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殉葬制度?當時陪他殉葬的妃子有多少人?

小刀刀說史


殉葬,就是個死去的人陪葬。

這項制度在先秦時代就有,某某國王死了,他的女人也要死,免得這位國王在地下寂寞。後來,在秦獻公時代(公元前348年),秦國廢除了這項制度,漢朝建立以後,也不允許殉葬。唐朝也沒有殉葬制度。

但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一直堅持這個惡習,遼朝、金朝、元朝都有殉葬,朱元璋滅亡元朝後,也延續了元朝這個罪惡的制度。為什麼朱元璋要延續這個被漢族廢除了很久的制度?有私心。什麼私心?來看看:

朱元璋從社會的最底層起步,建立了大明王朝,他雖然天資高,但是小時候並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人本主義學得不夠。再說,他希望建立一個萬世一系的王朝,把嬴政同志當年沒有實現的理想給他實現了!為此,朱元璋在軍事政治上採取了許多處心積慮的改革,比如廢除宰相,封藩制度,等等。

但是,他還覺得不夠,還要進一步在全社會宣傳、弘揚愚忠、忠烈思想,不但鼓勵婦女守寡,而且提倡婦女在丈夫死後陪葬,把三從四德的罪惡思想強加在廣大婦女身上,這類婦女一旦被朝廷表彰,這家人將享有免除徭役等實惠的待遇,可謂名利雙收。朱元璋期望通過這項制度,營造大家對主人、對上級的效忠氣氛,讓大家永遠忠於丈夫,並推廣到忠於明朝,期望明朝能永遠存在。

朱元璋自己率先垂範,自己死後也將陪葬的妃子、宮女列了個名單,具體人數不得而知,大約40人左右,40個很多嗎?多啊。真多嗎?後宮佳麗三千人,也就百分之一左右,不算多。這項制度在朱元璋去世66年後的1464年被廢除,廢除這項制度的是朱元璋的孫子的孫子明英宗朱祁鎮。從此,大明王朝再也沒有殉葬這個制度,清朝入關前還有這個制度,但是1644年入關後,也廢除了殉葬制度。


坐看東南了


據記載,給朱元璋殉葬共有妃子46人,宮女15人。至於殉葬方式據說有兩種,一是灌服水銀二是縊死,過程十分殘忍毫無人道可言。


老朱當過和尚要過飯,當了皇帝后勤政程度古今罕見,眼看著要死了,自然想著可以在地下放鬆身心享盡榮華,於是在臨時前給朱允炆下詔:責殉諸妃。朱允炆自然不肯違背爺爺的旨意,於是按照慣例,將老朱後宮中沒有生育的妃子和十多個宮女一起殉葬。

據說當時殉葬的旨意發佈後,那些定下來要殉葬的女人知道大難臨頭,立刻哭聲一片。但她們再如何的不情願,也沒有絲毫的反抗之力,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據記載,到了殉葬的日子,太監們在後宮的開闊地準備好了最後的美食,等這些殉葬的可憐女人們食用完畢後(估計沒人還有心思吃東西了),就帶著她們進到選好的廳堂之中。廳堂上都已經事先擺好了椅子,殉葬者站在上面,將頭伸進懸掛的白綾中,太監撤掉椅子,她們很快就香消玉殞了!

至於那些不肯殉葬反抗激烈的女人,則灌服水銀或者由太監直接用白綾勒死。


這些可憐的女人也不能葬入朱元璋的孝陵,而是被埋入帝陵周邊事先建好的殉葬陵墓,如同在九泉之下仍服侍在朱元璋身畔。

朱元璋選擇讓後宮無所出者殉葬,後人推測有幾個原因,一自然是為了在地下仍享受豔福,二是老朱一生節儉,怕留著這些女人吃乾飯浪費糧食,三是怕自己死後她們穢亂宮闈。由此可見,朱元璋雖然是做了皇帝,還是擺脫不了他狹隘的本性。

