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立下不世奇功的將領,在秦始皇、劉邦、朱元璋三位手下,誰倖存的概率大?

閃擊伯爵2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只要看他們即位後,有沒有殺大將的案例就知道了

01

朱元璋

中國歷史上出身最寒酸的皇帝。因為自己的皇位是帶兵造反得來的。一方面加強政權的控制,所以廢除了丞相制度,六部尚書由皇帝直接負責。不能給予宰相太大權力。

為了讓老朱家的江山一代一代傳下去,必須除掉有可能在自己死後,對皇位有威脅的人,一方面是謀士,另一方面就是武將。

劉伯溫、胡惟庸、李善長都先後被朱元璋找機會給幹掉了。

發小徐達背上長瘡,不能吃物,可朱元璋偏賜徐達一隻燒鵝,徐達含淚吃完後,崩瘡而死

李善長被以謀反罪,一家七十多口全被殺掉。十餘年過後,又藉口大將軍藍玉謀反,掀起一場屠殺,殺掉了一萬五千多人。這一下,開國的武將也被殺光了。

02

劉邦

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韓信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韓信為大漢朝可真是建立了是世奇功。

奪得政權之初,韓信、彭越和英布都被封為異姓王。隨著政權的穩定,韓信、彭越和英布都被劉邦先後殺掉。

03

秦始皇

贏政雖然多疑,但是立下戰攻的王翦

楚國滅亡後,王翦立刻交出兵權。這次,無論秦王怎麼勸,他都堅持徹底隱退,堅決地告老還鄉。

同樣的是告老還鄉,王翦得以善終,而劉伯溫卻在朱元璋的默許之下,被毒死了。韓信被降為淮陰候後,還是被除掉。

所以,在秦始皇手下,立過不世戰功的將軍最容易存活下來。而歷史上偏把秦始皇列為暴君,是不是不太公平呢?至少在 這一點上,不是。


國內ERP專題


大家好,我是夏目愛看書,很高興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的題目是以為立下不世奇功的將領,在秦始皇,劉邦,朱元璋三位皇帝手下,誰的存活率最大?我個人的感覺是秦始皇,也許有人會疑問到秦始皇那麼殘暴,怎麼可能寬仁的對待功臣,其實在歷史上秦始皇確實沒有殺過功臣。

皇帝與將軍

1.王翦和秦始皇

秦朝最強的將軍王翦可以說是榜上有名的,同時王翦和李牧,廉頗,白起被譽為戰國四大名將。一生的功績不勝枚舉有率領秦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將三晉之地納入秦朝的版圖。之後率兵六十萬大敗項燕,消滅楚國,和兒子王賁一起為秦氏的江山可謂是立下汗馬功勞,是題主說立下不世奇功的將領。最終的的結果是王翦隱退,兒子王賁繼續做將軍,可以說是君臣兩人肝膽相照,得以善終。

2.劉邦與韓信

漢高祖劉邦可以獲取天下可以說離不開兵仙韓信,同時韓信和張良,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劉邦曾經誇獎他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我們再看看韓信的功績都有哪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幫助劉邦還定三秦。背水一戰擊敗趙軍,消滅韓國,楚國最後和在垓下合圍項羽,幫助劉邦統一天下,可以說是題主所說的立下不世奇功。最後功高震主,自己想要偏安一隅但是劉邦的的床榻邊上豈容他人安睡,於是被劉邦給殺掉了。

3.朱元璋和藍玉

朱元璋就不用說了,一生將幾乎將所有的功臣全部屠殺,其中最著名的還是藍玉案。藍玉是明朝的開國將領,藍玉在捕魚兒海中打破北元,摧毀了北元的中樞體系名聲大噪。但是在朱標死後,朱元璋便開始大肆的殘殺功臣,其中當時名氣最大的藍玉也因謀反定罪,為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繼位打好鋪墊。藍玉之前可是深厚朱元璋器重,洪武二十六年,藍玉還是誒謀反定罪,牽連的人有一萬五千人,至於其他的功臣就不用講,基本上全被朱元璋殺光了。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功高震主很容易遭到皇帝的疑心,就跟莫須有一樣的。至於這些功臣要造反我覺得可能性不大,之後需要找一個理由幫助子孫後代守住江山。比如說秦始皇沒有屠殺忠臣最後秦二世而亡,我們可以看到在絕對的權力面前是有必要的。所以我覺得只有在秦朝的時候才可能獲得善終,你怎麼看呢?


