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紡織“機器換人”現狀大起底!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紡織行業興起了用自動化、智能化設備代替人工勞動的“機器換人”熱潮。這股熱潮給行業帶來了什麼?遇到什麼問題?產業職工隊伍是否發生趨勢性變化?為了深入瞭解紡織行業“機器換人”現狀,近期深入江蘇、福建、河南、天津、上海、山東等紡織行業發展重點區域,選擇紡紗、化纖、織造、服裝等代表性企業開展專題調研,釐清了紡織行業“機器換人”的部分基本情況。

招工難、用工貴倒逼紡織業“機器換人”

傳統紡織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轉型升級刻不容緩。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成為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減員增效、緩解招工難的有效途徑,由此也拉開了紡織行業“機器換人”的大幕。

報告顯示,勞動力成本上升和行業長期結構性缺工成為倒逼紡織業“機器換人”的主要動因之一。

近年來,勞動報酬增長速度日益加快。企業每年都要上調1~2次職工工資,企業明顯感到用工壓力加大。紡織行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紡織技術工人和技能型人才。東部是傳統上的勞動力流入省份,本地勞動力供應存在缺口,而外出務工的中西部省份技術工人又出現迴流現象,導致紡織企業特別是東部紡織企業普遍面臨“用工荒”困境。同時由於紡織行業工作強度大,職工流動性也大,尤其是85後、90後的年輕職工大都不願意從事單調重複、勞動強度大的工種,一線工人得不到有效的補充,也使得許多紡織企業長期缺工,倒逼企業以“機器換人”。以蘇南部分紡織企業為例,企業每年都要面臨10%左右的缺工。

與此同時,紡織行業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對智能製造產生需求,“機器換人”成為大勢所趨。調查顯示,紡織品的質量是企業的競爭力,而我國當前紡織品質量的發展並不樂觀,質量的不穩定性不僅存在於不同企業之間和不同區域之間,還存在於企業內部的不同批次產品之間,直接影響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推動產品穩定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智能化機器人生產具有人工生產不可比擬的優勢。

報告指出,當前,“中國製造2025”、“工業4.0”的戰略部署,以及“國家紡織工業十三五規劃”和國家、地方相應出臺的支持設備升級換代的獎勵政策,共同構成了紡織行業實現“機器換人”智能製造的大背景。由於勞動力成本問題,加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影響,歐美等製造業強國已經將重心轉移至印度、越南、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國,無論是人力資本、設備還是技術,中國紡織品遭受到東南亞國家的挑戰;同時,儘管不少企業引進了國外先進設備,仍然無法改變行業相對技術落後的現狀。因此,“機器換人”勢在必行。

【關注】紡織“機器換人”現狀大起底!

“機器換人”為紡織行業節能增效

本次調研對紡織行業部分細分行業的“機器換人”成效進行了摸底。報告顯示:

1.棉紡行業。大規模進行清梳聯和簡易清梳聯、高效並粗、高效緊賽細紗長車、自動絡筒機等的技術改造,紗線質量指標以及萬錠平均用工、節能降耗達到新水平。尤其是細紗智能落紗機的應用,大幅減輕細紗工人勞動強度,用工可減少4成以上。以福建長樂市長源紡織公司為例,對原有的10個細紗車間進行了技術改造,引進全自動生產線,工人從504人減少至317人,月工資人均增加1000元。

2.化纖行業。通過柔性化技術、節能降耗等智能化技術改造,明顯提升產品差別化水平、質量性能和生產效率,大量減少用工數量。以福建百宏集團為例,推行“機器換人”後,自動落絲工序減少用工70%,自動包裝工序減少用工80%;自動包裝的設備更新成本3到4年就可收回。

3.功能性紡織品。企業大量引進高性能自動化經編機、針織橫機、大圓機以及配套後整理裝備,開發各類服裝、鞋材、家紡、產業用功能性針織面料產品,適應了國內外市場需求潮流。以福建晉江市華宇織造有限公司為例,一次性引進400臺全自動經編機,車工由原來的800多人減少至200多人;從人均管理1到2臺機器升級為人均管理5臺機器;月工資從人均4000元左右大幅提升,最好的技術工人月工資收入可達近萬元。

4.鞋服制造。注重設計理念提升和智能製造,服裝功能、藝術、時尚設計不斷加強,設計和縫製加工、整理水平有顯著進步。柒牌、七匹狼、九牧王、勁霸等優勢企業採用機器人替代人工鋪布,實施物流過程自動化等,大幅度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5.印染行業。從先進地區經驗看,印染類企業實施“機器換人”後,企業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5%以上,能耗下降17%以上,工業廢水排放量下降10%以上,水重複利用率達52.7%,節約人工成本近60%。

【關注】紡織“機器換人”現狀大起底!

