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不迷信之——谶纬,古代天人合一的玄学

一千个不迷信之——谶纬,古代天人合一的玄学

科学界有著名的斯金纳(1904-1990)鸽子迷信试验,是一个可重复试验的科学试验,试验定时自动给独立的饥饿的鸽子投喂一次食物,结果鸽子出现奇怪的举动,乃至开始跳舞,鸽子认为是自己的某些行为,导致了有这种打赏。实际上这种投食打赏与鸽子的行为无关。[1]

中国古代有谶纬学,谶纬是谶书和纬书的合称,是古代中国的儒家+神学,谶书是秦、汉时期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辞海》:“谶,预言,预兆,如符谶。”)纬书则记录了秦、汉时期大量民间神话,其中有神化帝王、多祥瑞灾异、河图洛书、占星望气等等题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的书《图录》中有谶语“亡秦者胡也”。司马迁的《史记》中也载有《秦谶》。

其“绝大部分内容荒诞不经﹐可以穿凿附会地作几种不同的解释﹐并可任意证实其中一种是“正确”的﹐为改朝易代制造根据。王莽﹑汉光武帝都利用图谶称帝。取得政权以后﹐发诏颁命﹑施政用人也引用谶纬。”[2]

纬书在汉光武帝刘秀之后被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儒家经书反被称为“外学”。谶纬的地位凌驾于原本的经书之上。

后来,汉章帝刘炟召集博士和儒生讨论五经同异(白虎观会议)﹐由班固糅合谶纬和今文经学写成《白虎通德论》,使经学进一步谶纬化。

郭沫若 称:

谶纬里包含着一部分天文、历法和地理的知识,还有很多古代的神话传说,但大部分充满着神学迷信的内容。[3]

现代权威的《汉语大词典》指谶纬是:

汉代流行的神学迷信。「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指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4]

现代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指谶纬:

谶和纬。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之学。[5]

指谶语是:

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5]

现代权威的《辞海》指谶纬是:

汉代流行的迷信。“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又名“符谶”、“符命”,有的有图有字,名“图谶”。“纬”对“经”而言,是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纬起源很早。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时已出现“亡秦者,胡也”等谶言。汉初京房易学、齐诗、公羊传中已有后世纬书的成分。谶纬大体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根据,把自然界某些偶然现象神秘化,看作社会安危的决定原因,为封建统治说教。西汉后期盛行。王莽和光武帝就分别利用图谶或“符命”作为“改制”和“中兴”的合法根据。东汉时达到极盛。东汉章帝召集博士儒生在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写成《白虎通义》,进一步把谶纬和今文经学混合在一起,使儒学神学化。东汉末期渐衰,但直至隋炀帝正式禁毁以前,仍断续流行。谶纬大部分失传。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保留有纬书的一些片断。除去其中迷信部分,在天文、历数、地理知识等方面,也包含着某些科学史的资料。参见“七纬”。[6]

一千个不迷信之——谶纬,古代天人合一的玄学

一千个不迷信之——谶纬,古代天人合一的玄学


  1. 混乱博物馆《快把弗洛伊德的书扔掉》,B站,2016年2月25日。 ↩
  2. 百度百科/谶纬之学。 ↩
  3.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一节。 ↩
  4. 《汉语大词典》/第15826页/谶纬。 ↩
  5. 《现代汉语词典》/第162页/谶纬、谶语。 ↩ ↩
  6. 《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1/谶纬/第265页。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