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德國是否有機會勝利?

不要菜


有的,勝算概率大概在0.0000001%。

雖然同是邪惡的法西斯,但國人對德國的寬容度要遠遠高於日本,不僅納粹德國的漂亮軍服長期被很多人津津樂道,德國在二戰中的勝敗得失也是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

雖然軸心國陣營包括德意日三國以及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一系列僕從國,但德國無論在實力還是影響力上都遠遠強於其他法西斯國家。某種程度上說,如果沒有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根本無從爆發。

那麼這個挑起二戰的罪魁禍首,到底有沒有打贏二戰的可能呢?靜夜史認為不是沒有可能,而是根本沒可能。因為導致德國一敗塗地的,不僅僅是美蘇英等大國的群毆,以及日意豬隊友的掣肘。在靜夜史看來,導致德國必敗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制度必死

很多人認為德國之所以輸掉二戰,是因為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站在了蘇聯一方,所以德國功敗垂成。

這種觀點看似有一定道理,實則非常扯淡,因為導致美國針對蘇聯的不是所謂的正義或邪惡,畢竟蘇聯也有輸出無產階級革命,將紅旗插遍世界的野心。

而且意識形態也不是外交政策取捨的決定因素,導致美國和德國反目成仇的,是發展模式的南轅北轍。

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讓資本主義國家幾乎一夜回到解放前。但美國因為經濟高度發達,且體量異常巨大,對抗經濟危機比德國更加得心應手,羅斯福新政的出現使美國避免了法西斯上臺的危險局面。而德國因為地狹人稠,給了希特勒和納粹黨上臺的歷史契機。

因為體量較小,所以納粹德國實際上是美國大財團扶植起來的提線木偶,目的在於制衡歐洲各國勢力,尤其對抗紅色帝國蘇聯。

既然是工具,是棋子,那麼即便德國膨脹得不像樣,那麼當美國財團選擇放棄,按下“一鍵還原”時,納粹德國的失敗也就不可避免。

二戰的爆發實際上是希特勒掙脫西方資本控制的戰爭,比如橫掃西歐消滅法國。而美國為馴服這隻野獸,不惜和昔日水火不容的宿敵聯手。

2、目標太遠

很多人糾結於希特勒為幫助墨索里尼在巴爾幹半島擦屁股耽誤了兩個月時間,又因為貪圖消滅有生力量在烏克蘭又耽誤了兩個月時間,最終導致德軍在冰天雪地的莫斯科城前馬失前蹄。

而一旦由閃電戰轉為消耗戰,也就意味著納粹德國的萬劫不復,所以長驅直入莫斯科是當時德軍的最好選擇。

但問題是:即便拿下莫斯科,徹底消滅了蘇聯,德國就一定能夠贏得二戰嗎?這當然不可能,因為德國的敵人還有英國、美國以及潛在對手日本。

作為地狹人稠的帝國,德國太需要土地了,這種極度的渴望使德國從一開始就將地廣人稀的蘇聯作為主要目標。

但問題是德國如何能夠吃下包括蘇聯在內的世界所有土地?而如果沒有徵服全世界,只要有反抗法西斯的勢力存在,德國就不能算是贏得了二戰。

所以,對於同盟國而言,只要徹底消滅軸心國就是二戰的勝利,但德國卻要征服全世界才可以放下屠刀,所以過於宏大的目標吞噬了德國勝利的所有可能。

3、實力太差

作為閃電戰的忠實擁躉,德國在二戰前期對閃電戰的運用可謂爐火純青,閃電戰創始人古德里安更是創造了無數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

而閃電戰的巨大成功恰恰說明了德國在綜合國力上的巨大缺陷。說白了,就是因為實力太弱,甚至軸心國集團加起來實力也很弱,所以才不得不採用不宣而戰、突然襲擊等一系列“智取”的戰術。

而因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閃電戰終歸有不好使的那一天。說難聽點,捱打得多了,自然就長記性了。所以當閃電戰的優勢無從發揮,德國不得不傾全國之力與對手以死相搏時,巨大的實力缺陷就會迅速凸顯,進而將納粹德國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所以,巨大的實力差距是納粹德國輸掉二戰的根本原因。而因為二戰是一戰仇恨的延續,所以這本質上又是資本主義陣營內部以舊換新的大規模嘗試。

