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問禮碑”彰顯師生情


古老的“問禮碑”彰顯師生情


在渦陽縣丹城鎮相老家村,有一座古碑,經相關專家學者辨認認為,這是一座刻畫了“孔子問禮於老子”情景的古碑,古碑於2009年5月份發掘于丹城鎮相氏祠堂。石碑上的場景,正符合古代文獻所記載的“孔子問禮於老子”。

問禮碑出土於相氏祠堂

渦陽縣丹城鎮因老子煉丹而得名,在該地曾先後出土數件有關老子的文物。據《相氏宗譜》的撰寫者相學純介紹,此碑在他們修建相氏祠堂時從地下發掘出土。此次發現的“孔子問禮”碑年代久遠,蒼老斑駁,右上角殘缺。碑高1.5米,寬0.5米,厚0.2米(土下部分沒有開挖)。

雖然年代久遠但碑面圖像依然清晰。正面圖像為三層。上部圖像為三人站立;中部圖像為兩位主人,左為側面,跪坐,雙手向前高舉,作拜見狀,右為正面,坐相;下部為一盛器,顯示了拜見的禮物:雁一雙,鯉魚一雙,乾肉一束等等。碑的背面上部為龍的圖像,下部是一隻虎的圖像。碑右上角殘缺。

渦陽縣老子道文化辦公室專家委員王振川認為,碑的背面為龍,孔子曾經讚歎老子“猶龍”。碑的正面,上面三人是孔子的學生。此場景,正符合古代文獻所記載的“孔子問禮於老子”。

石碑浮雕圖案為“太陽烏”

這座石碑於2009年5月2日上午十點鐘,被一群老子文化研究愛好者發現,它就在當年孔子見老子故事的原發地——古相縣的大地上聳立著。古碑的斑駁,顯示出歲月的滄桑,傳遞著歷史的信息。

此碑的側面也有圖像浮雕,可清晰辨認的有“太陽烏”。圓形的浮雕中有一隻鳥,王振川釋讀它為“太陽烏”。依據有以下幾條:《山海經·大荒樂經》:“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劉淵林注引《春秋元命包》曰:“陽成於三,故日中有三足烏。烏者,陽精。”等。這種日載鳥的太陽烏也見於中國良渚玉器。

據此,有人不無驕傲地宣稱:我國最早發現太陽中有黑子,比西方科學家早了幾千年。太陽又稱“金烏”。《搜神記》中也有“太陽烏”的傳說。

古碑的興建並非偶然

王振川說,漢代在這個地方興建這樣一個古碑,不是偶然的。漢代的前期,老子思想有著重要地位。漢初70年,老子思想占主導地位,漢武帝以後,雖然“儒學獨尊”,但老子思想依然是深入民心的,上層社會也依然尊崇老子。為了表現孔子與老子的關係,漢畫像石中孔子問禮於老子的碑記這不是唯一的。山東與洛陽都出現過,大多表現的是孔子好學的意思。但在渦陽縣出現,卻有更深刻的涵義。

漢代歷史有記載,一是漢桓帝兩次派人到老子故里祭拜老子,二是漢代的陳相邊韶的《老子銘》。《老子銘》說:“老子,楚相縣人也。相縣虛荒,今屬苦,故城猶在,在賴鄉之東,渦水處其陽。”此地理特徵與今渦陽老子故里一致。老子在春秋時代,是楚國相縣人,而在漢代,500年前的相縣已經“虛荒”了,現在的古相縣已經屬於苦縣了。

“那時還有依稀的古城,古相縣在賴鄉老子廟的東面,渦水在古相縣的南面。此碑證實了古相縣的歷史地理座標,也表明了賴鄉老子故里的地理位置,這也是考古發現證實歷史資料的通常做法。”王振川還說,司馬遷《史記·老子傳》也明確地記載了老子是楚國苦縣人。楚國苦縣即今渦陽。

相氏與老子之間的淵源

此碑在“相老家”的出現,雖出意料之外,恰恰又在情理之中。老子是“相縣”人,古史記載確鑿,這裡的相姓人家如此之多,相氏祖塋又在這裡,必有歷史淵源。王振川介紹,司馬遷《史記》中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東漢邊韶《老子銘》中提到:“老子,楚相縣人也……相縣虛荒,今屬苦,故城猶在,在賴鄉之東,渦水處其陽。”;酈道元《水經注》中也有說:“老子楚相人也,相縣虛荒,今屬苦,故城猶存,瀨鄉之東,渦水處其陽。”

這些早期歷史文獻,一致地記載了老子是春秋時代的相縣人。這相縣在“沛”屬“楚”。漢代又“屬苦”。“苦”、“相”本屬於同一地域,漢代的“苦縣”又歸屬過陳國。今渦陽縣渦河北的相老家,正是春秋時代的相縣故址。老子正是相縣人,孔子問道的歷史故事的原發地正在這裡。

王振川表示,在這裡出現“孔子問禮於老子”這樣一個重大歷史題材的古碑,是順理成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