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曹操一直自稱漢臣,那麼真實曹操可有稱帝之心?你對此有什麼樣的看法?

天缺子


曹操是三國之一的曹魏政權的奠基者,曹操一直到死都沒有稱帝。說他沒有那心思也不現實,他也有那資本實力稱帝。但他終歸沒有邁出那一步。後世指責曹操,是因為曹丕稱帝了。東晉人認為正統得自蜀漢,並不是曹魏。宋人更是指責曹魏篡位,蜀漢才是正統。請問西晉跟宋朝乾的事跟曹丕有區別嗎?他們原來不是魏臣、周臣嗎?五十步而笑百步。



人的野心是一點點成長起來的。一開始大部分亦是向善的,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小時侯老師問我們長大後想做什麼。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老師、警察、醫生、科學家等之類的。沒有那個小孩講以後要做小偷、騙子等的。就曹操年輕時也是想拯救大漢於危難之中。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邁那一步,要從他的一生過程去看。曹操是曹嵩的兒子,太監曹騰的孫子。因為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據曹瞞傳和世語講曹嵩原來姓夏侯。而陳壽根本沒有查到原來姓什麼。三國志:莫能審其生出本末。祖父曹騰做到中常侍大長秋並封為費亭侯。這是太監能做到的最高官職,而且太監能封侯也說明非常受皇帝寵信。有曹騰這層關係,曹操進入仕途也更容易了。


公元175年—公元195年時的曹操:年輕時的曹操疾惡如仇,執法如山、是一個富有正義的愛國青年。公元175年曹操擔任洛陽北部尉。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首都北部區公安局長。據曹瞞傳曹操擔任北部尉的所為: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這時的曹操不畏強權執法如山。後來還把大太監蹇碩的叔叔殺了。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團,於是想整曹操。但是他們整不到,是因為曹騰在蔭護。據續漢書:素以仁厚稱......在省闥三十餘年,歷事四帝,未嘗有過。好進達賢能,終無所毀傷。其所稱薦,若陳留虞放、邊韶、南陽延固、張溫、弘農張奐、潁川堂谿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就是說曹騰為人仁厚,伺候過四任皇帝。還推薦了很多賢士。宦官集團於是給曹操升官調離洛陽。三國志:遷頓丘令。在這段時間漢靈帝寵信十常侍,引發暴發了黃巾之亂。曹操深感憂慮,獨自準備刺殺十常侍之一的張讓。(漢靈帝把張讓視為父親)據孫盛異同雜語: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曹操刺殺時讓張讓發覺了,依然能舞著戟邊戰邊退。說明曹操的武藝也是不錯的。這時候的曹操是一個熱血的愛國青年。曹操多次上書為黨人仗言,陰指宦官集團是奸邪盈朝。漢靈帝根本不理會,曹操對漢靈帝失望。魏書: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復獻言。曹操二十歲左右曾不斷的詢問許劭他怎麼樣?許劭是東漢著名的品評士人,月旦評就是他創辦的。如果能得到許劭好的品評,那仕途更加一帆風順。(軍師聯盟就有月旦評的劇情)據魏書曹操多次詢問,許劭並不回答。最後逼的沒辦法了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就說曹操在太平時是能臣,亂世就是奸雄。當時誰都知道天下將大亂,所以曹操只能做奸雄了。當時曹操的反應是:大笑。有人認為曹操非常高興,因為他想做奸雄。那是不對的,這時的曹操還是熱血愛國的好青年。至少為啥大笑,我認為曹操的想法是:我怎麼能是奸雄,無論是能臣還是奸雄都代表有能力。按照後漢書的說法是: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就是說在太平時曹操是奸賊,亂世就是英雄。曹操大悅而去。跟魏書倒過來了。



