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明月心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用这句话来形容王小波,那是最妥当不过。所以,要说王小波,就绕不开王小波的长相。

1.王小波的丑。

王小波的丑,是大家公认的。说他丑的人,分了好几个类型。

有人没见过他本人,对着照片评价他:

“硕大的头。一脸的褶子。弱柳扶风般的身子。永远也合不上的嘴。更要命的是,在他说话时的唇齿之间总要拉起一缕缕的唾液丝!!!因此一想到王小波就让我联想到一条吐丝的大头春蚕宝宝。”

瞧瞧,把他形容成吐丝的大头春蚕宝宝,仿佛看见了王小波躺在地上,一扭一扭的蠕动着的样子,这也太呵惨人了吧?

可这还是好点的形容,他的邻居直接把他说成是贼,偷东西的。那是有一次他从美国回来,蓬头垢面,站在自家门口。邻居赶紧跑去找到他妈说:“快回家去看看,你家门口站了一人,看起来不像好人。”可他妈回家一看,原来是自己儿子。这邻居,挺逗乐的。

作为王小波的朋友,刘心武对他的丑说的直接了当。称自己一开门,就“吓了一跳”,“不客气地说,觉得丑,而且丑相中还带着一点凶样。”刘心武形容他是又丑又凶。

不过上面这些人怎么评论王小波那都没关系,影响不了他。可下面两个人的评价,就至关重要了。

当王小波与李银河确定了恋爱关系,去见岳母时,岳母却悄悄对自己女儿说:“小波太丑了,拿不出手的。”两人差点因此分手。长的丑,差点就失去了爱情。

可是这样的一张丑脸,却有一颗有趣的灵魂。就像刘心武说的:“一开始对话,我就越来越感受到他的丰富多彩。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那也许是因为,他逐步展示出了其优美的灵魂。”

那么,这样美的灵魂,是怎样炼出来的呢?

2.王小波有趣灵魂的生成。

王小波出生于1952年,他父亲那时被划为“阶级异己分子”,这场家庭风波,成了王小波名字的由来。王小波天生体弱,而且缺钙,所以显得傻傻的。

王小波的父亲,脾气暴躁,家里的孩子学什么全他说了算。因此王小波虽然喜欢文科,却最终学了理科。在10岁那年,他撬开了父亲锁着的书柜,读了奥维德的《变形计》、莎翁戏剧还有《十日谈》等。

王小波阅读速度极快,这些书成了他幼年时的精神食粮,在他心里埋下了文学创作的种子。他甚至会半夜爬起来,将诗写在镜子上,写了涂,涂了又写。

王小波16岁时,他去了离家千里的云南插队。积累了《黄金时代》的素材来源。整部小说,都在讨论文化革命背景下的性爱是怎样的。

云南插队的日子,非常辛苦,却被王小波称作是他一生的黄金时代。农场劳动,不仅带给他肉体上的磨难,还推动了他精神上的成长。

直到1972年王小波20岁时,他才从云南回到了城里,在制造工厂当工人。他一直都在坚持看书,孤独,有思想,又有些忧郁的王小波,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而他投给《光明日报》的第一篇小说,投到了他后来的妻子李银河的手里。

于是,爱情向他走来。

3.王小波的爱情

王小波投稿的小说叫《绿毛水怪》,读得编辑泪眼婆娑。李银河被他的才华所吸引,芳心初动。便以请教学术为由,去找了王小波。一见,就把她吓了一跳:“长得太丑了。”

可是,谁叫王小波这么有才呢?情书又写得那么好,那些情书全被收进《爱你就像爱生命》里。那些文字,就像一篇篇优美的乐章,一点点流进了李银河心里。

王小波的情书,其实一点都不煽情,但却处处透着真诚和喜爱。当王小波写下“你好哇,李银河”这几个字时,那种喜悦和幸福,就是爱情吧。

李银河与王小波,是真正的灵魂伴侣。人们提到王小波,必定会想起李银河;看到李银河,肯定会提起她跟王小波的爱情。这样的关系,已经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如果没有李银河给予他爱的滋养与支持,就不会有王小波日后轰动文坛的“时代三部曲”。他最好的作品,都是在与爱妻李银河相扶相依的日子里写下的。

