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智能化改造之殇:谁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纺织智能化改造之殇:谁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纺织智能化改造之殇:谁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智能化改造”一直是行业热点,业内人士常常戏称:“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对于资金雄厚、实力强大的大企业来说,智能化改造如虎添翼,而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智能化改造却如同一场豪赌,纺织厂要不要进行智能化改造?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

智能化改造势在必行,不改造是等死

近几年来,我国纺织市场原材料、人工成本等持续上升,下游需求疲软、产能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人口红利消失、国际纺织产业大转移等纺织行业新常态。纺织厂面临“用工难”、“成本高”、“毛利低”、“设备老旧”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阻力。

不技改就是等死,是没有出路的!”在《问政山东》现场,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汲斌昌做出了明确的表态。

上海中昊集团董事长高宝霖也看好智能制造对于纺织业转型升级的推动。“投资智能制造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人用得越少越赚钱,这是现在纺织业无法回避的事实。

《棉纺织技术》在上海纺机展采访国内纺机龙头经纬智能时,其常务副总经理高林郁也指出:从长远来看,智能化改造是必要的。

智能化改造效果毋庸置疑

智能化改造效果毋庸置疑,自动化、智能化纺纱设备的应用,有效帮助纺织企业解决了用工多、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系列问题,成为目前棉纺织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国内多家纺织企业陆续开始了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如:

今年,经纬智能公司与武汉裕大华合作的10万锭全流程夜间无人值守工厂示范线,纺纱质量达到乌斯特2013公报5%以内,万锭用工从55人减少到15人。同时,上半年公司的棉纱成套新产品贡献率超过80%

纺织智能化改造之殇:谁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江苏阳光集团总投资1.58亿元的智能纺织车间,提高30%的产量,节省50%的人工,并节约20%的能耗。

山东华兴纺织集团董事长胡广敏介绍,华兴集团通过低成本自动化成套解决方案、关键工序智能化装备改造方案和无浪费的产线规划制造执行解决方案,使纺纱厂万锭用工实现15人左右,生产效率提升20%,纺纱生产全流程自动化率100%,能源利用率提高12%,制造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25%,运营成本降低20%。

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的12.5万锭的智能化车间,产品的定位高端紧密纺纱线,万锭用工只有10人。“像细纱车工,一个班只有6个人,一个人要看管2万纱锭。”魏桥创业集团邹魏三园副总经理卜晓霞介绍,该生产线的自动包装系统,使用工减少90%以上,包装成本节省20%以上

纺织智能化改造之殇:谁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另外,经纬智能的常务副总经理高林郁在接受《棉纺织技术》采访时,也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南阳南棉将新旧车间(新车间20万锭)做了详细数据对比:同样还原到40精梳纱,

新车间的能耗和人工比旧车间节约45%——其中人工节约72%、能耗节约了15%。

▎我国纺织企业智能化改造还需补课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2017年面向行业内企业智能制造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我国棉纺织行业的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设备替换老旧设备、在线生产监控及其管控集成应用是核心和瓶颈环节。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纺织装备互联互通,纺织产业链各领域的数据采集、信息融合、智能执行,以及企业智能运营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高勇表示,“我国纺织智能制造的成功案例,在我国3万多家规上企业群体里大多属于示范项目,少数刚开始小规模推广,大多数企业在工业2.0、2.5、3.0方面还需要补课,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在《棉纺织技术》今年召开的“中国纺纱智能化技术论坛”的高峰对话

环节中,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家宾指出目前鲁泰也在开始进行差异化调配和组合,但纺织流程衔接的智能化仍是一大难题

纺织智能化改造之殇:谁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智能化改造最大阻碍在资金

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智能化改造最大的阻碍是“资金”

。如上述魏桥集团、阳光集团等均是投资1亿以上的资金,这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抛开大的智能化改造项目,一些中小企业对小的技改都“有心无力”。一方面企业自己难以负担技改投资,另一方面,政府的扶持门槛也过高。如山东郓城久久纺织的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到:政府对技术改造的投资门槛设定过高,企业生产中小的技改项目无法得到相应扶持。

纺织智能化改造之殇:谁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因为信息不对称,银行支持技改融资的意愿一直不强。对此,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汲斌昌坦言,银行对企业的需求、产品的市场前景不了解,企业也不了解融资政策,于是产生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技改是找死”——投资上亿,是否划算?

同时不少人认为:智能制造还属于技术研发阶段,甚至连基本概念都尚未达成共识,企业做部分技改无可厚非,贸然投入做彻底改造无异于豪赌。

一方面,不少企业家认为,机器换人并非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指覆盖采购、设计、制造、包装、物流、财务、销售、管理在内的全产业链再造,是以大数据的精确计算与判断代替人脑决策,从而提升全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制造虽然处于概念探索阶段,投资却以亿元计算,这样的颠覆性改造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风险过大。

另一方面,即便是提高制造环节的智能程度,像机器换人这样的投资对于纺织业究竟是否划算也未可知。与汽车、机械、电器等行业相比,纺织业的产值相对较低,大规模机器换人,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但机器投资、维护、升级等一系列的成本也不低。

在《棉纺织技术》今年召开的“中国纺纱智能化技术论坛”上,也有不少行业人士表示:智能化改造投资太大,而后续运营、维护等成本不低,在很长的周期内都无法收回成本。因此,有人戏谑:技改是找死

纺织智能化改造之殇:谁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不仅企业有迷茫,不少地方政府也对纺织智能化之路存有担忧。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长期以来是地方解决就业的民生产业。智能化一方面可以拉动地方投资,带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又意味着大量工人可能失去岗位。

▎企业如何逐步推动智能化改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晓明看来,智能制造的投资非常大,投资风险可能会减慢甚至阻碍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因此需要政府在共性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降低企业技改的投资风险。

“政府层面,应鼓励通过试点摸索,试错。企业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做智能制造之前,首先做好精益生产和数字管理这样的基本功,不妨从采购环节的数字化供应链、制造环节的可移动机器人等局部入手,先易后难,分步升级。”王晓明说。

在中国纺纱智能化技术论坛高峰对话

上,冠县冠星集团总工程师肖际洲也提出与企业经营挂钩的智能化改造要量力而行。

经纬智能的常务副总经理高林郁也提出类似观点,他为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提出2点建议:第一,全国产专件能够与进口相媲美,没必要选进口专件;第二,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设备换新是必要的,在能力范围可以分步进行智能化改造,如做一些降低劳动强度的一些改造——短车集落改造等,以减少劳动强度。

纺织智能化改造之殇:谁言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对于企业的智能化改造你怎么看?是不是真的“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资料来源:棉纺织技术新传媒 人民日报 齐鲁网 中国工业报 大众网 长江日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