公元184年暴發黃巾之亂,地方又叛亂以涼州幽州最甚。三國志: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眾十餘萬,天下騷動。東漢無力征討,只能讓各地自行徵兵平叛。於是各地世家大族紛紛成為軍閥,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大姓的私人武裝在三國仍然活躍。三國志:孫權已沒,大臣未附,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 東漢朝廷任命曹操為騎都尉,討潁川賊。後升為濟南國相(相當於一郡太守)曹操還是如當初做洛陽北部尉時一樣疾嚴如仇、不畏強權、執法如山。三國志: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汙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但是同樣也是得罪了很多人。據魏書曰:於是權臣專朝,貴戚橫恣。太祖不能違道取容。數數幹忤,恐為家禍,遂乞留宿衛。拜議郎,常託疾病,輒告歸鄉里。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曹操不想違背自己的本心去討好那些權臣和貴戚橫恣。又怕害了家人,不得已稱病回家。 這時一些人對漢靈帝越來越不滿,密謀廢掉漢靈帝另立新君。以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為首並連結豪傑。他們把這事告訴曹操希望得到支持,曹操拒絕了。理由:1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2伊尹、霍光行廢立之事能成,那是因為他的權力大,內外都有人支持。3諸君自度,結眾連黨,何若七國?合肥之貴,孰若吳、楚?而造作非常,慾望必克,不亦危乎!廢立天子是天底下最不詳的事,這個觀念可能影響了曹操的一生。 公元188年漢靈帝招募壯丁組建西園八校尉。西園八校尉是:蹇碩、袁紹、鮑鴻、曹操、趙融、馮芳、夏牟、淳于瓊。不到一年漢靈帝駕崩。以大將軍何進為代表的武人集團跟宦官集團矛盾日漸加深。何進想除掉宦官集團,但何太后不同意。(坑兄呀)袁紹提議召邊將逼太后同意除掉宦官集團。曹操當時知道了認為是個餿主意肯定會失敗。結果太監先下手為強殺掉何進,袁紹再領軍盡誅太監。董卓入京廢少帝立漢獻帝,京師大亂。董卓想拉攏曹操,但他不願跟董卓為伍跑了。到了陳留招募士兵準備討董卓。三國志: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



公元190年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人同時起兵各帶著數萬人會盟討董卓,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也帶著他的人馬來會盟。孫堅率先攻到距離洛陽九十里處,董卓劫持漢獻帝往長安並焚燒洛陽。(孫堅進入洛陽後就退軍了)袁紹等人都不敢追擊。曹操對他們講: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袁紹等人不為所動。曹操獨自率領自己的人馬向西追擊董卓。只有陳留太守張邈派了部下隨曹操西行追擊。因曹操人馬少,所以大敗。曹操本人和坐騎皆中箭,還是曹洪把馬讓給曹操才得已趁夜跑了。三國志:太祖失馬,賊追甚急,洪下,以馬授太祖,太祖辭讓,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這時候的曹操難道不是公忠體國的漢臣嗎?曹操回到盟軍處痛斥各諸侯,並離開盟軍去繼續招募軍隊。三國志: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當初在洛陽鮑信就勸袁紹攻打董卓,袁紹沒有聽從。鮑信於是回到家鄉招募人馬。曹操獨自追擊董卓的事給鮑信留下好感覺。後來鮑信迎曹操為兗州牧。所以曹操能得到兗州,鮑信是關鍵人。)

公元191年袁紹與韓馥謀立漢室宗室幽州牧劉虞為帝,並對外宣稱漢獻帝不是劉氏的種。袁紹又找他的老朋友曹操。曹操回書拒絕: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就是說一旦另立天下將再次大亂。因為你袁紹能另立,別人也能另立別的漢室宗親。你們就在北面朝拜新君吧,我還是隻認漢獻帝。後來袁紹得到一玉印,故意秀給曹操看。在漢朝只有皇帝才能用玉印,其他人是不能用的。據蔡邕《獨斷》載:天子璽以玉螭虎紐。古者尊卑共之…… 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袁紹的其意就是想自立為帝。曹操對袁紹的行為感到非常討厭。三國志:太祖由是笑而惡焉。曹操都討厭這種行為,自然當時曹操也不會有那想法。 曹操之後得到兗州的東郡之地,接著又掌控了整個兗州成為兗州牧。有了一州之地、有了立身的根基地、有了爭霸的資本。開始了匡濟大漢天下。先前曹操討董卓失敗就是因為人馬太少了,如果當時他有幾萬人未必不能一戰奪回漢獻帝。 這時的曹操的志向只是想為國討賊建功,希望死後能在墓碑刻上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這時曹操晚年所說的話。我認為這時的曹操志在於此。曹操還曾說過自祖父、父親到我,我們曹家已經三世受漢朝厚恩了。曹操還經常對他的老婆們講這事。(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公元196年—公元220年的曹操已經在逐漸的變化,不再是以前純粹的興復漢室: 公元196年漢獻帝西遷,當時無諸侯來勤王護駕。據後漢書: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牆壁間。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飢乏,尚書郎以下自出採穭,或飢死牆壁間,或為兵士所殺。就是說洛陽殘破,百官都站在灌木和靠在牆壁。各州郡都擁兵自重根本沒人管漢獻帝。大臣們都沒有吃的,官職尚書郎以下的都要自己去找吃的。有的餓死在牆下和讓士兵殺。(我覺得是因為士兵沒吃的)身為漢室宗親的益州牧劉璋、荊州牧劉表、楊州刺史劉繇等人他們在那裡?四世三公的袁術袁紹在那裡?只有曹操立馬率軍西迎漢獻帝。當時荀彧對曹操講: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曹操此時是想要匡復漢室而已。早在公元192年時毛玠就對曹操進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尊奉天子討伐那些不尊漢室的人。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袁紹部下說的。 漢獻帝到了許昌後對曹操加官進爵,把能給的封賞都給了。下面列下漢獻帝給曹操的封賞:假節鉞、(代表皇帝行使權力)錄尚書事、(總領朝政)領司隸校尉、(監督百官)大將軍(最高軍事統帥,位在三公上),封武平侯(大臣能封的最高爵位縣侯。後漢書郡國志—豫州—陳國—武平)曹操地位在天下諸侯之上,地位可以說是僅次於天子。但是實際上並沒什用處。代表皇帝行使權力?總領朝政?監督百官?統帥全國軍隊?也就在自己地盤上而已。其實諸侯根本不會聽從的。但明面上諸侯還是會裝一裝的。漢獻帝認為有曹操大漢中興有望。