可惜,無論垂垂老矣的英法還是鶴立雞群的美國,在面對想要稱霸的德國時,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聯合絞殺,哪怕和所謂的魔鬼聯手。

所以在爆發力不等於實力的情況下,德國贏得二戰幾乎是天方夜譚。

概括起來,因為內外因素的多重影響,註定了德國不可能在二戰中笑到最後。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當然有機會了。

首先第一個機會,是在德軍利用閃電戰擊敗英法聯軍,開始實施旨在登陸英國,攻佔英倫三島的海獅計劃,一旦得逞,德國人就基本上在西線方向沒有了重大威脅。

而英國由於在西線戰場上被德國人打得一敗塗地,損失了大量武器裝備,儘管本土有完整的工廠,但是畢竟產量有限,幾天半個月彌補不了巨大的物資缺口,彼時,英國佬的老表因為孤立主義對英國人的援助持觀望態度,輸血無望。

當時英國本土的軍事基地由於直接遭受德國人的無休止地轟炸,部隊,尤其是空中力量損失慘重,在前期幾乎喪失了制空權,按照海獅計劃,一旦德國空軍拿到制空權,能夠為海運部隊在海路上提供掩護,那英倫三島也要納入第三帝國的版圖中。

第二個是,隆美爾的非洲之戰

我們知道二戰期間的北非戰場,是沙漠之狐,隆美爾的成名之戰,其在北非一路凱歌,離蘇伊士運河很近了,倘若他能夠擊敗蒙哥馬利,控制住蘇伊士運河這一世界黃金水道,那將掐斷來自東亞,南亞的英聯邦國家對英國本土的物資供應,那英國人就得死得更慘。相反,德國人則會受益匪淺,不僅會靠收路費賺錢,更重要的是能夠更加快捷方便地和盟友日本進行溝通,交流,甚至是建立穩固的貨物貿易線路,這對缺乏戰略物資儲備的德國人是個重大利好。

第三個是,對蘇作戰

我們都知道,德國人的對蘇作戰前期是一路凱歌,一口氣從波蘭,打到莫斯科郊外,相應地蘇聯紅軍也是被打得潰不成軍,甚至是創造了一次性成建制地被俘60萬人的戰爭記錄,但是蘇聯畢竟地大物博,儘管流了很多血,但是仍然能夠對德國人構成威脅,於是就有了莫斯科會戰,斯大林保衛戰,哈爾科夫反擊戰等等,總得來說,從莫斯科沒有被最終攻克的結果就註定了對蘇作戰的失敗,作為這種集權專制型國家,一旦莫斯科被攻破,那斯大林的威信將蕩然無存,對蘇聯人來說,能夠支撐他們內心世界的柱子倒塌,蘇聯除了外患,將會出現大量的內亂,屆時,德國人進軍將更加容易。


兵說


這個勝算的話,你要看下這個勝利的標準是啥了,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戰場,他是有不同的勝利標準的。

如果說德國距離二戰勝利最近的時候,那就是1940年,這會兒德國距離勝利其實就差丘吉爾的一個點頭了,丘吉爾只要點頭,戰爭立馬結束,德國大獲全勝。我們看,二戰時1939年爆發的,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拿下了波蘭,然後德國進攻挪威丹麥,在隨後的,德國進攻法國,花了一個月時間拿下。

這會兒的德國,手裡攥著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奧地利、丹麥、挪威、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法國,這都是他拿下的地盤。這會兒希特勒其實已經是大賺特賺了,這就好比一個賭場,希特勒已經賺了一大筆錢了,他迫切地希望結束戰爭,帶著錢離開這個賭桌,見好就收。

德國拿下法國之後,一個勁的向英國拋出橄欖枝,希望英國和自己停戰,並且結盟,讓英國人承認自己吞下的一切。如果這個時候,英國如果同意,戰爭結束了,德國就贏了,而且希特勒還拉來英國這樣一個重量級盟友。但是,英國人怎麼可能和談,英國是寧可把自己打殘了,也不能讓德國得逞。

