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赵眘都出五服了,为什么宋高宗还选中了他做储君?

澹奕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按道理说前面还排着八个了,怎么着也轮不到他做皇帝。

可是“靖康之变”,金人攻破了汴京城,将徽、钦二宗及一干皇室宗亲三千余人全部俘走了。

此时的康王赵构在去金营议和的路上,在行至磁州时,宗泽拦劝道:“金人议和是骗人的鬼把戏,如今把京城都包围了,你再去定是凶多吉少”。

赵构本身也不想去,因为此前去过一次,表现得非常刚正,金人认为他是冒充的,所以躲过一劫,这次再去什么结果他也知道,所以就听从了宗泽的建议。

但作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赵构也没有及时援助汴京,他本身不想主战,只想议和。

这会儿他发现就他成了漏网之鱼。宋朝的大任非他扛不可了。他也就没再客气,在应天府即位,成了南宋的开国皇帝。


有人说赵构是个胆小鬼,一直在向金人称臣,金人一动,吓的他就逃跑。但从结果来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至少议和稳定了南宋的混乱局面,让宋朝又延续了100多年。

那宋高宗为何在盛年要主动禅位?

为了顺应朝臣的意愿,将皇位让给太祖后裔子孙。宋朝有个有趣的现象,北宋除了太祖赵匡胤外,后面的皇帝全是太宗赵光义一系,而南宋恰好相反,除了宋高宗赵构是赵光义一系外,后面的皇帝全是太祖赵匡胤一系的。

其实早在绍兴13年,宋金和议后,金人就有送归宋朝皇室人员的意思。但宋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以及掩盖生母在金国嫁夫生子的丑闻,所以始终未作出回应。致使宋朝皇室的人惨死异乡。

这必然引起宋太宗后裔子孙的怨恨。所以他禅位一是可以留个好名声,二是可以阻止太宗一系的人出头。

再有就是他禅位与当时的抗金形势有关。当年,宋高宗为了促成议和,偏安一隅,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了抗金英雄岳飞,致使亲者痛,仇者快,也造成了日后南宋对金战争的被动局面。

这让坚持议和的宋高宗脸上挂不住。想想金人出尔反尔,贪得无厌的做法,他肠子都悔青了。也想给岳飞昭雪,但毕竟放不下皇帝一言九鼎的架子。所以禅位给新皇,让新皇上去做好人吧。


宋孝宗上台后,很快就给岳飞平反了。但这时候宋高宗是太上皇,明眼人一看就是宋高宗的旨意,否则宋孝宗也不敢造次。

终于说到主题了。宋孝宗都已出五服了,宋高宗为何还要选他做储君?

宋高宗本来有一子五女,而五女都被俘,儿子三岁时就夭折了。此后因为种种原因,宋高宗再没生下儿子。也就是说他本身没有继承人。

那按照惯例,就要从族亲里选一个过继给宋高宗。肥水不流外人田,一般肯定都选离自己血缘比较近的人。宋高宗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选一个出五服的呢?

所谓“服”,指的是古代祭奠逝者时的丧服,而“五”则是指五种不同的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有人去世,亲戚们便会按照血缘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五服”成为衡量血缘关系的一个标准。


我们说赵昚“出了五服”,实际上说的是他与赵构之间亲属关系超过了五代。虽然同为赵姓,实际上关系已经很远了。

他是太祖七世孙,从辈分上来说是赵构的侄子,不差辈,理上说的通。

虽然赵构在诏书上说要“为天下计”,要“法仁宗”,意思就是要顺应天下,效仿仁宗。但这不是他的真实本意。

宋仁宗曾经生育了三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了,所以他不得不传位给养子赵曙,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但是宋英宗一上位就翻脸不认“爹”了,他的亲生父亲乃是濮安懿王赵允让而不是宋仁宗赵祯。

所以就要把父亲追封为皇帝,但是大臣们都不愿意,这件事一直闹腾了十八个月之久,赵允让最终成了“皇考”,“考”为已逝的父亲,“皇考”就是追封他为先皇。而赵允让的后人也先后被封赏或者重用。

宋高宗当然不想这样的事情再发生。自己直系的基本全部被俘走了,虽然太宗一系还有人在,但与他们已经有隔阂了。所幸就找一个远属的传位给他,他自然会感恩戴德,不可能再闹出不认爹的事儿来。



因为已经出五服,在想整个“皇考”,那关系捋起来都费劲,而且还要推翻前朝几代皇帝,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新皇帝上位也就不会再整这幺蛾子。

