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戰功顯赫,朱高熾肥胖遲鈍,為何朱棣還把帝位傳給朱高熾?

荼蘼未盡


我是頭條“醉觀滄海”,我來分享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

誠如題主所說,朱高煦和他的父親朱棣一樣,能征善戰,並且戰功顯赫,但是最終明成祖朱棣還是將皇位傳給了有些肥胖的朱高熾。

就我說只,朱棣選朱高熾為皇位繼承人,也不是沒有猶豫過,最後在經歷了一系列的紛爭猶豫以及綜合考量之後,才把皇位傳給我自己的這位皇長子。在我看來,總體細分一下的話,原因大致有三條:

第一條:朱高熾為嫡長子,名正言順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在古代封建社會,為了避免皇子們之間為了皇位你爭我奪,所以祖先們就定下了個規矩,立長子,立嫡子,如果有皇子兩個都是,那基本上皇位就是他的了,只要他智力正常,且能活到繼承皇位。

朱高熾就是這樣的一個皇子,母親徐皇后,所以即是嫡子又是長子,實為嫡長子,在古代的封建制度下那是繼承皇位再名正言順不過的了。而朱高煦雖然是朱高熾的弟弟,同為徐皇后所生,但奈何出生的晚了點,就只落得一個嫡子的身份,而與長子無緣,要怪只能怪投胎的時間有點晚。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嫡長子的朱高熾,是可以完敗僅是嫡子的朱高煦的。

第二條:朱高熾雖胖,但不遲鈍,好儒學,性格寬厚仁慈的他深厚大臣支持

由於自己的生母,徐皇后是那種喜歡安靜讀書的溫柔女子,還被稱為“女秀才”,所以朱高熾自從上下來後就一直跟隨母親讀書,慢慢也養成了好讀書好安靜的習慣。所以,他經常靜靜的待著,腦袋裡想著自己讀過的書,別人有時候突然叫他,他因為沉浸其中而沒能及時回應,這就造成了有的歷史書上講他反應遲鈍。

古代,那些大臣們是非常喜歡這個嫡長子的,因為他們認為讀書多的人才華高,再加上朱高熾寬厚的性格,所以大臣們大多數是支持朱高熾為下一任皇帝的。

所以,得到了朝中大臣的支持,朱高熾成為下一任皇帝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第三條:朱高熾雖未曾領兵外出打仗,但鎮守北京,也屬戰功卓著。

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以“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戰爭,與自己的侄子明惠帝朱允炆爭奪皇位。明惠帝派兵50多萬,進攻朱棣的大本營北京。而此時,朱棣及次子朱高煦都在外打仗,守衛北京這個大本營的正是長子朱高熾。

這時候,一場殘酷的“北京根據地保衛戰”打響了,在只有幾萬守軍的情況下,朱高熾發動城內所有百姓,利用自己在書中學到的謀利,團結部下,最終成功擊退了明惠帝的50萬大軍。而此時的朱棣正率領主力軍隊偷襲永寧,如果這邊朱高熾保衛北京根據地的戰役失敗,那麼朱棣不得不回防,歷史就有可能重新改寫。因為,永寧偷襲戰的成功,是朱棣邁向勝利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打敗永寧守軍後,一下子收編了大批有經驗的老兵,朱棣的實力一下子壯大了。

所以,朱高熾也是有赫赫戰功的,這一切都記載了朱棣和朝中大臣以及天下百姓的心中,他們認為朱高熾未來也將是一個可以依託的皇帝。

總結:

總的來說,朱高熾雖然胖,但是他有嫡長子的天賜身份,再加上他寬厚仁愛的性格以及淵博的學識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以及北京保衛戰這種重大的戰功,所以,最終在與自己的弟弟朱高煦的皇位爭鬥中他險勝,成為了明仁宗朱高熾。

事實證明,歷史的選擇是正確的,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短,但體恤百姓,將明朝帶入了穩步發展的階段,開啟了歷史上的“仁宣之治”。仁就是指明仁宗朱高熾,而宣就是指他的兒子,朱瞻基,即明宣宗。


醉觀滄海


朱高煦驍勇善戰,行事有乃父之風,這讓從馬背上得天下的朱棣非常的喜愛。反觀朱高熾根本就沒有一國之君的形象,大胖子,瘸腿,不愛動,朱棣看他哪都不順眼,所以朱棣曾多次想廢了他。然而朱高熾也有一些朱高煦無法比擬的優勢,正是這些優勢最終讓朱高煦與皇位失之交臂。

長幼之序是朱高煦很難邁過去的坎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為人仁厚,很受朱元璋的喜愛,朱元璋在世時就指定他為燕王的繼承人,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也不敢否定自己老爹的指示。而且長幼有序的思想在當時已經根深蒂固,任誰也不敢輕易逾越。有一段時間朱棣曾透漏出想廢掉朱高熾立他更中意的朱高煦時,大才子解縉勸他:“為長,古來如此”“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 解縉的理由讓人無法辯駁,歷史上每一次的儲位之爭帶來的都是腥風血雨,如果從一開始就立長為儲,就可以斷了那些幼者的念想:你就安心的當個太平王爺,皇帝已經是你哥哥的。在慾望還沒有生根發芽的時候就踩死它,這對整個國家的穩定是有好處的。