這會兒希特勒是勝利在望,英國點頭就結束,就贏了,丘吉爾不同意,氣的希特勒破口大罵。

其實,我們從當時的環境看,希特勒和英國求和其實是非常有誠意的,他想要的就是結束戰爭,避免繼續打下去,兩敗俱傷,畢竟他那海軍也打不過去。

而希特勒進攻蘇聯,這個原因其實很多,這個和英國其實也有關係。英國和德國打的死去活來的時候,德國面對蘇聯那邊非常空虛,英國人非常希望蘇聯能在背後捅德國一刀,斯大林那會兒要是有這個實力,不捅一刀都對不起列祖列宗。德國人後來也反應過來了,你英國這麼強硬,不就是背後有個蘇聯麼,幹掉他不就完事了,回頭就開始組織進攻蘇聯。

而進攻蘇聯不同於進攻法國波蘭比利時,對蘇聯的作戰,要更加的速戰速決,絕對不能拖沓。進攻蘇聯,德國其實只有一個勝算的地點,不是斯大林格勒,不是庫爾斯克,而是莫斯科。德國如果能夠拿下莫斯科,基本就是贏了,蘇聯也無法再組織有效的反擊了。

對於進攻蘇聯,德國也是有著一個非常詳細的部署和打算。我們先看德國人為何要發動閃電戰,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德國無法支撐長期的作戰。德國人打算的是,1941年年底拿下莫斯科,蘇聯就沒機會了。否則,蘇聯會組織好長期作戰的準備,有條不紊的和德國人打。<strong>

我們看下拿下莫斯科意味著啥,這個地方戰略意義重大,他就是蘇聯的心臟,鐵路第一樞紐,莫斯科要是陷落了,他蘇聯運兵都沒法運了,就這一點就能給蘇聯掐死。但是,很遺憾,德國人沒能拿下莫斯科,而沒能拿下莫斯科,蘇聯後方已經完完全全準備好了,德國再無機會。

1941年年底,是個非常關鍵的節點,德國拿下莫斯科,蘇聯沒機會了,蘇聯守住莫斯科,德國也沒啥機會了。<strong>

整個二戰,德國其實就這兩個勝利的機會,一個是英國同意談和,一個是1941年年底,拿下莫斯科。很遺憾,這兩個機會,德國全沒得到,一個是英國不給面子,一個是蘇聯的強硬。


軍武文齋


德國勝利的機會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的,從戰爭一開始就決定了德軍的命運,因為即便德軍拿下英國,全殲英法主力,也繞不過蘇聯的坎。還有,即便德軍搞定了歐洲,也無法面對美軍的干預。僅僅是在1944年的作戰中,白俄羅斯戰役幾乎摧毀了中央集團軍群,而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則第二次全殲了第六集團軍並迫使羅馬尼亞退出戰爭,這兩次戰役殲滅的德軍總數就達到了三十七個師另三個旅。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德軍超過五十個師的損失過半。

德軍在東線的損失總數佔了德軍總損失的大部分,而且考慮到在蘇軍兵鋒所向,德國的各個僕從國相繼退出戰爭或調轉槍口,暗中與德國勾結的瑞典和土耳其也或恢復嚴守中立或投向了盟國一方,東歐和東南歐的解放基本是紅軍完成的。總的來看,東線戰場以殘酷而宏大載入了戰爭史,蘇聯紅軍以巨大的犧牲徹底抹掉了法西斯德軍的主力,是消滅法西斯的主要力量。畢竟蘇聯是個繞不過的坎,蘇軍的及其被動的局面上都讓德軍吃苦頭,那麼狀態極佳的蘇軍絕對是德軍的噩夢。

二戰中的大咖依然是美蘇,只要美蘇介入,日德都要完蛋,因為美蘇的工業潛力和戰爭潛力遠超德軍和日軍,可以說即便整個歐洲都被德軍佔領,結局也是一樣的,只是二戰的時間會被拉長,可能延長數年,美軍收拾完日軍和蘇軍匯合,德軍遲早要敗。


深空電報


二戰德國是沒有勝利的機會的,這一點可以肯定,很多人對戰爭做出的假設,比如德國沒那麼做會怎樣,那麼做了會怎樣,其實這只是作為旁觀者看的,可能真要是身處其中就不得不那麼做了,況且即便可能少一點失誤,最多也就是戰爭晚結束幾天,幾個月或者一年半年的。