後來朱允炆還假惺惺地冒充明君,把這些殉葬者的家人都封了官職,以表彰她們的犧牲。人都死了還做表面文章,簡直是厚顏無恥。

殉葬這種事情自古有之,在商周時期,一般的殉葬者都是戰俘或者奴隸。當時的戰俘和奴隸的地位和牲畜沒什麼區別,不僅是殉葬經常用到,甚至在求雨、祭祀祖先、重大節日等等時刻,都會殺掉一些戰俘和奴隸。

後來也有人認識到,用人來生殉過於殘忍,於是出現了以陶俑代替人殉的方式,不過人殉仍是十分普遍的現象。秦始皇雖然製作了數量龐大的兵馬俑,但二世仍把後宮無所出的嬪妃都送進了始皇陵,另外殉葬的還有那些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工匠,同時實現了滅口和殉葬兩個目的。



到了朱棣駕崩的時候仍有眾多的嬪妃和後宮女子殉葬,方式和朱元璋如出一轍。號稱仁慈君主的明仁宗朱高熾還親自到了現場,和這些女子一一話別,大概也說了一些你們忠心耿耿我很感動,到了下面好好服侍先皇,我以後對你們家人一定很好之類的屁話,一方面顯示他所謂的仁義,另外也監督整個過程。

不過他的孫子明英宗朱祁鎮卻十分令人稱道,這位仁兄雖然聽了太監的話以致於遭遇土木堡之變,但在殉葬這個問題上卻是千古以來難得的仁君。他因為小時候見過活人生殉的場景,心裡留下了很大的陰影,另外在做異族俘虜,被弟弟軟禁期間,只有一群嬪妃始終陪伴左右,他也不忍心讓這些人活生生的殉葬。所以最後他開創性地下令:從我開始,不用人殉。

這可以說是朱祁鎮一生最大的善良。


李飛叨


歷史上一直都有“殉葬”的傳統制度,中途有廢有立,而爭議最大的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恢復了“殉葬”制度。

殉葬與活祭是中國從奴隸制度社會都流行的一種殘忍制度,這兩種對於生於死的態度取決於人們對於神鬼的敬畏和對上天的祈求。

活祭更為殘忍,使用活人作為“牲”來祭祀上天,這種制度在奴隸制度的夏商周非常的流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就逐漸的終止了,而終止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文明的進步,其主要因素在於祭祀太過頻繁,人口作為國家最為寶貴的資源不應該被浪費。

祭祀直到現在依然流行,但是祭品的演變卻發生了重大改變,從奴隸社會的活人,到封建社會的豬牛羊等,直到現在時代的紙錢等。

殉葬制度與活祭有個顯著的區別在於,殉葬使用的是死人,也就是先把人給殺死後,給墓主人陪葬,本質上其實與活祭沒什麼區別,都是使用活生生的人當做“畜生”。但是殉葬一般是使用給最為顯赫的帝王或者王侯,這樣的人本來就很少,一年也死不了幾個,所以使用殉葬的人數就相對較少。

殉葬在戰國後期也被廢除過,同樣的原因還是因為人口問題,以及文明的進步,特別是儒家思想成為主流後,殉葬品基本就不再包涵人殉了,從而使用陶俑、木俑等。

殉葬制度自從在戰國後期被廢除後,後世王朝的皇帝基本不再使用,直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他親自下令他的妃子46人,宮女15人進行陪葬。不得不說,這是朱元璋偉大一生中少有的汙點。

殉葬制度本就是反人類,反文明的殘忍制度,早就被歷代朝代所擯棄,為什麼朱元璋臨死後要恢復此項制度呢。

這和朱元璋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他骨子裡的底層赤貧色彩從未褪去。

朱元璋是中國古代皇帝裡唯一一個從社會底層爬到了國家頂峰的人,他從一無所有的赤貧者通過千辛萬苦創建了大明王朝,雖然貴為皇帝,但他骨子裡的農民基因從未褪去。

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傳承和政權更迭中,農民永遠是最受傷的群體,無論是朝代的興衰,底層百姓受到的壓榨和剝削從未減輕過,生於元末明初的朱元璋更是如此,深受苦難。