夏目愛看書


我認為在秦始皇手裡的倖存的概率最大。

僅僅以秦始皇、劉邦、朱元璋這三位皇帝來看的話,在秦始皇時代存活的概率最大,其次是劉邦,最後才是朱元璋。

那麼為什麼時間越往後,殺功臣殺的就越狠呢?

皇帝的出身越低越殺功臣,反之,皇帝的出身高,卻越不殺功臣。

從這三位皇帝身上我們可以看出,皇帝的出身越低,對待功臣的手段就越狠。秦始皇子出身,內定的帝國繼承人。劉邦亭長出身,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街道辦的主任級別,比普通人稍高一點。而朱元璋乞丐出身,是當時社會地位最低的一批人。

我認為可能是身份上的落差,最終導致了心理上的落差,到最後,甚至是一種因自卑而扭曲的觀點。

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使得大臣對上這些皇帝可能會有一種心理上的優越感。

以朱元璋和劉邦為例,他們原有的身份,就像社會傳達了一個訊息或者說一個思想。

你劉邦一個街道辦的主任都可以當皇帝,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可以當皇帝。而朱元璋更加不堪,乞丐出身當皇帝,難道我會連乞丐都不如。

正是基於這樣的思想,劉邦和朱元璋繼位後,就想盡辦法誅殺功臣,而且為朱元璋出身最低,所以殺的也最狠,幾乎將開國功臣殺了個遍。而劉邦也殺,但劉邦殺的是異姓王,對於其他異性功臣只要好好聽話,告老還鄉也能夠安享晚年。

相比之下,秦始皇時期就要好得多,秦朝施行的是軍功爵為制度,也就是說,只要你有能力,你就可以封侯拜將。而且秦始皇作為秦朝正統繼承人,在民間也是十分的有威望,所以在身份上秦始皇是天下最尊貴之人,而且也是當時統治階級認可的,所以以下犯上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歷史上很多開國皇帝都沒有殺功臣,比如,隋朝的隋文帝,其原本就是北周貴族出身,可以說它的皇位還是其他貴族一起把他推上去的。還有一位就是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上皇帝后雖然對其他功臣有猜忌,但也是“杯酒釋兵權”解決了隱患,而且宋朝還頗得民心。

而這些不殺功臣的皇帝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唯一例外幾乎都是貴族出身。

所以我認為,秦始皇時期存活幾率最大,其次是劉邦的漢朝,最後才是朱元璋的明朝。


這個歷史很正


我認為在秦始皇手下倖存的概率比較大,其次是劉邦,最危險的就是跟著朱元璋。

秦始皇

如果以對百姓的暴虐程度來排名的話,三位皇帝中秦始皇可能會排在第一位。但在對待功臣的態度上,秦始皇卻一點也不暴虐,甚至有時還很體貼。舉個例子:

秦國的商鞅變法,制定了十八級的軍功爵位制,因軍功最高可獲封到十八級的“大良造”,這一制度傳承了一百多年。到了秦始皇執政的時候,名將王翦有一次發牢騷,認為自己無論立多大的軍功,都沒有封侯的機會。

“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

秦始皇對王翦的遺憾深表同情,下令修改軍功爵位制,經過了增、改、刪以後的爵位變為了二十級,最高等級是十九級的“關內侯”和二十級的“徹侯”(武帝時期改為了列侯)。

而秦始皇也很大方,不但封了王翦為最高等級的徹侯,而且王翦的兒子王賁,孫子王離後來都封為了徹侯。

秦始皇手下有兩位眾所周知的大將,除了王翦,還有一位就是蒙恬。這位蒙恬將軍更是深得秦始皇的信任,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在北方邊境抵禦匈奴的時候,蒙恬的弟弟蒙毅也同時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被封為了上卿,出入共乘一車。兄弟二人一個領兵在外,一個身居高位坐陣中樞,由此可見秦始皇的信任。