德國軍隊確實開戰沒兩年就把歐洲大半給佔領了,但是你不能把這些佔領的土地和德國本土混為一談,不是你佔領了就是你的了,不是你佔領了就不用管了。首先那些被佔領的國家仍然有很多人在反抗,在佔領區與德國人周旋或者跑到其他反法西斯國家與德國作戰,所以即便佔領也要付出代價。


再有歐洲哪那麼好統一,歐洲千百年前就是這麼零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把這麼多國家包容進去,戰爭時有發生,戰爭的發動者經常出現,但是沒有一個人足以統一歐洲,你佔領了,把它們硬湊到一起,離心力依然很強,包括現在的歐盟也有某些國家脫歐。


再有,有人說德軍戰鬥力強,最早發動戰爭動用的兵力戰鬥力較強,那都是很多年積攢下來的,後期戰事吃緊,你敢保證因為兵力吃緊強徵進來的老弱病殘和外國人依然能保持和德國發動戰爭伊始的那支隊伍有一樣的戰鬥力?而且脫離了歐洲大平原上你的閃擊戰是不是還好使?就算是德國的精兵強將可能也得戰鬥力大打折扣,同樣在歐洲作戰,歐洲的冬天都讓德國損失慘重,萬里之外遠東的冬天和亞洲的炎熱你確定它受得了?旅遊還有水土不服呢,這是打仗。

德國人口不多,資源也不多,如果你真達到所謂的勝利,侵佔亞歐大陸甚至更大的範圍需要多少時間?德國全國才多少人口,不算損失恐怕光佔領就不夠,有些人說資源不夠可以搶啊,不說別的,在戰火紛飛被侵略者鐵蹄踐踏的地區,你覺得第一年搶到這些糧食,第二年還能搶到一樣多的?種了就被搶誰還給你種。 所以二戰德國的失敗是必然的,它難以征服更多的國家更廣闊的面積,為什麼日本和德國作戰都選擇快速的閃擊和偷襲,小國只能靠這種辦法取得主動權,面對實力差不多的對手一個快速初級就讓對手不是和你實力差不多了,如果面對更多更強的對手,失敗就是必然。


鍋蓋頭司令


二戰德國不僅有勝利的機會,而且贏面很大。希特勒有很多次扭轉勝利天平的機會。

首先希特勒和斯大林有密約,剛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時,商議如何瓜分世界,但因為中亞歸屬問題一直沒有談攏,假如希特勒先穩定蘇聯,拉蘇聯入夥,軸心國變德、蘇、日、意,想必二戰結果不用說,瓜分完世界再對蘇聯下手也不晚。

其次,暫緩對蘇聯下手。很多人說,蘇聯有大雷雨計劃,早就想對德國下手了!希特勒不過搶先了一步。這個問題我們從蘇聯的角度來想一下,德國一個多月完成了一戰幾年完成不了的事情,戰力之兇猛,令人膽寒,一戰俄國被德國兩線作戰都揍的垮了政府、割讓了土地,這事情斯大林可是歷歷在目,雖然蘇聯已經不是當年的俄國,但是希特勒也遠兇於一戰時期的威廉二世啊!當年抗德的兄弟們現在都已經被揍趴下了,你還敢單幹?況且德國小弟可在東邊磨刀霍霍,斯大林這個時間可不知道日本會南下還是北上,一招不慎就兩線作戰坐等亡國啊!蘇德戰爭初間,蘇聯損失四百餘萬人,這作為蘇聯入侵德國的鐵證,不過這也看出來蘇德部隊實力的差距,就算面對面拉開陣勢幹,蘇聯勝率有幾成?