朱元璋童年的遭遇激發了他的反抗精神,經過努力,抓住時代的機會,一躍成為了新建帝國的開國之君,這對於一個從底層爬起來的赤貧者來說,自身的自豪與尊嚴感極度加強。

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善良、質樸和勤勞,但是同時也具備奸詐、狡猾和仇富的心態,只是在受壓迫的地位上,他們唯一能選擇的是壓抑自己內心的仇恨和憤怒,一旦他們得勢,將爆發出難以想象的對社會的破壞力。

比如唐朝的農民起義軍黃巢,清末的太平天國運動等等,當社會進程是農民階層進行主導的時候,時代的更迭一定會經歷過一段非常慘痛的陣痛期,而這個陣痛期就是農民統治者們發洩骨子裡那股幾千年壓抑農民的憤怒情緒。

每個時代都一樣,包括近代,同樣如此,只有當那群初期的農民統治者平復了發至靈魂的憤怒後,社會才逐漸走向文明向前發展的方向。

朱元璋恢復了殉葬制度,就是他發至靈魂的那股赤貧者對社會以及農民統治者的情緒發洩,按道理來說,朱元璋從底層來,應該清楚人間疾苦,更瞭解社會萬象,更能理解人情與關愛。但他卻在人生的最後一刻選擇了他無法控制的潛意識——農民統治者對權勢的眷戀。

朱元璋臨死下令其妃子與宮女陪葬非常的殘忍,據相關史料記載,所有殉葬人員服藥昏迷後,被人用水銀從頭頂灌入,不從者則強行上吊自縊身亡,把她們的屍體送入陪葬陵中。

朱元璋開了一個非常惡劣的先例,迫於朱元璋的祖制,以至於後世的明朝皇帝,賢明的永樂大帝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死後都使用了人殉,只是數量多少的問題。

直到明英宗朱祁時代,就是“土木堡之變”兩登皇位的明英宗,他臨死前下令徹底終結殉葬制度,並下旨後世之君不得再用人殉,明朝的殉葬制度才徹底的終結。


沉墨I方之城


朱元璋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原名叫朱重八,後改名朱元璋。年少時父母相繼去世,成為了一個流浪漢,也是我們俗稱的叫花子。每天過得生不如死,為了能夠吃到食物,不讓自己餓死,受盡白眼。再後來,朱元璋當了兵,加入了郭子興的隊伍,成為了一名將領。朱元璋可說是打仗奇才。在他的指揮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是經常發生的事。和陳友諒的決戰中,朱元璋以20萬的軍隊,戰勝了陳友諒60萬人的軍隊,再次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奇蹟。

朱元璋生在民間,長在民間,應該很瞭解民間疾苦,知道底層社會人民的不容易。按道理說,朱元璋會很體恤民間疾苦,可為什麼後來卻恢復了一千多年早已廢除的殉葬制度呢?我總結了一下,有以下幾點:

一:獨斷專行,殘忍成性

朱元璋,一開始還是很得民心的。可是,一旦政權穩固以後,朱元璋好像變了一個人,變得極其殘忍,變成了一個殺人狂魔。從胡惟庸案看,朱元璋的瘋狂可謂是瘋狂至極,僅胡惟庸一案,就殺掉了三萬多人!有人好奇了,為什麼朱元璋會變成這個樣子呢?我們說,人生三大不幸:早年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這三不幸,居然全部落在朱元璋身上!這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朱元璋作為皇帝也是如此。尤其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大兒子朱標死後,朱元璋變得更殘忍,一不高興就殺人,官員都膽戰心驚,可以說是朝不保夕。