朱高熾在文官中的威望特別的高

朱高熾非常的喜歡讀書,說話輕聲細語,整個人非常的儒雅。而且他生性仁愛,體恤下屬,有一次朱元璋派他在黎明的時候去檢閱士兵,朱高熾去了沒多久就回來了,朱元璋問其原因,他告訴朱元璋說天氣太冷了,等士兵吃完早飯後再去檢閱。他的這種儒雅仁厚的作風深受文官的喜愛。朱棣登基後,把朱高熾派往南京監國,朱高煦趁機制造流言誹謗他,朱棣也有點懷疑,於是派禮部侍郎胡濙暗中監視朱高熾。沒多久胡濙便向朱棣彙報了太子監國七事,並對他大加讚揚,說他誠敬孝謹。胡濙的彙報頓時打消了朱棣的疑慮。朱棣看到朝中這麼多人在支持朱高熾,知道其羽翼已豐,慢慢的也就認同朱高熾了。

好皇孫

朱棣生性殘暴,在他想廢長立幼拿不定主意時,曾徵詢大臣們的意見,有的人說應該立朱高熾,長幼有序符合禮制,朱棣聽完非常的不高興,畢竟他更喜歡朱高煦,於是就說大臣離間他們父子關係,把支持立朱高熾的人給殺了。有的人看明白了朱棣的心思,就順他的意思說立朱高煦為太子,朱棣又擔心於禮不合,會給朝廷帶來不穩定因素,他心情焦躁又說別人慫恿他廢長立幼,於是又把支持立朱高煦的人給殺了。就在眾大臣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解縉站出來說了三個字:好皇孫。朱棣聽到這三個字後一驚,頓時明白解縉的意思了。好皇孫指的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朱瞻基不僅聰明伶俐,而且處事之風特別像朱棣。朱棣實在是太喜歡這個孫子了,在他心目中已經把他這個孫子當做第三代接班人來培養。可是一旦立朱高煦為太子,那朱瞻基以後是絕對當不上皇上的。朱棣聽完解縉說的這三個字後就再也不說話了。

朱高熾為人仁愛,這樣的人更適合守江山。雖然朱棣對朱高熾不太滿意,但最終還是讓他成為皇位繼承人,從後面看來這樣的選擇還是非常明智的。雖然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但在這短短的執政期裡他幹了不少實事,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為“仁宣之治”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醉在江南茶香時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率軍渡江破京師,擊敗建文帝,結束“靖難之役”。建文帝朱允炆亂軍中失蹤,其餘文武勳貴大部分投誠,一部分忠於建文帝的官員或自殺、或被捕後被殺,總之建文朝廷土崩瓦解。

於是,朱棣在謁孝陵之後,正式即位,成為大明新一代皇帝,日後的明太宗(成祖)。在登基為帝之後,成祖所頭疼的,就是皇太子的人選問題。


成祖一共四子,第四子朱高燨早夭,所以不再敘述。其餘三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熙、三子朱高燧,都是燕王妃徐氏所生,身份都是嫡子。

成祖對於三個兒子,最器重的是次子高熙,因其類己,勇武有力,在靖難中多次出生入死,領軍作戰,為擊敗南軍立下汗馬功勞。尤其是東昌之戰,燕軍兵敗,主將張玉都戰死,成祖在軍中面臨絕境,是高熙及時趕到,擊退南軍,救出成祖。所以那時候成祖就有改立高熙為繼承人的想法,手撫高熙背,說:“小子,努力!世子多病。”

整個靖難之役中,高熙簡直就是成祖的低配版,時時衝在交戰最前,勇冠全軍。成祖之所以能夠成功,高熙其中出力甚多。

而幼子高燧,是因為最像燕王妃(徐皇后),而且年幼乖巧,口齒伶俐,特別得成祖歡心。當時無論成祖如何發怒,甚至暴起欲殺人時,只有高燧上前撒嬌勸慰,才可以安撫。所以高燧因此恃寵,進而可以覬覦儲位。

至於長子高熾,因身材肥胖,且有足疾,平日做事慢吞吞,沒有成祖所想像的利索樣,因此成祖不是很喜歡他。

但在成祖還是燕王的時候,燕藩世子之位一是於太子相比,沒有那麼重要;二是燕王本人對於自己的繼承人也沒有日後當了皇帝那麼要求高;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高熾因是燕王嫡長子,所以被太祖欽定,冊封為“燕世子”,是名正言順的燕藩繼承人。

綜合以上幾點,朱高熾在成祖還沒有登基前,是包括其兩個弟弟都沒有異議的、當然的下一代燕王人選。

但是,自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起兵靖難,並連續擊敗南軍,逐漸有了奪取天下的前兆之後,朱高熙的心態就起了變化:對於父親起兵,並爭奪天下,他從心裡很是支持,甚至有迫不及待的感覺。因為如果成功,那麼自己肯定會水漲船高、更進一步。大哥身體確實不好,如果有突發事件,那麼自己還會有更大的驚喜。

所以,在成祖“世子有疾”的鼓勵下,朱高熙像打了雞血一樣,幾乎是拼了命於南軍作戰,好實現自己的夢想。

對於二弟的心思,朱高熾心知肚明,由於自己身體肥胖,不能上陣作戰,時時呆在父親身邊,從而沒有朱高熙那樣的表現機會,那更應該在其他方面做出成績,以讓父親知道,自己不是毫無成就。

所以,在成祖與朱高熙出征時,朱高熾以燕世子身份,主持燕軍大本營---北平的防守重任,並將後勤糧草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使得成祖在前方不受物資短缺、糧秣不及的困擾。

在建文帝親自來信,勸說其歸順南軍,承諾事後封王的引誘下,朱高熾承毫不動搖,並承受住成祖不明真相,幾乎遣人前來問罪於自己的壓力,將信函不拆封,並南使一併送往成祖軍前,事後還是照常安排後勤補給、嚴守北平以備南軍。

成祖查看信函、及詢問南使後,才得知真相,不由得嘆息:“幾殺吾子!”這也可以看出,朱高熾堅韌性格,和行事作風。絕不是庸庸碌碌之人。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成祖靖難成功,登基成為皇帝,對於自己的繼承人,則不再像之前冊立“燕世子”那樣無所謂了。皇太子的選擇,是將來王朝興盛還是衰落的關鍵,如果隨意冊立,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大亂,刀兵四起。