基于这样的考虑他选择了宋孝宗。而且宋孝宗确实是个明君。


说史听涛


宋高宗选择储君的标准很简单:不能是皇族大宗,家族不能太有势力。这两条标准,宋孝宗都符合。并且宋孝宗还有孝心加持,让高宗对他刮目相看。因此,宋高宗最终也就选定了宋孝宗赵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至于赵构和赵昚是不是出了五服,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宋英宗还是宋仁宗的堂侄呢,还不是对仁宗这个养父没什么孝顺之心。



一、不能选择皇族大宗子弟

众所周知,宋高宗赵构之所以要选择养子继承皇位,是因为他的儿子赵旉夭折,而他自己又因为阳痿而生不出孩子。所以他只能选择在宗室当中挑选继承人。

不过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赵构继承皇位,没有走正常的皇位传承,他是被别人推举上位的。

因为宋高宗原本没有继承权。宋徽宗把皇位传给了宋钦宗赵桓,按照法统,下一任继承人要从钦宗的儿子中选出,高宗自动降级成皇族小宗,失去了继承权。

但是由于在靖康之变中,宋英宗的后裔被金兵一网打尽,全部押到了北方做俘虏,近支皇族当中仅剩赵构一人,于是他也就如同走了狗屎运一般,变成了皇帝。


正是因为皇位来的不正常,所以高宗心里一直都有一个心结——既然他被推举上位,那么其它的皇族成员也一样能。

说到这里,要澄清一个错误印象。很多人以为赵构把皇位传给赵昚(太祖后裔),是因为宋太宗赵光义的后裔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人一锅端了,赵构别无选择,只能在太祖后裔当中选择继承人。

然而,这个印象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宋太宗有九个儿子,其中八个儿子都有后代。从宋太宗到宋钦宗,中间隔了一百四十多年,一共是六代人。试想一下,八个儿子都有后裔,这些后裔再经过五代人的繁衍,这个基数是多少?

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宋太宗后裔的基数,起码在四位数以上。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宋英宗的生父濮王赵允让有二十多个儿子。宋英宗的其它亲兄弟基本上都有一大堆儿子。这些人不见得都是在京城居住。靖康之变时,宋英宗的直系后裔被一网打尽,但是跟英宗平辈兄弟的后裔子弟,很多都逃过了一劫。

比如说宋英宗的哥哥,濮王赵宗晟的后裔在靖康之变时就跑到了江南。这些人里面,既有赵构的叔祖辈,也有他的平辈,封亲王和郡王爵的人就有十几个,其中以齐安郡王赵士㒟的势力最大。宋高宗能继位,其实就是仰仗了赵士㒟与孟太后(宋哲宗皇后)的支持,他才坐上了皇位。

试想,那么多的宗室子弟都跑到了江南,这些人都是携家带口的南迁,他们能拥立光杆司令赵构为帝,难道就不能拥立其它的宗室子弟为帝么?

每每想到这些,赵构心里就发慌。打压那些宗室子弟都还来不及呢,他怎么还敢在宋太宗的后裔当中选择继承人呢?

所以,皇族成员,赵构一概不选。他只敢在太祖的落魄后裔当中选择继承人。因为经过七代人的繁衍,宋太祖的这些落魄后裔,混的跟老百姓差不多。这些赵家人,对赵构没有任何威胁。

这里插一句,其实宋太祖的后裔当中也有混的好的。比如安定郡王一脉,就是在北宋时期地位相当崇高的太祖后裔。(北宋的宗室只有濮王和安定郡王允许世袭)

靖康之变时,当时的安定郡王叫赵令畤,他是燕王赵德昭(赵匡胤次子)的玄孙。赵构在选择继承人时,也直接跳过了安定郡王一脉。理由和他不选太宗后裔是一样,即皇族大宗,不好驾驭。



二、储君的家族势力不能太大

宋孝宗赵昚继位之前,北宋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改宗。由于宋仁宗无后,他只能选择养子继位。这就导致继承皇位的宋英宗不是宋仁宗的亲儿子,而是宋仁宗堂哥赵允让的儿子。(宋真宗这一脉也因此而绝嗣)

宋仁宗活着的时候,宋英宗很恭顺。但是仁宗驾崩后,英宗立马就原形毕露。他死活要追封自己的生父赵允让为“皇考”,坚持要给生父一个皇帝的名分。这一政治闹剧搞得满朝鸡飞狗跳,在历史上被称为“濮议”。