二:元朝沿襲下來的制度

元朝是有殉葬制度的。等到了朱元璋這裡,也是沿襲了這一制度。但準確的說,明朝其實是妃子陪葬制度,皇帝死後,由服侍過皇帝的妃子陪葬。這一制度,也是有很濃的迷信色彩。迷信認為,人死後會去另一個世界,依然是延續活著時的生活,所以,不少皇帝相信這一說法,希望死後也能像活著時一樣享樂,於是就有了殉葬的陋習。這一殘忍的制度,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才得以廢除。

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子有多少人呢?據史料記載,有40人,其中有兩人死在朱元璋之前,也就是說有38位妃子為朱元璋殉葬了。

殉葬制度,是古代封建的陋習,直到辛亥革命後,這一殘忍的制度才得以完全廢除。這一制度的廢除,也標誌著社會走向了公正和諧的道路。


謀士說


中國的殉葬制度,最早始於殷商時期。

當時的人們相信人死以後,靈魂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裡,墓葬是墓主在另一個世界的居所,那個世界和活著的世界一樣,先人們在地下仍然需要寶馬香車,醇酒美女。

所以古代的喪葬是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禮制辦事的。

中國古代帝王墓葬制度裡,最殘忍的就是人殉。秦漢時期,這一制度還比較盛行,但到漢朝以後,逐漸廢止。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 朱元璋的墓中發現了很多屍骨,很明顯,這些人都是陪葬的“人殉”。 朱元璋為什麼要開歷史的倒車,實行這樣殘忍的制度呢?

朱元璋墓:

其實在元朝,按蒙古風俗是有用人殉葬的。中國的殉葬制度,雖然自漢以後很少了,但元朝是異族當政,殉葬在這些蒙古貴族身上是很平常的事。

朱元璋執政的時候,政治制度是沿襲元朝下來的,所以他跟著學習元朝的制度,是一件他認為很平常的事。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身上有很濃厚的小農意識。他很在乎皇室的威嚴,全力維護皇帝的特權。他是一個很專制的君主。

朱元璋:



所以他擔心自己死後,留下來的嬪妃們會因為種種原因或勾結朝臣,或穢亂宮闈,為他的繼承者們帶來很大的麻煩。

與其這樣,倒不如讓這些妃嬪追隨自己而去。從他大殺功臣,給兒孫接班鋪平道路也可以看出,這個人是比較狠的,人命在他眼裡根本不值錢。

只要有可能威脅到他老朱家的江山,不管你是誰,都得死。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也讀過前朝興亡史。

歷史上那麼多後宮干政的事,讓他的心裡有著很大的陰影。特別是武則天、呂雉等人的事蹟,讓他不寒而慄。所以從根本上杜絕這種可能,在老朱看來是很有必要的。這就是那些可憐女子活殉的原因。

這些陪葬的妃子們,死得很慘的。得知自己的命運是這樣,那些女人們無力反抗,只能哭天喊地的大哭,整個皇宮充斥著不絕於耳的悽慘哭喊聲。

這悲慘的哭喊改變不了她們的命運。 到了殉葬那天,她們被集中到在個大殿上,殿內早已放好了同等數量的高腳椅,上方都懸掛著白綾。

她們被迫將頭伸進了白綾內,椅子隨即被踢倒,掙扎幾分鐘便香消玉殞。也有膽小的此時已嚇得魂飛魄散,怎麼也沒勇氣爬上椅子。

內侍們便幾人抬著一個,強行將她們扶上椅子,一陣折騰之後,這些女人帶著不甘離開了這個世界。

那麼老朱的墓中有多少不幸的女子呢? 根據《明史·后妃傳》記載:

“太祖崩,宮中有多從死者”,《明朝小史》也有關於他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的記載。