4.王小波留下的成绩单。

王小波是现代学者,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

王小波把小黄书写的如此清新脱俗。当初发表《黄金时代》时,还被当成黄色小说。但他依旧我行我素,不为了发表而写小说。他独立自由,他写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最真诚,最坦荡的人,没有之一。

王朔曾说“中国写小说的,也就红楼梦能及格。”后来有人告诉他,北京出了一个作家,叫王小波,大家都说比王朔强。王朔脱口而出“小波是好样的”,又说“我也是好样的。”真正是性情中人。

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兼卡夫卡,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王小波不仅写小说,也写杂文,写过《思维的乐趣》 《我的精神家园》 《沉默的大多数》等杂文集。 书信集 《爱你就像爱生命》,还有报告文学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王小波还写过一本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得过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

王小波的作品,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人们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有人欣赏他杂文的讥诮反讽,有人享受他小说的天马行空,有人赞扬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独行。其实,他一生最珍贵的东西,是对自由的追求。

王小波用他短暂的生命,给世间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5.王小波的英年早逝。

王小波小时候饮食不好,长大以后烟抽得很多。他总是深夜写作,生活极其不规律,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1997年,王小波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5岁。

当时还在国外的李银河,听到这个消息时,顿时五雷轰顶。李银河怎么也想不到,那个说要陪她一辈子的男人就这样迅疾地走了。她不能接受,身后的爱人已经不在了。

忍着悲痛,李银河为小波挑选了一块适合他的墓地,一块自然天成的独特石头,不平整,也不世俗,就像小波一样,一生特立独行,自由思考。

这个世界上,最懂王小波的,除了他自己,就是李银河了。她评价小波是一个“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

王小波生前,名气并不大,写的书不很畅销。甚至有的书稿,因为他对性的一些直白描写触犯了当时的尺度而不能出版,他并不能靠写作养活自己。

但王小波死后,突然声名鹊起,作品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报道,世人无不惊叹于他的才华,他成为“70后”“80后”心中追求精神自由的一面旗帜。

而这一切,都是李银河努力的结果。她一边不遗余力地整理其遗稿,一边努力地宣传、推广其作品。王小波能在去世后轰动文坛,成为“中国的卡夫卡”,她的付出可谓功不可没。

王小波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应该更清楚:

“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还有,我看见有人在制造一些污辱人们智慧的粗糙的东西就愤怒,看见人们在鼓吹动物性的狂欢就要发狂。

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赞美了。人们没有一点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王小波骨灰粉又出来作乱了!

1952年,王小波出生,刚巧碰上他父亲被划为“阶级异己分子”,这场家庭风波,成了王小波名字的由来。王小波天生体弱,而且缺钙,所以显得傻傻的。


王朔复出的那一年,说“中国写小说的,也就红楼梦能及格。”后来有人告诉他,他沉寂的那些日子,出了一个北京作家,叫王小波,大家都说比王朔强。王朔脱口而出“小波是好样的”,又说“我也是好样的。”

小波的父亲脾气暴躁,不让家里的孩子学文科,因为在那个年代,学文科的下场都不怎么样,家里的孩子都学了理科,只有王小波的哥哥学了哲学。10岁的时候,在哥哥的怂恿下,小波撬开了父亲锁着的书柜,在那个书柜里小波读到了奥维德的《变形计》、莎翁戏剧还有《十日谈》等。

王小波天生就具有文科气质,他阅读速度极快,父亲书柜里的那些书成了王小波幼年时代的精神食粮,这些经典书籍也在王小波心里埋下了文学创作的种子。他甚至会半夜爬起来,将诗写在镜子上,写了涂,涂了又写,最后把整个镜子都涂成了蓝色。

1968年,王小波16岁,响应国家号召,他去了离家千里的云南插队,在云南插队的那段时光,成了后来《黄金时代》的素材来源。整部小说在讨论文化革命背景下的性爱是怎样的,小波在后来的访谈视频中曾说到过这一点。



