了,為了緩和這種不利的局面,就有意在新舊兩派之間一碗水端平,適當起用被壓制的舊派人物,他打算召司馬光入朝擔任御史大夫。宰相王珪、參知政事蔡確二人擔心司馬光復出,勢必會使舊派人物得到重用,這樣會削弱新派的勢力。為了阻止這一點,想出了一個收復靈州的辦法,指使俞充向朝廷獻上平西夏的策略,以轉移宋神宗的工作重心。

宋神宗果然把注意力轉到了與西夏的問題上,隨後詔告民間,徵集戰馬,準備西征。

其實,早在即位之初,宋神宗就迫不及待地開啟了拓疆大業,王韶上《平戎策》,提出“收復河湟,招撫羌族,孤立西夏”方略,併為神宗所接受。這裡面有一個“以夷制夷”的策略,聯合羌族一起對付西夏,而要想成功地實現這一策略,還必須拿下靈州。

靈州之戰

靈州地處西北邊陲,是戰略要地“北控河朔,南引慶涼”。當年李繼遷攻取靈州,就為西夏的建國打下了基礎,而且還成功制約了宋朝與甘州回鶻、西涼吐蕃的聯繫,使宋朝“以夷制夷”之策略無法順利實行。由此可見,宋神宗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就必須拿下靈州。

隨著新政的一步步深入,宋神宗感覺朝廷已經積聚了相當強的實力,完全可以支撐起對西夏的戰爭,進而收復故土、迫使其臣服的目的。

元豐四年,西夏國內發生了內亂,因梁太后發動政變,囚禁惠宗於興慶府,並殺死了親宋的將領李清。一些支持皇帝的勢力便擁兵自重,導致西夏國內出現內亂。宋朝認為此時正是攻伐西夏的好時機,宋神宗命李憲、種諤、高遵裕、劉昌祚、王中正等五人領軍,兵分五路大軍向西夏挺進,並約定在靈州會合。

西夏眾將得知宋軍來犯,他們認為李憲只是一個宦官,不懂帶兵打仗;種諤是西夏的手下敗將,不可言勇,宋朝邊廷無將,主張分兵迎敵。但有一位老將力排眾議,主張堅壁清野,以避宋軍的鋒芒與銳氣;在靈州、夏州聚集重兵,以逸待勞;再派精兵截斷宋軍的糧道,這樣宋軍便不戰自亂,到時數十萬宋軍別說是打仗,退兵恐怕都來不及。梁太后採用了這位老將的建議,並在隨後的靈州之戰中大敗宋軍,戰爭的大概經過如下:

1,種諤和王中正兩路軍隊進展順利,一路殺進靈州境內,但聽說押運糧草的部隊遭到伏擊,糧餉輜重全被西夏軍隊劫走,兩路軍隊便不得不撤退回宋境,期間還遭到西夏軍隊的追殺,損失慘重。

2,劉昌祚一路殺到靈州城下,將靈州圍得水洩不通,並向靈州發起了猛烈攻擊,眼看破城在即,突然接到高遵裕停止攻城的命令。由於劉昌祚受高遵裕節制,不得不服從軍令,下令停止攻城。

原來,高遵裕在進軍途中,得知劉昌祚正在攻打靈州城,他擔心劉昌祚破城建立不世之功,所以就傳令停止攻城。一念之差,使宋軍喪失了破城的良機。三天之後,高遵裕才趕到靈州,而此時宋軍的士氣已洩,再加上西夏軍隊得到了三天時間的休整部署,防禦更加嚴密,城池固若金湯。宋軍連續進攻十八天,難越雷池一步。

兩軍激戰正酣,西夏派出一支人馬悄然決開黃河七級渠,結果是宋軍數萬人馬被淹死、凍死,兵敗靈州城。

3,李憲這一路軍隊殺進了葫蘆河,當他得知其餘各路失敗的消息,不敢再前進,便立即班師。

五路大軍,出兵時約定到靈州會合,四路兵馬都到了靈州境內,以不同的形式,得到同一慘敗的下場。唯獨李憲這一路沒有到靈州,損失最少。靈州戰敗的消息傳到京城,宋神宗急得整晚沒有睡覺,從此染上疾病。