所以秦始皇死後,趙高與胡亥要蒙恬自殺,蒙恬說:“我有三十萬軍隊,完全可以造反,但我不能這樣做,因為這樣做對不起我的家族和先王的恩情。”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寧死不叛,即表現了蒙恬的忠義,同時也說明蒙恬對秦始皇恩德的感激。

劉邦

如果這位將軍跟隨劉邦的話,就要小心謹慎了。得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我們知道漢初劉邦封了八個異姓王,除了吳芮情況特殊,其餘七人都被收拾了。

如你所說,這位將軍願意交出兵權,我的理解這名將軍是一個有智慧,無野心的人,如果這樣,他倖存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

雖說劉邦這人比較多疑,但他所殺的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尋死路,就比如最出名的將領韓信。誠然韓信的謀反有被逼迫,算計的因素,但韓信這個楚王的實力強大是真的,這個人素來恃功自傲也是真的。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他是否要造反,而是如果他反了,誰能治的住。所以我總認為韓信缺乏大智慧。

我們前面說過,在異姓王中有一個人是例外,那就是長沙王吳芮。吳芮不但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後世子孫。這裡面除了他自身的智慧以外,還得益於一個好朋友的指點,這個好朋友就是張良。

吳芮實際的管轄區域是長沙和豫章二郡,在當時的異姓王中實力是最弱的。可這並不妨礙劉邦同志以警覺的目光來審視他。幸好張良隱居修道的時候來吳芮家裡小住了幾天,給了吳芮一些建議。張良走後,吳芮立刻將自己領地中的大部分土地分給了劉邦的子女們,並把手下的士兵分了一半給了漢室宗親荊王劉賈。

對於吳芮的做法,劉邦非常滿意。所以後來吳家就成了漢朝唯一的異姓王。

當然劉邦能夠容納吳芮,也因為吳芮的才幹和威望難以成為大漢王朝的威脅有關。所以你假設的這位統兵奇才能否逃過劉邦的毒手也很難說。

朱元璋

朱元璋封的六王(有死後追封的)均得善終,但這不能說明跟隨朱元璋就是安全的,因為這幾個異姓王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而朱元璋手下有本事的文臣武將很多,那些壽命長的人全都遭了殃。與劉邦用警覺的目光找功臣的毛病不同,朱元璋是有組織,有計劃的來殺這些功臣。也就是說跟著劉邦還有機會夾著尾巴保全自己,但跟著朱元璋,只能是“功臣必須死”。

朱元璋的絕情來自於太子朱標的過早去世,應該說朱元璋在眾多皇子中最為中意的就是長子朱標,而朱標本性中厚純良,又是嫡子,可以說苗紅根正,在大臣及諸皇子中威望都很高。為了日後朱標能順利的執政,朱元璋給他設計了一套政治班底,這個班底的骨幹都是朱元璋手下的得力人員,比如:徐達、常遇春、李善長、劉伯溫、藍玉等。這個時期朱元璋是有意留下這些人才將來輔佐朱標的。

可惜朱標英年早逝,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朱元璋深受打擊。因為懷念朱標的緣故,朱元璋不肯在皇子中另立繼承人,而是固執的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但朱元璋清醒的知道,朱標有才幹,有威望,能夠駕馭手下的這些能臣悍將,可年僅十幾歲的朱允炆不行呀。為了確保自己死後朱允炆地位的安穩,朱元璋開始了有計劃的殺功臣行動,李善長、劉伯溫、藍玉全都死在了這一行動下。

