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元代绘画作品 ,纵33厘米,横636.9厘米,作者黄公望。历时3年完成,清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段定名为《剩山图》,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沿袭原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黄公望(1269-1354年),本名陆坚,字子久,号一峰,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元代画家。后过继永嘉府平阳县(今浙江温州苍南县)黄氏为子,居于虞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中年当过都察院掾吏,后皈依“全真教”,别号大痴道人,在江浙一带卖卜。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所绘,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展现了富春江一带景色,富春江两岸峰峦坡石,似秋初景色,树木苍苍,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董其昌称道,“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确给人咫尺千里之感。这样的山水画,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不能不叹为观止。正如恽南田所说,“所作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莽之致。”董其昌曾说,他在长安看这画时,竟觉得“心脾俱畅”。


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张庚在《图画精意识》中记载了董其昌对此画的赞誉,“子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

清顺治年间,吴氏子弟,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之后更是珍爱之极。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那是清顺治七年(1650),江南宜兴吴府,卧病在床的吴洪裕到了弥留之际,气如游丝的他死死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老爷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有人取出画,展开在他面前,吴洪裕的眼角滚落出两行浑浊的泪,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个:烧。说完,慢慢闭上了眼睛。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老爷这是要焚画殉葬呀!要被烧掉的画就是国宝文物《富春山居图》。 因为太珍爱此卷了,所以嘱家人准备把它付之一炬“焚以为殉”用来殉葬。


“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迹》,自己亲视其焚尽。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图》,当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还卧内。这幅在吴府里已经传承了三代人,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宝的《富春山居图》,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火苗一闪,画被点燃了!

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字子文)。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

从此,这幅长卷分为两段。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大约在1730年间,画卷的主要部分流落到了中国绘画重要的收藏家安岐手上。他先是收藏了仿本,才又收藏了真品。当时安岐一心想找到《富春山居图》,所以一收到仿本,就马上在空白处品评题字,一共题了55处,整幅画变得面目全非,而真品却由此逃过一劫。抗战时期,为避日军战火,《无用师卷》被列入当年故宫文物南迁名录,后辗转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在抗日战争时期由现代名画家吴湖帆先生收藏,于1956年入驻浙江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从此,杭州,台北,600岁佳作隔海相望。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