但漢獻帝到許昌後跟曹操的矛盾了日漸加深,或者說是帝黨跟曹黨矛盾加深。原因就是爭權奪利。後漢書: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自都許之後,權歸曹氏,天子總己,百官備員而已。就是說漢獻帝到了許昌後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權力,身邊的近侍侍衛都是曹操的人。權力在曹黨那裡,漢獻帝身邊的人都非常不滿。後漢書:建安元年,拜完輔國將軍,儀比三司。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綬。(國丈伏完)當時天下各諸侯擁兵自重,除此之還有黃巾軍和盜賊群盜。(其他造反的百姓)北邊有袁紹、東邊有呂布、南邊有劉表、張繡、袁術、孫策、劉繇、西邊還有韓遂馬騰。還有盤居在各地的眾多小諸侯。漢獻帝不過十五歲的未成年人,曹操能把大權交給漢獻帝嗎?再說自古以來的權臣那個不安排自己的親信的?諸葛亮不也把費禕、董允、蔣琬、郭攸之這些親信安排在阿斗身邊。三國志:丞相亮將北征,住漢中,慮後主富於春秋,朱紫難別,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宮省之事。就像周公霍光不也受到別人陷害。當時武王的弟弟們猜忌周公,燕王劉旦和長公主、上官等人狀告霍光。武王的弟弟們聯合紂王兒子叛亂,劉旦等人密謀先除霍光再廢漢昭帝。還好因為周成王漢昭帝英明他們才沒有成功。三國志:以周公之才,猶有管、蔡流言之變,霍光受任,亦有燕、蓋、上官逆亂之謀,賴成、昭之明,以免斯難耳。 漢獻帝只是一個十五歲的未成年人,那裡受的住底下人的讒言。曹操一邊要南征北討,一邊又要小心後方不穩。



公元196年—公元199年曹操跟呂布、袁術、劉表、張繡、楊奉等人交戰,還要面對黃巾和盜賊。有誰考慮過曹操的艱難?於是曹操把那些進讒言的人都殺了。漢獻帝氣的不行於是直接對曹操攤牌。後漢書:操後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漢獻帝的意思是講你能真正輔助我就該還政於我,如果不能就把我拋棄了吧或者把我廢了。當時曹操大驚失色,退出後滿身大汗。從此之後曹操不再朝見漢獻帝了。原因後漢書也講了:舊儀,三公領兵朝見,令虎賁執刃挾之。我認為曹操的心境開始產生了變化。曹操也許會想:當年不畏死刺殺張讓,為了誰?當年我獨自率軍追擊董卓差點死掉為了誰?當年袁紹等人要另立,我獨自向西為了誰?當年諸侯無一人護駕,只有我率軍前去。為了誰? 公元199年漢獻帝把誅殺曹操的詔書藏在衣帶中讓董承聯合其他人誅曹。此事後漢書三國志都有記載。也有質疑董承衣帶詔真偽。資治通鑑的說法是稱受,就是董承自已說的而已。但董承誅曹操真的是為了漢獻帝?為了大漢王朝嗎?在我看不是的。董承是董卓女婿牛輔的部下,就是董卓餘孽的餘孽。根本談不上忠君愛國。當年曹操去迎接漢獻帝,董承還率軍阻攔。據獻帝起居注:承曰:舉事訖,得曹公成兵,顧不足邪?就是說幹掉曹操,他的人馬就歸我們了。根本不用怕他人了。事情洩露了,曹操誅殺董承一黨。權臣受到皇帝這樣對待,一般都會廢掉皇帝另立的。但是曹操並沒有這樣幹。當初劉備也是參與了董承誅曹操事的。也許是因為劉備認為董承他們不能成事才跑的吧。公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時給漢獻帝的表章就講: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曹操當時會放過劉備那是因為不知道。據三國志後漢書董承是公元200年正月洩密被誅的,而劉備在公元199年就已經率軍去阻攔袁術去找袁紹了。