中小企業“機器換人”困難重重

報告顯示,“機器換人”在替代人工提高生產率方面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對於廣大紡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而言,仍然有很多困難。

首先,“機器換人”的一次性投入高,企業資金緊張、融資困難,企業寧願維持現狀也不願意投入巨資。調研走訪的企業中有超過一半投資額在1000萬元以上,最高的甚至過億。加之近年來企業融資成本上漲、融資難等因素,讓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機器換人”望而卻步。同時部分老企業和小型企業的廠房和生產線的佈局,無法為“機器換人”的設備升級提供足夠的空間,而廠房的改造、擴建甚至新建又將進一步提高“機器換人”的成本。目前國家正在推動去槓桿降槓桿、減輕整體負債率,銀行可用貸款額度大幅減少,融資成本較高,並且只有額度沒有資金。企業為了維持正常經營,確保現金流,不願意投資到大型設備、高技術設備上。

其次,政府配套扶植政策有待進一步具體細化。

例如,調研瞭解到,河南省出臺了《河南省智能製造和工業互聯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將在煤炭、化工、食品等行業推進“機器換人”計劃,並計劃每年建設50個省級智能工廠。但是河南省政府沒有對紡織行業的具體幫扶政策,各市也沒有明確的扶持政策。政策、資金幫扶力度不夠,導致企業對“機器換人”意願不強。

再次,國內紡織機械製作水平仍無法滿足高品質紡織生產的需要,進口機械價格昂貴,延長了資金投入的回收週期,也增加了日常設備的維護成本。調研顯示,設備數字化、智能化的提升不像過去簡單粗放的技術改造,通過仿造或者委託試製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企業更多借助高校和自動化設備研究單位共同合作,從工藝流程到整體生產過程進行全面整合,研發的過程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第四,紡織企業職工文化、技術水平相對較低,技術人才嚴重缺乏。而自動化設備引進後對各類技術人才的需求將急劇增加,紡織企業需要進行培訓或引進高水平技術人員,這無疑也是一個較大負擔。

第五,中西部地區紡織職工工資水平較低,企業進行“機器換人”的主觀意願不強。例如,河南省安陽市執行1600元的月最低工資標準和小時最低工資15元的標準,本地基本不存在用工荒,即使偶爾用工緊張,適當提高工資後,一般也能找到足夠人手。

“機器換人”將改變行業用工結構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機器取代人工就已成為不可逆的大趨勢。現代製造業“機器換人”是直接把機器變成勞動力,是否已對傳統勞動力市場和企業用工產生了較大影響?

調研報告認為,短期內紡織行業勞動力密集的特徵不會改變。據調查,目前,“機器換人”還不是在某個產業整體或者某個企業的全部生產流程中實施,而是在某個產業或企業某些生產環節中大量應用。也就是說,機器人只在個別產業和環節上替代手工操作,短期內主要還是對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提高產生積極影響,不會改變紡織行業勞動力密集程度較高的特徵,也不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失業問題。

調研結果顯示,目前紡織行業職工隊伍相對穩定。紡織行業並沒有因為“機器換人”導致工人下崗,而是因為找不到工人而尋求“機器換人”。紡織行業的“機器換人”背後是紡織人才嚴重不足、企業極力爭搶工人的現實,目前紡織企業暫時不存在大批一線工人下崗的隱憂。因“機器換人”被精簡的職工,大多數在原企業轉崗留用,少部分流動到其他企業,職工隊伍相對穩定,下崗勞動力社會安置的壓力還比較小。

調研報告同時指出,“機器換人”將改變紡織行業的用工結構。對勞動力密集型的紡織企業而言,“機器換人”將使一線工人比重大幅下降,人員結構得到優化。低技能甚至是部分熟練工被機器人替代,而調試、維護和控制機器人的技術性崗位會相對增加。