后来的明朝也闹出过这种闹剧,皇族小宗出身的嘉靖皇帝死活要把亲爹追封成皇帝,俨然一副孝子模样。而他对明孝宗和明武宗的遗孀却很是冷淡,丝毫看不出半点孝心。这种亲爹和养父的关系该怎么摆的问题,千年以来就是个难题。

为了避免自己死后被薄情寡义的养子搞政治清算,宋高宗便选择了身份卑微,家族势力不大的宋孝宗赵昚。

因为赵昚的生父赵子偁,官至宣教郎,只是从八品的文官(秦王赵德芳后裔);

赵昚的竞争对手赵伯玖,生父赵子彦,官至秉义郎,区区从八品武官,甚至说不清是太祖哪一支的后裔;

这两个小孩子,不管哪一个当了皇帝,一定会对赵构感激涕零。因为没有赵构提拔,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家族成员也是王爷。而没有赵构的提拔,宋孝宗和他的竞争对手就只能在老家玩泥巴。

一个是回去当王爷,一个是回去玩泥巴。这区别可就大了。

所以,赵昚要维护自己的皇帝地位,他就一定要誓死捍卫赵构的地位!因为赵构和他的利益已经绑在了一起。

并且,赵构也试探过宋孝宗的孝心,是确确实实很真诚的一个人。



另外,宋高宗选择让宋孝宗继位,还有一个难言之隐。由于靖康之变的原因,北宋的很多皇族逐渐都掌握了兵权。比如上面提到的濮王系和安定郡王系,都是南宋朝廷的中流砥柱。赵构的统治需要他们的维持。

而赵构把赵昚接到宫中抚养时,赵构本人只有25岁。他对自己的生育能力还有幻想,觉得日子还长着呢,再生个儿子,问题应该不大。如果找皇族大宗当储君,比如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子嗣当养子,日后如果自己生出了儿子,唯怕就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搞不好,闹出兵变也是有可能的。

当年,宋真宗因为无子,便打算把四弟赵元份的儿子赵允让过继给自己当养子(就是前面提到的宋英宗生父)。

为此,真宗以绿车旄节的超高规格迎接赵允让到宫中抚养。结果皇子赵祯出生后(就是宋仁宗),真宗尴尬了。他有了亲儿子,哪里还需要干儿子?于是,他就以箫韶部乐的规格又把赵允让又送回了府邸。

这种突然中大奖,突然又发现买错了号码的遭遇,简直尴尬到了极点。

后来宋仁宗也无子,也需要寻找养子时,他首先就想到了自己的皇叔赵允让的儿子,最终挑中了宋英宗赵曙。


Mer86


宋孝宗赵昚,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秦王赵德芳六世孙,时六岁,被宋高宗收养宫中,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二月二十四日,赵昚被立为皇子,改名玮。

其一,宋高宗选择赵眘,也是无奈,其唯一的孩子,早夭。后又被金军,“上九州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气势,一路南逃,被逼无奈,最后坐上船逃到海上漂泊,一惊一吓之后,最后造成了自己不孕不育。

其二,靖康之变,宋室太宗一脉,近亲宗室后裔,被一锅端。宋神宗时期,为防止太祖后裔,勾结权臣,被安排离开京畿,外地居住,因此太祖后裔躲过一劫。

其三,太祖一脉,到赵眘,基本没有任何权势了,属于远支宗室,易于被宋高宗操作,对其自身威胁小。

其四,太宗得位来路不明,一直都有,“斧影烛光”之说,民间对太祖后裔遭遇,多有怜悯。靖康之耻,社会动乱,百姓对宋室多有怨言,立太祖一脉有利于安抚人心。

其五,赵眘自身素养高,会来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年三十五岁,赵眘主动上书,请求领兵与金军决战,再次上书,请求赵构亲征时,随驾保护,以表心与忠心。

1187年,赵构崩,赵眘听闻失声痛哭,两天不进食,又表示服丧三年,可见平时赵眘如何孝顺赵构。



小吴侃史


也许是国难中惊惧所致,也许是赵构无心男女之事,“靖康之变”前,他还生有四个女儿,唯一的儿子赵旉,也是在靖康之变那一年四月所生。

然而,赵构当皇帝后,却再没有生出孩子来。而这唯一的儿子,还在苗刘兵变后被吓死。

这一下,赵构没了亲生的后人,这里插一句闲话,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形势下,子嗣不丰,简直是亡国之兆,西汉、东汉都是如此。