在成祖看來,三子高燧一是序齒靠後,年紀又尚幼,心性未穩,首先就被排除在外。

長子高熾,就任燕世子多年,謹慎細微、沒有特別過失,在靖難中雖然未有戰功,但是堅守北平、主持後勤也是井井有條,並具有相當的處理政事能力,是皇太子的當然人選。

而次子高熙,自起兵以來,無時無刻不在作戰前線,屢立大功,危急時刻力挽狂瀾、甚至多次救自己出險境。可以說沒有高熙,自己有沒有命當皇帝,還不一定。

但是兩人都有缺點:高熾性情寬和、仁愛,甚至可以說儒雅(成祖自己的感覺就是懦弱),得到了絕大多數文臣的擁戴。

而成祖本人,那是和文臣有相當的隔閡的,他自己都知道文臣們心裡對自己那是相當的不滿。所以他怕自己死後,高熾因為柔弱而受制於朝臣,成為另一個建文帝,那自己辛辛苦苦“靖難”,搞出這麼大陣仗,何苦來哉。

同時高熾確實身體不好,腿腳不便,不要說上陣,就是正常走路,都需要人攙扶。每次見到長子氣喘吁吁、半殘廢的樣子,實在是一生都在戰場上打滾的成祖所鄙視和厭惡的。

而高熙,戰場上勇猛無敵,功勳卓著,英姿勃發的樣子,簡直就是自己年輕時的模樣。但是戰場下,高熙就是一個半弱智,而且是殘暴橫行的半弱智。自恃戰功,驕縱狂妄,一切以武力說話,不遵循任何王法,除了自己,沒人管得住他。同樣,除了自己,還有少數幾個功臣、勳戚,也沒人願意和他交往。在朝中那是人緣差到了極點。

如果改立高熙為太子,那就是把國家將來交到一個赳赳武夫手裡。雖然成祖自己也是赳赳武夫,但他自認為治理國家,還是不比建文帝差,但是高熙就不好說了。


從內心的喜好來說,成祖還是願意立高熙,這樣自己的征伐事業、治國意志,都可以一脈傳承。至多給高熙配上相應的文武大臣,再在以後勉力教導他努力學習治國經驗。但是從禮法和傳統上來說,成祖不敢違背太祖所制定的制度,廢其欽定的繼承人----長子高熾,而立幼。

成祖自己就是以建文帝“不尊祖制”的名義起兵的,這下自己再違反太祖所定祖制,那不是自己打臉麼。同時高熾熱於政事上已十分成熟,沒有過失,且得眾臣擁戴,如果輕易更改,恐怕會生大亂。

於是,在權衡了近兩年之後,在永樂二年(1404年),成祖才最終下定決心,冊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以安定朝野。同時,冊封次子高熙為漢王,就藩雲南。冊封三子高燧為趙王,藩地彰德,因年幼得成祖喜愛,所以居京師,暫未就藩。


朱高熙心心念念等待了兩年的儲君之位,就這麼雞飛蛋打了,極度失望之下,對於成祖也不客氣了,當面頂撞:“我有什麼罪,要被趕到萬里之外!”就是不肯就藩!並強行跟著成祖北巡北京(北平),返回時候,又跪在成祖面前大哭,請求帶兒子們跟著返回京師(南京)。

成祖面對天下百官萬民都是說一不二,但是看著這個勞苦功高、又撒潑打滾的兒子卻無可奈何,只得同意高熙攜家眷隨自己返回京師。

朱高熙自此以為得計,行事更加放肆。返回京師後,便求成祖將自己的護衛賜名為“天策衛”,而“天策”兩字,是唐太宗為秦王時的官名封號,朱高熙平時也常以唐太宗自詡。之後猶不滿足,請求再增兩護衛。在跟隨成祖左右時候,還多次挑撥是非,陷害長兄太子,致使東宮屬官解縉被冤死、黃淮被構陷入獄。


永樂十三年(1415年),成祖見朱高煦在京師愈發不安於現狀,為平息紛爭,改封他到青州,朱高熙就是不願前往。終於招致成祖大怒,訓斥他有奪嫡之意(早就有了,只是成祖起先不願意捅破),催他就藩。朱高煦左右不肯動身,並趁成祖北征時,私自挑選衛士,招募精兵,並無故擊殺兵馬指揮徐野驢,且僭用御用車馬器物。

永樂十四年(1416年)十月,成祖結束北征,返回南京,才得知朱高煦違法之事,數十起一一查明。這一次成祖終於不再為其開脫,痛斥之後剝奪朱高熙冠服,囚禁於西華門內,要將他廢為庶人。

還是皇太子朱高熾念及兄弟之情,在成祖面前極力請求。所以成祖最後只是削去朱高煦兩護衛,並將他的親信誅殺,釋放了朱高熙。

永樂十五年(1417年)三月,成祖決心徹底了斷此事,於是直接將朱高煦徙封到樂安州(今山東惠民),並命他不得違抗,即日起程,否則別怪不念父子之情,必將嚴懲!朱高煦無法,只得萬般無奈之下前往封地。

在樂安時,常心懷怨念,策劃謀反更是日日不歇。皇太子朱高熾曾多次致書勸誡,朱高煦不但不聽,而且還更加怨恨,不肯悔改。

但是,自朱高熙被強行趕到樂安就藩後,永樂朝儲位之爭,就落下了帷幕。朱高熾以不變應萬變,面對弟弟的挑釁、陷害,父親的疑慮、猜忌,最後還是用實際的表現,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