“機器換人”將對勞動技能提出新要求。過去是“單一型勞動”,未來將是“數字型勞動”,人類勞動將越來越多地與電子化、智能化相結合。職工技術技能的提升是企業實施和推廣“機器換人”的強烈支撐,是應用人機交互技術來達到人工與機器協同生產的必然選擇,是企業降本增效的有力保障。

“機器換人”將催生新的就業崗位。“機器換人”雖然擠壓了中低技能水平工人的就業空間,但並不減少勞動者的崗位總量。“機器換人”在遏制或淘汰一些舊產能、傳統崗位的同時,也在催生新的就業創業空間和發展動能。

報告指出,年齡大、技術水平低的人員就業難度將增加。採用先進的機器設備、生產效率提高後,綜合能力較低人員使用比例將有不同降低,一般在50%-90%之間,同等情況下,年輕、學歷高、有一技之長的人員聘用率較高,年齡偏大、技術水平低的人員聘用率降低。

【關注】紡織“機器換人”現狀大起底!

“機器換人”還需政府雪中送炭

報告建議,政府應積極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幫助企業解決“機器換人”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一是強化紡織行業“機器換人”技術力量。鼓勵、支持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跨國公司與紡織企業共建研發中心,加強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建設,拓寬企業提升自動化改造技術實力的各種渠道,聯合各種優勢資源,共同合作開發企業“機器換人”所需各項技術。加大“機器換人”產學研合作的投入力度,設立“機器換人”產學研合作專項,在經費支持和人才引進方面給予優先考慮,促進產學研的快速實施。通過優選重點行業的代表企業,幫助企業建設“機器換人”示範線,以點帶面,引領紡織行業“機器換人”的全面實施。

二是緩解紡織企業“機器換人”資金壓力。加大對紡織企業“機器換人”財政補助力度,把“機器換人”專項補貼由“事後補貼”變為“事前補貼”。設立專項獎勵基金,對行業的首條“機器換人”示範線給予特殊獎勵。加快信貸制度改革,增強對“機器換人”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減輕企業融資負擔,降低信貸成本,增強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力度。優化稅費制度,減輕“機器換人”企業的稅費負擔。

三是做好紡織行業“機器換人”的引導和服務工作。做好“機器換人”的規劃和引導工作,制定紡織行業“機器換人”的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引導企業使用國產自動化裝備,振興本土的智能裝備製造業。積極推進紡織行業“機器換人”各項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工作,具體包括“機器換人”項目審批制度、項目推進制度、監督制度、評審制度、獎懲制度等,以規範的管理流程和制約機制,為“機器換人”提供製度保障。組織建立“機器換人”綜合服務平臺,為參與“機器換人”的各個單位和集體提供技術中介以及組織協調等各項服務工作。

【關注】紡織“機器換人”現狀大起底!

工會組織主動作為抓好三件事

報告提出,工會組織應該在“機器換人”的過程中發揮自身優勢,主動作為。

一是推動政府培養“機器換人”所需各類人才,提升職工技能水平。充分抓住人才向新興國家流動的有利時機,積極引進發達國家的高端裝備技術專業人才。推動政府通過宏觀指導、統籌協調和財政支持等方式,使企業與高職院校聯合,實施“機器換人”訂單式人才培養計劃。就產業工人隊伍素質提升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公共服務平臺,完善職業技能鑑定體系,為造就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產業工人隊伍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二是積極引導督促企業樹立重視產業工人發展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探索建立產業工人開發、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的長效機制,切實發揮企業在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中的關鍵作用和主體地位。同時,通過技術交流、技能競賽、崗位練兵等形式,促進產業工人崗位成才;通過勞模創新工作室、“師帶徒”、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職工教育培訓示範基地等平臺,為產業工人的技能提升和個人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三是全方位保障職工合法權益。企業工會要積極參與企業管理,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等民主管理形式,及時充分了解企業發展方向,提前掌握崗位調整信息,做好組織動員、心理疏導、轉崗培訓等工作,幫助職工快速適應新的工作崗位。“機器換人”將改變職工的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勞動方式,工會組織開展集體協商時,在工資、加班費、休息休假、職業健康等方面可以為職工爭取更大的利益。同時,地方工會要做細做實再就業幫扶行動,把下崗失業人員納入就業創業服務和相關就業創業政策扶持範圍,摸清就業需求,加強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