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前期,廉颇为什么打不过王龁,他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吗?

丘十八


所谓的名将,并不是靠阵前单挑取胜的,不是百战百胜,而是不争一时胜负,着眼于战争大格局。虽然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是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时,赵国本土最拿的出手的将领。但他的对手秦军主将王龁也不是泛泛之辈。在赵王用赵括取代廉颇以后,秦昭王才秘密地用白起取代王龁担任秦军主将,以王龁为副将,这也说明王龁在当时秦军中可以排在仅次于白起的地位。

在长平之战初期,廉颇率领的赵军对阵秦军时接连失利,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秦国军队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当年六月,赵军失利,被秦军攻破赵军阵地,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军攻占,秦军还俘虏了四名赵国尉官。但这并不能说明赵将廉颇本身能力比王龁差,毕竟军队之间的胜负不完全取决于主将个人能力的高低,特别是像长平之战这样关乎赵国国运的战争,赵国一时的失利并不要紧,关键要看最终的结果。事实上,战争初期短暂的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秦将王龁久经沙场,指挥水平很高。提起王龁,知道其战绩的人远不如战国四大名将,甚至还不如乐毅田单等人的事迹广为流传。但是,从秦昭王在长平之战初期把倾国之兵交与王龁指挥就可以看出王龁的过人之处。即使在白起被逼自尽,王陵率秦军围攻赵国邯郸久攻不克的情况下,秦王还是第一时间想到了让王龁救急,看得出来王龁是深得秦昭王信任的宿将。

二是长平之战秦军兵力更多实力更强,在士气正旺之时小胜几场不足为奇。在长平之战前,秦军接连在与楚国魏国韩国的战争中取胜,并在长平之战前期集结了倾国之兵,而赵国属于被动应战一方,廉颇也有试探对方兵力实力的意图。在小负几场之后,廉颇果断调整战略,后撤至更加险峻稳固的防线。

三是初期失利后廉颇果断调整战术,显示名将风采。在初期试探进攻失利后,廉颇也并不是没有收获,他探得了对方的实力强劲,就果断后撤至地形更加有利稳固的防线,打算采取拖延战术,用时间拖垮对手,最后伺机再进攻。应该承认的是,这是国力相对弱的赵国能采取最合理的战术,也是秦军最不愿意面临的情形,显示出廉颇名将风采。


沧海拾遗录


军事问题最好做一次沙盘推演,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军事爱好者,必竟战争是残酷的,战死沙场的将士也应该得到尊敬。



我们来推演一下如果王龁从南往北打会怎样:首先,上党以南是秦国在占领的韩魏土地上刚成立的河内郡,这里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是攻击上党的非常理想的前进基地,后勤基地。但这里平川万里,紧靠韩魏,没有山川之阻,上党地区居高临下,只有一条太行径通往上党。很明显从这里攻击上党,仰攻费劲,且容易遭到诸侯的干涉,就是攻入上党,由于泽州盆地南北狭长,东西短粗,赵军可节节抵抗,逐步退守北边有利关隘防守,如果诸侯攻占野王堵死太行径,秦军则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结论:看似最理想的攻击路线,实则是最糟糕的!


我们再看看王龁从高平关突破情况会如何,这一路在狭谷穿行路确实不好走,但由于秦军是在本土行军,安全,保密,由于山川阻碍诸侯难以干涉,行军速度反而更快,失败了也可徐徐退入秦境,不用担心被诸侯抄了后路,那就只剩一个问题了,就是如何把赵军从进攻方向上调走。野王所在的河内郡正好有秦军这里是秦军防范重点也威胁的重点。防范好理解,威胁怎么解释,我们知道秦军从野王东进绕过太行山从南面攻击邯郸,这一路沒有山川阻隔,对于秦军这样的部队非常有利,所以在上党南部常年驻扎大批赵军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河内秦军稍有异动赵军反应便很紧张,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王龁的军事行动肯定得到了河内秦军的策应,吸引了赵军的注意力,这才导致了廉颇初战失利,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的通,沙盘推演也显示这一切是完全可能的。