但南宋时节,国家虽破,还是要有一个继承人啊。怎么办?太宗一系里面是没有人可选了——都去“北狩”了。

还好,宋太祖赵匡胤一系还有子孙在南京。

于是赵构选了两个太祖系子孙进宫养育(话说太祖子孙远不止他们两个,为何单单选中他俩?也许是中彩了吧)。这两个孩子,一个是赵昚,一个是赵璩,都是赵匡胤的七世孙,辈份上正好是赵构的子侄。

而赵昚的六世祖,正是大家常常在影视剧中所见的“八贤王”赵德芳。

本来赵构开始是没有定赵昚为太子的,他选了两个人进宫,就是要观察比较一下的。

传说中赵昚与赵璩一瘦一胖,而赵构本人,不知是战乱经多了,见多了面黄肌瘦的人还是怎地,对瘦小孩不是很感兴趣,他起初是中意胖小孩赵璩的。

但赵昚人虽然瘦,气度却沉稳,高宗在和他们俩人讲话时,一只猫闯了进来,他视而不见,专心致志地听高宗讲话,而胖小孩赵璩却不由自主地被猫干扰了。这让赵构心下有了比较,觉得赵昚的瘦也不那么招人厌了。

于是,赵昚被留在了宫中,但也没有立即被立为皇太子。也许是赵构还在犹疑,兴许自己哪天就生了儿子呢?况且母后韦后也跟他一样,喜欢胖乎乎的赵璩(这母子俩怕是饿坏了,对瘦过敏),时常在儿子面前吹吹风,想让赵璩来当太子。

赵构最后实在没法子了,自己还是没有生出儿子来,江山虽破,没有人掌舵,人心不稳。他决定采用一个奇葩的法子再来试验一下这两个孩子——给他俩各自送去十个美丽的处子。

这个法子可能有他自己的潜意识在内:我没有生育了,女人方面不行,看你俩咋样。

从客观需求上讲,应该是生理需求旺盛的人获胜才是,毕竟此时子嗣不多对不?但赵构可能因为自己不行,反而对积极破处的赵璩不喜欢,立了坐怀不乱的赵昚为太子。

就这样,赵昚在赵构没有亲生子的情况下,凭自己的沉稳与不近美色得到了赵构的赏识,被立为太子。赵昚即位后,挺有作为的,而且,其子女都由皇后所出,不是生理不行,而是操守好呀。

自此,宋朝的君主位置又到了赵匡胤的后人手里,不知赵光义泉下有知,是何感叹。


钱多多读文史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攻陷徐州后,继续南下,扼守在淮阳的韩世忠军一触即溃,败走盐城,金兵长驱直进,一路杀到扬州附近的天长军。以往,金军入侵时,靠韩世忠、岳飞等一批名将的竭力抗击,方保南宋皇室无忧。但这一次,连韩世忠的军队在金兵的冲击下都溃败了,自然使南宋皇室失去了赖以依存的屏障。

韩世忠的溃败,让宋高宗惊恐万分,使这次逃跑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狼狈,因为此时宋高宗正在后宫进行房事。由于受到过度惊吓,赵构在这次事件后变成了阳痿,就此失去了生育能力。他唯一的儿子也在“苗刘之变”后病死,赵构已无子嗣可以继承皇位了,而太宗系的后人在靖康之变中基本被金人一网打尽,因此,从太宗的后代中,几乎找不出可以继承皇位的合适人选。为了自己百年后皇位不落于外姓之手,宋高宗只好在宋太宗的哥哥宋太祖的后代中,寻找可以继承自己皇位的人选。

另外,还有不同的说法。据一些笔记野史记载,当时,金宋境内都流传有一个传闻,称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相貌极类宋太祖,所以民间流言,是赵匡胤为赵光义夺其子帝位而转世复仇的。宋高宗生母韦太后也相信了这个传言,劝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太祖后人,以解太祖、太宗二系的世代恩怨。因此立太祖后裔为嗣,宋高宗很大程度上是听从了韦太后的意见。“(太后)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右仆射范宗尹亦造膝以请。”太后、内臣、外臣都向皇帝提出这一想法,宰相范宗尹还造膝密陈,认为应该把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代。因此,宋高宗决定传位给太祖后裔。

传位的方向确定了,但具体传给谁,却不好确定。因为,与宋太宗的后代不同,当时宋太祖的后代有上千人之多,宋高宗要在这一千多人之中选出合适的人选并非易事。经过一番仔细的搜寻,宋高宗终于找到了一胖一瘦两个孩子,作为太子候选人,赵昚便是其中一位偏瘦的小孩。刚开始,宋高宗对赵昚并没有太大的好感,而是中意胖点的小孩。