在云南插队的日子非常辛苦,但王小波天生的幽默气质使他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不忘调侃“好在猪没有思想,不然他们看到人们不遗余力的把它们的粪便推上山,肯定要笑死。”云南的日子虽然辛苦,却被王小波称作是他一生的黄金时代,农场劳动带给他的肉体上的磨难推动了小波精神的成长,他后来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过插队的那段时光。对于王小波这样的自由思想者来说,插队下乡虽然辛苦,但思想贫瘠更辛苦。

1972年,王小波20岁,他从云南回到了城里,在制造工厂当了五年的工人。王小波一直都在坚持看书,看得多了,经历多了,自然也想和这个世界说点什么,更何况小波天生就有优秀作家的气质,孤独,有思想,又有些忧郁。回城五年后,王小波将一篇名为《绿毛水怪》的小说投到了《光明日报》,编辑这篇小说的则是小波后来的妻子李银河的同事。



《绿毛水怪》读出了编辑的眼泪,李银河读了那篇小说,当时她就感觉到她和这个作者之间肯定会发生点什么。后来李银河以请教学术为由去王小波家里,这一去,可把她吓了一跳,“长得太丑了。”

在他们那个年代,互联网还没兴起,手机什么更不用说。书成了青年们最常见的消遣,而借书还书也成了恋爱青年常用的套路,一借一还,就是两次接触。王小波和李银河也是这样开始的,在一次还书过程中,小波问道“你有男朋友吗”,李银河说“没有”,小波说“那你看我怎么样”。率直而又真诚,可是李银河还是有些介意小波的容貌。之后小波开始给李银河写信,这些信件就是后来的《爱你就像爱生命》,那些文字就像一篇篇优美的乐章,一点点流进了李银河心里。



作为一名男性读者,每每读到“你好哇,李银河”这个开头,心里都会感觉到一丝丝温暖,仿佛一缕阳光照进心里。我想如今的李银河再次读那些信件时,或许会泪如雨下吧!因为就是这个她最初看来“相貌丑陋”的男人把他一生的爱都给了她。

王小波的作品在那时候虽然没有大范围流行,但在小圈子里,他却已经非常受欢迎了,听说王小波每有新小说出来,那些文学杂志社的编辑们都是相当推崇,但因为小波小说中含有大量当时认为的不良信息而不能发表。就连最初在香港发表的《黄金时代》,当时还被当做黄色小说,改名为《王二的二三情事》。但是小波依旧我行我素,不为了发表而写小说,他独立自由,他写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他的妻子李银河则是他最忠实的支持者,这或许是小波最大的写作动力吧,而也只有李银河这样的女性才能懂得王小波对中国文坛是多么的重要。



1997年,王小波突发心脏病去世,还在国外的李银河听到这个消息时,顿时五雷轰顶。后来李银河独自给丈夫挑选骨灰盒,不经意间会回头问道:“你觉得怎么样?”而清醒过来以后才发现,原来身后的那个人已经永远离开这个世界了。

李银河为小波挑选了一块适合他的墓地,一块自然天成的独特石头,不平整,也不世俗,就像小波一样,一生特立独行,自由思考。


这个世界上,最懂小波的人除了小波自己,或许就是李银河了,所以她说的最准确,小波是一个“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


三木堂中客


王小波的作品具有理性的思考,有罗素的风格。但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的骑士。自他去世后,他的持续热度除了来自于他的文学作品外,还来自于他的夫人李银河。

要评论王小波,就得先介绍李银河。

李银河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研究同性恋并在人代会提案同性婚姻法,主张实行卖淫非罪化,建议取消《刑法》中的聚众淫乱罪,多次提出“正视婚姻模式多样化”。

由于研究的方向和这些提议,使得社会各界把李银河推上热议。1997年,王小波因心脏病去世,李银河发表《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多次介绍她45岁就去世的丈夫王小波。

因为李银河的回忆思念,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书信集《爱你就像爱生命》热极一时。并且,小说《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使得》《黑帖时代》,剧本《东宫西宫》等也随之引起更大的社会关注反响。

王小波的作品中,爱情和性爱紧密相连,集中体现性爱和权力的关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爱情革命=性爱革命。

这些作品,思维探索得很深刻。对性爱的社会属性用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文采斐然。

王小波的作品里对文革时期的反思,对传统文化弊病的指出,皆源于逻辑和美学的思考。读他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杂文,均觉其人才华横溢。

而这些理论和探索,和王小波的夫人李银河研究方向一致。所以,王小波和李银河是夫妻连理同唱,王小波更有才气,李银河更有名气。


以上为拙见,欢迎在评论区提出不同见解,谢谢!