雖然終永樂一朝,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不能說穩固,但是在他及東宮官屬的全力應對之下,還是勝利地熬過了永樂年間,最終得以繼承大統,成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

另外,朱高熾之所以能夠在內外壓力極大的情況下,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還有一個隱藏的加持,那就是他的嫡長子,成祖親封的皇太孫---朱瞻基。

朱瞻基出生時,正是成祖開始靖難,前途不明之時。成祖得報自己長孫出生,很是開心,親自前去探視,看見小小嬰兒臉上有一團英氣,相貌和自己類似,更是大為高興。所以這個孫兒,一直都十分受成祖喜愛,自小帶在身邊,親自培養。

成為皇帝后,成祖還挑選著名文臣擔任其授業老師,讓文臣們盡心竭力教導。而在以後幾次遠征漠北的作戰中,成祖總是將朱瞻基帶上,以便使其瞭解軍事,鍛鍊毅力。

而每次經過農家的時候,成祖都要讓朱瞻基親自去農家,讓他能夠了解農民的艱辛,告誡他以後要愛民惜民。這幾乎就是確立了朱瞻基日後的皇太孫地位。

在之後成祖於立儲之事猶豫不決,左右為難的時候,曾向翰林學士解縉徵求意見,解縉回奏:“世子仁孝(當時朱高熾還不是太子)。”成祖木然物語。

解縉又奏道:“好聖孫!”這一下,成祖頓時臉色歡愉,頻頻頷首。之後不久,便正式冊立朱瞻基之父、朱高熾為皇太子。

永樂九年(1411年)成祖進一步冊立朱瞻基為皇太孫,這是大明第二個皇太孫。

從此,皇太子的地位因這個兒子而得以更加穩固。而少年老成的朱瞻基,也開始以自己特殊的地位,來保護父親以免遭叔父們無時不在的中傷和打擊。並逐漸反擊,以維護父親、同時也是維護自己的大明儲位安全。

在一次成祖安排的謁孝陵祭祀中,由皇太子朱高熾帶領,率諸皇子皇孫前往孝陵致祭,作為皇太子的朱高熾自然要走在第一。但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腿腳不便,即使是兩個內侍攙扶,仍然極為吃力,磕磕絆絆,幾次差點摔倒。

走在後面的朱高熙見太子模樣狼狽,心裡既鄙視又好笑,不免出言嘲諷:“前人蹉跌,後人知警。”而趙王朱高燧在旁也吃吃發笑。性情溫和的朱高熾聽見後,不過搖搖頭,笑一笑罷了。

但是走在更後的皇太孫朱瞻基立馬接口大聲說道:“更有後人知警也!”朱高熙、朱高燧回望,看見神采奕奕的皇太孫朱瞻基,頓時相顧失色,這才知道爭奪儲位的鬥爭中,增加了一個強勁的對手!

從此以後,漢、趙二王不敢輕易再譏諷嘲笑太子,朱瞻基也以自己的有力反擊,來幫助父親在權力鬥爭中不至於落敗。

而在仁宗去世,朱瞻基繼位成為後世的明宣宗後,漢王朱高熙終於按捺不住,在宣德元年(1426年)起兵造反,意圖重演一遍“靖難”。


但是朱高熙不是成祖,而宣宗朱瞻基更不是無能的建文帝。在宣宗御駕親征,雷騰萬鈞的攻勢下,朱高熙手足無措、六神無主,窮途之下,束手就擒。

至此,綿延二十餘年的儲位之爭,終於以朱高熾、朱瞻基父子的勝利而告終。


伯虎42


朱棣確實喜歡朱高煦遠遠勝過朱高熾。他也確實暗示過朱高煦:太子身體不太好啊,你要努力。

甚至,朱棣確實也動過廢掉朱高熾的念頭,但最終放棄了。

放棄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大臣的一句“好聖孫”——朱棣不喜歡朱高熾,卻非常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更深層的原因,是出於文武大臣派系的考量。

朱棣討厭朱高熾,喜歡朱高煦,更多地是出於感性情緒,而不是理性思量。朱棣一生戎武,自然與從小跟隨自己打仗的朱高煦親近,而與不愛運動的朱高熾疏遠。打個比方,一個熱愛運動健身的父親,肯定喜歡那個同樣熱愛運動的兒子,而不會喜歡那個死肥宅兒子。

很不幸,朱高熾就是那個死肥宅。

但如果加以理性考量,朱高熾就不僅僅是個死肥宅那麼簡單了。

朱高熾是很有能力的。燕王朱棣發動叛亂,南下進攻,朱高煦留在北京,守住老窩。在最嚴峻的形勢下,朱高熾仍然能夠不慌不亂,保住北京城不被攻破。這種大將風度,其實並不輸於戰功赫赫的朱高煦。

更重要的是,朱高熾因為性格仁厚,獲得了文官集團的一致支持。而支持朱高煦的,則是武將集團。

不管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是非常英明的皇帝,他們明白一個最為簡單的道理:可以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打天下要靠武將,但治天下只能靠武官。

所以,朱元璋培養太子朱標,一直給他配備大儒,讓他養成仁厚的性格,讓他親近文官。朱標死了,朱元璋寧可讓同樣仁厚的孫子朱允炆繼位,而不讓威武的朱棣繼位。這都是出於“不可馬上治天下”的考量。

朱棣深得朱元璋的真傳。朱元璋考量的,朱棣肯定也會考量。如果傳位於朱高煦,必定是武官集團勢力膨脹,文官集團受到打壓——這就與“不可馬上治天下的”的理念相違背了。

所以,朱棣寧可傳位於自己討厭、但文官喜歡的朱高熾,也不會傳位於自己喜愛、但文官不喜歡的朱高煦。

能夠克服自己的狹隘感性好惡,用理性的頭腦全面思考,顧全大局,這就是朱棣沒有廢掉朱高熾的原因。

事實證明,朱高熾確實不錯。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承前啟後,開創了仁宣之治。


趣談國史


原因主要有三個:

首先,主要是因為明成祖朱棣看中了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希望日後大明的江山能夠傳到他的手上。

事實上,相比於體態肥胖,還患有腿疾,走起路來都需要人攙扶的朱高熾,明成祖朱棣著實更喜歡英武不凡的朱高煦。因此,早在靖難之役期間,就流露出欲廢朱高熾而立朱高煦的心聲,他曾摸著朱高煦的背,說道:“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這句話,大有暗示日後將立其為太子的意思,而這並非完全只是朱棣的一句戲言。



後來,朱棣當上皇帝,在選立太子時,一開始也確實有些偏向於立朱高煦為太子。然而,就在朱棣舉棋不定之際,一位大臣的一句話,卻徹底打消了朱棣立朱高煦的念頭,這個人便是明初著名的大才子解縉,他對朱棣說了三個字“好聖孫”。正是這三個字,徹底改變了朱棣的立場。

作為一位高瞻遠矚的帝王,朱棣在立儲一事上自然得考慮深遠。而朱高熾的兒子、自己的孫子朱瞻基無疑是最理想的皇位繼承人。所以,朱棣最終確立朱高熾為太子,很大程度上只是把朱高熾當作是一個過渡,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這位“好聖孫”日後能順理成章的繼位。



而朱瞻基也確實備受朱棣寵愛,就連北征漠北也要帶上他。目的也是為了讓朱瞻基熟悉戰爭、歷練軍事指揮能力。因此,早在朱棣在位時期,朱瞻基就是被朱棣當成是未來的接班人來進行培養的。

其次,朱高熾雖然肥胖遲鈍,還患有腿疾,可人家怎麼說也是根正苗紅。並且他為人寬仁,也獲得朝中很多文官的支持和擁戴。



除了有一個優秀的兒子外,朱高熾自身也還是有些優點的。他雖然身體肥胖,行動不便,但他為人老實沉穩,寬仁儒雅。因此,朱高熾深得朝中眾多文臣們的擁戴。

加上,朱高熾雖無顯赫戰功,卻也沒啥過失。何況,他本來就是太祖皇帝朱元璋親自選定的燕王世子,理所當然的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而朱棣畢竟是通過發動靖難之役,從自己侄子手中奪權的,得位不正。所以,他即位就是想借恢復太祖皇帝舊制的舉措,來為自己的奪權正名;通過繼續維護封建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來拉攏文官。



因此,在朱高熾並無過失的情況下,廢除他而改立朱高煦,勢必會激起文官集團的不滿和牴觸。而這是朱棣所不面對的。所以,即便沒有朱瞻基這個“好聖孫”,朱高熾的地位也不見得就會被朱高煦替代。

最後,則是朱高煦雖然戰功顯赫,但卻是有勇無謀之流,缺乏足夠的政治素養。

其實,拋開文官集團的支持和“好聖孫”的加持不說,有勇無謀的朱高煦,也不見得就能夠完全獲得朱棣的滿意。



在朱高熾被確立為太子後,朱高煦被封為漢王,蕃國在雲南。然而,朱高煦並不想跑到遠在西南邊陲的雲南就藩,要求與自己的兒子留在南京,最終迫使朱棣妥協。此後朱高煦便開始一再挑事,先是索取天策衛為漢王護衛,而且還常以唐太宗自比。後來,朱高煦又請求增加兩護衛,行事變得越發放縱,其不臣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朱高煦的種種不法行為,最後也讓朱棣對他越發反感,一度到了剝奪其冠服,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將他廢為庶人的地步。



這些歷史要讀


所謂的小人是說身體與心智的不同步,身體長大,心智還像小孩子一樣。朱高煦便是這麼一位人物,其為明成祖的次子。因性格類父親且有戰功,受到成祖青睞,有讓其繼位的傾向,但劇本沒有按照朱高煦的意願,與皇位失之交臂。不甘心的朱高煦執念太深,犯了孔子說的“好勇、好剛”兩種流弊,哪怕被囚,也不肯低頭,終致身敗名裂。

朱高煦略佔上風

明成祖朱棣從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取政權後,立開國功臣徐達之女為皇后,立太子也提上日程。群臣前後於1403年正月、1403年三月兩次上疏朱棣,立世子朱高熾為太子。這是符合自古“最上立嫡,其次立長,再次立賢,最下立愛”的皇位繼承基本法,但兩次都被朱棣拒絕。原因有兩點:

  1. 相對於身體肥胖,腿腳不便的朱高熾。朱棣更喜歡朱高煦,其不僅在靖難之役,幫助父親扭轉戰局,而且性格也頗有幾分相似之處,形象俱佳;

  2. 上述所說的群臣,更多的是文臣。因朱高熾愛好儒家經典,受到這批人的擁戴。而朱高煦跟隨父親作戰勇猛,在武將中頗有威信,受到了武將的擁戴;

朱棣在原則與情感之間左右搖擺,便徵詢解縉的看法。大才子表示“世子忠敬仁孝,天下莫不聞,守成令主也,且奪長為亂道”。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朱高熾,仁義孝順,守成之主的人選,不立長恐怕對朝廷不利。見朱棣還是猶豫,解縉知其喜歡朱高熾長子,又補了“一刀”:好聖孫。如此,朱棣才下詔立朱高熾為太子。作為補償,朱棣也沒強令,已封為漢王的朱高煦,前往封地雲南,可見朱棣還會很捨不得這個兒子的。

