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唐西域記》出發,看唐玄奘為盛世唐朝帶來的西域飲食文化

導語:公元627年,玄奘從大唐長安出發,先後遊歷了一百三十餘國,最終,他不僅取得了佛教真經,也為唐朝百姓瞭解西域打開了一片廣闊天地。後經玄奘口述、辨機執筆,十餘萬字的《大唐西域記》成書,書中記載了其間遊歷各國的地理、氣候、風俗、文化、語言、宗教等多個方面的知識。

玄奘曾經口述作《大唐西域記》的宗旨:"具覽遐方異俗,絕壤殊風,土著之宜。"

由此可見,對於西域風俗的考察是玄奘此次西行除求得佛經之外的另一重點所在,《西域記》中的飲食文化更是風俗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古人常雲"民以食為天",我們不妨就透過這本在遊記史上佔據著顯赫地位的《大唐西域記》一探西域飲食文化的魅力。

從《大唐西域記》出發,看唐玄奘為盛世唐朝帶來的西域飲食文化

《大唐西域記》

從西域傳入大唐的美食

人類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先生曾經在一次飲食文化研討會上說過這樣一番話:"達到一個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國人向來愛吃,自然也願意通過這些來自西域的美食去了解植根於這些食物中的西域歷史文化。

西域在世界歷史上具有獨特魅力,這裡匯聚了華夏、古印度、北非、古希臘、古波斯五大文明,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飲食文化在這裡薈萃碰撞,讓西域美食具備了中西合璧的特點。

從《大唐西域記》出發,看唐玄奘為盛世唐朝帶來的西域飲食文化

西域地區糧食果蔬表格

通過對《大唐西域記》的釋讀,有專家學者專門總結出了唐朝初年西域地區,糧食、果蔬主要種植分佈情況。由上表可以看出,唐朝初年的西域諸國,其主食主要以麥、稻為主,當然也有部分地區種植了黍、菽、谷諸多糧食作物。由於西域交通不發達,地廣人稀,導致外出想要隨時獲取食物極為困難。

從《大唐西域記》出發,看唐玄奘為盛世唐朝帶來的西域飲食文化

胡餅

據《西域記》記載,當時西域地區的主食為"餅麨",這種用麵粉自制而成的乾糧,所含水分少,在出遠門時也方便行人攜帶、儲存,餅麨也成為了西域廣為流傳的主食之一,同時解決了尋找食物困難的問題。

餅麨傳入唐朝以後,由於中原漢人將西域各族人通稱為"胡人",這種自遙遠西域而來的食物,自然而然的也稱之為胡餅,今年引爆長安文化潮流的《長安十二時辰》也出現了"胡餅"的身影。

從《大唐西域記》出發,看唐玄奘為盛世唐朝帶來的西域飲食文化

唐人飲葡萄酒

除此之外,據《太平御覽》記載,從西域遠道而來的葡萄酒文化,對唐朝宮廷酒的釀造也產生過深遠影響。

《西域記》記載:""沙門婆羅門飲葡萄甘蔗漿"。

當時的屈支國、印度、高昌王國都曾廣泛種植葡萄、甘蔗、石榴、瓜等種類繁多的果蔬。尤其是在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砂質多的高昌吐魯番地區,是人工栽培葡萄的絕佳之地,這樣一來,葡萄酒也成為了西域諸國人們最為喜愛的飲用品,它醇香可口且有養生之功效,也為唐朝宮廷酒的釀造帶來的新技術。

從《大唐西域記》出發,看唐玄奘為盛世唐朝帶來的西域飲食文化

玄奘雕塑

不經意間,唐玄奘就成了西域諸國飲食文化的使者,他攜帶這些美食翻山越嶺,從西域一直來到東土大唐,將那些帶有多種文化元素,滋味甚美的西域飲食,連同古老的佛經一起,留在了繁華盛世,讓它們在中原土地上生根發芽。

人人都說世界文化在大唐盛世薈萃融合,走進長安能吃遍天下美食,盡享天下風俗,孰不知這也有玄奘的一份功勞。

西域獨特的飲食風俗

美味的食物,只是西域飲食文化中的一部分,玄奘對於西域的飲食風俗也做過詳細的記述。比如我國現如今的新疆庫車縣附近,就是千年以前的屈支國,這個西域小國還有"龜茲、鳩茲"之稱。

該書中描述,關於屈支國的飲食風俗有一個特殊之處,那就是這個國家信仰佛教。我們知道信佛之人不食肉,但是屈支國卻明確規定,信仰佛教之人可以吃"三種淨肉"。

從《大唐西域記》出發,看唐玄奘為盛世唐朝帶來的西域飲食文化

龜茲古國地圖

允許佛教信徒所吃的這三種淨肉,主要是以下三種:

第一、"眼不見殺"。

如果佛教徒沒有親眼看見動物臨死之前的悽慘景象,那麼這種肉是可以食用的。

第二、"耳不聞殺"。

吃肉者如果沒有親耳聽到動物被殺死的聲音,這種肉仍然可以食用。

第三、"不為己殺"。

如果吃這些肉的佛教徒,不是因為自己想吃肉才殺死這些動物,那麼這些肉就是可以食用的淨肉。

從《大唐西域記》出發,看唐玄奘為盛世唐朝帶來的西域飲食文化

玄奘西行路線

在西域"食雜三淨"的國家不止屈支國一個,還有阿耆尼國等國家,佛教徒也有這種食肉習俗。不過這種風俗,想必也有幾分令人不解,既然他們每日唸經誦佛,聲稱佛家之人,沒有凡夫俗子之心,如果不想吃肉,那為何要吃肉呢?這種疑問想必今天的歷史學家也難以給出一個答覆(或許只是那些佛教徒想要吃肉的一個藉口罷了)。

唐玄奘西行的價值

在《西域記》中,玄奘對於天竺國,也就是現如今的印度,其飲食風俗介紹的更為詳細。比如印度人在吃飯之前非常講究衛生,他們只有洗手、洗臉之後才會用餐,用完餐後更要準備專門的清潔口腔用水,然後再咀嚼楊枝,以達到去除口腔異味的目的。如果印度人是用瓦木吃飯,等到用餐完後工具必定要丟棄;只有用金銀銅鐵等器物進食,這些餐具才能夠保留下來。

從《大唐西域記》出發,看唐玄奘為盛世唐朝帶來的西域飲食文化

玄奘求法圖

由以上飲食文化內容可以看出,玄奘十分重視對於飲食民俗的考察,他代表唐人進入西域地區,但並沒有帶著大國的傲慢與偏見,去站在文化制高點上,不屑一顧於這些西域諸國的飲食文化。玄奘將瞭解當地飲食文化風俗作為己任,對那些與眾不同的文化充滿了濃厚興趣,這讓他為中國帶回古佛經的同時,又獲得了西域諸國的尊敬。

從飲食文化觀天下,看到的是玄奘高僧的宏大世界觀,看到的是西域各國飲食文化的魅力所在。長安城何故擁有如此多異域風情,成為古代世界名都?這與那個歷經九九八十一,名震天竺的玄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俗文化考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