按理说,赵昚继承皇位的机会应当也就到此画上句号了,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正在他放弃做皇帝的梦想之时,发生了一件微小的事情,却使整个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次,宋高宗将赵昚和胖小孩叫到一起,恰巧此时闯进了一只猫,赵昚正全神贯注地听宋高宗讲话,猫闯进来后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而胖小孩却不同,猫闯进来后,他显得很惊慌,连忙伸脚去踢猫,动作极其粗鲁,再也无心听宋高宗讲话。

胖小孩这一粗鲁的举动,彻底葬送了宋高宗原本对他仅存的一丝好感,最终,高宗打发走了胖小孩,将赵昚留在宫中。按理说,赵昚被留在宫中之后,皇位继承人非他莫属了,但是赵昚在宫中待了将近有二十年,却没有被确立为太子,这让人匪夷所思。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赵昚非宋高宗亲生,宋高宗始终对他怀有成见,他希望多给自己留些时间,渴望出现自己能生育的奇迹;二是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不喜欢赵昚,而喜欢另一个养育在宫中的赵琢,她一直劝高宗立赵琢为太子,这使宋高宗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不知如何取舍。

天姿聪明的赵昚,决定为自己的政治前途挣工分了。多年的皇宫生活,让他逐渐熟悉政治生活的套路。他敏锐的发现,晚年的宋高宗与秦桧之间出现了不和谐调子,于是,他义无反顾的站在了宋高宗这一边。后来,秦桧病重,赵昚及时得到了消息,通知了宋高宗;宋高宗亲自去相府探视,粉碎了秦桧和他的余党准备让秦桧儿子当宰相的企图。这是赵昚在政坛第一次亮相。

斯时,四十九岁的宋高宗无法再折腾下去了,于是,立储的问题也摆上了议事日程。此刻,韦太后已死,凡事都得他来抓主意。宋高宗打算对两个候选人进行一番考核,从而为南宋王朝选出一个合格的老大。以什么为标准考核呢?宋高宗苦思暝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自认为是前无古人的新招。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好色之徒,害得整个国家都受到了牵累,因此,未来的接班人一定不能步自己后尘,于是,他决定用美色考验两个候选人。

宋高宗在宫中选了二十名绝色处女,分别送到两个候选人寝殿。赵昚当时已经快到三十岁了,正是当打之年,对如花似玉的美女同样垂涎,好在他的老师史浩提醒了他,切不可忘乎所以。

过了半个月,宋高宗召回这二十名处女,一番体检后发现,送给赵昚的处女完璧归赵;而赵琢则毫不客气的将十朵鲜花尽数摧残。

结果不言而喻。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宋高宗正式将赵昚立为太子。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高宗在内处压力下,把皇位禅让给赵昚,是为宋孝宗。在禅位仪式上,宋高宗说了一句发至内心的自我评价:“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

后人评价赵构,说他一生行事,唯选太子最为公允。能上慰天地,下慰祖宗。其实,高宗选立孝宗,也实在是出于无奈罢了。

宋孝宗甫上任,就表现出与宋高宗不一样。他恢复了主战派胡铨的官职,为抗金英雄岳飞平反,并追封为鄂国公,谥号“武穆”,在西湖边建立岳坟、岳庙,供后人缅怀。他还削去秦桧的官号,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

他重用主战派,重新拜张浚为相,并且整顿吏治,积极备战,颇有当年宋太祖的风范。这些措施,在当时大快人心,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在后世的史料中,有关宋孝宗赵昚的记载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他通过宋高宗考验,坐上皇帝宝座的传奇经历。


跪射俑


太祖系逆袭不是因为太宗系都被抓完了,恰恰相反,是因为南渡的太宗系人太多势力太大了,我要说的不是名相赵汝愚,而是齐安郡王,曾以“阖门百口”保岳飞不反。

赵构何许人?父母妻妾女儿都可以不管不顾之人,怎么可能因为所谓托梦就决定传位方向?他就一个儿子,还死了,自己也失去X能力,但他毕竟年轻,心存幻想。如果立了太宗系的太子,太子的本生亲戚一大堆,将来要是奇迹发生自己有儿子了就请神容易送神难了。太祖系就没这麻烦,最后进决赛的都是混得不好的,孝宗父亲一个八品小官,不怕类似宋英宗欲尊本生父为帝的“濮议”重演。这样选中孝宗,一举改变其人生让其一步登天,也不怕他不感恩戴德不知恩图报。而且,以祖先托梦名义明确了传位方向在太祖子孙,一定意义上也不怕金人拿徽钦子孙挑战正统了。