公元204年曹操攻下冀州,任冀州牧。把自己的大本營遷往鄴城。從此每次征戰回來都不回許昌而是回鄴城了。三國志:公自淳于還鄴、公還鄴、公還鄴、公還鄴。 公元208年—公元220年的曹操: 公元208年曹操恢復西漢的丞相制,並廢除三公制把權力集中在丞相府。曹操把丞相府設置在許昌,而曹操不打仗時卻待在冀州鄴城。打完仗回來也是回到鄴城。曹操把大本營設置在冀州鄴城就是因為遠離許昌,要陪植自己的勢力和力量。原因曹操在述志令講明瞭: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所以要牢牢抓住軍政權。公元208年曹操罷三公,把權力都集中在丞相府。 公元210年曹操公開發表《述志令》講述自己從年輕開始到今天抱負和志向,也是一生的寫照主要有三點:年輕時我想為國家討賊建功。能封個侯做個徵西將軍就滿足了。我的願望就是死後能在墓碑刻上: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2國家要是沒有我的話不知道有多少稱王稱帝。3有很多人不信我的話,要我把軍政權交出來到武平侯國終老。這樣的話我離死也不遠了。我是為了子孫和國家考慮。 曹操之後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地方並封公、王建國。蕭何故事、封魏公、位在諸侯王之上、魏王、設天子旌旗。這些都不是漢獻帝自願給的,是曹操及其部下逼迫的。



很多人覺得曹操既然能做魏公、魏王,那麼魏帝也同樣能做的。曹操就是為了做魏帝做準備。我認為不是的,如果曹操要做早就做了。曹操做這些事其他就跟任冀州牧、丞相開府是一樣的。就是穩固自己的地位。曹操當時外有孫劉內有帝黨蠢蠢欲動。曹操做冀州牧也好做丞相也好,都是漢廷下面的行政機構。曹操要建立獨立於漢廷之外的行政機構,升拔自己的文臣武將。 公元212年曹操從割河內郡、東郡、鉅鹿郡、廣平郡、趙郡等割了十幾個縣劃歸到冀州魏郡。皆是戰略要地。(魏郡一個郡頂幾個郡)公元213年以冀州十個郡為魏公國。公元216年又進爵為魏王還兼任丞相和冀州牧。獻帝傳載詔: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稱公稱王后曹操立馬建立魏公國魏王國行政機構。魏王國的官員:荀攸、毛玠、常林、徐奕、崔琰、何夔、王粲、杜襲、衛覬、和洽、袁渙、張範、涼茂、國淵、王脩、鮑勳、鍾繇、華歆、王郎、程昱、蔣濟、劉放、孫資、劉廙、傅嘏、桓階、陳群、陳矯、盧毓、和洽、常林、楊俊、高柔、徐邈等。(曹操的諸位將軍們並沒有在魏王國任職,這些多是文官士人)可能很多人對上面的名字大部分都感到陌生。這些人在三國志基本上都是有傳的,佔了當時三國志魏志的一半。所以說大批的人才讓曹操籠絡到魏王國去了。他們不斷的給曹操進爵其目的很簡單,就跟劉備部下推劉備做漢中王做漢帝是一樣的。諸葛亮勸劉備時講: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耿純勸劉秀稱帝: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所以他們比曹操更渴望曹操封公封王稱帝。就像劉備公元219年之前官職也就是左將軍,劉備能封給部下什麼官?總不能劉備自己才是左將軍給部下封個前將軍?在這段時間裡發生了伏皇后事件、吉本耿紀韋晃等人率軍攻打許昌的丞相府、魏諷陳禕等人謀襲取鄴城。所以曹操更需要一個穩固的後方。



