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如林,西湖大学为何成为顶尖科学家的聚集地?

近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院首任院长于洪涛到岗就职。历时22个月,施一公终于找到了他心仪的生命科学院院长。至此,西湖大学三大学院院长全部到齐,而且都是世界顶尖科学家。加上此前回国任副校长的许田,他们四人都是放弃了美国知名大学终身教授职位回国。

高手如林,西湖大学为何成为顶尖科学家的聚集地?

  • 副校长许田,生长调控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曾是耶鲁大学终身C.N.H. Long讲席教授、霍华德·休斯研究员以及罗斯伯格儿童疾病研究所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等
高手如林,西湖大学为何成为顶尖科学家的聚集地?

  • 理学院执行院长邓力,有机催化领域的创始者和引领者之一,有机化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国际奖项之一的“亚瑟·科普学者奖”获得者。曾是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化学系主任。
高手如林,西湖大学为何成为顶尖科学家的聚集地?

  • 工学院院长杨阳,国际光伏研究领域著名科学,曾获IEEE半导体研究协会发明奖、美国科学基金会年轻成就奖、英国皇家化学会可再生能源奖,入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士、美国电磁学学院会士等,汤森路透评选的19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曾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终身讲席教授。
高手如林,西湖大学为何成为顶尖科学家的聚集地?

  • 生命科学院院长于洪涛,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细胞周期及基因组稳定性领域的研究,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华裔生物学家学会董事会成员,Serena S. Simmons癌症免疫药理学杰出主席。曾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药学系终身讲席教授及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院研究员。
高手如林,西湖大学为何成为顶尖科学家的聚集地?

高手如林,西湖大学为何成为顶尖科学家的聚集地?

除了这些顶级科学家,西湖大学还迎来了不少科研新星,2019年全职到岗的PI达到44人。这样一批在国外拥有极高学术地位的顶尖科学家,为什么愿意放弃在美国的学术地位、优厚待遇回到中国?他们为什么没有选择清华北大或者其他985,而是选择了一个非985、非211、非双一流的西湖大学呢?

高手如林,西湖大学为何成为顶尖科学家的聚集地?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心中仍然跳动着一颗中国心。

比如许田,很早就开始担任复旦大学的兼职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与国内学术界联系紧密。于洪涛,虽然成年后从未在中国工作过,但他会定期回国进行学术交流,也一直关注着国内学界的发展,当年施一公回国时,他也萌生过回国的念头,只不过那个时候感觉还不成熟。

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这些顶尖学者认可西湖大学的学术环境、学术理念,以及西湖大学剑指一流的办学理想。对这些学者来说,钱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如何工作得更愉快,如何实现更大的学术理想才是他们的追求。正如于洪涛此前所说,“如果有天能在国内做和国外一样的事,我一定会回来”。而西湖大学,就是这样的地方。

高手如林,西湖大学为何成为顶尖科学家的聚集地?

西湖大学,是国内私立大学的一个重要探索,它定位于小而精的办学思路,对标的是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在大多数学者看来,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新”,新意味着没有羁绊,没有束缚,这就给了所有人一个巨大的遐想空间。虽然没有人能保证,西湖大学将来会怎么样,但至少此时此刻,西湖大学的未来是值得这些顶尖科学家下注的。

此外,对这些学者来说,西湖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做科研的地方,也是一个做教学的地方。导师制的教学方式使这些学者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中找到一个很舒服的平衡,可以传道解惑,又不至于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所累。在人才培养中的高度自由,也让学者们拥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更容易激荡他们的创新思想。

高手如林,西湖大学为何成为顶尖科学家的聚集地?

在西湖大学广招海外人才时,国内其他大学和国人们恐怕也在思考。

高手如林,西湖大学为何成为顶尖科学家的聚集地?

其一,这些顶尖科学家回国,让国人们看到,在欧美等国家,还有数不清的华裔杰出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8、90年代出国深造,然后留在国外发展,很多人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国人可能连名字都没听过。这些人,是埋藏在国外的宝藏,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现在我们没必要再讨论当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离开祖国了,而是要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人回到祖国,把智慧贡献在民族复兴的大业中。

其二,国内高校、企业要召唤人才回国,必须要给人才们准备一个合适的环境,哪怕是一个不那么大小环境。首先要给足够的待遇,尤其是科研条件,总不能让科学家们放弃国外的项目,回来以后却无米下锅,还需要低三下四出去化缘吧。其次是需要给予学者足够的自由,比如经费包干,比如5年免考核。

高手如林,西湖大学为何成为顶尖科学家的聚集地?

​而如果想要更多的人才回国,想要人才最终留在中国,国内学术圈的环境必须有大的变化,尤其是学术裙带关系对学术圈的不良影响。如果顶尖科学家在国外能享受所有人尊重,而回国后却处处受刁难,谁会愿意回来?以目前国内的科研环境,恐怕离此目标还有一段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