靈州之戰,宋軍損失慘重,但宋夏軍隊的主力並未真正交鋒,宋神宗並沒有完全放棄消滅西夏的念頭,準備另尋戰機,以便與西夏軍隊決戰。


永樂城之敗:壓垮宋神宗的最後一根稻草,再造漢唐功業之理想破滅

宋、夏兩國疆域圖

永樂城之戰

元豐五年(1082年)五月,宋神宗得到鄜延路經略司的情報,稱西夏正在調集軍馬準備進犯。宋神宗大喜,立即命令鄜延路經略使沈括、副使種諤草擬作戰計劃,種諤建議在橫山築寨,取高屋建瓴之勢俯瞰夏境,並主張從銀州進兵征討西夏。

宋神宗同意了種諤建議,詔令給事中徐禧和宦官李舜舉作為朝廷特派官員,前往鄜延落實築寨之事。但當徐禧察看地形後,不贊成築城橫山,改在永樂建城。最後,宋神宗竟然採納了徐禧的建議,舍橫山而築城永樂。從軍事的角度考慮,築寨橫山要比築城永樂要好,但宋神宗出於對徐禧的信任,就捨棄了種諤的方案。

西夏得知宋軍在永樂建城,立刻發兵三十萬前來攻打,將永樂城圍得水洩不通。由於永樂城依山而建,並無水源,只有城下河畔築有水寨,但水寨被西夏軍隊攻佔,水源被斷絕。結果是徐禧戰死,永樂守軍幾乎全軍覆沒,只有極少數士兵突圍。

永樂城之敗原因:

1,趙宋祖宗家法,外行領導內行

徐禧是一個未經歷戰陣的談兵書生,是一個文官,竟然成為指揮宋軍千軍萬馬的前敵最高指揮官。種諤雖然有軍事謀略,卻也只能聽其發號施令。這正是趙宋祖宗家法帶來的後果,由外行來領導內行,如此一來,宋軍的戰鬥力在實戰中往往要打很多折扣。

2,作戰方案錯誤

此次戰役最初的作戰方案是種諤擬定的,而且得到了神宗皇帝的首肯。其大致方案如下,在西夏的戰略要地橫山一帶建造數座城池,以佔據地利,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全殲來犯的西夏主。可見,其作戰方案合理可行。而徐禧擔心種諤搶了自己的風頭和破夏的頭功,執意要對種諤的作戰計劃進行了大幅度修改,將築城的地方由橫山改在了永樂。後面的結果證明了這一決定是錯誤的,犯了兵家大忌,即將軍隊駐紮在高處,水源容易被截斷,與三國時期的馬謖犯了同一個錯誤。

3,軍隊內部的不和

開建永樂城之前,種諤還與徐禧大吵了一架,他勸說不要築城於永樂。徐禧大怒,嚴厲警告種諤說“難道你不怕死罵,如果再喋喋不休,惑亂軍心,貽誤戰機,定以軍法從事”。種諤卻說,建城於永樂,敗局已定,既然如此,則我必死無疑。戰敗是死,違抗軍令也是死,我寧願違抗軍令,被你處決于軍營之中,也不想拋屍於喪師辱國的戰場。

在這一方面,種諤是以死相諫,然而,由於徐禧之前已經與種諤產生過矛盾,更擔心他與自己爭功,就奏請神宗將有勇有謀的種諤調到了延州。在後來的永樂之戰中,種諤因怨恨徐禧,故意按兵不動,沒有去增援。

4,徐禧的瞎指揮

當西夏軍隊蜂擁而來,部下建議乘夏軍立足未穩,打他個措手不及。而徐禧卻呵斥道:“王師不鼓不成列,怎可乘人未曾佈陣,便施攻擊呢?”戰機稍縱即逝,宋軍錯過了一次打擊夏軍的良機。當西夏的“鐵鷂子軍”正過河時,部下建議進行攻擊,又被徐禧拒絕,他認為應該等人家全部過河了再一舉殲滅。

鐵鷂子軍是西夏重裝起兵部隊,由三千人組成,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是西夏軍隊的王牌,一直被用來作為衝鋒陷陣的“前軍”。

