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陷害死于谦,成奸佞之臣,但却有一策,福泽百万民众

明朝可谓是一个争议众多的王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朱元璋、朱棣时期可谓是恢复了汉民族的刚武雄健的民族风骨,朱元璋下诏先后八次北伐,更是以蓝玉攻灭北元,朱棣则迁都北京,五次御驾亲征,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也让他圈粉无数,而清官海瑞,救世宰相张居正,挽大厦于将倾的于谦,抗倭英雄戚继光等等更是在历史上书写了属于自己光辉篇章,而正如镜子的双面,有白的地方自然有黑,大明王朝也有着一如王振、魏忠贤等宦官擅权,严嵩等权臣祸政,东林党误国。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人又绝非是非黑即白的,而奸佞之臣徐有贞便是其中的独特存在。

他陷害死于谦,成奸佞之臣,但却有一策,福泽百万民众

徐有贞的奸佞之处,在于他在与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后,以如同秦桧构陷岳飞一般以“莫须有”的罪名为挽救大明危亡的于谦构陷了一顶谋反的大帽子,而明英宗朱祁镇则遇事不明,虽有“谦有大功”之言,却依旧选择将其诛杀,而也正是这样,徐有贞的奸佞之名可谓是无可辩驳,但是令我们诧异的却是,他曾经却提出来一策,拯救了黄河沿岸的数百万黎民百姓。

他陷害死于谦,成奸佞之臣,但却有一策,福泽百万民众

徐有贞,出生于明永乐年间,从小更是爱好广泛,并不像许多读书人一般读死书,而是天文地理、兵法、水利无所不究。师从胡俨,又有才华,而27岁他更是登第进士,显然他有着光明的前途,而饱学典籍的他,虽为文官却在1442年,向明英宗直陈《武功集》,奏疏中直陈,当建立军事考核制度,精选兵卒,增强边防,但是《明史》中是如此记载这次奏疏的结果的“帝善之而不能用”。

而当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鼓噪之下,明英宗朱祁镇本人更是幻想着重振先辈雄风,立不世之功,遂不顾群臣劝阻,率20万大军御驾亲征。一场土木堡之变,20多万大军精锐尽失,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而北京危在旦夕。

他陷害死于谦,成奸佞之臣,但却有一策,福泽百万民众

徐有贞主张南迁逃跑,但如果逃跑,必定会一如当年靖康之耻一般,北方之地尽失,此时的兵部侍郎于谦站出来,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也正是这一举措彻底的打乱了瓦剌也先的构想,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也让大明王朝转危为安。景泰帝上位之后,自然十分倚重于谦,至于主张逃跑的徐有贞,自然不得重用,最后更是落得一个外放的结局。而也正是在外放期间,他却为黄河两岸的百姓带来了福祉。

他陷害死于谦,成奸佞之臣,但却有一策,福泽百万民众

当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朱棣在定都北京之后,为了能够实现漕粮的北运,也曾经数次疏浚河道,尽管江南河、邗沟等地都可以畅通无阻,但是黄河与运河交汇的河段却时常因为黄河的缘故,决堤而淤塞,这也成为南粮北运的问题所在。此时外放任职为右佥都御史的他,前往山东治河。

与以往的治理不同,他结合了自己的实地考察以及专业的经验,提出“分水势,寻水源”,这便是《言沙湾治河三策疏》,也正是此策成为了数百年间治理黄河的范本。而经过苦心孤诣,以疏浚,填塞并举,徐有贞成功的解决了运河阻塞、黄河泛滥的祸患,也正是通过他的治理此后近百年,黄河都没有泛滥,位于黄泛区的数百万民众也免遭祸患。

而在治河上的丰功伟绩,与石亨等人联合构陷于谦的罪恶却让人看到了这样一位充斥着矛盾的政治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