守候青鸟的露台—青儿


王小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次读王小波是在2013年,当时经朋友的推荐,看了第一本书《沉默的大多数》,这本杂文集对我的触动很大,原来平实的文字语言能给人这么震撼的感觉。

后来的一年时间陆续读完了王小波的其它杂文集和小说集,现在我也算是他的忠实读者之一了吧。相信如果他还在世,我肯定会想尽办法去听他的现场讲座或者签售会。可惜没有如果,也很可惜他英年早逝,生命定格在45岁这一文人的创作黄金期。

 

1:作为一位出生在解放初期,少年时代经历过文革的那一辈的人之一,骨子里有磨灭不了的那个年代的生活的政治印记,从他的一些作品里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的一些影子。

2:王小波正式成为自由撰稿人的时间只有5年,所以他写作的时间相对于很多作家不算长,虽然作品不算高产,但作品质量高,引起的反响还有讨论在其去世之后达到了巅峰,全国文学界掀起了“王小波热”,这也是对其作品的极度肯定。

3:王小波的写作手法别具一格,不同于那个年代大部分文人偏软的文字风格,他比较喜欢批判,写实的手法与文字风格进行故事的叙述,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文字朴实,不花哨,塑造并还原了一个又一个的鲜活人物。

4:他和他的夫人李银河的爱情故事,也是一段佳话。他们俩的书信合集《爱你就像爱生命》详细记录了他们的恩爱心路历程,看出了王小波对爱人发自内心的疼爱,爱地简单,爱地纯真,因为他内心就是一个可爱的人。逝世二十二年了,李银河对他的眷念依然深刻。

5:王小波的作品我全都拜读了,都挺喜欢。如果必须得有个喜好排行版,我最喜欢他的前五部作品依次为:《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红拂夜奔》、《青铜时代》

 

王小波是个天才,但能达到后来的文学高度也少不了后天的辛勤劳苦。儿时家庭的熏陶,年轻时上山下乡的历练,以及他与身俱来的批判精神,构造了他本人的主体人格,以及文字的风格。在那个年代,这么一个还有极大上升空间的时候,意外的疾病带走了他,也带走了一代文豪。如果还能活到现在,我想肯定会有更多的惊世作品留给读者吧。

 

可惜没有如果。

 

 ----我叫老练,开了两家小酒吧,爱好音乐,文字。欢迎留下各自不同的观点。





老练的音乐酒馆


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看似平实的一句话,活成了宗旨,是王小波的,也忝列为王小波门下走狗们的。所以,王小波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认为,他是一个穷智时代的爱智之人,无趣时代的有趣之人。

一、王小波出生于1952年,先后下过乡插过队,做过民办教师,当过工人,经历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在“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这个感觉真让我舒服”的蒙昧与自我陶醉的年代里,他是一个无奈的参与者,一个反讽的旁观者,一个清醒的启示者,一个高扬爱智有趣的呼唤者,一个无数干涸灵魂的救赎者。

二、王小波的作品,小说《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等,把荒诞的现象用逻辑手法去推理,得出的结果会更荒诞而有趣、反思和批判。我每读一次,都会忍俊不禁以及乐有所思。王小波的“使坏”动机,看似平淡无奇,实为计高一筹,看似低俗伤雅,实为格调高远。

三、王小波的随笔集《沉默的大多数》,书中一百多篇杂文的主题,可以用他在自序说的一句话作为总结:“思想可以给人带来很大的乐趣,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可以剥夺这种乐趣。”他对压制思维乐趣、束缚思想自由的做法,既厌恶又鄙夷,他多次强调罗素的一句话:“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希望更多的人,享受思维的乐趣,追求内心的自由,过健康而有趣的生活。