这才是的廉颇初战失利的原因,也是赵王恣意议和的原因,丹水对峙廉颇非常不利。


2加3可以不等于5没错


最起码从春秋战国时期战场的地形看长平实在不该是个打仗的地方因为长平是山地,翻翻战国史主流战场是平原野战和城池攻防战,规模大一点儿的山地战除了公元前270年赵奢在阏于之战重挫秦军其他基本上没有了。山地战到今天都是个专业活儿,不少国家专门组建了山地师。在战国时从将帅的职业技能到士兵的武器素养对山地战的适应性都差的很。廉颇打山地战也不例外的是低能,阏于之战时赵惠文王要发兵援救阏于先问的廉颇,廉颇表示没信心这才该派赵奢率兵出征。赵军因“胡服骑射”擅长的是轻骑兵作战,秦军擅长的是重装步兵集团大方阵,都需要宽阔平坦的地形和通畅的交通道路。长平的地形缺乏这些条件,何况长平之战规模空前,秦赵两军总兵力最高时超过了百万,复杂的地形利于防守而不是进攻,赵军无法高速机动的突袭冲锋,秦军无法保持队列阵型的完整,比的不是谁厉害而是谁更差劲。秦军主将王齕名气地位虽比不得廉颇可也不是平庸的人,几次击败赵军,廉颇发挥了善于防守的长处,深沟高垒避而不战,王齕也攻不动没办法了,由此形成旷日持久的僵持对峙。廉颇在长平的表现乏善可陈,可是随后的邯郸之战尽显名将锋芒。长平之战45万赵军被坑杀,精锐重兵集团尽丧,廉颇在邯郸城里指挥乌合之众的赵国军民硬是扛住了30万秦军大约3年(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的围攻,一直坚持到魏楚联军来救援,里应外合重挫秦军于邯郸城下。秦军大败退走,赵国趁势收复了包括长平在内的上党地区。公元前251年,燕国趁火打劫攻赵,廉颇以少胜多大破燕军兵临燕国首都,迫使燕国割5城向赵国求和,燕赵大地一马平川,廉颇因功还代理了赵国的相国,赫赫有名的蔺相如没有担任过相国职务


立志成虫


其一,长平之战由上党之争而起,前期赵国并没有计划到要和秦国开战,所以准备不充分。

其二,王龁作为白起的副将,也是久经沙场的秦国宿将。当白起不在军中时,通常由王龁代为指挥军队,深得秦王和白起的信任,可见王龁军事能力也很强,并不是什么默默无闻之辈。

其三,廉颇以善守著称,野战似乎没有太大优势,打打燕国那些酒囊饭袋还可以,面对极擅长野战的秦军就不行了。

先这么多的,后面的补充。。。




网络水军大都督


战役的胜负并不是由几场战争决定的,甚至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决定的。如果整体战略目标达成,前期的几次失利并不能影响最终的结果。当时赵国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是接收上党地区,防御并击退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占韩国野王,切断了上党郡与国都之间的联系,韩国欲割地求和,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求放过。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转而把上党郡献给离自己近的赵国,赵王笑纳了这一礼物,惹来秦军的进攻,长平之战爆发。 对阵的双方是秦国左庶长王龁,赵国名将廉颇。

对于赵国来说,前期战事并不顺利,赵军主动进攻,失利;防守,还是失利。廉颇依据地形建立营垒,终于挡住秦军进攻,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相较于秦国同时期的白起和司马错,王龁在大多数现代人眼中没那么显眼。王龁进攻赵国时担任的是左庶长,就是商鞅开始变法时担任的职务,是实权职位,属于秦国二十等爵为的第十等,秦法规定按军功受爵,王龁就不可能是无能之辈。

公元前261年,秦军又攻占韩国两座城池,牵制住了韩军;而王龁也率军攻占了上党,此时的秦军士气正旺,锐不可当,赵军正面交锋失利也属正常。

外行指导内行,远程指挥作战。当时的赵孝成王年轻气盛,秦军刚到,气势正盛的时候,他命令廉颇出战,结果失利;廉颇坚守时,他多次命令廉颇出战,本身不善于指挥作战,又不肯放权、信任前方将领,过分干涉战事,只能导致赵军的失败。

廉颇后来的战术还是颇见成效。坚守不出消耗秦军锐气,秦军远道而来,给后勤补给带来困难,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可趁之机。