好了,就算蘇德開戰,德國勝率也是遠高於蘇聯的。德國部隊全面進攻後,勢如破竹,但是深入蘇聯腹地後,補給跟不上,外加蘇聯焦土政策,德國有兵無糧,有槍無彈,有坦克無石油。此刻假如德國不急躁支取首都,而是集中兵力攻取高加索油田,然後在佔領區迅速修建道路、鋪設鐵軌打持久戰,利用機械化部隊運動戰在野外無敵的優勢,一次集中全部坦克吃掉你二十幾萬人,即使你動員能力再強,外部戰爭一次次失敗也會動搖你的根本,況且此時斯大林失去了石油供給,城市汽車成為廢鐵,坦克生產出來也不能用,美國給你輸血能滿足全國的工業加軍事需要麼?到時候被石油困擾的就是你蘇聯了。

要知道,蘇德戰爭斯大林一直在求饒,假如希特勒同意,蘇聯可能被瓜分成為一個面積和新疆相當的國家,德國的贏面可不是一般的大。



你的歌聲裡486


二戰德國沒有任何勝算,因為美國的態度已經明確,而德國又無法快速擊敗英國和蘇聯,必敗無疑。

現在網上有不少人認為德國距離勝利只有一步之遙,比如說在敦刻爾克不要停止前進,全殲包圍圈內的英法聯軍,攻打蘇聯時少犯錯誤,日本不要去招惹美國等等,德國就能取得勝利。但是實際上德國距離勝利差了十萬八千里。

在當時的世界上,美國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並非德國可以抗衡。而美國早有意介入歐洲事務,只是沒有機會而已。二戰爆發以後,羅斯福就打定主意藉此機會樹立美國的霸權。因此在1940年,美國就開始向英國提供武器,而在1941年3月11日通過的《租借法案》,更是表示美國事實上已經從中立國變成了德國的敵國,只差一個正式宣戰而已。

而美國之所以沒有正式宣戰,僅僅是因為它完成戰備還需要時間,因此不急著公開加入戰爭。但是這不意味著美國會一直旁觀,沒有珍珠港事件,美國在完成戰備以後一樣會投入戰爭。

而德國唯一可能勝利的機會,就是在美國參戰前擊敗英國和蘇聯,完全控制歐洲,集全歐洲之力對抗美國。但是德國和英國之間隔著英吉利海峽,德國又缺乏登陸船隻,即使全殲了敦刻爾克的英軍,也無法攻擊英國。而德國空軍相比英國空軍也沒有絕對優勢,無法掌握制空權,因此在兩三年時間內,德國都無法擊敗英國。

蘇聯則是疆域太大,德國在對蘇戰爭中始終無法保證前線戰爭所需,這不是少犯一兩個錯誤能彌補的。而且美國此時一直在源源不斷給蘇聯提供物資,斯大林的性格也不會向德國投降。

所以德國也不可能在美國參戰前擊敗英國和蘇聯,而以德國一國之力對抗美蘇英三國是必敗之局,根本無解。


不沉的經遠


二戰中德國沒有勝算,因為在戰略上始終沒有辦法避免兩線作戰,同時在具體作戰中基本都是冒險而並非穩操勝券。

在進攻波蘭戰役中,德軍的確是只用了1個月就擊敗了波蘭,不過卻是在兩線作戰威脅下的一次不得已行動。相對而言,東線的波蘭比西線的英法聯軍100多個師、3000多輛坦克、2萬餘門火炮和3000架飛機容易對付一些,畢竟波蘭東部有蘇聯可以做為幕後支持,當然希特勒更希望於一旦對波蘭開戰英法聯軍沒有實質性舉動,這個寶他押中了。

在法國戰役中,德軍用了40多天擊敗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軍隊。不過仔細探究起來,德軍的曼施坦因計劃還是有不少問題的。事實上德軍的施立芬計劃和曼施坦因計劃在戰略主攻方向都是繞道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攻入法國,不過雙方在這一地區兵力相差不大,這也就是因為在這一地區兵力不足,德軍在殲滅荷蘭與比利時軍隊討厭了時間,並影響了在敦刻爾克的作戰。

同時,曼施坦因計劃雖然保證了德軍在阿登方向裝甲力量的集中,但對荷蘭與比利時進攻只有分散部署的3個裝甲師,使得德軍B集團軍群進攻緩慢,喪失了圍殲比利時軍隊和英法第1集群主力的戰機。