公元219年孫權上書向曹操稱臣。講天命在曹操這裡,勸曹操稱帝。曹操把孫權的上書給眾人看並講: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呀。就是說曹操認為稱帝是非常不利的或者說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陳群桓階等人可是不管這些,他們太希望曹操稱帝了。曹操沒有辦法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然後他們就不再勸進了。很多人講曹操的意思是讓曹丕稱帝,因為周文王兒子周武王取代了商朝。我認為曹操的意思不是這樣的。曹操的意思是講天命如果在曹家的話,我就做周文王好了。因為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臣事於殷。周文王終其一生都是商朝臣子,周文王並沒有讓兒子取代商朝。所以曹操也想以漢朝臣子而終。曹操曾說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曹操是想做周文王,至於兒子是不是周武王那也不干他的事。周武王滅了商朝,但後世卻少有罵周武王和周文王。反而歷代對周文、武評價非常之高。西漢初儒家認為周武王取代商朝是順天命、承人心、是革命。黃老學說認為是弒君、篡逆。轅固生反問:必若雲,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高皇帝指的是劉邦)漢景帝下令不要再討論了。漢武帝時儒家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思想。



曹操不敢稱帝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畏名義。司馬光講: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加有大功於天下。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之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意思是說曹操有功於天下,早就對漢獻帝沒有君臣之心。(應該是自衣帶詔之後)不敢廢漢獻帝自立,難道是他不想嗎?只不過是畏名義而不敢。這裡的名義指的是儒家三綱五常思想。所以曹操才說孫權的勸進是想把他放在火爐上烤。當年的王莽就是前車之鑑,世代讓人唾罵。特別是在漢代。王莽當年在西漢:大司馬,錄尚書事—封功如蕭相國—安漢公—加九錫—宰衡—行天子事—假皇帝(後漢書:臣莽敢不承用!臣請共事神祇宗廟,奏言太皇太后、孝平皇后,皆稱假皇帝。)曹操一稱帝,劉備孫權就會跟著來。篡漢的罪名就由他來背。來看下劉孫稱帝告天文。劉備: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後,滔天泯夏,罔顧天顯。操子丕,載其凶逆,竊居神器。孫權:孽臣曹丕遂奪神器,丕子叡繼世作慝,淫名亂制。



綜合起來就是:1不祥2報恩(曹操在述志令講: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3畏名義而自抑 至於不少人講的士族不支持是不對的。陳群桓階董昭等人紛紛勸進,怎麼能說士族不支持。曹操封公封王的時候又有多少士族跳出來反對呢?那個國家那個政權沒幾個刺頭。劉備稱帝時秦宓費詩等人不是跳出來反對嗎?能說益州士人不支持嗎?最先跳出來勸進就是益州士人張裔、黃權、楊洪、何宗、杜瓊、譙周等人。 歷代帝王將相給予曹操的評價都是非常之高。自宋代開始曹操在民間的形象一落千丈。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小鴻哥


三國開篇,群眾爭霸,董卓袁紹被滅了以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豈能不想當皇帝?

但當時曹操雖然身為漢相,掌握天下大權,但

當時鼎足之勢已經形成,孫權劉備已經成為最大的威脅,曹操的力量還不足以稱帝。如果稱帝也不會安穩,他也擔心會被推翻。

再者說,作為當朝丞相他怎麼能不知道的”名不正言不順”的道理呢?按照兩漢的傳統,漢高祖劉邦定下了“非劉氏不王”的規矩,他也不敢輕易

廢除。因為當時的大漢的民心並沒有完全失掉,他還沒有敢輕易登上龍庭。何況到了漢末曹操已經成為魏王,實際上已經是王中王了,已經形成僭越之實了,當時的皇帝也只是個擺設而已。

大家知道,曹操征討烏桓凱旋歸來時,縱馬碣石山,揮毫寫下了《觀滄海》,其中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的千古絕唱,抒發了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豪言壯志。由此看來,

他怎麼能不想稱帝呢?只是因為歷史上的軍事力量,政治因素等沒有成熟,所以沒能如願罷了。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歷史已經成為了過去,“遙想當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秋風蕭瑟,今又是換了人間”。不管怎麼說,作為一代梟雄的曹操還是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東西,他有稱帝的想法,也是不足為怪的。





風逐月影3


曹操一直自稱漢臣,不但有稱帝之心還有稱帝之膽,建安九年曹操攻克鄴城之後,有人建議他恢復古代制度九州,這樣冀州的範圍擴大,能威服天下,但謀臣荀彧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這做地方勢力會反彈,天下更加不安,曹操聽從意見擱置原計劃,建安十八年五月,漢獻上帝以冀州河東等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七月䢖魏社稷宗廟,府內設尚書,侍中,六卿等建制,實際上已成為漢朝的國中之國,國家權利的最高機構,荀彧是傾向漢朝的臣子,與曹操的政治立場不同,對於朝廷不利的事情他都勸阻,被曹操送空飯盒賜死,蜀有劉備,東吳孫權,天下人心未服,一但改朝換代,受人之柄,會遭來不惻之禍,如果曹操再活十年,漢朝衰亡加速,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自然黃袍加身。