而其他五国不会坐视秦军扩大地盘,也会出手助赵国,局势会朝着有利于赵国的方向发展。 可最终的结果是,赵孝成王先怂了,主动求和;求和失败后,又临阵换将,犯了兵家大忌,最终导致长平之战失败。

廉颇在长平之战前期只是短暂失利,对于这些失利,赵王至少要负一部分责任。


寒星针


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没错,但是,大家也不要陷入一个误区,也就是说并不是说因为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他就能碾压一切对手。

战争一般讲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即使是名将,若是在这方面不占理,这个仗他也不可能打胜。

当然了长平之战,并不能说是谁对谁错?

他们之说以会有这一场战争,主要是韩国在其中搞事情。

再说了在这一战中,廉颇也没有打不过王龁。

要知道有的时候,战争防守就是最好的进攻,廉颇就是擅长打防守战,既然秦军来攻打长平了,那么只要廉颇能守住这里。

这就说明廉颇就是打胜了。

毕竟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不想打持久战的。

因为战争打的就是钱,就是粮食,就是士兵。仗打的时间越长,花费的钱就会越多,粮食消耗的也会越多,同样士兵伤亡的也会更多。

因为廉颇和王龁在长平这一打,就是几年的时间。如此长的消耗战,尽管赵国吃不消,同样秦国也吃不消。

正是因为在这样耗下去,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秦国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想要利用离间计,看看能不能把廉颇给换下去。

对于秦军来说,这个廉颇真的是太厉害了。

他的作战经验十分的丰富,且他的防守战滴水不漏,任谁想攻克他的防守,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在方面看来,廉颇应该是胜利了。

说实话后来若是赵王不换廉颇,秦国的离间计,若是不能得逞,他们肯定就会撤兵了。那时候秦国的目标,是雄霸天下,吞并六国。

把时间和国力都消耗在赵国上,并不是他们想做的事情。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们连一个赵国都拿不下,那么他们又怎么可能雄霸天下呢?

所以对于秦国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保存实力,待机而动。

可是,事实上是赵国尤其是昏庸的赵王,成全了秦国,因为他们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赵王把名将廉颇给调走了,然后换来了富二代赵括。

廉颇一走,长平之战,秦国就看到了希望,他们觉得自己即将要打一场胜仗了,因为赵括是小白,没有任何作战经验。

所以,秦国方面也把王龁给换掉,换成了战神白起。

白起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赵括这个公子哥,当然不是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白起的对手了。

最终,白起截断了赵国的粮道,然后又把赵军给截城了两短,让他们首尾不能相互呼应。在断粮几个月的情况下,赵括组织敢死队,想突出重围,但是,最终失败,赵括也被杀,主将赵括战死之后,赵国四十万士兵,投降了白起,然后白起无情的把这些放下兵器的士兵,全部给处死了。

所以说长平之战的失败,是和廉颇没有任何关系的,并不存在廉颇打不过王龁的这一说法。


史学达人



长平之战,起初是王屹率领的60万秦军与廉颇率领的45万赵军交战。双方僵持一年多。秦军取得了几场战斗的胜利。攻破了赵军几条防线。赵军先锋和几位校尉战死。

后来赵军换帅后,赵括主动进攻。连战连胜。消灭秦军30万。而赵军伤亡不及秦军的十分之一。

虽然45万赵军的战斗力略强于60万秦军。但也不至于如此悬殊。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秦军除了正面与赵军交战。左右翼遭到了赵军的夹攻。

也就是说,赵括接手赵军时,局势对赵军有利。之前廉颇的接连失败。是廉颇放的烟雾弹。

若赵军不换帅,廉颇肯定还会再败一两次。等廉颇反击时,会利用地形将秦军四面包围。60万秦军将被全歼。最终统一天下的,将是赵国。

长平之战,若廉颇一直担任主将。肯定能全歼60万秦军。但赵王不明察秋毫。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赵军惨败。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名副其实。只有王翦名不副实。