乌咪爱读书


没有读遍王小波地所有作品,但是很喜欢他,所以我只能算是个路人粉——虽然很想说自己是铁粉,实力不允许。那就站在一个对王小波没什么研究,单纯的盲目崇拜地路人粉地角度,说说我眼里的王小波。

小黄书写的如此清新脱俗

我说王小波写小黄书极其熟练,当然现在看来这是百分之百的玩笑话,可是回归到我的大学时代,这又是无可厚非的事实。

第一次读到王小波就是在大一的时候,我是读书很少的人,罕见的心血来潮去校图书馆看书,无意中看到的就是《王小波全集》,那本书都被翻烂了。第一个故事就是《黄金时代》,第一章就是关于陈清扬的大篇幅描写,乳房、姓器、处女、破鞋、姓能力……想当初,我还是个纯情少女,视《挪威森林》为小黄书的单纯学生啊,在看到这么赤裸的字眼时是多么震惊!怀着对人类起源的好奇,我偷偷摸摸把这本书借了回来。

我第一次带着书在教室里看的时候,被班上的男同学嘲笑了,说我看小黄书,搞得我很尴尬,后来就把小说得封面取了下来,偷着看,书里得内容太吸引我了。原来有的人真的可以把难以启齿冠以更深刻的意义,这个人就是王小波。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坦诚、真实的人,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身边的人,他们真实的存在着,努力的生活,不乏喜怒哀乐……这是一个怎么样认真活着的人,才写出这样的故事呢?

直到现在,我一直认为王小波是最真诚,最坦荡的人,没有之一。

以俗人沾沾自喜

在早些年的网络时代,企鹅独领风骚,QQ空间是真正的文青聚集地,很庆幸,我也是当时的傻逼青年之一。在网络上,我喜欢过、崇拜过很多人,这些人无一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真实”,是我自以为的真实,这种真实的表现很可能就是粗俗。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把这种粗俗修饰的让人欲罢不能,比如那个我关注了好久,QQ昵称叫做“王二”的人。

这个王二当然不是王小波的王二,可是这个王二又确实是小说里的那个俗人。显然,我认识的王二应该也是一位王小波的忠实粉丝,他的QQ空间有大量的模仿王小波的日记,每一篇我都看。这些日记里都是些日常琐碎,记载的大学生中最不起眼的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食堂的饭菜、喜欢的女生……青春年代,情感的表达委婉又青涩,这位王二同学却是直白到粗俗,即使对人生的思考也是王小波式的,看似毫无意义实际又寓意深刻。

王小波,小说里的王二,网络上的王二,让我猛然发现,在真实的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一个人,但是当拉上厚重的幕纱之后,这些人又活跃在各个角落……所以,这个王二定然是个俗人,敏感、羞涩、闷骚……我想,王小波一定也是这样的人,但是生而为人,大家都沾沾自喜。

你好哇,李银河

王小波着实不怎么不好看,这是周所周知的事情,且有照片为证。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在很久之后读到的,是王小波写给银河姑娘的书信。书信内容我都忘得差不多了,那几句有名的也被传到烂了。

王小波的情书一点都不煽情,但是却处处透着真诚和喜爱,字里行间中,我们都能感觉得出,当王小波拿起笔,写下“你好哇,李银河”这几个字时的那种喜悦和幸福。这就是爱情吧,真没想到,王小波这样的俗人,爱情也这样俗,俗到可爱,真诚。

印象里,王小波一点都不夸赞李银河,甚至直言说“你也不怎么好看”,我想真的没有追求女孩子还能这样坦诚不公的,看到我想笑,又觉得难得可贵。

被王小波喜欢一定很幸福,羡慕李银河。

所以王小波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我这个路人粉的眼里,他是个真正的闷骚的、坦诚的、独立的、有思想的、懂生活的俗人。