這樣的政治背景下,一位身有不世之功,在軍中威望極高的將領的存在,怎能讓朱元璋睡得著覺,哪怕他交出了兵權。所以這位將領存活的可能性極低。

時代在變,人心也在變

秦國是以法治國。商鞅立下的律法本身就是為戰爭服務的,為了調動全國人民的戰爭積極性,在制定了嚴苛的懲戒制度以外,也對功臣的利益做出了保護。而且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面對的最大威脅不是來自於秦國內部,而是六國的殘餘勢力。所以秦國的將軍們相對活的比較輕鬆。

劉邦的天下得自秦亂,從法理上來說,你可以奪秦國天下,其他人也可以,只要有實力。所以劉邦看重的是將領手中握有的實力,如果你的實力不對其夠成威脅而又聽話,懂事。劉邦應該也不會為難你。國為別忘了北邊還有匈奴虎視眈眈呢,他得給後代留點人才保家衛國。

朱元璋的時候是真的“人心不古”了,皇位爭奪的血雨腥風在上千年的時光中被野心家們玩的駕輕就熟。觸目驚心的歷史經驗不能不讓朱元璋驚醒。除了殺功臣以外,朱元璋將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設計一套確保皇權穩固的政治制度上。而且他的這套制度對皇權的維護非常有效,至少大明王朝不是被內部瓦解的。


老曹講史


我大至看了一下前面各位的回答,覺得說得各有各的道理。反正也不是史實,就是說著好玩,但既然要當做個話題來討論,那就正南其北的整清楚。

三位皇帝中只有秦始皇是貴族,是直接接班上任的。因此,其自信心滿滿,壓根就不認為別人可以功高蓋主,奪他的權。因此,你能立下不世奇功,不用主動交出兵權,他也不會殺你。

其他兩位都是貧民造反起家,奪了別人的皇權。因此,沒有自信,唯恐有本事之人也象自己一樣。所以在他倆手下,才會功勞越大,死得越快。

就這麼簡單個道理,你的知識太多,說得天花亂墜,把人都整暈了,也沒整明白。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在秦始皇手下,立下不世奇功,存活概率大。在其他兩位手下,主動交不交兵權都得死!


東南風1965


這個要根據帝王的經歷和性格來看了,另外也得看功臣的覺悟。

一般來講,貴族出身的帝王一般是比較自信的,容人之量也是最大的。從這一點看,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分別是秦王宗室,關隴貴族,權臣。超然的身份,也決定了他們對於臣下是有巨大的心理優勢的,臣下對於身份尊卑的心理認同也更加深刻。這樣形成的君臣關係比較牢固,君主的地位也比較有正統性與合法性,權臣往往也不敢造次,所以雙方都在相對安全的區域,君王一般不會也沒必要向大臣下手。

但是草根出身的君王就沒有這種心理優勢,他們往往是跟著一幫穿著著開襠褲就在一起玩耍的小夥伴歷經千辛萬苦打下的天下,最起碼,他們起初的身份是平等的。後來突然有一天,他要君臨天下,君臣雙方的心理都會出現不適感。同時,由於政權的獲取充滿了血與火的絞殺,陰謀與背叛屢屢發生,讓草根君王心中充滿了不安全感,為了絕對的安全,向權臣下手就成了必然。

當然這也有個度,同樣殺權臣,劉邦就適可而止,只殺反叛的異姓王,主要還是為了江山制度的穩固,以及逐漸向郡縣制的轉變。他的很多發小功臣就安然無恙,張良、陳平、樊噲、周勃、灌嬰、曹參、蕭何等都得到了善終。而朱元璋時代的功臣幾乎很少有善終的,朱元璋偏執的人格和嗜殺的習慣使得辦案過程任意牽連。

直到今天,這些歷史依然對我們有非常現實的借鑑意義。一起創業的小夥伴,能有始有終的非常少。

《道德經》裡面早就說清楚了:長而不宰,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善言無瑕


可能在秦始皇手下生存概率大,關鍵還在於這位將領自己的言談舉止,所有所為。也和當時國家情況有關,秦朝有著幾百年歷史,政權鞏固,秦始皇是繼承王位,而劉邦和朱元璋屬於打天下,建立新王朝,這樣容易產生派系和山頭,再者,秦始皇去世較早,沒糊塗,而劉邦和朱元璋是年齡越大,在位越久,猜疑心越重,對功臣猛將殺戮越嚴重。