朱高熾經受考驗

朱棣繼位後,進一步開疆拓土,先後歷經七次打擊北元勢力,留守監國任務交給了朱高熾。而另外一邊,朱高煦奪儲之心未死,先是在拜謁太祖陵時,因朱高熾體胖加腿腳不便,致使失足。朱高煦公然藐視自己哥哥:前人蹉跌,後人知警。意思是以後我可不會再跌倒了。顯然是對奪儲一事,向哥哥示威。後又廣佈眼線,監視哥哥。讓本就不太放心的朱棣,在第一次遠征回京馬上召見楊士奇,詢問太子的監國期間的情況。面對咄咄逼人的形勢,楊士奇費了一番心思,主打朱高熾的“仁厚愛人”牌,說動朱棣,“上甚喜,命尚膳賜酒饌”,暫時驚險過關。此後,朱棣還是想改立朱高煦。擁立太子的大理寺卿耿通,誠如其姓氏一樣,據理力爭,被判凌遲,太子之位也岌岌可危,還是經過楊士奇斡旋才穩定下來。

多行不義必自斃

太子朱高熾多次的信任危機,少不了弟弟背後使拌。也漸漸引起了朱棣的懷疑,第二次遠征蒙古之時,朱高煦提出要返回南京。朱棣以為,戰事即將結束,何故要提前回南京?一旦朱高煦回到南京,兄弟相殘,而自己又遠在蒙古,那時是鞭長莫及,因此不允。

但朱高煦一再堅持,朱棣提出“汝必欲去,世子宜留待朕”。在明顯不過,是說老子擔心你造反,要留你的世子在身邊做人質。沒想到戰場上勇猛的朱高煦,變身成政治上的侏儒,竟然說“亦欲以歸,進其學”,說是也要一起回去,要上課。兩父子之間的裂痕公開化了。之後朱棣借東宮迎駕事件,假裝打壓太子一派的勢力,如楊士奇罷免只是走走過場,很快便被赦免;而楊溥則坐了10年牢,並未處死,目的在於營造出朱高熾即將被廢黜的假象。

此時,雖然很失望,但朱棣念及是自己最喜歡的兒子,將朱高煦封地改在富庶的山東青州。但朱高煦故技重施,不肯前往。朱棣發飆,下詔:留待之言,殆非實意,青州之命,更不可辭。讓其馬上前往封地。

接著朱高煦因谷王朱橞一案,被揭發招募私人武裝等諸多不法之罪,甚至以李世民自居,變相地說要再來一場“玄武門之變”,朱棣豈容此事發生,將其貶去樂安,嚴加控制。太子之位才真正穩定下來,朱棣也才將朱高熾作為接班人對待。

後記

曾以為後世的舒爾哈齊、阿濟格執念太深,是因為漢化的不夠,這個真跟文化程度無關,跟人的秉性有關。

孔子說:“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是說人的過失都源自他的性格類型,觀察一個人的過失,便知道人生的正路了,關鍵是覺察出缺陷,加以修正。否則,便像朱高煦犯了“好勇、好剛”兩種流弊,走上不歸路。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明成祖朱棣,就像是朱元璋一般,心狠手辣,是個亂世雄主,並非心慈手軟之輩,在朱元璋的兒子之中,與朱元璋最相像的兒子自然而然的就是朱棣,但朱元璋卻並未選擇與自己性格最相像的朱棣做皇帝,反而選擇了自己的皇長子,朱標做儲君。

昔日,朱棣得不到朱元璋的寵愛,此時,經過靖難之役,朱棣已經成為了大明王朝真正的主人,但在朱棣成為大明王朝的主人之後,卻也並未選擇外表看起來更加英俊的朱高煦,反而是選擇了與自己大哥有相似之處的朱高熾,這又是為何?

就像是一個魔咒一般,當初朱元璋選擇了寬厚仁慈的朱標,未選擇與自己最為相像的朱棣,而朱棣也選擇了寬厚仁慈的朱高熾,未選擇與自己最為相像的朱高煦,其實各種原因,說白了也只有一點。

朱高熾不行,但朱高熾生了個好兒子。

朱高熾是朱棣的皇長子,嫡長子繼承父業,古來有之,朱高熾具備了做儲君的身份,與此同時,朱高熾在朱棣皇帝靖難之役期間負責鎮守朱棣大本營,可謂立下過不世之功,朱棣能夠取得天下,朱高熾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

但朱高熾也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朱高熾不僅好吃懶做,更是一個跛子,不僅長得胖,還身患殘疾,身為一代明主的朱棣自然不能接受自己的繼承人是朱高熾這個事實。

但是,在朱棣召集大臣討論立誰為太子時,大臣們卻又都統一的站在了朱高熾這邊。

說起來各種原因,自然與朱高熾的性格有關,雖然朱高熾好吃懶做,是個大胖子,但朱高熾卻又寬厚仁慈,在朱棣南征期間朱高熾曾經以太子身份擔任監國重任,朱高熾在大臣之間早就已經留下了不錯的印象,大臣站在朱高熾這邊也是理所當然。

但若是要說真正的原因,自然不可能單純是因為大臣的支持,真正的原因還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對於朱高熾這個兒子朱瞻基,朱棣是打心眼裡喜歡,若是想要讓朱瞻基登基,那麼必許將皇位傳給朱高熾,再由朱高熾傳位給朱瞻基,因此,在朱棣心中,朱高熾成為了皇位的第一候選人。


因為生了個好兒子,朱高熾成為了大明王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熾在登基成為皇帝之後,並沒有活多久,他熬死了朱棣,卻在朱棣駕崩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朱瞻基之後自然而然的登上了皇位。


