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讓農民有甜頭、有看頭

廈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讓農民有甜頭、有看頭

集美埭溪橋社景觀。(資料圖/記者張奇輝航拍器攝)

厦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让农民有甜头、有看头

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開幕式上富有閩南特色的大鼓涼傘表演。(資料圖/記者黃少毅攝)

厦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让农民有甜头、有看头

翔安大宅村村容整潔。(資料圖/記者張奇輝攝)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記者 林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這是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景,也是廈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奮鬥目標。

2019年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關鍵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統籌佈局下,全市各級各部門同心攜手,立足廈門發展實際,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全市“三農”工作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農村基層黨建、農民民生保障等各方面齊發力,統籌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把鄉村振興宏偉藍圖一步步由理想變為現實。今日廈門,現代農業愈發壯大,高質、高效成為廈門農業的新名片;鄉村生態環境日新月異,農民居住條件煥然一新;文明鄉風吹遍鷺島內外,農民精神風貌更上一層樓。

隨著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快速落實到位,廈門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92元,增長10.8%,總量和增速均在全省奪冠。政策含金量成功轉化為千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樂的和諧畫卷正在廈門大地徐徐展開。

提升人居環境打造宜居鄉村

2019年春天的大宅社區,村民的房屋陸續完成了坡屋頂改造,村頭新的雨汙分流管道剛剛建成,街角建起了小而便利的“口袋公園”,幾棟農家小樓正在翻新改造成為新的鄉村民宿……這一年,廈門加快了鄉村振興的步伐,提升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補齊民生短板,成為全年的“關鍵詞”。

在8個農村人居環境試點示範村的村容村貌改善治理過程中,廈門遵循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不過度硬化和多因地制宜、多做庭院菜地、多用鄉土材料、多塑地方特色的“四不四多”原則,分類推進村莊整治——重點整治房前屋後,清理雜亂堆積物;提升村莊綠化美化彩化水平,利用房前屋後空地、雜地,因地制宜種植易養護的鄉土花木,破敗老宅拆除複種綠化;充分挖掘村莊特色資源,塑造“一村一景”,精細化打造重要景觀節點和村內休閒空間;推進生活垃圾和生活汙水治理,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在完善村莊公共基礎設施方面,除了提升村莊內外部道路、建設提升農村“四好”公路外,還改善村莊公共照明,合理配套照明設施,完善村莊供水設施,改造提升村莊公廁。

圍繞“一革命四行動”,自2018年以來,廈門新建改造農村戶用廁所1043戶、農村公廁12座、鄉鎮公廁5座,無害化戶廁普及率達到了99.39%;成功建立“戶分類、村保潔、鎮收集、區轉運、市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長效機制,提前完成省住建廳的“五有標準”要求,在全省率先實現所有村莊農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全覆蓋,全市147個行政村全部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完成了1048個自然村的生活汙水治理,其中實施截汙納管項目375個自然村,實施分散式治理673個自然村,建成分散式處理設施536座,基本實現流域範圍內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全覆蓋,海滄區和集美區則率先實現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全覆蓋;在農房整治方面,以村民既有住宅“平改坡”及裸房整治工作為抓手,以鄉村振興市級示範點村為試點,以點帶面推動農房整治工作,完成農房“平改坡”整治924棟、裸房整治529棟。大帽山社區“平改坡”經驗作為範本在全省推廣;在村容村貌提升上,廈門按照“五清楚、兩特色”要求建設9個美麗鄉村,全市136個涉農行政村納入“綠盈鄉村”創建範圍,完成森林生態修復造林12260畝、森林撫育42171畝——越來越多的廈門鄉村舊貌換新顏,美出新高度,海滄區東孚鎮過坂社區和同安區五顯鎮三秀山村上榜農業農村部評出的2019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全市中國美麗(最美)休閒鄉村的數量增至11個。

弘揚鄉村文化鄉風文明呈現新氣象

實施鄉村振興,既要振興經濟,也要兼顧文化軟實力的增強。提升農村居民的人文素養,讓廣大農民認同、熱愛家鄉文化,有利於激發農民的主人翁意識,主動融入鄉村振興的大潮中,為建設家鄉、實現富美農村出一份力。

廈門以鄉風文明為保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文化振興促進鄉村繁榮發展。今年以來,廈門加快建設閩南戲曲中心和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推進《廈門市閩南紅磚建築保護規劃》編制;組織徵集全市鄉村文化故事和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名錄;加強傳統村落文物保護,新建提升一批村史示範館;海滄保生慈濟文化節、同安蘇頌文化節等民間信俗節會的輪番上演,推動了民間信仰文化改革創新,第十二屆蓮花褒歌比賽還入選文旅部舉辦的“2019中國原生民歌節”。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著力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歸根結底是要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結合傳統節日、民間特色節慶等,廈門島外各鄉村因地制宜開展鄉村文體活動,豐富拓展節日文化內涵;廣泛開展農村志願服務活動,建起一支支常駐群眾身邊的志願者隊伍,樹立鄉村文明實踐的“引領者”;開展“新鄉賢”學習宣傳,選樹10名德高望重、造福桑梓的廈門市首屆“新鄉賢”,把“新鄉賢”的榜樣力量轉化為廣大群眾的生動實踐。農民精神風貌持續改善,最終傳導到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除了持續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創建活動之外,2018年以來,廈門陸續組織282個省級以上文明單位與147個村,50對城鄉社區開展城鄉結對共建活動。還廣泛開展廈門市踐行核心價值觀基層“最美人物”評選、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醫生、村官、家庭等評選活動,以先進為標杆,以典型為榜樣影響和鼓舞更多人。