秦朝實行郡縣制,武將沒有封王的現象,像王翦、司馬騰、蒙恬雖然功勞大,但也沒有被封王,這樣權力相對小,獨立性不強。而且王翦怕秦始皇猜疑,在率領60萬大軍滅楚過程中是小心謹慎,以免秦始皇多心。

秦朝白起被殺,是和秦昭王有矛盾,不執行秦昭王命令,再加上範睢從中挑撥導致被殺,其他武將基本都是善終。秦朝法律嚴酷,徭役多一些,但統治集團上層如果沒有謀反等大逆不道罪行輕易是不殺功臣猛將的。商鞅被殺是得罪人太多,而秦始皇時期的大臣和優秀將領幾乎沒有被殺的。

像漢初韓信、彭越、英布都被封王,獨立性強、權力大,楚漢戰爭時期這些人被封王,漢朝建立後,劉邦還想取消異姓王,這些人再不主動交權,就容易岀現殺戮功臣現象,劉邦晚年猜疑心重,再加上種種原因,導致陳豨、英布等反叛,所以一些開國功勳卓著將領被殺,相對來說,劉邦殺害功臣猛將情況沒有朱元璋嚴重。

朱元璋殺開國元勳比較嚴重,和他在位時間長,性格猜疑比較嚴重有關,再加上他兒子朱標性格比較和善仁慈,他的孫子朱允文也是和善仁慈之人,朱元璋總擔心這些功臣猛將能力強,威信高,不好管理,對皇權威脅大,擔心自己死後,這些能力強的將領不服管,對皇權存在威脅,就對這些功臣猛將大開殺戒。導致馮勝、傅友徳等許多優秀將領被殺。朱氏明朝朱元璋和朱棣都是因為殺大臣和良將太多,而且殺人方法殘忍而遭到後世人譴責。

總之,一位立下不世奇功的將領能否存活下去的概率大小和他本人有關,也和當時國家情況及秦始皇、劉邦、朱元璋性格心態有關,這三個人好像秦始皇心態陽光些、劉邦心態還可以、朱元璋心態比較狠,有些作法比較過分。


大白白野


秦始皇、劉邦和朱元璋三位可謂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朱元璋以貧民身份起家最終建立大明王朝,三個人都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正是因為他們的睿智和果敢,在戰亂年代最終完成了國家的統一,推動中國封建社會向前不斷向前發展。

如題目所問,如果一味立下不世奇功的將領,如果在秦始皇劉邦和朱元璋三位手下,在誰的手下生存的概率大,我認為當然是在秦始皇的手下,其次是劉邦手下,生存幾率最小的是朱元璋。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秦始皇。

在三位皇帝當中,秦始皇對待自己的功臣良將的態度是最好的,秦始皇手下的蒙恬蒙毅兄弟、王翦、王賁、李信、王離等等,他們都是秦始皇手下的猛將,為秦始皇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也都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

作為始皇帝,在秦始皇身上充滿了超越前人的自信,他始終相信自己是最優秀的,同樣他對手下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也是最優的,所以他能夠知人善任,充分調動諸將們的積極性,為自己開疆拓土。所以,在他建立大秦王朝之後,他並沒有採取屠戮功臣的做法,而是繼續重用他們,帶領秦國鐵騎把守疆土。

【2】劉邦。

在劉邦手下生存下來的紀律處於第二位的,當劉邦打天下的時候,他招募賢臣良將,渴望人才,知人善任,這也是他取得天下而項羽失天下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在劉邦的手下實際上是分兩部分的,一部分是跟隨劉邦從沛縣起兵的人,一部分是後來追隨劉邦的人,在感情信任方面,劉邦相對信任自己老家那一派的,對於後來跟隨自己的,在戰爭年代劉邦也非常重用的,但是當天下初定之後,劉邦首先對後來投靠自己的這一部分人員進行了打壓,最具代表性的是韓信,至於老家那一派的,劉邦也持懷疑的態度,還是他們採取了一些辦法和措施,才得以避免自己被殺的命運。

