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如今提到林徽因,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她的愛情故事,林徽因是幸運的,她一生中遇到了三個美好的男人:才情如徐志摩,寬容如梁思成,君子如金嶽霖。

但你仔細觀察林徽因的一生,會發現她對感情傾注的精力在她整個生命的歷程中,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細數中國近代才女,張愛玲不染紅塵,三毛情留撒哈拉,蕭紅空有才情早凋零,而林徽因是其中才華最為全面的。

她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包括翻譯、小說、散文、建築、繪畫等。


林徽因: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這是金嶽霖對林徽因的評價,也是對她一生才華滿溢的總結。

很多人只知道林徽因的才情,卻忽略了在林徽因的成就中最卓越的是她和梁思成一同撰寫了《中國建築史》,並且用英文編寫了《國建築史圖錄》,將我國建築業的源起、特徵、發展科學系統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林徽因在文學與建築上的成就是與她的出身分不開的。

林微因的祖父是林孝恂,進士出身。她的父親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擅長詩文,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務。姑姑林澤民教會了她識字,自此,她便泡進了滿屋藏書裡。

讀書,滋養了她的才情,壯闊了她的格局。

父親忙於政務,常年奔波在外,六歲時,林徽因就開始替代祖父給父親寫信,十二歲時,便被送進了當時最有名氣的培華女子中學,在同學中一望而皎然。


林徽因: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講林徽因的故事,兜兜轉轉,我們終究繞不過她與三個男人刻骨銘心的愛情。

1920年,在歐洲遊歷的林徽因,途經英國的時候,遇見了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這一場相遇,像極了那首《鵲橋仙·纖雲弄巧》中所描寫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徐志摩曾經說,劍橋打開了他的眼,教他看見了生命裡的詩歌。

而林徽因,教他遇見了生命。

在與林徽因的愛情中,徐志摩是熱烈的,瘋狂的。他與林徽因戀愛之後,很快向原配張幼儀提出離婚。

林徽因迫於壓力,選擇和徐志摩分手。

當時十六歲的林徽因在給徐志摩的分手信中這樣寫道:

原諒我的怯懦,我還是個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將自己一下子投進那危險的旋渦,引起親友的誤解和指責、社會的喧囂與誹難,我還不具有抗爭這一切的勇氣和力量。


林徽因: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喜歡是放肆,愛是剋制

林徽因就是這樣剋制的,並且是冷靜的,是理智而從容的。

女性越理性,活得越高級。林徽因寫過一篇《九十九度中》的小說,她說:“人生總在祈求圓滿,卻不知太過精緻,太過完美,反而要驚心度日。”

她自己就是那九十九度的女子,減掉了一度感性,增加了一度理性,避免自己在感情中成為卑微者。

後來林徽因嫁給梁思成,一輩子視金嶽霖為摯友,心裡卻永遠為徐志摩留了一個最特別的位置。

林徽因在最著名的詩歌《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中寫道:“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流年中煙消雲散,風月裡紙短情長。

1924年,林徽因與梁思成一同赴美攻讀建築學。次年,林微因父親去世,梁思成不離林徽因左右,陪伴她走出失去親人的痛苦。

1928年,新婚之夜,梁思成問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這一次,以後都不會再問,為什麼是我?”

林徽因回答他:“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了嗎?”

當時的林徽因一定是真誠的,梁思成也一定是極為感動的。只是,短短三年之後,林徽因便極為痛苦地向梁思成袒露:“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

林徽因所說的兩個人,一個是丈夫梁思成,另一個,便是為了她終身未娶的金嶽霖。

哲學家金嶽霖是梁思成的摯友,在見到林徽因之後便鍾情於她。在林徽因陷入了三人的感情旋渦之後,金嶽霖極其痛苦地退出了這場糾葛。

林徽因去世多年之後,金嶽霖心中還是對她難以割捨。

相傳金嶽霖晚年接受記者採訪,記者詢問林徽因早年的事情,隨後拿出一張林微因的舊照,金嶽霖見到照片激動萬分,問道:“這個能留給我嗎?”

得到肯定的答覆後,他顫抖著雙手接過照片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隨後小心翼翼地放到口袋裡。

她有像徐志摩一樣可以給她轟轟烈烈愛情的戀人,有像梁思成一樣給她安定生活的家人,有像金嶽霖一樣給她長久陪伴的友人。


林徽因: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在文學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追求美好與自由的人。

她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等作品多見於《詩刊》《新月》《北斗》《大公報》《文學雜誌》等。

1936年,林徽因作為文藝界的代表之一,聯同其他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代表,發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要求。

正是林徽因的愛國主義情懷,讓她這樣一個本應溫婉多情的江南女子變得堅韌頑強。

戰亂年代,時至中年的林徽因,生活變得落魄不堪。當時她完全可以選擇到國外過上更好的生活,可以繼續她客廳書房、庭院樓閣的安穩生活,但是她沒有離開祖國,而是選擇留下來與祖國一起面對生死存亡。

從此,林徽因跟著丈夫梁思成,為了祖國的建築事業付出了她的後半生。

“七七事變”後,在艱苦的流亡時期,林徽因在顛沛流離中為寫《中國建築史》蒐集資料,經常工作到深夜。

苦難的生活,必定不同於以往的富貴生活,林徽因穿著樸素,扮相多了幾分農婦的模樣。梁思成總會笑她,真像個北方農家的媳婦。

林徽因卻不在意自己的形象,她會說:“什麼美人不美人的,好像一個女人就沒有什麼事可做,只配做擺設似的。”

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她依然滿懷溫暖與愛。

當時,梁思成的皮尺丟了,而它恰是丈量古建築的必需工具。為此,他沉默不語,悶悶不樂。

當時林徽因在雲南大學教書,一個月工資40法幣,但她依然瞞著他,偷偷跑去黑市,用23法幣買了一條皮尺送給丈夫。


林徽因: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為了祖國的建築事業這一她與丈夫共同的熱愛,這個民國最優雅的詩人、江南小女子林徽因,忍受著肺病帶來的痛苦,同梁思成騎著毛驢、帶著儀器跑遍了大半個中國。

抗戰勝利後,林徽因編寫了《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八寶山公墓等的設計。

林徽因此時身體不佳,美國醫生里奧來給她做了檢查:“兩肺和一個腎感染,存活期約為五年。”

不得已,她只能被迫摘掉這個被感染的腎臟。

這就是我們敬重的林徽因,她有對生活的不妥協,也有自己的堅守。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五十一歲的林徽因在病榻上走完了她短暫的一生。

林徽因去世後,遺體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著“建築師林徽因墓”,這是她用生命為自己撰寫的墓誌銘。

用“民國第一才女”來形容她,是無可厚非的;她是情感細膩的詩人,演繹了一段才子佳人的千古佳話;她也是一個邏輯嚴謹的建築師,對中國建築的貢獻是不言自明的。

這樣的奇女子可以說滿足了男人對一個完美女人的全部想象,但她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一個女人從容、自愛、聰慧、堅忍的獨立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