在不列顛空戰沒有奏效,無法解決英國的情況下,德國1940年7月開始制定進攻蘇聯計劃,希望可以避免兩線作戰。然而,對於這個對手,德國顯然還是估計不足。儘管德國承認蘇聯總兵力強於自己,有360個師、7300架飛機、1萬輛坦克,不過戰鬥經驗、戰術和戰鬥力弱於自身。不過德國可能沒想到的是蘇軍僅僅在邊境地區就有就有268萬人,裝備火炮4.7萬門、坦克近1.4萬輛和飛機7000架。蘇軍在開戰時的總兵力有543萬餘人,共裝備火炮11萬餘門、坦克2.5萬餘輛和飛機2.3萬餘架。

再者,蘇聯不同於以往的對手,因為在軍隊數量、裝備數量和後備力量上德國實際都遠遠劣於對方。在具體兵力部署上,德軍分為3個集團軍群,希望在10月1日抵達阿爾漢格爾斯克-高爾基-喀山-薩拉托夫-斯大林格勒-阿斯特拉罕一線,顯然過於樂觀。即便德軍可以抵達這條戰線,相信歷經1500公里遠距離推進不斷蒙受損失 對德軍不要說繼續進攻蘇軍,就是維持長達數千公里的戰線也是勉為其難。

綜上所述,德軍始終沒有解決兩線作戰問題,它一直認為兩線作戰中最具威脅的對手來自英美,源於一戰德國敗給英法美而非俄國,然而最大的威脅就是最強大的對手,二戰時的蘇聯與一戰的俄國不是一個概念,德國對此卻眼光不夠,在蘇聯疲於奔命之時還擔心英美威脅,甚至轉而對付英美,因而註定永遠沒有勝算!


榮華之武器堂


二戰中德國我認為還是有取勝的機會的,主要是戰略方向的問題。

縱觀二戰歐洲非洲和中亞戰場,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一直是順風順水,只在克里特島作戰時損失較大。所以如果選擇不在1941年進攻蘇聯,而是與蘇聯劃分利益範圍,就像德國蘇聯瓜分波蘭一樣的以某種類似盟友的形式共處,可能就不會失敗的這麼慘。

眾所周知的是,蘇聯一直希望獲得一些良好的港口,來發展本國海軍。這是從彼得大帝時期開始,從沙俄到蘇俄一直追求的。所以在德國幹掉法國以後,與蘇聯再次劃分勢力範圍,將伊朗、現巴基斯坦等地,甚至一部分地中海右岸的敘利亞劃歸蘇聯勢力範圍,德國獲得伊拉克及沙特、阿聯酋等產油地區。這樣雙方各取所需,一個要出海口一個要石油。

在與蘇聯方面達成友好關係後德國便能夠安心進攻英國本土或者非洲殖民地,以國防軍進攻蘇聯的150個師的陣勢,從土耳其借道直插中東,英國人只能節節敗退無招架之力。

歷史上樂呵呵的英軍可能就被德國侵蘇主力部隊全殲了

拿下北非,拿下直布羅陀和蘇伊士後,同盟國勢力被趕出地中海沿岸。德國算是取得了能取得的較大程度的勝利了。在陸軍駐防穩固後,通過發展海軍與英美海軍對抗並順利研發出核武器後,那麼二戰將以一種較為“核”平的方式結束。


列昂尼德圖波列夫


德國經歷閃擊波蘭、入侵北歐、橫掃西歐和蕩平巴爾幹東南歐之後,如果沒有執行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而是將力量集中在進攻英國,將用於攻擊蘇聯的4900架飛機對英國狂轟,徹底癱瘓其空中力量和工業能力,再派軍艦運送坦克和德國大兵進攻之,英國拿下不成問題,法國戴高樂也被蕩平。然後南下加強地中海和北非攻勢,軍事大牛隆美爾也不會因為沒有支援而失敗,德國也會是後來的樣子。

關鍵就是不滅英國進攻蘇聯,閃擊戰當然好,但是閃擊戰適用於國家規模不大的國家。如果運用到蘇聯這樣巨型規模的國家,最開始閃擊蘇聯肯定損失大,但是一旦戰線拉長,蘇聯則就以空間換時間,閃擊戰的後勤缺陷在巨型國家前暴露無遺。隨著戰線的拉長,戰事陷入膠著,則會拖住德國大量的軍事力量,最終消耗而死。而且,沒有徹底消滅英國,也為日後德國腹背受敵埋下必然的伏筆,得罪所有人,不敗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