【3】朱元璋。

在朱元璋的手下生存幾率是最小的,因為朱元璋是從貧民起家,自小受到的壓迫自然比其他的多,當他取得天下之後,由於農民出身的侷限性,朱元璋非常的敏感和患得患失,生怕自己的天下被手下所攛掇,因為自己就是從農民起義最終奪取政權,手下的大將們完全也可以造自己的反來奪取天下。

另外,朱元璋對於自己的兒子太子朱標和皇孫朱允炆的認識也決定了他要屠殺功臣,朱標和朱允炆與朱元璋完全不同,自小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兩人都比較仁慈,寬厚,朱元璋為了確保自己的王朝長久,擔心自己去世後,自己的兒孫把控不住這些功臣,從而導致這些功臣的反叛,所以,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朱元璋採取了殺戮功臣的策略,提前將他自以為的潛在威脅全部剷除,以便自己的子孫能夠長久掌控天下。如果是一位立下不世之功的大將,在朱元璋的手下,必然會被殺戮,絕無活下來的希望。


所以,通過對三個人的分析,決定了只有在秦始皇的手下生存的希望是最大的,其次是劉邦,最沒有希望的是朱元璋。



秦始皇統一天下,靠的是大秦雄風,他善待武將。不是早崩,趙高擅權,陷害忠良,人心渙散,章邯等名將不會在項羽衝擊下先後投降,反而會很快撲滅陳勝的星火,扼殺在搖籃之中。秦統一干將如兵馬俑,將傳頌千代。

劉邦有呂后,其想權歸呂家(呂太公不愧是相術之高手),因此功臣名將免不了犯忌遭斬。

朱元璋為了給子孫更安全的天下,不惜火燒功臣閣,一線戰將倖存者無幾。

歷史就是這樣無情,任用天下精英名將的秦始皇駕崩,而天下得而復失,名將無所適從。

平民出身呼搖直上的漢高祖丶明太祖,前一個剷除異姓王,後一個火燒功臣閣,竟狡兔死丶走狗烹,天下已定,眾等當誅?!

[大哭][大哭][大哭][敲打][敲打][敲打][捂臉][捂臉][捂臉]


夏雨風


首先我們先分析三位皇帝的處事方式。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對大工程高度重視,築長城,封禪,車同軌,書同文,但這些工程對後世影響極大。說明始皇帝的政治遠見和戰略遠見,但同時對當時社會造成的傷害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他手下作為一個統兵將領,大戰略肯定要服從皇帝的安排,即使再優秀的超級將領,如果不能順應皇帝的安排,也要靠邊站。

劉邦作為社會底層人員,在動盪年代抱著賭一把的心態,被別人裹迫而被動參加起義,實際在當時也沒有直正的戰略方向,直到眾多謀士的出現,才逐漸明白自己的戰略目標。劉邦是非常善於捕捉對自己有利益的人才並循導利用。其實劉邦後來將領們並不排斥,他所排斥的是六國舊貴族遺留的列國政策。

朱元璋是真正的布衣皇帝,在軍隊的底層就胸懷大志,他的戰略思想也是非常有遠瞻性。他關心民間疾苦,勤勉善政,對貪官汙吏恨之入骨,但他更為關心的是朱家王朝的長遠統治,其它任何事情都要在這個基礎上來考慮。

通過以上分析,在劉邦手下作為超級將領,在真心交出兵權後,應該生存概率最大,韓信如果走張良的路子,肯定是會善終的。

一將成名萬骨枯,作為任何名將,都有非常人所有的意志力和洞察力。而這些將領統兵數萬,通過以暴止暴的方式讓社會終結動盪,重回太平,對社會進步有積極的意義。太平本是將軍定,將軍不能享太平。功成名就,他們面臨的局面,歷史已經給了我們很多真實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