青石5340


曹操稱王時,已經有了不臣之心了。荀彧為什麼看到曹操要稱王了就跳出來?因為之前曹操不論當什麼官都沒跳出漢朝臣子的級別,但是稱王卻不同。漢朝祖訓是非劉氏不得稱王。曹操稱王是嚴重違背漢朝的祖訓的,不臣之心昭然若渴。所以說,曹操完全沒有稱帝之心,應該是虛的。

至於曹操為什麼沒有稱帝,個人有以下幾個猜想。

1.荀彧以死反對:荀彧到底是不是曹操害死的?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如果空食盒為真實事件,則代表荀彧寧死也不想支持曹操稱帝之心。荀彧在曹操陣營儼然是二把手,荀彧的死導致曹軍人心浮動。曹操不得已停下了稱帝的步伐,專心經營內部問題。個人認為荀彧死後曹操幾乎都在老巢待著,沒有主動出征可以得出相關結論。

2.曹操突然病亡:我們都知道,關羽死後不久曹操就死了。演義中是把關羽神話,讓關羽頭顱睜眼嚇死了曹操。不過,關羽作為曹操最為賞識的武將,看到關羽的頭顱,曹操肯定有所傷感的。曹操是性情中人,此時年事以高,因傷心而死也不是不可能。突然病亡,讓曹操來不及稱帝。其子曹丕接過了接力棒完成代漢大業。


金晶林


曹操是天下梟雄,老謀深算也好,深謀遠慮也好,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深知,儘管漢室衰微,但氣數仍未竭盡,這個時候,誰敢代漢而自立,必將成為眾失之的。這種愚蠢的做法只有像袁術這樣愚蠢的人才能去做。曹操名為漢之丞相,但權力己極,沒有必要在這個亂世之秋冒天下之大為韙而代漢自立。從原則上法律上來講,曹操是漢獻帝欽封的丞相,屬於名付其實的漢臣,是漢丞相。而漢備自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無從考證也無人考證,只是沽名釣謄而已。但為了做大事,這種自詡為漢皇室之後,說服力太差,幾乎沒人相信。但劉備也不是凡人,他得到了一個影響他終身的絕佳機會,被同樣別有用心的漢獻帝認為皇叔。從此,劉備就有了法律上的皇室血統不說,還是當今皇上的叔叔,這樣一來,把劉備的社會地位一下子推到制高點,奠定於劉備集團謀取天下的政治基礎。但在這個時候,儘管劉備打著光復漢室的旗號,但從法律上講,這是劉備自己的"漢",而不是東漢漢獻帝的"漢"!曹操在天下未定之時,根本沒有篡漢自代的想法,說曹操是漢賊,一直找機會篡漢自己稱帝,這都是劉備集團對曹操的汙衊和誹謗,目的就是損毀曹操的形象,鼓勵忠漢之人背曹向劉!至於將來天下平定之後,曹操有代漢之心嗎?我敢說,如果沒有這個心思,曹操就到個傻子。漢室衰微,天下大亂,各方軍閥割據,互相征戰。曹操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終於平定了天下。為什麼要把這個得來的天下再還給劉漢?曹操之所以沒有代漢,只是因為天下尚未平定。一旦天下被他平定,必將代漢,只是他沒有活到那個時候就去世了,但是代漢自立的事他的兒子會接著完成!


anweijun939


曹操自稱漢臣,實際也是漢臣。說到是否有稱帝之心,各種說法都有,竊以為曹操並無自己稱帝之心,原因有三。

曹操是漢朝之能臣

曹操年輕的時候人看相,名曰“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而曹操自己年輕的時候確實是以匡扶漢室為目標

在洛陽擔任令時,曹操嚴格刑法

董卓亂世的時候,曹操又發起檄文,合十八路諸侯一同西進虎牢關

最後,袁紹無能之時,曹操獨自率領手下進發,和董卓兵大戰

之後曹操在許昌作為根據地,囤積力量,又迎接漢獻帝到許昌

此時的曹操是以漢朝中興的理想出現的

按照曹操的設想,他就是霍光

但是,歷史並不一樣

三國割據的實際局面已經使得漢王朝陷入了實際割據狀態

不管承認不承認,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是沒幾個聽他的

袁紹、孫策、袁術、劉表不會聽他的,馬騰、劉備也不會聽他的

總之,不管這些人是不是忠於漢獻帝,總之都不會聽他曹操的

不管曹操以什麼名義

這就是軍閥割據

曹操逐漸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他明白,

漢朝已經不可能中興了

民心向往哪裡

民心所向,並不是漢室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窺到

漢獻帝當了三十幾年皇帝,

老百姓只知曹操,不知劉協

天下的心已經轉移了

總是曹操不稱帝

此時的曹操也和皇帝沒有什麼區別了

進魏王,加九錫

曹操已經不能左右了

此時的漢室,可有可無

就如,你已經站在了珠穆朗瑪峰峰之上,你還會自謙的說你沒有攀登成功麼?