至於具體人數,一般採信明代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上的數字: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也就是說老朱死後,有46個嬪妃為他陪葬,其中有兩個是死在老朱前面的,她們被埋在太祖陵墓的東西兩側。另外44個都是活人殉葬而死的。

從另外一個數字也可以間接反映殉葬人數。朱元璋大喪完畢後,建文帝王朱允炆對生殉后妃宮女的家屬進行了封賞。

封賞中提到名字的家屬共有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等十多戶。

這些都是地位比較高的人殉的家屬,他們被授以“千戶”、“百戶”之職,可以世襲。這些人家被稱為 “朝天女戶”,在當時享有莫大榮光。

有一首明宮詞這樣寫道:

"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龍馭上殯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

這首詞生動反映了"朝天女戶"的女兒們殉葬的情況。還有更多低一等的人殉,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


幸好這個殘忍的制度被明英宗朱祁鎮廢除了。他的兒子憲宗也強調不要搞殉葬。

在兩代仁慈皇帝的堅持下,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終於畫上了句號。


剛日讀史


怕被戴“綠帽子”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

在公元1392年朱元璋晚年執政時期,最早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建立明朝淮西二十四將發生了一件大事,淮西二十四將之一的周德興兒子周驥犯了大案,原來周驥竟然和皇宮宮女私通,宮女都是皇帝可以隨時寵幸的女性,周驥這樣做不是把綠帽子戴到皇上頭上,這件事被朱元璋知道後勃然大怒,周驥和他私通的宮女被處死,攻城周德興也因為受牽連被處死。

同年又發生了一件大事,朱元璋欽定的接班人太子朱標因病去世,這打破朱元璋原有的計劃。為防止武將干政的局面出現,朱元璋炮製藍玉大案,將留給太子朱標的功勳武將集團給一網打盡,並立太子朱標的長子朱允文為儲君。為了防止出現出現呂后那樣後宮干政大肆屠殺大明宗室的事情,還有一點就是不放心那些後宮嬪妃,反正只要跟朱元璋有關係的女人都要殉葬,總共有19位嬪妃陪葬,只有一位因為女兒年幼倖免。


陸棄


古代帝王在生前享盡了榮華富貴,死後在地下也想享受這種生活,於是,恐怖的殉葬制度就誕生了。

殉葬制度最早出現於殷商時期,歷朝歷代都被統治者所接受,《墨子·節葬》中記載:

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

可以看到,上至帝王,下至大夫,都熱衷於死後讓人殉葬,這是權利的體現,殉葬人數的多少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到了漢朝時期,國家實力的強盛使得這種殘忍的制度得到了拋棄,但是也有極少數的帝王會啟用殉葬制度,相比於殷商時期這種情況已經將得到了緩解。

但是到了朱元璋時期,殉葬制度卻又死灰復燃。《明史·后妃傳》記載:

“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

雖然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知道朱元璋下令將妃子陪葬。朱元璋出身寒門,歷經千辛萬苦在走上帝位,朱元璋也是非常瞭解人間疾苦,為什麼還會做出如此喪心病狂的事情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馬皇后一死,萬念俱灰

馬皇后是朱元璋的髮妻,是在朱元璋最困難的時候陪伴著他的人,當上皇帝后,朱元璋也對馬皇后十分寵愛,洪武15年馬皇后去世,朱元璋失去了這個自己最愛的女人,對於後宮的其他女人他不喜歡,更談不上愛,所以在殉葬之時毫無憐憫之心。

2、生性多疑

朱元璋是一個疑心特別重的人,他不放心自己死後那些年輕的妃子還活著,害怕像韋后之亂的事情發生在自己子孫身上,於是抱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觀念將妃子趕盡殺絕。

3、尊嚴

雖然朱元璋出生貧寒,但是在和元朝的鬥爭中使得朱元璋十分在意自己的尊嚴,同鄉來看他說出了他年少時的醜事,立馬被拉出去砍頭,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自尊心已經到達了病態的地步。他實在不放心自己的妃子在他死後還能恪守婦道,如果做出醜事自己豈不是讓後人恥笑?還不如隨自己下葬,一了百了。