代牧益州阎文平


宋孝宗赵昚原名赵伯琮,赵家伯字辈乃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大家知道,北宋皇帝除了赵匡胤本人,都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而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则是赵光义的六世孙,他和赵昚的关系也就只能在“玉牒”上体现了。而赵构之所以传位给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侄子,主要是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赵构本人无子

赵构在“靖康之变”前生育了五个女儿,她们大部分都非常不幸,后来,赵构又生育了一个儿子,就是元懿太子赵旉(他曾经在“苗刘兵变”中当了一个月左右的皇帝),但是赵旉年仅两岁的时候就受惊身亡了,赵构又因为受惊而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这也就决定了赵构只能找养子。

第二、大臣们的意见

在赵旉夭折、赵构无子的情况下,很多大臣都希望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能早早地确立好皇储(岳飞就曾因为建言立太子之事而被赵构训斥),一开始这个事摆不上台面,大家都知道确立皇储就是在戳赵构的痛点啊。但是后来大家都着急了,同枢密院事李回开始上书:“艺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发于至诚。陛下为天下远虑,合于艺祖,可以昭格天命”,李回的意思很明确——太祖以天下为公,让位给太宗,是陛下的好榜样!后来又有多位大臣上书,他们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应该传位给太祖后裔的观点——一、传位给太祖后代,那是尧舜之事,可以流芳百世;二、大宋之所以出现“靖康之变”,还不是因为太祖爷在上天不保佑咱了,不保佑大宋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吧。

所以,赵构下诏书说:“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他决定在太祖七世孙伯字辈中挑选养子——伯字辈论起来是赵构的侄子,不差辈。

第三、效法仁宗?

赵构虽然在诏书中说自己要“为天下计”,要“法仁宗”,但这是违心的——他最清楚仁宗时期的“濮议事件”惹了多大的麻烦了。宋仁宗曾经生育了三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了(十三个女儿也有八位夭折),所以他不得不传位给养子赵曙,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但是宋英宗一上位就翻脸不认“爹”了,他的亲生父亲乃是濮安懿王赵允让而不是宋仁宗赵祯啊,所以就要把父亲追封为皇帝,但是大臣们都不愿意,这件事一直闹腾了十八个月之久,赵允让最终成了“皇考”,而赵允让的后人也先后被封赏或者重用。

赵构当然不愿意让“濮议事件”再次发生,所以他就找了个最简单的方法——此时自己的直系亲属已经全都被俘北上,太宗后裔虽然有很多见在南宋,但是与他们的关系实在也谈不上亲密了,不如干脆找个远属传位给他,他感激不尽呢还再想追封个皇考吗?

综合这三面考虑,赵构最终传位给了赵昚。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这是赵构做出的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国史通论


以史为鉴,我是中国古代史专篇。

其实宋高宗选赵昚为储君,还是经过了一番认真筛选的,而赵昚能当上储君,也在于自己还是比较聪明的。<strong>


赵昚其实初名是叫做伯琮,之后多次改名,最后称为储君之后,就改名赵昚,赵昚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在六岁的时候很幸运的宋高宗选中,养育于宫中,至于赵构为何没有儿子,其实之前他是有一个儿子的,可是由于体弱去世了,而且由于其在南逃得时候,据说有一次正在进行房事,结果手下禀报金军来袭,吓得赵构当时就不再具有性功能,按照现代医学来讲,他这是属于心理性功能障碍,从此赵构也就不再具有生育能力,由于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储君,因此在众大臣得催促之下,赵构就先选了两个皇室养育在宫中,一个就是赵昚。赵昚之所以能被选上太子,是处于一次赵构得试探,赵构给了赵昚10个美女,都是处女,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派人检查,结果这10人均还是完璧,因此内心就暗自确定了太子人选,而且赵昚着一个人之所以被称为宋孝宗,对于赵构,可谓真是如同亲爹一样,即使在绍兴23年,赵构退位,其依然没有完全取缔赵构,大权实际还是掌握于赵构手中,即使赵构死去,还是为其服丧三年,所以赵昚能当选储君,其在于自己赵构聪明,知道赵构所想,同时也在于赵构自己没有儿子。