西夏鐵鷂子軍見宋軍並不出擊,迅速過河,也不列陣,直接殺向宋軍陣地。宋軍根本不能抵擋,潰敗至永樂城內,然後被圍困至死。

<strong>永樂城一戰,宋軍陣亡將士達二十餘萬。

宋神宗自熙寧年以來,數次用兵西陲,所得地盤僅葭蘆、吳堡、義合、米脂、浮屠、塞門等六城,耗用錢糧不計其數。永樂一役,敗得最慘。

當戰敗的消息傳來,宋神宗當朝失聲慟哭。先是靈州戰敗,後是永樂的喪師,神宗在精神上遇到難以承受的打擊,幾年之後便憂鬱病死。


永樂城之敗:壓垮宋神宗的最後一根稻草,再造漢唐功業之理想破滅

北宋禁軍

靈州、永樂戰敗,為何讓宋神宗遭受如此大的打擊?

首先:宋神宗即位之初,社會矛盾已經非常尖銳,自宋朝開國以來就出現的“三冗”現象,到了宋神宗時期已是愈演愈烈,積弱積貧的政治局面已完全形成。由於宋朝官僚機構極度臃腫,造成官吏冗多。又因為國家養兵百萬,士兵隊伍日益龐大,百弊叢生,整個國家的財政狀況不堪重負。面對這樣的局面,血氣方剛的宋神宗,一上任便想大展宏圖,因此就重用王安石進行變法改革。

但由於變法推行受阻,王安石也離開了朝廷,此時的宋神宗已經只能從軍事上找一些安慰,如果能在用兵西夏的問題上取得突破,相信有助於改革的推進。於是,在蘇軾的烏臺詩案之後,宋神宗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征服西夏的問題上了。

其次:宋神宗在年少的時候,就對宋太祖甚為崇拜,每感於“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便有“雪數世之恥、恢復河朔之志”。

即位後,他效仿當年太祖設“封樁庫”的做法,在宮廷內建造了一批庫房,又作詩一首,以每個字為庫房之名號。其詩云:

五季失圖,獫狁孔熾。藝祖造邦,意有懲艾。

爰設內府,基以募士。曾孫保之,敢忘厥志。

意思是說:五代十國之間缺乏計謀,而導致蠻夷猖狂。有創造天才的太祖創立宋朝,意圖挽回這種頹勢,所以開設內殿中的府庫,作為募兵籌餉的基礎。我做曾孫的繼承先祖的偉業,豈敢忘記他的遺志?

也就是說,宋神宗把收復疆土當作自己一生的追求,非常崇拜漢唐的文治武功,在他十多歲的時候,就曾身披鎧甲去見自己的祖母曹太后,將自己的雄心壯志展露無遺。

第三:王安石變法,雖然出了一套富國強兵之法,但從根本上來說,王安石只是一個政治家,而非軍事家,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了富國(理財)方面,對軍事方面的關注較少。而為重振宋朝軍力嘔心瀝血的則是宋神宗本人,如兵器方面,宋神宗知道其先進程度和科技水平至關重要,神宗深諳此道,並且親自下詔封賞進獻新式武器之人,“神臂弓”就是在這股進獻風潮中的最大收穫。

當年綏州戰役的失利,不但沒有打消他消除開疆拓土的雄心,反而激勵他把更多的精力和變法的重點放在了強兵方面。在此前後,他還寫了一首五言絕句自勉:“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遺業。顧予不武資,何以成戎捷。”要繼承祖宗的遺志,收復故土。

宋神宗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功業,更多的是在軍事方面的開疆拓土,變法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退一步來說,就算富國不能成功,但強兵必須要成功。因此在王安石離開朝廷後,宋神宗還並未受到多大的打擊,畢竟富國方面的業務,是交給臣子去打理,走了個臣子,大不了讓別的臣子來做。

而強兵方面的業務,是宋神宗親力親為來推進的,當這方面的結果最終遭遇到了慘敗,從精神上是無法接受的。如果說靈州之敗,還可以說沒有與西夏真刀真槍的幹過,敗了可以不服;但永樂城之敗,是宋夏兩國軍隊主力之間的大碰撞,結果宋軍遭遇了慘敗,這等於就是說明十餘年的強兵之努力,全部變得沒有意義了,成了壓垮宋神宗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生追求自己的理想,支持王安石推行變法,希望重建強盛的國家,再造漢唐盛世。夢想破滅之後,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