曹操對荀彧說,我就當周文王吧

此時的曹操還是以漢臣自居,所以他不會接受禪讓,更不會鴆殺漢獻帝


總而言之,曹操,是一個英雄!

沒有他,漢朝早已經滅亡於董卓之後,抑或袁紹之後,總之是早早沒有了的!


桃花一簇開無主


曹操是肯定想稱帝的,曹操從丞相升到公爵,升到王爵,離稱帝只有一步之遙!

何況曹操勁升的時候多次僭越,還使用天子之禮。

說他沒有稱帝的野心,恐怕難以服眾!

《資治通鑑》:夏,四月,語魏王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六月,魏以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 冬,十月,命魏王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



曹操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已經做的這麼明顯了!

只是因為曹操年紀大了,身體一直不太好,所以就一直拖著。

而且稱帝是大事,又豈能草率成事,所以曹操一直在升職,就差最後一步漢帝禪位了。

可惜啊,大功告成卻一命嗚呼,皇位落到了他兒子手上。


瀟湘夜雨l


曹操本意肯定沒有稱帝之心!否則他便不會把三個女兒全部嫁給漢獻帝了。在曹操當時的想法裡,他覺得不稱帝比稱帝更有意思。曹操當時在做一件改革,曹操的改革有點類似於後來的削蕃,他吸取了漢末軍閥割據的錯誤逐步收回了給地方太守的權力,轉而用糧草控制地方將領,所有地方將領不得截流糧草,必須全部送到都城來統一調撥,這樣地方軍隊沒有糧草就反叛不了,這個辦法直到明朝還在使用。也就是說做這種事其實是有風險的,一旦改革失敗他可以把這口鍋讓漢獻帝來背,自己可以脫離干係。

其次是因為沒必要。當時的曹操已經掌握了整個朝廷,朝廷的禁衛軍是曹操的,當時曹操任命曹洪掌管禁衛軍,帶領三千名曹軍守護皇宮;後宮是曹操的,當時曹操有三個女兒嫁給了漢獻帝。

不過曹操確實有過廢立漢獻帝的想法,這主要是早期的漢獻帝實在是太不聽話,前後搞了好幾次要暗殺曹操的行動,甚至不惜發動政變。這使得曹操根本沒法在前線安心打仗,總擔心漢獻帝在後方搞事,這是曹操想要廢掉他的主因。不過被手下人多次阻止也一直遲遲未動,最終曹操殺掉了漢獻帝后宮裡那些跟朝中大臣有關聯的人,轉而嫁了三個女兒給漢獻帝,實際上是監視著漢獻帝。


優己


曹操在演義裡,被刻畫為奸詐狡猾的形象,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更令人心生膽寒。演義裡逢人便罵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包括《後漢書》不與曹操立傳,《世說新語》更是將曹操的反面形象定了性。可歷史上曹操真的如此?也許《三國志》是晉朝官史編寫,必須以魏國為正統來修史,顯得也沒有那麼具有說服力。那我們不妨通過一些真實的歷史事件來加以推斷曹操是否有廢漢稱帝之心。

首先,曹操為宦官之後,曹操自己曾對先皇重臣說過“彼皆視吾為異類”,同樣,董卓面對袁紹召集諸侯討伐時問過曹操是否與袁紹相熟,曹操的回答是“自幼相熟,然紹尊臣卑,不屑與臣為伍”。由此可見,曹操是對這些三公九卿的大漢重臣心存不滿的,也是對漢室不抱有希望的,刺殺董卓也不一定就是為了除暴安良,匡扶漢室。而是為了達到一種政治目的,這種政治目的的方向應該是自立。

到了官渡之戰,戰勝袁紹後對已經投降的袁氏兄弟趕盡殺絕,甚至不惜一直征伐至烏丸。當然,這裡是曹操對整個戰局的戰略部署,也是為了平定北方的大戰略而做出的決定,但不難看出的是,曹操要為自己的宏圖大業掃除一切後患。這裡的目的就已經不單純了,而進駐鄴城之後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擇日南征的舉動,更是應證了曹操的野性。畢竟此時的劉表還是忠於漢室的,也是皇親國戚,經營荊州之地三世有餘,百姓安居樂業,曹操將劉表定位南征第一目標,多少暴露了狼子野心。

