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漢武帝時期趙充國屯田策的真正意義

屯田在漢代史書中多有提及,《爰盎晁錯傳》中有"

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漢書·西域傳下·渠犁》也有對實行屯田的記載。對於屯田的作用,歷史上常常認為是能發展農業,積糧囤谷,能大規模的開墾邊疆土地,發展經濟。如本文《趙充國傳》中也有"民所未墾,可二千頃以上……益積蓄,省大費……至者足支萬人一歲食。"但對於趙充國所提屯田的實際效果是否符合歷史上的看法存疑

淺析漢武帝時期趙充國屯田策的真正意義

屯田

一、趙充國所提屯田的效果存疑

1、從事屯田的耕種的人少

雖然《趙充國傳》中趙充國提出的屯田將"將吏士、馬牛食,月用糧谷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斛,鹽千六百九十斛,茭藁二十五萬二百八十六石。"但根據其奏章,這些人不僅僅是從事農業而耕田,還需要"罰木材""浚溝渠,治湟狹以西道橋七十所"為斬壘木樵,校聯不斷。便兵弩、飭鬥具",其因屯田招募的人忙於其他事務的極多

其次,雖然在奏章中,這些事務僅僅是在"冰解漕下"到"田事"這中間的時間裡進行,但根據其規模——修繕橋樑、疏通河道、開墾山林——就可以看出這些事務不是這麼短的時間內能完成的。因此,

被招募的這麼龐大的人群中真正在耕田的不多,可以猜測他們大多以及大部分時間是在從事其他事務的。

2、軍事目的勝於經濟目的

趙充國一開始提出"屯田"就是為了抗羌,他所認為的屯田的第二點優勢就是"固排折羌虜,令不得歸肥饒之地,貧破其眾,以成羌虜相叛之漸。"——他屯田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收歸羌人佔據、耕種的田地,而是為了迫使羌退兵投降,因此當羌投降後,趙充國就"請罷屯兵"。可見屯兵比起長遠的開發發展邊疆經濟,更偏重於軍事目的。那麼它對經濟上的作用就值得質疑了。

淺析漢武帝時期趙充國屯田策的真正意義

趙充國出兵零羌

3、屯田"成功"的可能性小

如上一點所述,趙充國在羌投降後就請求撤還屯田的兵民,在這短短短時間內屯田能達到預期效果的可能性較小

另一處疑點是趙充國的第三封奏章,其中有"畔返者不絕",更是在嚴冬時向羌投降的人達到兩萬多人。那麼,趙充國之前計劃的"二千頃"是否能完成呢?更不要說"計度臨羌東至浩門……分屯要害處"能否成功。由此斷定,因為種種原因,屯田的效果遠遠小於原計劃

二、屯田的真正成功之處

即使從目的、時間、人數上看,趙充國的屯田根本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對邊疆經濟的作用也微乎其微,但歷史上對此次屯田的評價卻不低,認為這是一次成功。

那麼趙充國的屯田到底是在哪發揮了其作用。

1、安撫兵民,穩定原有社會秩序

趙充國在奏章中就有說其屯田的目的有"明德除害","除害"明顯指的是驅逐羌兵,而"明德"卻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明德指綏懷撫柔恩感並重。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家認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趙充國也認為"帝王之兵,以全取勝,是以貴謀而賤戰。"因此說"明主般師罷兵,萬人留田,雖未即伏辜,兵決可朞月而望。"這樣既可以取勝,即迫使羌降,又可以安撫士兵,不使其叛逃。另一方面,比起發展經濟,趙充國更注重的是通過屯田使邊疆人民獲得工作,從而穩定社會秩序

伊循屬樓蘭國之地,武帝元封三年前該國受匈奴控制,元封三年歸漢不久又遊離於漢匈之間,並"

為匈奴反間,數遮殺漢使"。昭帝元鳳四年,傅介子"往刺其王","乃立尉屠耆為王,更名其國為鄯善"。尉屠耆為樓蘭國在漢之質子,他歸國臨行前,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王自請天子曰:'身在漢久,今歸…恐為所殺。國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願漢遣一將屯田積穀'於是漢遣司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鎮撫之。"漢對樓蘭王的幫助,不僅體現了漢的關懷,更使樓蘭統治者與漢的關係緊密。客觀言之,這種戰略思想在對待匈奴、羌以及西域諸民族與漢之關係上是取得了顯著成效的。充國《屯田奏》中言:"臣謹條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以示羌虜,揚威武,傳世折衝之具,五也.....內不損威武之重,外令虜得乘間之勢,九也。"無疑,這正是對上述戰略思想的總結和闡揚。屯而不戰,防四夷相因而起;以屯田為名義,早日平定因漢使失策而導致的羌亂,以防動搖國家機器、打破安定的社會秩序。這才是屯田的真正目的所在。

淺析漢武帝時期趙充國屯田策的真正意義

西漢少數民族地圖

2、退羌復路,控制西域

趙充國"沉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因此,他面對漢羌僵持的局勢,果斷的認為應該退而屯田——他認為羌作戰飄忽不定,且長期奔走,面對嚴冬,定不持久。而屯田正使漢軍避其長而攻其短,以不動應對萬變,以屯田積蓄對羌的迅猛卻短暫的進攻。最終,成功逼迫羌降。

並且,為使屯田發揮更大的作用,趙充國在屯田區域還修建了許多有關的工程。主要有繕鄉亭、鑿井挖渠、修建橋樑等。這些工程的修建,無疑也凸顯了屯田的兵略意義

首先是鄉亭。鄉亭作為一種防禦工事,是監視外敵、警戒邊防的重要軍事設施。著名的《故輪臺以東屯田奏》中記錄輪臺土地肥沃,水源豐盛,適合耕種的土地達千里,因此.提出"遣屯田卒詣故輪臺以東.....就蓄積為本業,益墾溉田,稍築列亭,連城而西,以威西國,輔烏孫,為便

。"此條材料可證亭確為屯田得以實施的重要軍事輔助設施,其功用正如趙充國所言,"部曲相保,為斬壘木樵,校聯不絕,便兵弩飭鬥具,速火幸通,勢及併力,以逸待勞"。其次是橋樑。張騫通西域以後,漢王朝為了加強與西域的聯繫,開拓邊境,北擊匈奴,西逐零羌,渡過了黃河、湟水,修築邊塞,以此開發黃河以西的地區,設置四郡,開通玉門關。從而隔絕了羌人與匈奴,使南北不能勾結。匈奴為斷絕漢使的通道,除加強對車師、樓蘭等國的控制外,還在羌地積極活動,破壞由此通向西域的道路和橋樑。這些橋樑是隨西漢前期的軍事行動而修建的,趙充國在屯田之時修復或建造了沿途橋樑七十餘處,"沿隍陋中道橋,令可至鮮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從枕蓆上過師"。

淺析漢武帝時期趙充國屯田策的真正意義

玉門關

淺析漢武帝時期趙充國屯田策的真正意義

輪臺沃野

結語:趙充國的屯田並不是在經濟上起巨大作用,其影響也不僅僅是在漢對羌的勝利上。它的作用涉及政治、社會多方面,甚至對漢及以後的歷史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它是成功的

參考文獻:

1、《漢書·趙充國傳》

2、《漢書·武帝本紀》

3、翦伯贊《中國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