杨朱学派


  齐宣王统治时期,齐国强大,齐宣王自恃国强,恣意插手别国内政,为此还逼死了燕王哙。燕王哙的儿子燕昭王继位,发誓要为父亲报仇,为燕国受苦的百姓报仇。他启用了纵横家苏秦,派苏秦游说各国联合抗齐,并让苏秦离间齐国。

  在秦国和赵国两国的帮助下,加上齐湣王自己自作自受,齐国独吞宋国,各国忌惮其强大的实力,只能选择抱团,合纵攻齐。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五个国家分开的能力可能很小,还不敌齐国,但是五国实力合并,那实力可就大了去了。齐国这些年东征西战,已经消耗了大半国力,虽然齐国的领土增加了很多,但是那些被霸占,被灭亡的国家的子民对齐国都是有怨恨的,齐国成为众矢之的

廉颇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也就是说,廉颇率领赵军大败齐军,并攻占了齐国的阳晋,威震诸侯,一战成名。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带领五国合纵攻齐。他们从各个方向攻打齐国,齐国很快就丢掉了七十几座城池。廉颇是赵国方面派出的将军,从赵国出发攻打齐国,占领了齐国的阳晋之地。这场战争,使得齐国从一等强国迅速沦为了二等国家,再不能和秦国相比,反而被后起的赵国取代了强国的地位。

  赵国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很多利益,光是土地就有很多,还有齐国的财宝,更有国际地位的提高。不过,能够取得如今的辉煌成果,赵国自身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尽量不参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斗争,也不发动对外战争,一门心思整“胡服骑射”的改革。就连秦国的秦武王去世,秦国国内内斗这种事他都没有插手,只是将质于燕国的公子稷送回了秦国。

廉颇

  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最大的改变是在军事方面,作用和效果最大的也是军事方面。赵国人学习了胡人的服饰和骑射功夫,作战灵活又勇猛,成为战场上的一匹黑马,迅速杀出了名声,杀出了威望。

  加上赵国有良将廉颇和赵奢,其他国家都不敢轻易招惹赵国。由于赵国的强大,秦国东出计划被推迟了整整十年时间。

  但是,虽然过程被推迟了十年,秦国和赵国这两个国家之间终究是会有一场大战的,这场战争关乎着以后谁是霸主地位,谁才有说话的权力。这场战争因为韩国的上党之争顺利到来了,但是谁也没能打得过谁。尽管廉颇一开始就失利,而丢掉了上党,但是他在长平固守不出,组织士兵们修筑壁垒,依托有利地形,大大提高了赵国长平的防御能力。

  可是,廉颇为何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打不过王龁[hé]率领的秦军呢?

王龁

  关于这一点,要考虑到很多方面。首先就从秦国和赵国的国家实力来说。秦国早在秦孝公时代就已经完成了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在秦孝公时代就已经很是强大,秦国也因此而成为了七国中的强国。商鞅变法是关于各个方面的,并不是指的某一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秦国的这次变法改革很彻底。商鞅变法的影响范围广,效果显著。

  反观赵国呢?赵国是什么时候强大起来的。准确的说,赵国的强大是在赵武灵王时期,就是在赵武灵王进行了改革以后,赵国才开始变得强大,这些从对外战争的胜来看就可以看出。困扰赵国多年的中山国的问题就是在这一时期被解决掉的。但是,赵国的改革比起秦国来说晚了很多年,范围也缩小了很多,影响和效果实在有限,赵国国力不如秦国。

  再来看秦国和赵国双方的准备,秦国本来就是冲着上党去的,对上党已经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所以仗也打得很顺利。赵国则是临时任命,临时想出来的作战方法,比不上秦国对上党的熟悉,因此,廉颇打不过秦国王龁。


以诗明史


王乾也是当时的秦国名将,水平比名将廉颇差不了多少。在双方旗鼓相当情况下,谁露出破绽,谁就可能失败。打仗讲究的也是时机,廉颇固守也是在等待时机,时机没到盲目出动只能失败。赵括就是很好的例子,赵括接任廉颇后,改变了廉颇以守为主的作战方案,主动出击,结果被包了饺子。


禅茶一味是清欢


我就想问,所谓战国四大名将是谁评定的?评定的依据是什么?战国那么长的时间跨度,为何只评定了末期的两个国家的四个人?有什么公信力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