魏青衣


漢有文景,唐有貞觀,明有仁宣都是中國封建時代的黃金時代,而明有仁宣的明仁宗指的是就是朱高熾,雖然朱高熾不過是在位十個月,但卻是封建時代僅有的六位諡號仁宗皇帝之一,可以時說,這個皇帝是合格的,但當初的登基卻充滿艱辛。

朱棣本身是造反起家。自己又是馬上皇帝,自然喜歡武將討厭文臣。在自己三個嫡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都是徐皇后所生。而這裡面最有資格當太子是兩個人朱高熾,漢王朱高煦。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朱高熾看家守北京,漢王朱高煦隨朱棣“造反”打天下。可謂戰功赫赫,也許是出於激勵,也許真心喜愛,也許就是忽悠朱高煦。朱棣親口說:“好好幹,日後被立爾為太子”。無論真假,朱高煦當真了,為了當太子真是玩命了,朱高煦征戰八年,可謂戰功赫赫,當然也和一般武將結下“友誼”。也形成了以武將為班底的用了集團。

朱高熾由於身體肥胖不善騎馬,所以留守北京,但朱高熾也絕對是能征善戰之人,以幾萬人馬阻擋了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確保“根據地”不失。朱棣靖難之役的最終勝利,朱高熾絕對是有大功的,但卻名聲不顯,朱高熾好文,以性情敦厚著稱,不似朱棣和朱高煦那樣殘暴不仁。朱高熾在文臣中威望很高,再加上朱高熾是嫡長子,具有天然合法性。所以文臣集團都擁護朱高熾。但對朱棣來講,他真的不太喜歡這個兒子。覺得這個兒子太過文弱不類己。反觀朱高煦卻頗有自己當年的風範。

而朱高熾自永樂二年被立為太子以後,朱高煦對太子之位虎視眈眈,不去地方就藩,謀取太子之位,而朱棣也十分厭惡朱高熾,有數次危機有被廢的時刻,但朱高熾始終打而不倒。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朱高熾是嫡長子。朱元璋定下的規矩:嫡長子繼承製。朱棣說建文帝違反祖制所以“造反”。現在朱棣不能給自己打臉。還有一個就是,朱高熾當燕王世子是朱元璋親自選定的,朱棣不敢違反。如果立朱高煦首先就不符合“長子繼承製”。

打天下靠武將,治理天下可得需要文臣。而朱高熾在文臣中威望很高,所以得到了文官集團的擁戴他。朱棣得位不不正,必須要穩定政局,穩定政局又必須依靠文臣,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他的帝位穩固。一旦隨意廢立太子,勢必引發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文臣的反對和不滿。朱高熾雖然在朱棣心中沒什麼地位,但朱高熾在文臣的是心中卻是合格的太子,朱高煦為人粗俗,看不上只會耍筆桿子嘴皮子的文臣。如果朱棣一意孤行改立朱高煦。後果肯定不堪設想。

還有就是朱高熾有一個秘密武器,就是他的長子朱瞻基聰明伶俐,是朱棣最疼愛的皇孫。和後世的康熙喜歡乾隆一樣,就是隔輩親。朱棣要想讓他最喜歡的長孫朱瞻基繼位,只有讓朱高熾當太子,就是想著隔代相傳,將來帝位能夠傳給朱瞻基。更為確切地數,朱棣根本就沒有更換太子的意思。其中數次有更換的意圖。也許是磨練朱高熾意志和鍛鍊他的能力。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朱元璋的兒子中和朱元璋最為相像的是第四個兒子朱棣,但是朱元璋並沒有立朱棣為太子,而是立了長子朱標為太子。但是不幸的是朱標走在了朱元璋的前面。

這時候太子位置又空缺了,按照常理來說朱棣的希望很大,但是這次朱標又落空了,朱元璋反而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其實和朱棣立太子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嫡長子繼位制

朱高熾雖然是朱棣的長子,但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而且患有腿疾,更重要的是朱高熾不善於打仗,作為征戰四方的朱棣來說,當然是更加喜歡英勇善戰的朱高煦了。所以朱高熾在朱棣面前是很吃不來的。

朱高煦被立為世子是在朱棣當燕王的時候,一個王爺的世子含金量並沒有那麼大,所以也沒有太大的競爭。按照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朱高熾順理成章的就被立為燕世子了,因此朱高熾的敲門磚就是他的嫡長子身份。


眾臣擁戴朱高熾

朱高熾雖然沒有跟隨朱棣征戰四方,更沒有戰功,但是朱高熾一直在中央主持燕王的朝政,而且保證燕王征戰四方的後勤,因此朱高熾雖然沒有在前線帶過多久,但是他在大後方其實也是立有很大的功勞的。

而且忠臣一直跟著朱高熾治國理政,因此除了朱高熾嫡長子的身份外,朱高熾繼位對他們的前途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朝中眾臣大多都是支持朱高熾的。相比有武將支持的朱高煦來說,在和平年代武將的話語權遠不及文臣,所以朱高熾又多了一個砝碼。


朱高熾更擅長治國理政

朱高煦多年隨著朱棣戎馬征戰,因此朱高煦作為一個大將來說是非常優秀的,而且多次在危難之中救援朱棣,因此朱高煦絕對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家。但是當皇帝光會打仗還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朱高煦儘管戰功顯赫,但是他其實和搞政治一直是漸行漸遠了。

而朱高熾雖然沒有戰功,但是燕王的政治,包括朱棣稱帝之後,內政實際上都是由朱高熾主持的,因此朱高熾對治國理政來說是非常擅長的。雖然他缺乏殺伐果斷的魄力,但是他確是一個仁慈寬厚的好領導,所以他具備當皇帝的潛力。


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非常得朱棣喜歡

儘管朱棣並不喜歡朱高熾,但是迫於多層壓力朱棣也沒有辦法廢除朱高熾。後來朱棣發現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甚得自己喜歡,也認為他最適合繼承大統,因此他就想讓朱高熾過渡一下,讓朱瞻基把大明發揚光大。

所以朱瞻基是朱棣最後下定決心傳位給朱高熾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前面三個原因是根本,這個原因只能是一個催化劑吧,一個讓朱棣下定決心傳位朱高熾的催化劑!