堅持黨建引領創新鄉村治理模式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要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著力推進組織振興,關鍵在於建強農村黨組織戰鬥堡壘。廈門改進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探索“村村聯建”“村企聯建”“村居聯建”,同安區新民鎮梧侶社區建立跨村聯合黨組織的做法被推廣開來。持續推進農村“陣地工程”,翔安區高標準打造“馬塘精神”主題館、新圩“初心館”、面前埔“七彩田園”、鋤山鄉村黨校、五星社區“五美庭”等18個特色鮮明黨員教育基地,推動大嶝“英雄三島”主題館、區黨群活動服務中心等陣地建設;選好村級組織“帶頭人”,951名有一定專長的人才進入了村居班子,同時採取分級輪訓方式,對換屆後的村“兩委”班子進行全面培訓。

在創新基層治理機制的實踐中,廈門鼓勵創辦專業社工機構和志願服務團隊,成立村民理事會、社區督導隊、宣傳隊、調解隊等社區社會組織超過900個,推進“三社聯動”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開展農村社會工作服務試點,海滄區15個農村社區採取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引進臺胞主任助理參與社區規劃,打造“院前社”等兩岸社區融合共建品牌;持續開展“法治進鄉村”活動,實現“一村一法律顧問”全覆蓋,村(居)法律顧問全年提供法律諮詢2萬餘人次,辦理顧問村(社區)民眾法律援助案件56件。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活動,目前廈門有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居)”8個、省級“民主法治示範村(居)”56個;中農辦、中組部等六部委批覆確定海滄區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首批試點單位”,同安區軍營村、集美區田頭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政府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從根本上提升了治理效能。

以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繁榮為目標,從深化農村改革的全局高度出發,廈門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想方設法讓農民更快地享受到改革紅利。作為農業農村部確定的2018年度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廈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各項工作始終領跑全省,在多項關鍵任務上均率先通過,第一個完成改革任務,全市有316個村(居)已經頒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佔比高達99.4%;210個村(居)已將股權證發放至農民手中,實現分紅的村(居)有41個;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全市頒證到戶完成率已達90.04%。

【點擊】

集美區灌口鎮田頭村

破除陳規陋習村民幸福感提升

“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省級綠盈鄉村”“廈門市生態文明村”“集美區先進基層黨組織”……提起集美田頭村,一項又一項“頭銜”向世人描繪出了一個業興、景美、人和、村強、民富的新農村形象。近年來,田頭村以黨委帶頭治村理村,緊抓文化惠民、文明創建等工作,穩步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一點一滴築造鄉村振興的精神內核。

如今在田頭村,鄉村裡常見的大宴賓客現象不復存在,村民聚會聯絡感情的方式換成了趣味運動會、芋頭文化節等文化娛樂活動——這樣的聚會既強健了村民的身心,又為田頭村的特色種植業打響了廣告,不僅村民歡迎,省內外遊客也喜聞樂見。在開展鄉風文明治理的過程中,田頭村從移風易俗和婚喪禮俗整治行動入手,破除鄉村陳規陋習,一方面充分發揮村老人會、鄉賢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等組織的作用,制定和完善“村規民約”,引導村民加強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一方面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協會組織人員向村民宣傳減少宴請的好處,勸導村民厲行節約。經過幾年的努力,田頭村的民俗日宴請逐步取消,婚喪儀式也化繁為簡,村民主動減少鋪張浪費。據不完全統計,如今田頭村的各類宴請一年可減少約1000桌,節約開支約100萬元,文明節儉風潮在全村興起。

宴請減少了,費用節約了,但村民的幸福感絲毫不減。2019年,田頭村堅持每月舉辦“60週歲以上老人生日會”,村兩委主動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中慰問。田頭農村幸福院全年開展活動65場,居家護理257次,入戶老人建檔502份,服務總人次達到1815人次。針對青壯年村民,田頭村黨委聯合田頭社區書院開展了110節次課程和活動,服務村民達到6719人次。

海滄區東孚鎮過坂村

發揮“鄉賢”傳幫帶作用

大力弘揚鄉賢文化,積極發揮鄉賢的作用,既能傳承傳統鄉村文化,增強鄉村振興的人才力量,又能為鄉風文明建設作出示範引領。在海滄區東孚鎮過坂村,鄉賢先進典型們充分發揮帶頭作用,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出錢出力——西坂菜農蘇久涓收集村裡的瓜果皮、蔬菜、黃葉和垃圾變廢為寶製成“酵素堆肥”;手工音響達人陳小超、返鄉創業青年高國雄等都充分發揮自身特長,組織開設從商創業文明交流和禮儀交往培訓班……通過“老鄉賢+新鄉賢”攜手共築文化傳幫帶,營造鄉村文明大家建的濃厚氛圍。大家制作了鄉風文明創建宣傳欄,開設敬老愛老宣講周,開展“文明行車進村禮儀伴我行”等活動,積極發動村民為鄉風文明建設做貢獻,共同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提升村民的文明素養。

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過坂村充分發揮志願服務隊伍的示範作用,緊扣時代主題,開展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志願活動—— “文明小袋鼠”“鄉村振興文藝晚會”“海滄第二屆農民豐收節”等群眾性文化活動, “最美家庭、最美媳婦” “最美庭院”等評選活動不僅成功調動了廣大村民參與村莊建設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獲得了村民對人人講文明、戶戶創文明理念的真心認同,村民們努力打造的特色庭院為未來發展以民宿、農家樂、特色農產品商店為主的庭院經濟創造了條件。

展開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