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說“倒黴咸豐“鑄幣史——“大增大爐,大鑄大錢”

滿清於順治元年(1644年)在北京設立了戶部寶泉局和工部寶源局,開鑄"順治通寶",很快又在全國陸續建立地方鑄錢局。從1644年至1911年的二百多年時間裡,曾在全國設立過的鑄錢局共有五十多個,每位帝王在位時設立的鑄錢局約二十個上下,根據供需情況作關停、開鑄調整。除去咸豐、宣統兩個特殊情況的年號,其餘八位皇帝在位時鑄錢局的平均數是21.5個。其中康熙、乾隆在位達60年之久,由於調整的緣故鑄錢局略多一些。

咸豐年朝廷一聲號令,各地方政府為戰爭籌措資金而大造錢幣,因此咸豐鑄錢局多出各年號平均數的30%。與道光時比較,寶濟、寶薊、寶河、寶鞏、寶州、寶臺、葉爾羌、喀什噶爾等八局重新開張鑄錢,新建寶德鑄錢局。

史說“倒黴咸豐“鑄幣史——“大增大爐,大鑄大錢”

最早系統集藏咸豐錢的古錢收藏家鮑康,於光緒二年(1876年)編撰了第一部成豐大錢(有少量同治、光緒當十大錢)專著《大泉圖錄》。鮑康自序開篇言簡意賅,毫無隱晦地道出清廷開鑄大錢之原委"咸豐三年軍務日滋,滇銅不能繼,壽陽相國權戶部議,請鑄當十大錢兼增鐵治以供度支。旋推及當五十、當百大錢;巡防王大臣請鑄當五百、當千兩種咸豐三年(1853年)三月十八日,戶部奏準試辦發行銅大錢,以應財政急需。戶部寶泉局和工部寶源局率先在咸豐三年(1853年)五月鑄造當十大錢,八月增鑄當五十大錢,十ー月又增鑄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同時減輕原定重量標準。實際上,當五百、當千大錢的鑄造時間應為咸豐四年(1854年)初。當北京試鑄大錢成功並投入流通後,中央令地方鑄錢局按戶部的標準開鑄大錢。

咸豐三年十ー月ニ十ー日戶部議奏巡防王大臣等奏請推廣鑄造大錢,帝諭曰:"著照部議,所有當千、當五百大錢,均用淨銅鑄造。""當百、當五十、當十、當五大錢,亦須配鑄精良俾民間鹹知寶貴,便於行用。"從各地給朝廷的奏摺看,比較早開鑄大錢的是江蘇寶蘇局(成豐四年五月)和新疆的一些錢局(成豐三年底),其他鑄錢局開鑄大錢都在咸豐四年七八月以後。只有福建的情況比較特殊,閩浙總督王懿德於咸豐三年六月給朝廷的奏摺提出軍務緊急、經費不資,提出要求鑄造大面值錢。

事實福建鑄造大錢的時間與寶泉、寶源局相仿,大錢的制式與戶部的標準也不一致,寶福局是使用紅銅鑄造大錢並沒有明顯的減重。咸豐三年(1853年)初,太平軍沿長江東進,破江西、安徽進入江蘇地界,朝野片驚慌。

清廷和地方政府組織軍隊堵截,從中央到地方都為軍餉所累,竭盡全力尋找財源。二月初十日(3月19日),太平軍攻佔江蘇南京城,迫使清政府下決心採取發紙幣、鑄大錢、增捐稅等一系列極端的籌錢政策。六月十六日,戶部密陳軍餉支絀,度支萬分窘迫。

史說“倒黴咸豐“鑄幣史——“大增大爐,大鑄大錢”

帝諭曰:"國家經費有常,自道光二十年以後,即已日行短絀。近覆軍興三載,糜餉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萬兩。部庫之款,原以各省為來源,乃地丁多不足額,稅課僅存虛名。……現在部庫僅存正項待支銀二十二萬七千餘兩,七月份應發兵餉尚多不敷……","戶部現行之官銀票,招商分設官錢鋪,俾官兵領票易錢。併購買銅斤添爐鼓鑄,制錢以外,加鑄大錢以為票本,京師試行,頗有實際,已戶部妥議章程,迅速通行各省辦理。"

根據中央政府的要求,各地添置鑄錢爐、增設鑄錢局,大張旗鼓鼓鑄錢幣。咸豐三年(1853年)十ー月ニ十ー,戶部議奏巡防王大臣請推廣鑄造大錢,以當千大錢以重二兩為率,依次酌量遞減,以便民利用。然而,鑄造銅錢的材料有限,一些開張不久的鑄錢局旋即停爐歇業,如寶薊、寶濟、寶德、喀什噶爾、葉爾羌等局,開爐鑄錢時間都不長。其他鑄錢局也面臨原料不繼,開工不足的情況。有一種寶泉局背星月大錢,是克勤郡王慶惠捐銅所鑄,捐贈銅材應包括日常生活用銅器和古代青銅器。

