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咀湖到蜀西湖

作者 李云胜

应邀参加新浪安徽和合肥高新区工委办主办的“跨越70年解码高新速度”主题活动,用一天的时间走访了安科生物、美亚光电、本源量子、中科院创新院、创新产业园和蜀西湖。随行的新浪安徽美女编辑问我对高新区飞速发展的感想,我说给你们讲讲蜀西湖的故事吧。

从王咀湖到蜀西湖

蜀西湖顾名思议应该是位于大蜀山西边而得名,不过你要向当地老百姓问蜀西湖怎么走,可能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不知道。但是你说王咀湖怎么走,那些当地的原住民一定热情给你指路:“就是砂之船旁边的那个湖。”

我曾采访过一位叫汪必银的老人,他是南岗大队书记。

“那时候农业用水紧张,当时响应国家的号召,挖了王咀湖水库,用于灌溉用。”

那是1957年左右,当时王咀湖所在的地方,是一处洼地,从大蜀山北侧从及另外一侧汇集水,成了一条无名的小河。当时计划围起一个坝子,截住水流,形成一个小湖,供灌溉使用。

从王咀湖到蜀西湖

南岗大队、永和大队、复兴大队等先后有2000多居民参与修坝造湖,工程到1958年才完成。那时候没有机械,全部是手挖肩扛,住的近的中午回家吃饭,家比较远的干脆就带着锅,在湖边烧点柴,就地做饭。

汪老介绍说,那时候堤坝需要进行加固,在河堤上加上石头,距离王咀湖4公里的地方,有一处石头场,大家需要把石头一个个挑到现场去。那时候按照石头的重量记工分,按照工分的多少发放粮票。有的人刚从石头场出发,力气很大,挑了近200斤,结果越走越累,一边走一边扔小石头,减轻负担;也有聪明的村民,从石头场里出来挑100斤,快到目的地了,从路边捡人家扔掉的小石头,结果称重的时候,反而不比人家轻。

从王咀湖到蜀西湖

“当时小河滩上还有几户人家,全部姓王,修王咀湖的时候从河滩上搬走了,但是大家习惯还是叫王咀子水库或者王咀湖。”

据不完全统计,王咀湖修好后,仅南岗大队就有2000多亩田地解决了灌溉用水。

那时候还没通电,更没有电视机、广播,缺少了娱乐活动。王咀湖就成了周边最好的“娱乐场所”。村里的家庭主妇,把家里的衣服被子拿到湖边拆洗,在湖里淘米做饭;夏天的时候村里的男人们有了洗澡的好去处,就连村里的孩子,也有了捉鱼打水漂比赛的地方,其乐无穷。

勤劳的南岗大队村民,是在王咀湖边逐渐过上好日子的,在那里拥有了第一台电视机,第一个拖拉机、第一辆江淮汽车。

从王咀湖到蜀西湖

从2009年开始,王咀湖周边村民陆续搬迁。根据市政规划,王咀湖将打造近2200亩大湖风景区,有亭台楼阁,有水岸长廊,也有湿地景观。

同时,王咀湖板块将被打造成高新区中央商务区,包含商业、科研、办公、商务、旅游等多种功能,未来15分钟到达新桥国际机场,20分钟到达高铁南站,5条地铁通过,住宅、商业氛围、基础设施、生态都将成为区域亮点,有人说王咀湖是下一个天鹅湖。

变成城市居民本是好事,但那时候大家都很伤感。

汪必银回忆说:“人都说故土难舍,何况是自己曾经参与建设的成果呢!”

搬迁时,他带走了家里的大理石台面,原来是家里吃饭的地方,结果搬到新家,没有存放的地方,好像放在哪里都格格不入。但他还是舍不得扔掉,因为这是迁出时他带的唯一的念想,这块石头见证了一家人无数个欢乐的时光。

从王咀湖到蜀西湖

王咀湖改名蜀西湖始于2014年,合肥市规划局发出公告,正式启用第四批道路、第二批桥梁的命名,涉及水的名称都改得具有自然韵味。在此次更名中,很多水库的名称也被改成了“湖”、“湾”诗意名称。

而更名后的王咀湖,成为了高新区的核心区,原本只有600亩的水域,像一颗遗落于高新区的珍珠,在低调中鲜少发声。受益于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一山两湖”的规划思路让王咀湖成了合肥西城的中心。

根据市政规划,未来蜀西湖将打造近2200亩大湖风景区,有亭台楼阁,有水岸长廊,也有湿地景观。大蜀山西南角,是高新区空间发展的重要节点。蜀西湖北部规划为商业及居住区,南部规划为居住区,西部规划为功能聚合的城市综合体,湖东部规划为酒店、办公、住宅为一体的商务区。

从王咀湖到蜀西湖

中国古时文人雅客爱好泛舟湖上。在城市优越自然资源日益被抢占的今天,在超越现代都市喧嚣生活的宁静处,寻得一所临湖舒适美宅,临湖而居,幸甚至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