唐朝的長老


都別搶,我來答。

因為朱高煦是一個智障,朱高熾雖然身體肥胖,但是腦子靈活,好用。朱高熾很胖,我估計得有三百斤以上,他行動時需要有兩個侍衛在左右扶著他,這樣他才能夠勉強的活動,但是也走的不很是平穩。

其實不管是朱高煦還是朱高熾,起初朱棣都不是很喜歡這兩個兒子。朱高熾是因為吃了身體的虧,他可能患有“肥胖症”,否則一般來說即便飯量再大,也很少能把自己吃到需要兩個人攙扶才能走路的地步。

早年朱棣還沒有當上皇帝,還是燕王的時候,那時候正是需要武將的時候,靖難之役時朱高煦陪伴在朱棣身邊一起作戰。所以那時候尚武的朱棣還是偏向於喜歡能夠和自己一起上戰場的朱高煦,對於朱高熾不是很滿意。

因此那時候朱棣還暗示朱高煦說:努力吧,世子(朱高熾)身體不好。

徐輝祖敗燕兵於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高煦麾蕃騎力戰,南軍遂卻——《明史·朱高煦傳》;王仗鉞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於是煦率眾殊死戰,庸兵失利,退屯高資港——《明通鑑》

其實就是說萬一朱高熾哪天嗝屁了,就讓朱高煦來接替自己的位置。既然父親都許下這種承諾了,那朱高煦肯定要賣力打仗了。而朱高熾因為身體原因,所以當時朱棣還不是很想把他冊立為世子。有時甚至還懷疑朱高熾,怕他有不軌之心,讓人悄悄的監視他。

人言東宮多失德,汝至京師,可多留數日,試觀何如,密奏來!奏字須大,晚至即欲觀也——《明史紀事本末》

按理來說,朱高煦是佔據了後天優勢的,雖然不是長子,但是得到了父親的欣賞,好好表現的話就成功上位了。但這時候那種敗家子的本性就敗露出來了,他先是打了幾場勝仗,又得到父親的表揚,整個人就飄起來了,幹起了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

朱高煦自持有軍功,而且又得到父親的支持,而朱棣也確實比較傾向於冊立朱高煦為太子。但當時朱高煦很不得人心,朝中的大臣都不支持他,只有幾個王爺站出來替他說話,這倒讓朱棣挺為難的。

主要也是這個朱高煦確實幹了一些讓他不放心的事情,要是朱高煦很優秀自律的話,估計早就沒有朱高熾什麼事了。朱棣很欣賞朱高煦,這是一種愛屋及烏,因為他自己喜歡武力,所以自然比較欣賞同樣作戰勇猛的朱高煦。

但朱高煦的性格確實讓朱棣有點不放心,再有一個原因就是朱高煦畢竟是長子,而且又沒有犯過什麼錯誤,

後來名臣解縉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由於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明宣宗)很聰明,深得朱棣的喜歡。有一次朱棣命令朱高煦和朱高熾到孝陵去拜謁祖宗,中途還發生了一件事情,從而顯現出朱瞻基的聰慧。

成祖嘗命同仁宗謁孝陵。仁宗體肥重,且足疾,兩中使掖之行,恆失足。高煦從後言曰:“前人蹉跌,後人知警。”時宣宗為皇太孫,在後應聲曰:“更有後人知警也。”高煦回顧失色——《明史·朱高煦傳》

這頗有一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意思,朱高煦嘲笑朱高熾跌倒說“前人跌倒,後人警覺”,結果朱瞻基也順勢說“還有後人以此為警示”,其實就是在反擊朱高煦。

在朱棣左右為難的時候,解縉以一句“好聖孫(指朱瞻基)”讓朱棣下定決心把朱高熾冊立為太子,以便將來朱高熾又把皇位傳給朱瞻基。而解縉後來也被朱高煦誣陷至死,朱高煦儘管挺能作的,但是朱棣對於這個兒子還是多有包庇。

另外朱高熾繼位以後,朱高煦也是越來越猖狂,至於怎麼個作法就不說,反正一天磨皮擦癢,蠢蠢欲動的。但由於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所以也沒有給朱高煦叛亂的機會。朱高熾駕崩後,朱高煦當時還打算在半路上截殺太子朱瞻基,但沒有成功。

最後終於在朱瞻基繼位後起兵叛亂,而明宣宗為了殺雞儆猴,決定御駕親征。結果還沒有開始打,朱高煦的部下看到皇帝親征,都整怕了,連忙勸說朱高煦投降,朱高煦也怕,所以就投降了明宣宗。

即便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朱瞻基都沒有殺他。不得不說老朱家護起犢子來那真的是無限寬容,而對待外臣稍有懷疑就拉出去給砍了,像朱高煦之中明目張膽的造反,最後也只是被處理為庶人。

但這個朱高煦真的腦子有問題,起初明宣宗把他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後來明宣宗念及親戚一場,就跑去看望他,結果他居然偷偷下絆腳把明宣宗給絆了一個狗吃屎,龍顏大怒的明宣宗才不管什麼親戚不親戚,命令讓人扛來一口三百斤的大缸把朱高煦蓋在裡面,然後在外面架火生柴,活生生把這個朱高煦給悶死了,此外他的幾個兒子也被殺了。

真的是一出生動的不作就不會死。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