咸豐元年,寶泉、寶源局共鑄銅質制錢124萬餘串,咸豐二年兩局共鑄錢83萬餘串,減少約三分之一。於是,提出鑄鐵錢、鉛錢,尤其是北方鐵原料充足,寶泉局專門設置鐵錢局,還到山西等地即山開鑄鐵錢。咸豐三年十一月,巡防王大臣綿愉等奏請鑄鐵錢,清廷詔由戶部先設一爐試鑄,咸豐四年二月,惠親王、恭親王、定郡王及戶部郎中等負責試鑄鐵錢成功。隨即設立鐵錢局,鑄造鐵製錢及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等大錢。因鐵價低廉,鑄造鐵錢獲利較為豐厚,到咸豐九年七月停鑄鐵錢止,鐵錢局共鑄鐵錢1502.6萬吊。文字資料和遺留實物不足,估計咸豐年間30個鑄錢局中有一半以上錢局鑄造了鐵錢,至今仍能見到實物的只有寶源、寶福、直隸、寶河、寶德、寶鞏、寶德、寶晉局等鑄錢局的鐵錢。

相對而言,鉛錢鑄造數量和存世實物要少得多。成豐四年(1854年)七月二十三,帝諭日:"當千、當五百大錢已飭令收使,當百、當五十、當十、當五各項大錢,決無變更,……如糧市經紀有把持阻擾者,即著嚴拿懲辦。"當五百、當千大錢只鑄行了半年左右,就草草收場。一年以後,因大錢壅滯,經戶部奏準停鑄當百、當五十大錢,當十、當五兩種大錢繼續鑄造。從存世大錢的流通痕跡看,百姓手上的當五十、當百大錢還在市場上貶值流通了一段時間,而不是如一些書籍所說,無法流通。當五百、當千大錢因面值太大百姓更加不能接受而無法在市面流通,由政府以紙鈔回收。

咸豐七年(1857年)五月又増鑄鐵製錢,初七日上諭內閣:"現令在京各局増鑄鐵製錢,分成搭放,並非置大錢於不用,有奸商造謠阻擾大錢者,即著步軍統領衙門及五城一體察訪嚴拿懲辦。"咸豐鐵錢的行用,加劇了貨幣流通的混亂和錢賤物貴,百姓生活更加貧困。咸豐七年四月末,御史鄒焌傑奏報:"惟五城平耀官局,銅鐵大錢並收,此外各店已視當十鐵錢惟廢物。雖告示諄諄,力爭補救,終無可如何。"官庫回籠的鐵大錢迅速沉澱下來,咸豐七年(1857年)五月十日鐵錢局存鐵大錢180餘萬吊,及五宇官號、捐銅局等處共存鐵當十大錢500餘萬吊。

史說“倒黴咸豐“鑄幣史——“大增大爐,大鑄大錢”

到咸豐八九年間,大量鑄造鐵錢造成鐵錢嚴重氾濫,幣值與鐵價不相上下,朝廷不得不下令停止鑄造鐵錢,關閉鐵錢局。咸豐九年(1859年)八月初三日,上諭直隸總督恆福:"鐵錢既已壅滯難行,即將閩省運來鐵錢,作為廢鐵暫為儲存,預備鑄造一切應用防具。"自咸豐四年(1854年)二月以來,鑄行五年多時間的鐵錢告一段落,中國古代鐵錢史自此告終。

1985年11月,天津河北區獅子林大街小學建築工地施工中,在地表兩米深處發現十餘噸寶福局鐵錢,是由福建鑄造的鐵錢水運抵天津後,鐵錢已停止流通而被廢棄的。可見有不少鐵錢作為廢品埋入地下後,並未被運用。2000年以後,京津地區又數次出土寶泉局和寶直局的當十鐵錢。寶泉局當十鐵錢中相當大的一批為未經打磨的毛邊錢,鏽蝕不重,字跡清晰,有爾寶、缶寶、珍寶和三點寶等版別。這些未經後期打磨的當十鐵錢,是由於清廷下令結東鐵錢鑄造流通而臨時廢棄掩埋的。

咸豐鑄大錢的濫造、濫發與減重大錢,鉛、鐵錢,對清政府籌措鎮壓太平天國所需的資金,緩解財政困難,挽救其垂危的統治,發生過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由此而引發的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和社會秩序造成極度衝擊,人民生活進一步惡化,"富者轉貧、貧者待斃",大清的國力也愈來愈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