到了最後,堪稱明朝最失敗的皇帝朱祁鎮取消了殉葬制度,也算是做了一件大善事,這個制度才徹底消失。


七七談歷史


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當我們的命運,卻被牢牢掌握在別人手,這就是殉葬制度的可怕之處,正常情況下,沒人會預知自己的死期,但是正因為殉葬制度的出現,才讓有些人被迫死亡。在我國古代傳統的封建思想當中。人們死後是會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延續生命,不論是天堂還是地獄。

活人殉葬作為最殘忍的一種制度,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呢?

其實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慘無人道匪夷所思的行為,但其實我們和朱元璋還是存在一定的思維認知差,儘管貴為九五之尊,但是朱元璋其實也怕死,關鍵是即使你這一生有多麼大的輝煌,能夠留給這個世界的,無非就是殘存在人們記憶中的一抹餘暉,用來埋葬屍體的那方寸之間。朱元璋是農民出身,自然在他的思想意識當中,還是更希望自己的妃子們能夠隨他而去,在另一個世,也能同他一起享受榮華富貴。

朱元璋終究是有私心的,他自己得不到的,終究也不想讓別人得到。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有陪葬的習慣,無論是陪葬的金銀財寶,還是陪葬的牲畜,都寄託了另一個世界的美好憧憬,活人殉葬的制度,最早也是從我國殷商時期開始,就拿歷史上大一統的皇帝秦始皇而言,展現給世人面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無非就是為了恢復他在世時的榮光,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傳統,從這一點來看,朱元璋還是一個傳統的中國人,但是也不免有一定的思維侷限性,朱元璋當然接受不了自己的妻妾,在他死後跟別人廝混,所以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跟隨他一起下葬。

在我國古代,隨著社會地位的差異,人命也是不等價的

普天之下,天子只有一個,但其他人就不一樣了,所以在朱元璋看來,別人的性命,終究還是沒有自己的高貴。能夠陪帝王殉葬,也算得上一種殊榮,這也是其他人想擁有卻不能的待遇。關鍵是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也更不希望後宮亂政,干擾到整個大明王朝的安危,從這一點來看,無疑是將大明皇室的子孫放在同一起跑線上。犧牲一部分人的性命,換來大明王朝的穩固發展,這一切看似相當划得來。

當時陪葬朱元璋的妃子們到底有多少人呢?基本上可以說是盡數殉葬

據不完全統計,在朱元璋死後,他是陪葬的嬪妃,至少有46人,這樣的數據也是根據明代毛奇齡所述,除了兩名先前已經死亡的嬪妃。剩下的44人皆是被死亡,說白了就是活人殉葬,統一的死期,據說當時的死法也就是一個高腳凳,配合一匹白綾。當然除此之外,還包括當時侍奉了朱元璋的十餘位宮人,讓她們付出生命的代價,最終換來的就是對家人的賞賜。

活人殉葬,極大程度上反映了朱元璋的思維侷限性,但其實無論如何,在那個時代,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上,或許我們也會漸漸的習以為常吧,我們生活在這個和平年代,對於生命的尊重也空前絕後,現如今我們所不能理解的種種,其實也就是眾多先祖用生命的代價給我們展示出的道理。好在這樣殘忍的制度最終被廢除。作為歷史的汙點,也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科技歷史說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十數人。

這是明朝文人毛奇齡在其著作《彤史拾遺記》中所記載的資料,我們可以得出為朱元璋殉葬的妃子一共有四十六人。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要恢復殉葬制度呢?