古代哲学思考



王小波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他是一个没有挤进文学史的作家,一个中国最早研究同性恋现象的学者,一个英年早逝的大个子男人。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的、最正确的、最天才的是时间。这句话用在王小波身上,应该不为过。


他墙里开花墙外香,赢得身前生后名,他当过知青、干过工人,留过学,穷游欧洲,在人大当过讲师,终于成为一个自由撰稿人。他中西合璧,文理兼通,他写小说,写杂文,写剧本,他荒诞不经又严肃无比,他笔下有大量的性,心里有很纯的爱。他的文字和他的研究都超越了时代,他本是孤独的,而于千万人之中,他遇到了李银河:你好哇,李银河,这个世界多么温暖。



王小波死在1997年,而当时在读初中的我在老爸的人民文学上读到了一篇南瓜豆腐,因为没读懂,因为诡异的情节而记住了这一篇。后来,上了大学,去找他所有的东西来读,发现这一篇是他的,有泪水含在眼中:原来我们那么早就见过了。王小波的很多杂文,现在读来一点也不觉过时,使人不觉敬佩他的洞见,又不禁哀叹中国改变的迟滞。



也是因为王小波吧,不再提笔写东西,因为不想再污染我们的语言了,一些做文字工作的人,对自己的语言实在是太随意了,shame on them。他的《我的师承》,谈文字的好与不好,谈自己的路数,他推崇米兰昆德拉、卡尔维诺,前者也是我大爱的作家。但是没有这些,我们依然可以读王小波: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上我们如何去爱、如何自处,权力、人性、理性、自由、死亡如此等等。



读绿毛水怪、天长地久会哭,有一种亲切感,哈,原来爱因斯坦也有做小板凳的时候啊。那是没有学会掩饰自己的他,一往而情深,正在我辈。后来的文字,更成熟,会心痛,不会哭。个人最喜欢的是未完成的黑铁时代,更冷,更深。

喜欢和不喜欢完全是个人的事 不必强求 就像王二说的 世界上有我们 也有他们 有自己的我们就好了

珍珠小蕾拉


王小波:神一样的存在

知道王小波这个作家,是因为他的一本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独特的文笔,给人不拘一格的感觉。就像王小波说的“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这一本也不例外。”

读王小波的书,你会感觉到快乐,因为在他的小说中,幽默的色彩非常的多。最重要的原因是王小波看透了社会的阴暗面,依旧满腔热忱地热爱它的一个作家。

王小波的小说结构还是思维方式,都有别于其他的作家。这取决于他的宏大的阅读量和思辨性。

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很多人都会用来发朋友圈,设置为自己的个性签名。深思后,其实王小波是个生活中善于发现乐趣的人,和他在一起的李银河才会过得幸福。

也许有人将自己要找的另一伴定义为有趣的人,在这条寻找的道路上,边走边看着。

读王小波的文字,有一种叛逆的畅快,他是呐喊自由的囚徒,是挑战风车的骑士。《黄金时代》散发着生命的气味,在荒唐时代有着最纯粹的梦想。

高晓松曾在一档节目中对于王小波有过这样一段评价: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其实从高晓松的这句评价,我们就可以看出王小波在文学方面究竟有着多高的天赋。

1952年王小波生于北京,王小波的父亲认为读文没什么出息,后来选读了理科。40岁这个分水岭里,王小波成为了一名全职作家。

成名晚,但王小波天赋异禀。

1978年恢复高考,王小波考入中国人民大学32岁到美国读书。在这段时间中,他写出了自己的时代三部曲:青铜时代,白银时代,黄金时代,这三部书,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王小波。

除了作家这个身份外,他在计算机方面也有成绩哦。

为了提高自己的创作效率,自己编写软件来打提高自己的打字效率。

如果他不往写作方面走的话,相信他会是个出色的程序员。


时小墨ZYT


\r

说到王小波,自然绕不开“时代三部曲”之首的《黄金时代》。他自己曾坦言:“写《黄金时代》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这点《黄金时代》写得有些境界。”

有人以为,在王小波身处的时代,他反叛、不合时宜,就像他自己某篇作品说的那样——“特立独行”,跟《黄金时代》里的王二最初给人的印象一模一样, 是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子。