喜欢历史的搬砖工


简单来说,有三个原因。

第一:宋高宗独子去世,又丧失了生育能力

宋徽宗是个文艺皇帝,文化水平很高,身体也非常好,不仅活得长,生的也非常多,他一生共有32子,其中有25位活到了成年。

当然,宋徽宗治国非常菜,北宋在他手上濒临灭亡,他匆匆忙忙禅让给儿子赵恒(宋钦宗),折腾了一两年,汴京城破,父子俩一起北狩了,只是连累了汴京城中的百姓女眷,中原黎民,实乃千古罪人。

宋徽宗的儿子大多居住在汴京,城破之日,他们也一并被掳走,只有一个赵构逃到了南方,赵构自然被拥立为帝,再造宋室江山,也即宋高宗。

眼看着父母、兄弟、姐妹、妻女等全部被抓,宋高宗却没有立刻兴兵北伐,他先向同族挥起了屠刀。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宋朝宗室的人员是很庞大的,金人也做不到一网打尽,南渡的赵氏宗室不再少数,其中有些人就招兵买马,起兵勤王,只不过他们勤的是不是自己,宋高宗不确定,也想信任,直接发兵将他们一一翦除,巩固自己的皇位。

或许是这么做太缺德?宋高宗完全没能遗传父亲的生育能力,一生只有五女一子,五女全部被掳,独子早夭,之后宋高宗再无生育,不得不考虑从宗室中选择继子。

第二:宋高宗故意选择远支宗室

宋高宗时期,宋朝宗室人员可以分为三系,即宋太祖赵匡胤一系、宋太宗赵光义一系和魏王赵廷美一系,这三兄弟是宋朝第一代皇室,其中有两个当了皇帝,宋高宗本人就是宋太宗的子嗣。

按照一般情况,无子皇帝选养子都是选关系最近的,比如汉昭帝选侄子刘贺(被废属意外)、汉成帝选侄子汉哀帝,就是北宋,宋仁宗也是选的堂侄子,因为他没有侄子可选(宋仁宗兄弟均早亡)。

不过也是宋仁宗的遭遇,改变了宋高宗选择养子的条件。宋仁宗,一代仁君,结果子嗣全部夭折了,不得不说是一大憾事。

宋仁宗收养了堂侄赵宗实为子,也就是宋英宗,他是宋高宗的曾祖,这个曾祖结结实实给宋高宗上了一课,因为他继位后跟大臣们讨论生父濮王赵允让跟养父宋仁宗的称呼问题,即“濮议”。

按照宗法,宋英宗是以宋仁宗儿子身份继位的,拿了人家的皇位,自然就得叫声爹,吕诲、司马光等大臣主张称仁宗为皇考(考是对已去世父亲的称呼),称濮王为皇伯;但宋英宗是濮王生的,而且宋仁宗对生儿子一直抱有幻想,经常把宋英宗赶回家,所以韩琦、欧阳修等主张称濮王为皇考。

双方斗了十八个月,最终以宋英宗称濮王为皇考(追封为皇)结束,宋仁宗没儿子了。

宋高宗不想没儿子,所以他要找一个不能搞“濮议”破事的养子,什么样的养子搞不起“濮议”?无非是支系远而且势力小的,如果他皇位传给这类养子,感恩涕零还来不及,怎么会想着尊崇生父,而从宗法上尊崇生父,支系太远,一尊就是好几代,等于废掉前面数代皇帝,这根本不可能实施。

确定下这两个标准,宋高宗往宗室一看,太祖系、太宗系和魏王系都是枝繁叶茂,人数很多,不过一个家族总有大宗小宗,继续往下分。

宋太祖只有两个儿子有后裔,就是燕王赵德昭系和秦王赵德芳系,最正宗的自然是燕王系,赵德昭比赵德芳大,也是赵光义重点关照对象,赵光义失踪久了,群臣还想拥立他为帝呢。

宋太宗有后裔的儿子就多了,最正宗的自然是当上皇帝的真宗系,可宋真宗有儿子没孙子,接下来上场的宋英宗是濮王之子,之后的皇帝都是濮王后裔,濮王系成了最正宗的帝系。

燕王系和濮王系势力都很大,尤其是濮王系,有手握军权镇守地方的,有德高望重担任宗正的,宋高宗叔祖辈的就好几个,叔伯辈的更多,侄子辈的有上百个。燕王系也有很大政治影响力,因为安定郡王跟濮王是北宋唯二允许世袭的宗王,宋高宗时期,也有很多他叔祖辈的人在世,子孙未必会比濮王系少。