首先,朱元璋本著“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來安排他的後事的。古人常以為死後“靈魂不滅”,就算死後在地下照樣可以使靈魂享受生前榮耀,本著這種“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來安排後事,尤其以帝王陵墓規矩更是齊全,朱元璋的孝陵是按照秦漢陵墓仿照修建的,所以秦漢殉葬那一套一點沒落下,全部按照當時的禮制執行的。



其次,朱元璋怕後宮嬪妃在他死後不安分,淫亂宮闈。前朝有著大量的例子,在先主殯天后,後宮妃子不安分,與太監、禁軍、大臣、和尚甚至皇子等等發生一系列的醜聞,貽笑後世。朱元璋本身疑心深重,對此是寧可殺錯,不可放過,於是臨死前拉了這些嬪妃給自己陪葬,以避免以後宮闈之亂。


再次,為了避免外戚干政,為朱允炆順利統治江山掃除後患。朱元璋生前為了朝政的平衡,接受了臣子們送上的秀女。這些嬪妃與朱元璋一沒有感情,二沒有子嗣,如果他死後極有可能被外戚所掌控,造成隱患。為了消除這種隱患,為朱允炆順利掌控江山,不得不讓這些嬪妃們進行殉葬。

最後,殉葬制度在元朝皇族中盛行,可能是沿用舊制。元朝皇族在蒙古實行的就是這種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因為蒙古人在當時生產力低下,他們保留下了這種制度。如果事實如此的話,則朱元璋就不是恢復殉葬制度,而是沿用這種制度。



人殉制度殘忍之極,不管怎樣,用了這種殘忍制度,說明文明已然倒退。朱元璋還是叫花子的思想,不通透啊!

生前紅顏,死後白骨,只為一人殉葬,是為當時女性之大不幸啊!


望風瑟瑟


朱元璋之所以要恢復殉葬制度,是和他手裡掌握的皇權有關,他是皇帝想要做什麼事情,就能做什麼事情。

這樣的人,當然是可以為所欲為的了。

朱元璋之所以要恢復殉葬制度,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在他看來,生前享受的這一切,死後還可以享受。

只要他把生前這些妃嬪都給帶走就可以了。

當然了最為主要的是,古人用過這種殉葬制度。在朱元璋看來,這種制度還是可取的。因此,他不但選擇了讓自己的妃嬪,給自己殉葬,另外他還尋找了一些宮女給自己殉葬。

朱元璋選擇他們陪葬,就是讓他們到地下陪自己,就是為了讓自己繼續享受這美好的一切。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這是天真了,事實上人死了就是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可是,朱元璋寧願相信有。

因此,他才恢復殉葬制度的。

那麼,朱元璋到底選擇了多少妃嬪,為自己殉葬呢?

根據史料我們查詢到的是46人,當然了這些人都是沒有為朱元璋生兒育女的人。

那麼,這些人是如何給朱元璋殉葬的呢?

大概有如下幾種殉葬的方法:

自縊而亡

這也就是所謂的上吊,哪些被選來殉葬的妃嬪,他們會在太監的監視之下,全部上吊而死。等他們死後,就和朱元璋一起埋葬在墓室當中。

當然了這種死法相對來說還是很體面的,儘管來說沒有那麼人道。

毒殺而亡

若是不想讓妃子知道自己是要殉葬的。太監就會在妃子的使用的食物裡下毒,這樣妃子用完膳之後,就會不知不覺的死去。當然了這種死法,是沒有痛苦的。但是,未免有一點死的不明不白了。

活埋

這種死法是最為殘忍的,畢竟這個就等於是等待死亡。因為活埋是把活著的人,趕到皇帝的墓室當中。

這些人被關押在墓室裡的時候,墓室裡是有空氣的,他們還能活幾天。

可是,隨著墓室被封閉之後,氧氣越來越少,他們也就漸漸的因為沒有了空氣而直接導致了窒息死亡。

不得不說這種死法,才是最為殘忍的。

總之,朱元璋當皇帝之後,又恢復了這種制度,確實是十分不人道的。不過到了明英宗的時候,他又把這個殉葬的制度,給廢除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