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溝裡會翻船,熟悉的事情莫大意,機關幹部始終謹記熟事生辦

《資治通鑑·唐紀》記載,唐太宗從小醋愛弓箭,後來陸續收藏了十幾張弓。他自以為這些都是弓中極品。

小水溝裡會翻船,熟悉的事情莫大意,機關幹部始終謹記熟事生辦

一次,唐太宗拿出來給弓匠觀賞。不料弓匠看了後說“都不是好料子”,並一一道出這些弓“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號雖勁,而發矢不直”。大意是:這些弓木心不是直的,那麼木頭的紋理就會歪歪斜斜,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會直。

唐太宗聽了感嘆地說:“我以弓箭定天下,尚還不能透徹地瞭解它,何況天下的事,能全部知道嗎?”

這則故事,正應了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一個著名論斷:熟知非真知。

01.越是熟悉的事情越容易出意外

在機關工作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類錯把熟知當真知的現象。有的人認為自己是老基層”,對變化了的新情況新問題不去潛心研究,結果身在基層卻不瞭解基層;有的人對國家一些政策、法規雖然熟知,但運用起來有偏差,執行不到位;有的人對工作職責倒背如流,一字不差,但在履職上有偏向,落實不到位等等。諸如此類,雖然熟悉但並非真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結果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眾所周知,機關工作有其規律性,不少工作是常識性的、程序性的,年復一年,週而復始。但是,許多事實證明,越是對自己熟悉的事情,越容易產生麻痺心理。不少事情出紕漏,恰恰是因為對它太熟悉而掉以輕心所致。

小水溝裡會翻船,熟悉的事情莫大意,機關幹部始終謹記熟事生辦

曾經有位首長到某學院舉行授旗儀式,這是學院建設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學院領導高度重視,千叮嚀萬囑咐:“音響設備一定要萬無一失,因為授旗儀式要放國歌和軍歌,千萬不能儀式正式開始了,歌曲放不出來!”

負責音響的機關工作人員蠻有把握地拍胸脯:“放心吧,絕對沒問題!”

正式儀式開始前,搞了幾次預演,每次都非常順利。

然而,卻在關鍵時刻“掉了鏈子”,當儀式主持人以洪亮的聲音宣佈“授旗儀式現在開始”後,音響卻突然全啞了,首長擎著旗等待激昂的旋律,近萬名學員和教職員工整齊列隊等待著旋律……

幾分鐘的冷場像半天那麼漫長,令莊重嚴肅的儀式大失光彩。

俗話講,“河裡淹死會水的”、“小水溝裡翻大船”,就是警示我們,

對熟悉的事情千萬不要大意,大意就要出問題。所謂“熟事生辦”,就是把熟悉的事情當作不熟悉的事情來辦,把習以為常的小事當作大事謹慎小心地來辦。

在機關,無論組織會議還是陪領導下去調研,老同志一般都有這樣的幾條秘訣:領導不講我先講,試試話筒響不響;領導不行我先行,探探道路平不平;領導不嘗我先嚐,品品飯菜香不香。千萬不要小瞧這些看似極為平常的事情,以為老同志是小題大作,其實是經驗教訓之談。現實中,很多人都是眼高手低,特別是對一些成了慣例的熟事,往往樂觀估計,意識不到細微的新變化、新情況。等到翻了跟頭之後,才真體會到“看人挑擔不費力,事非經過不知難”。

最近,自己看到周恩來總理親自培養總部機關好作風的資料,很受教育和啟發。

周總理特別強調總部機關辦事要快速、準確、嚴格、細緻,要求發出的任何文電,絕不準有任何錯漏。“起草文件也好,抄寫電報也好,內容要清楚、嚴密,文字、標點也要準確。”絕不準有含義不準確的用語,如“大概”、“差不多”、“也許”、“可能”等。有時標地圖,出現河流的“南岸”、“北岸”字樣,他也批評說,河流走向彎彎曲曲,很難用南北東西表達清楚,應按流向用“左岸”、“右岸”表示。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調工程兵部隊入朝作戰,部隊要在瀋陽地區休息一下。工程兵司令部要先發一個電報給東北軍區,說明什麼時間、有多少部隊在那裡休息吃飯。電報送給周總理處後,周總理讓當時的工程兵副司令李迎希同志過去一趟。

小水溝裡會翻船,熟悉的事情莫大意,機關幹部始終謹記熟事生辦

李副司令心裡忐忑不安地來了,周總理拿起工程兵送上的電報稿嚴肅地問:“你這個李迎希,我問你,什麼是‘幹戰人員’?”

李副司令回答說,是幹部和戰士的縮寫。

周總理批評說:“為什麼要搞得這樣晦澀暱?你寫幹部、士不就清楚了嗎?”