對於反對自己進位的心腹之臣荀彧,曹操的不滿可能在於荀彧跟隨自己多年,卻始終心向漢室,而非一心為了曹操的大業,但不得否認的是曹操已有僭越之心,否則為什麼在意一個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的阻撓。曹操曾言“若非孤,不知天下幾人稱王,幾人稱帝”,若從字面理解,此話的含義是曹操在為自己歌功頌德,暗諷天下諸侯的野心;但要深層理解,是否可以認為天下大亂,曹操自己是帝王才算是正統?才算天下太平?

曹操在生前稱異姓王就已經觸犯了大漢律例,又何必在乎稱帝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獻帝還沒死,在手裡還能用作“挾天子以令諸侯”,自己手裡有政治工具,也能遏制天下諸侯自立,倘若曹操自己稱帝,不僅手裡的獻帝沒用了,天下諸侯都可以自立稱帝,此消彼長間曹操的政治優勢就幾乎沒有了。

所以綜上所述,曹操是有稱帝之心的,只是身前未能做大天下一統,不便於廢漢自立,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曹操贏了赤壁之戰進而滅了吳國和劉備,五年之內在攻下益州劉璋、漢中張魯,他能不廢了獻帝自立嗎?


棍哥觀史


漢室的影響力依然很大

是時中夏人情未一,聞備在蜀,四方延頸。而備銳意欲即真,巴以為如此示天下不廣,且欲緩之。與主簿雍茂諫備,備以他事殺茂,由是遠人不復至矣。——三國志注引零陵先賢傳

作為“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劉備,稱帝之時,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歷史上有記載的勸阻劉備稱帝的就有三個,費詩、雍茂、劉巴,要知道劉巴可是劉備死纏爛打才收擾到的大人才,連他都反對劉備稱帝!當然,劉備最終還是一意孤行選擇了登基為帝,但是這樣一來卻造成了嚴重的後果,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劉備原本以為,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是篡位之舉,而自己稱帝,是繼承漢室正統,這樣一來,反對曹丕忠於漢室的四面八當的人才就會都來了。可劉備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的想法與實際情況正好相反。曹丕稱帝以後,很多忠於漢室的人才都準備投靠漢中王劉備,可是當劉備接著稱帝,並且還貶斥費詩,殺死雍茂,逼死劉巴之時,四面八方的人才卻不再去投靠“漢帝”劉備了。曹操僅僅是受封魏王,輔佐曹操多年的荀彧尚且都如此激動,甚至最後自盡而死,假如曹操要稱帝,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肯定是荀彧,在漢室影響力依舊強大的情況下,選擇稱帝是最愚蠢的選擇。

根本沒必要稱帝

十三年春,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三國志

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就徹底廢除了之前東漢實行的三權制衡的三公執政制度,恢復西漢丞相制度。目的在於一個人獨立掌控東漢朝廷,曹操作為丞相,大權獨攬。“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好,“挾天子以令諸侯”也罷,曹操地位已經相當於皇帝,這種情況下,曹操根本沒有稱帝的必要,皇帝只是一個虛名,作為實際上的君主曹操,自然稱不稱帝無所謂了。

為了漢臣的名聲

這種自己不篡位留給後代篡位的事件歷史上並不少,曹操沒有篡位,但是他已經統一了天下大部分地區,整個大漢朝廷大多數文臣武將都成了曹操的黨羽,軍政大權都牢牢掌握在曹操手上,此時曹操要廢帝自力,就是一句話的事情。但是他還是決定保留漢臣的名聲,堅持不稱帝。他已經為自己兒子鋪平了道路,在他去世以後,他兒子曹丕再無顧忌,稱帝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劉備孫權的威脅

劉備一直宣傳說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漢賊,周瑜也說曹操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曹操此時如果稱帝,正中劉備、孫權的下懷。劉備、孫權對抗曹操說的最多的口號就是“興復漢室”,如果曹操稱帝,劉備、孫權更加師出有名了。當初袁術,兵多將廣,實力遠遠強於曹操,看看袁術稱帝以後發生了啥?連自己的哥哥袁紹都與袁術劃清界限,起兵討伐袁術,自己的部將孫堅也宣佈與袁術劃清界限。袁術稱帝以後,眾叛親離。曹操如果在劉備和孫權還沒有除去的情況下去稱帝,袁術就是前車之鑑。

所以說,曹操即使還活著,也不會稱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