宋高宗翻族谱翻得眼睛都快花了,终于给他找出来小宗当中的小宗,并从中选了两个侄子辈的,一个是赵伯玖,一个是赵伯琮。

赵伯琮生父赵子偁,秦王系后裔,官宣教郎,从八品;赵伯玖生父赵子彦,官秉义郎,从八品,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他是哪一系,不过混到这个官职,显然不是什么大系。

选养子选到这份上,显然不是因为宋高宗顾虑到什么金主长得像宋太祖、太祖之后当有天下这些传言,主要是为了好控制,故意选的小宗。

第三:宋孝宗脱颖而出

宋高宗收了两个养子,但还没死心,他在向宋仁宗学习,宋仁宗一直到病重时还想努力生个儿子,他这才哪到哪啊,所以绍兴二年收了养子后,他一直拖着,期盼能生个儿子。

一直拖到绍兴二十几年,宋高宗终于死心了,开始考虑立太子,人选自然是两位养子之一。

究竟选谁呢?宋高宗想出个非常直接的办法,他给两位候选人每人送去美女十名,过了一阵又把她们召回。

经过检查,发现给赵伯玖的那十个都已经不是处女,而给赵伯琮的那十个依旧都是完璧。

宋高宗由此选定赵伯琮为嗣,绍兴三十年(1160年)立为皇子,改名赵玮。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玮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眘,即日后的宋孝宗。宋孝宗继位后,提都没提生父的名号,一来是宋高宗一直活着,二来是确实难度太大。

总的来说,宋孝宗能够被选中是凭借宋高宗无子不育又担心死后无子,再加上宋孝宗定力够,出五服反而成了他入选的条件。


平沙趣说历史


我常常说,宋朝的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宋朝的人际关系也创造了一个高峰,宋朝的官场秩序也是登峰造极。

宋朝的官员不会因为自己说错了话、打了败仗、工作失误而被开除,更不会被处死,最多就是贬职。当然,杀人放火、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故意犯罪除外。

这些东西,许多人至今都无法理解。

宋朝的开国太祖是赵匡胤,赵匡胤去世后,皇位没有传给儿子,而是交给了自己的二弟赵光义,赵光义当时年富力强,经验丰富,足以应对还不太平的局面,赵匡胤这个决定是明智的。本来约定等赵光义去世后,皇位再交还给赵匡胤的儿子,但是后来赵光义违背了约定,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从此一直到宋高宗赵构,9个皇帝都是赵光义的后代。

赵匡胤是个比较厚道的人,但是弟弟宋太宗赵光义辜负了他。正式因为赵构的违约,后世才流传一个故事:烛光斧影。说是赵光义杀了哥哥赵匡胤,抢了皇位。如果当初赵光义去世前将皇位还给赵匡胤的儿子,这样的流言根本不会流传,必然不攻自破。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赵眘?两个原因;

一是自己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这是主要原因,他唯一的儿子赵旉已经夭折,后来赵构又丧失了生育能力,无法在生出孩子。赵旉出生于靖康之变发生的那年--1127年,1129年夭折,宋高宗赵构为此哭了三天。

二是1127年的“靖康之变”把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几乎连锅端了。但是赵光义还有极少数男性后代得以幸存。赵构本可以在赵光义的后代里面找继承人,但是古代人的天命意识特别强。靖康之变将北宋皇室和大臣3000余人抓到北方去,包括宋高宗的父母、所有兄弟,以及赵构自己的5个女儿,有3个死在了路上,2个到哈尔滨后,后来送进了浣衣院。

赵构后来虽然贵为皇帝,但他内心的苦又有谁知道?后来,赵构以岳飞父子的脑袋为代价,从金国换回了生母韦太后,但自己的女儿却没能换回来。赵构这样悲惨的人生经历,必然让赵构有所反思。赵构认为,发生“靖康之变”这样惨烈的事情就是上天对违约者的警醒,皇位应该还给宋太祖赵匡胤家。

为此,赵构从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里面找了两个人放在宫里当养子,包括赵眘。一开始并没有明确太子,如果赵构能生出孩子,再立自己的孩子为太子,这两个人是备用的。

赵眘也出生于1127年,和赵构的儿子同年出生。1162年,赵构已经53岁,20多年来,再也没有生出一男半女,绝望了,为此立35岁的赵眘为太子,并于同年将皇位传给赵眘。后来,赵构一直活到1187年,活了80岁。

宋孝宗赵眘也算一代明君,为南宋延续100多年的统治做了贡献。他活了67岁,1194年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