可看完他的的履历,你应该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插队下乡虽然平常,当民办老师也算情理之中,但本科就读人大,硕士是在美国念的,后来又先后在北大和人大任教,这些绝对要凭实力说话。他的“特立独行”大概在后期更甚,40岁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此后“自在写作”成了常态,直至去世。

作为他创作生涯“扛鼎之作”的《黄金时代》,更多人的出于窥探心理对其充满好奇,还有一些人,特别是未成年人,往往因为传闻中那些露骨的描写,一度对这本书敬而远之,对王小波心存偏见。\r

作为保守派,我也一度是避之不及的态度。除了不敢,还有不愿,谁让王小波一眼看去就让人觉得不信任呢?

不过,在听说了他痴情于李银河的种种事迹后,倒是突然扭转了对他的看法,随即找到了《黄金时代》来看。

读完后,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去推崇王小波。他的文风,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是大胆的,积极的,超越时代的。

愿我们都能记住这样一个独特的作家。


驿路奇奇


王小波是我非常热爱的作家,在描述王小波的所有话语中,有句这么说道:

“他的名字是一个接头暗号,我们靠他来辨别对方是否同类。”


<strong>

<strong>

他是个了不起的作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热爱王小波的人,大约都热爱“有趣和自由的灵魂”吧。


<strong>

若干年前,论坛盛行的年代,西祠胡同里有一个版,就叫《王小波门下走狗》,模仿《随园诗话》里的典故:

郑板桥爱徐青藤诗。尝刻一印云“徐青藤门下走狗”。论坛里都是王小波的拥簇。后来,出版社还出了系列丛书,都是模仿王小波文风作者的作品。

澎湃、自由、荒诞、尖锐,带着天真放肆的粗野……这是我心中王小波的文字风格。


如果你第一次看到王小波,一定会觉得他丑,包括李银河。当时的王小波,和李银河“门不当户不对”,王小波初中毕业,在工厂当工人;李银河大学毕业,在报社做编辑。有一次,李银河忽然提出分手,理由竟是:王小波长得太难看了!王小波气急败坏,回了封信说,你也不是那么好看呀!有趣的灵魂最终战胜了外貌的偏见,两人最终在一起了。


王小波,可以说是“人不可貌相”的代言人了。



他是如此浪漫,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他冲锋陷阵的士兵和军旗。



“你好哇,李银河。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


“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还有在我安静的时候,你就从我内心深处浮现,就好像阿芙罗蒂从浪花里浮现一样。我和你就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要无忧无虑地去抒情,去歌舞狂欢,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我怕人家说我疯。有了你我就敢。只要有你一个,就不孤独!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足够了吧!”


“你是非常可爱的人,真应该遇到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


当我还是小屁孩的时候,我把王小波的书当黄书看;

当我长大些时,我感受到王小波字里行间的有趣和忧愁;

当我经历诸多人生,再看王小波,我看到他对自由的珍惜、对禁锢的反叛、对磨难的坦然、对人性的呵护、对尊严的捍卫、对世界的温柔。



在《黄金时代》里,这段话已成了耳熟能详的经典: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他描写了一只猪,它没被阉割,没被囚禁,,它逃出猪圈,长出獠牙,在原野上欢快地奔跑。如王小波所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我想,成功了,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却光芒万丈。


未来,还会有王小波一样的人么?


附:王小波作品集

1、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于1989年9月出版,包括五篇小说:《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

2、小说集《王二风流史》于1992年3月出版,收入三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3、报告文学《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于1992年1月出版,与李银河合著。

4、小说集《黄金时代》于1994年7月出版,收入五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

5、中篇小说《未来世界》于1995年7月出版。

6、杂文集《思维的乐趣》于1996年11月出版。

7、小说集《时代三部曲》于1997年5月出版,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8、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出版时间不详。

9、随笔集《沉默的大多数》于1997年10月出版。

10、小说《黑铁时代》于1998年2月出版。

11、另外还有剧本作品集《地久天长》,电影文学剧本《东宫·西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