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智能化改造之殤:誰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紡織智能化改造之殤:誰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紡織智能化改造之殤:誰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智能化改造”一直是行業熱點,業內人士常常戲稱:“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對於資金雄厚、實力強大的大企業來說,智能化改造如虎添翼,而對一些中小企業來說,智能化改造卻如同一場豪賭,紡織廠要不要進行智能化改造?如何進行智能化改造?

智能化改造勢在必行,不改造是等死

近幾年來,我國紡織市場原材料、人工成本等持續上升,下游需求疲軟、產能階段性和結構性過剩、人口紅利消失、國際紡織產業大轉移等紡織行業新常態。紡織廠面臨“用工難”、“成本高”、“毛利低”、“設備老舊”各種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核心阻力。

不技改就是等死,是沒有出路的!”在《問政山東》現場,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汲斌昌做出了明確的表態。

上海中昊集團董事長高寶霖也看好智能製造對於紡織業轉型升級的推動。“投資智能製造主要是為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人用得越少越賺錢,這是現在紡織業無法迴避的事實。

《棉紡織技術》在上海紡機展采訪國內紡機龍頭經緯智能時,其常務副總經理高林鬱也指出:從長遠來看,智能化改造是必要的。

智能化改造效果毋庸置疑

智能化改造效果毋庸置疑,自動化、智能化紡紗設備的應用,有效幫助紡織企業解決了用工多、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不穩定等系列問題,成為目前棉紡織行業發展的新方向。

國內多家紡織企業陸續開始了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的建設,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如:

今年,經緯智能公司與武漢裕大華合作的10萬錠全流程夜間無人值守工廠示範線,紡紗質量達到烏斯特2013公報5%以內,萬錠用工從55人減少到15人。同時,上半年公司的棉紗成套新產品貢獻率超過80%

纺织智能化改造之殇:谁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江蘇陽光集團總投資1.58億元的智能紡織車間,提高30%的產量,節省50%的人工,並節約20%的能耗。

山東華興紡織集團董事長鬍廣敏介紹,華興集團通過低成本自動化成套解決方案、關鍵工序智能化裝備改造方案和無浪費的產線規劃製造執行解決方案,使紡紗廠萬錠用工實現15人左右,生產效率提升20%,紡紗生產全流程自動化率100%,能源利用率提高12%,製造週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25%,運營成本降低20%。

魏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投資3億元建設的12.5萬錠的智能化車間,產品的定位高端緊密紡紗線,萬錠用工只有10人。“像細紗車工,一個班只有6個人,一個人要看管2萬紗錠。”魏橋創業集團鄒魏三園副總經理卜曉霞介紹,該生產線的自動包裝系統,使用工減少90%以上,包裝成本節省20%以上

纺织智能化改造之殇:谁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另外,經緯智能的常務副總經理高林鬱在接受《棉紡織技術》採訪時,也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南陽南棉將新舊車間(新車間20萬錠)做了詳細數據對比:同樣還原到40精梳紗,

新車間的能耗和人工比舊車間節約45%——其中人工節約72%、能耗節約了15%。

▎我國紡織企業智能化改造還需補課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2017年面向行業內企業智能製造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從調查情況看,我國棉紡織行業的智能製造發展水平處於初級階段,數字化設備替換老舊設備、在線生產監控及其管控集成應用是核心和瓶頸環節。

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在紡織裝備互聯互通,紡織產業鏈各領域的數據採集、信息融合、智能執行,以及企業智能運營等方面還有一定差距。高勇表示,“我國紡織智能製造的成功案例,在我國3萬多家規上企業群體裡大多屬於示範項目,少數剛開始小規模推廣,大多數企業在工業2.0、2.5、3.0方面還需要補課,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

在《棉紡織技術》今年召開的“中國紡紗智能化技術論壇”的高峰對話

環節中,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家賓指出目前魯泰也在開始進行差異化調配和組合,但紡織流程銜接的智能化仍是一大難題

纺织智能化改造之殇:谁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智能化改造最大阻礙在資金

對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來說,智能化改造最大的阻礙是“資金”

。如上述魏橋集團、陽光集團等均是投資1億以上的資金,這讓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拋開大的智能化改造項目,一些中小企業對小的技改都“有心無力”。一方面企業自己難以負擔技改投資,另一方面,政府的扶持門檻也過高。如山東鄆城久久紡織的一位企業負責人說到:政府對技術改造的投資門檻設定過高,企業生產中小的技改項目無法得到相應扶持。

纺织智能化改造之殇:谁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因為信息不對稱,銀行支持技改融資的意願一直不強。對此,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汲斌昌坦言,銀行對企業的需求、產品的市場前景不瞭解,企業也不瞭解融資政策,於是產生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技改是找死”——投資上億,是否划算?

同時不少人認為:智能製造還屬於技術研發階段,甚至連基本概念都尚未達成共識,企業做部分技改無可厚非,貿然投入做徹底改造無異於豪賭。

一方面,不少企業家認為,機器換人並非智能製造,智能製造是指覆蓋採購、設計、製造、包裝、物流、財務、銷售、管理在內的全產業鏈再造,是以大數據的精確計算與判斷代替人腦決策,從而提升全社會的全要素生產率。基於大數據的智能製造雖然處於概念探索階段,投資卻以億元計算,這樣的顛覆性改造無異於“摸著石頭過河”,風險過大。

另一方面,即便是提高製造環節的智能程度,像機器換人這樣的投資對於紡織業究竟是否划算也未可知。與汽車、機械、電器等行業相比,紡織業的產值相對較低,大規模機器換人,可以降低勞動力成本,但機器投資、維護、升級等一系列的成本也不低。

在《棉紡織技術》今年召開的“中國紡紗智能化技術論壇”上,也有不少行業人士表示:智能化改造投資太大,而後續運營、維護等成本不低,在很長的週期內都無法收回成本。因此,有人戲謔:技改是找死

纺织智能化改造之殇:谁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不僅企業有迷茫,不少地方政府也對紡織智能化之路存有擔憂。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業長期以來是地方解決就業的民生產業。智能化一方面可以拉動地方投資,帶動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又意味著大量工人可能失去崗位。

▎企業如何逐步推動智能化改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曉明看來,智能製造的投資非常大,投資風險可能會減慢甚至阻礙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因此需要政府在共性技術研發上加大投入,降低企業技改的投資風險。

“政府層面,應鼓勵通過試點摸索,試錯。企業也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做智能製造之前,首先做好精益生產和數字管理這樣的基本功,不妨從採購環節的數字化供應鏈、製造環節的可移動機器人等局部入手,先易後難,分步升級。”王曉明說。

在中國紡紗智能化技術論壇高峰對話

上,冠縣冠星集團總工程師肖際洲也提出與企業經營掛鉤的智能化改造要量力而行。

經緯智能的常務副總經理高林鬱也提出類似觀點,他為企業的智能化改造提出2點建議:第一,全國產專件能夠與進口相媲美,沒必要選進口專件;第二,從長遠的發展來看,設備換新是必要的,在能力範圍可以分步進行智能化改造,如做一些降低勞動強度的一些改造——短車集落改造等,以減少勞動強度。

纺织智能化改造之殇:谁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對於企業的智能化改造你怎麼看?是不是真的“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資料來源:棉紡織技術新傳媒 人民日報 齊魯網 中國工業報 大眾網 長江日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