總理說完,還指出了電報中用錯的標點符號。爾後,又讓把電報拿回去修改。最後,他神色嚴肅地說:“我這個總理,一天有那麼多的事要處理,沒有時間這樣給你們修改文稿,你們要想一個辦法,不要讓我周恩來給你們當秘書。”

周總理說的這個問題,機關幹部應該銘記不忘,認真改正。

02.熟悉的事情在一定的條件下會變得不熟悉

熟事和生事也是相對而言的。有時在你的熟悉領域,有一些司空見慣的事情,粗一看你很熟悉,但真正接觸實際了,你又很陌生。

民主促進會創始人、佛教領袖趙樸初,遇到過兩件事情,就足以說明這方面的問題。

1987年,趙樸初攜夫人去杭州,主持召開全國宗教會議。趙老喜歡崑劇,有人建議為他演出一場摺子戲,省文化廳領導很支持,決定在武林路小劇場演出《思凡》《下山》《界牌關》《贈劍》等。原定是專為趙樸初夫婦演出的,不料統戰部的工作人員不明情況,竟用麵包車把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道士、僧尼都送來了。

見此情景,趙樸初馬上把負責的沈祖安叫到一邊說:“現在各方面的宗教人士都在,你們怎麼能演和尚尼姑思凡成親的戲呢?”並且嚴肅地指出:不演是中策,照演是下策,換戲是上策。馬上就開演了,怎麼辦?”在當時的情況下,只好臨場換戲。若不是劇團反應快,差點鬧出亂子。

還有一次,趙樸初生病,一位在地方劇團工作的領導前去看他,陪同的一位女演員說她在附近訂了一隻花籃,要領導先上樓她去取。等這位女演員氣喘吁吁地送來花籃時,領導一看傻了眼,一個花籃插滿了黃白色的菊花。

小水溝裡會翻船,熟悉的事情莫大意,機關幹部始終謹記熟事生辦

按習俗,這對老年病人是犯忌的。領導正想批評這位演員,趙樸初趕忙說:“什麼年代了,還有那麼多忌諱,西方人把玫瑰花送給情人,也可以送給去世的人,日本把烏龜當作長壽的象徵,中國人還貶稱為‘王八’,舊習俗要改革。這菊花很新鮮,謝謝了!”

那位演員直到出門時才意識到,可能是花店的主人聽到她在打聽到八寶山乘地鐵的途徑,誤以為她訂的花籃是做弔唁用的,才給插的都是菊花。

我覺得,趙樸初遇到的這兩件事,對業內人士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但對一般人來講,卻不一定了解其中的常識,特別是菊花只能做弔唁用,好多人就不一定知道。所以,防止犯“常識性”的錯誤,也是熟事生辦的一項內容。

古人講,“人境問禁,人鄉問俗,人門問違”。也就是進入別國(別地區)境內,應當瞭解法律禁止的事情。進入異鄉,應當詢問當地的風俗習慣;到別人家裡,應當瞭解他們家庭的避諱禁忌。只要稍微認真些,錯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入其俗、從其令,到哪個地方,就順從哪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有了這樣的虛心態度,就能把任何事情辦好。

03.對熟悉的事情始終保持一種警惕謹慎的心態

走出熟知熟悉的誤區,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始終堅持“熟事生辦”的原則,事事不可大意,這是防止和克服錯誤、失誤的關鍵。熟悉是基礎,真瞭解、真落實才是關鍵所在。

小水溝裡會翻船,熟悉的事情莫大意,機關幹部始終謹記熟事生辦

熟悉不一定真知,要潛心“鑽進去”。唐太宗從辨識弓箭的教訓中得到啟示,下了命令,要求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員都要深刻反省,真正瞭解民間疾苦,以察政事得失。今日之世界日新月異、變化萬千,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更需機關幹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身子沉下去、腦子鑽進去,到一線發現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善於進行“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理性思考,力求從本質上認識問題,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

熟悉不一定了解,要學會“跳出來”。人們往往只注重第一印象、外在標誌,又容易憑經驗辦事,陷入慣性思維,囿於個人認識的小天地,從而被表面現象和假相所迷惑。因此,要善於跳出固有思維的小圈子,打開大視野,用歷史的眼光審視眼前發生的事,用變換的新思路審視司空見慣的老問題,從中悟出事物的真諦。

熟悉不一定辦好,要堅持“勤歷練”。熟知不等於真知,真知還要能行。現在都在大力倡導“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在工作生活中始終做一個有心人,千萬不能想當然,要多想、多問、多幹,精益求精、盡善盡美,在實踐磨鍊中實現從存在到自在、再到自為的成長跨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