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羽不死,張飛不死,劉備不死,蜀漢能統一嗎?

平平淡淡才是王道1564


從長遠來看,我認為蜀漢是不能完成統一的。原因如下:\r

戰爭中,尤其是對於統一全國這種大型的戰爭中。輸與贏,不光是看自己的力量,還有看對方的力量。\r

從歷史上看,統一戰爭,必是一方強而另一方較弱。一方政治、經濟、軍事無明顯短板,而另一方則政治、經濟、軍事上明顯落後、或出現嚴重失誤。\r

秦滅六國是這樣的,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政治、經濟、軍事制度領先六國,國力發展、人才來奔,反觀六國不是這國決策失誤、就是那國中了人家計策。\r

放眼當時,是沒有哪個國家綜合國力能與秦國一較長短的。所以,秦能統一。\r

楚漢之爭,雖然起初劉邦集團較為弱小,但項羽這邊不斷出現失誤。軍事上雖然項羽較強,政治上則明顯不是劉邦對手,導致雙方力量此消彼長,最終劉邦取得勝利。\r

曹操能統一北方,也在於當時曹操的對手普遍“弱雞”。雖袁紹等看似實力強於曹操,但中看不中用,政治軍事智慧皆不如曹操,而自己則一再失誤。\r

能不能打敗對手,不僅要看自己,還要看對手。雙方勢均力敵,大概率事件是相持。如春秋戰國各國共存了幾百年,南北朝時也是南北對抗數百年。\r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題主說如果劉關張等如果不死,意思應該是別死得那麼早。但依他們當時的年齡還能再活多少年呢?劉備去世時虛歲六十三,關羽、張飛也總有五十多。就算他們都再活個二、三十年,他們可能足以自守,保證不被滅掉。但是要想統一,還得看曹、孫這邊(尤其是曹這邊)是否給他們機會。\r

從後來歷史事實來看,曹操之後曹丕、曹睿父子都還算是稱職的最高領導人,加之曹方地域廣闊、人才濟濟,經濟、軍事實力雄厚,劉關張這一代肯定是沒有機會的。\r

時間拖得越久對蜀漢越是不利的,因蜀漢地處偏僻,經濟、文化都不發達,人才方面也肯定不如中原。所以,長期來看,劉關張這一代人之後,蜀漢是更沒有機會的。\r

別看劉邦當年從蜀地跑出來打敗了項羽,那是因為時間較短,劉邦的人馬都是各地聚集的精英,加之項羽不斷失誤,劉邦才有了機會。如果楚漢之爭也拖個幾十年的話,肯定也會是中原地區統一蜀地,而不是相反。





輔你做更好的家長


關於蜀漢要統一天下,在隆中諸葛亮已經給劉備規劃好了戰略步驟:“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今天我們就從劉備如何改變戰略方針,從一個顛沛流離的人生,到三分天下的帝王之路。

連孫抗曹

赤壁之戰東吳迫於壓力加上諸葛亮傑出的外交能力,促成了孫劉聯盟。赤壁之戰在周瑜等人的指揮下大敗曹操,劉備聽取諸葛亮的建議佔據武陵地區,實現了隆中對第一步目標。

佔據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在龐統和法正等人的謀劃取得益州。漢中之戰劉備戰勝曹操佔據漢中,劉備也達到三國鼎立的巔峰,同時也完成隆中對第二步。

據荊、益兩州,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多在按照當初諸葛亮設計的劇本進行中。傲視群雄的關羽發動了襄樊戰爭,註定成為泡影。

1、關鍵的是需待“天下有變”——此乃前提條件;——關羽的出兵姑且可以算的上符合這條條件。

2、是佔據荊州,做好進軍宛洛之準備;——這條從曹操南下閃擊荊州開始就註定成為泡影,在經過赤壁之戰、南郡之戰、湘水議和等諸多事件時候,到了219年關羽鎮守的所謂的“荊州”早就名存實亡了,關羽手上只剩下半個南郡和武陵、零陵郡了,而且武陵和零陵郡基本屬於鳥不拉屎的地方,關羽唯手上一有價值地方就是拿半個南郡。

3、佔據益州——這條劉備集團完全做到了,經過近2兩年的拉鋸戰,益州軍團根本無法配合關羽的荊州軍實現兩路出兵。

4、外結好孫權——這條關羽做的並不是很好,而且基本也不現實,關羽盤踞的江陵和油江口是長江中上游的重地,他的存在對東吳是一個嚴重的威脅這個威脅絲毫不比曹操的威脅小,關羽想要北伐除非在孫權也在大舉圍攻淮南的時候才可以,這種機會很難等。關羽在湘水之盟後失去了長沙等三郡讓大本營江陵地區的的喪失了一個屏障,不然就算是後來呂蒙真的奇襲荊州,關羽的大後方也不會迅速淪陷。

總結:赤壁之戰孫劉聯盟擊敗曹操,襄樊之戰孫曹聯盟擊敗關羽。三國之戰只要內部不出現問題,誰也奈何不了誰。就算劉關張在也不可能實現一統天下。



熙鴻歷史


我的答案是,不能。雖然蜀漢在魏蜀吳三國中佔有一定的位置,但劉,關,張的生死不能決定統一天下的走勢。

蜀漢如果要統一天下,必定要北伐東征。以蜀漢的實力打垮任何一國都是困難的。諸葛亮六出岐山,均無功而返就是例證。

假設關羽不死,張飛不死,劉備不死,只能延緩蜀漢的滅亡。要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缺一不可。蜀漢不佔有天時之利,東漢末年之所以天下大亂,是因東漢政權的所作所為已不能獲得人們的信任,變改是大趨勢。劉備提出的“光復漢室”的號召,,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口號,並不會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支持,劉備並不具備天時優勢。

蜀漢地理位置易守難功,可謂佔有地利之優勢,但是這樣的地理位置防守是優勢,對外攻擊無疑也給自身加設了障礙,對外擴張並無優勢,地利也會大打折扣。

劉.關.張三人之和沒的說,舉國之和才是關健。

關羽,張飛,劉備存在與否,都不是蜀漢統一天下的條件,所以蜀漢不能統一天下。





用戶李森


還是很難。

國戰要從很多個必要條件出發考慮。一是國力,蜀國在三國中屬於連年征戰,基本屬於國力壓榨到極限的。吳國有長江天險,且孫家三代基業長期耕耘,士族基本都是本地勢力,很少對外用兵,對內的民生髮展和與民休息是做得很好的。魏國長年征戰,但是魏國有足夠的民生支持。所以魏蜀吳三家來看,蜀國是最喜征戰又僅有荊州益州兩地,國力長期處於壓榨到極限的狀態。

二是士族和民心。老百姓不管皇帝是誰,只希望別生事。士族更多的還是認舊主,劉備拿下益州的時間短,在這兩方面都屬於外人,益州幫和荊州幫是有很明確的派系之分的。吳國基業最久最穩,基本沒有這種派系之分。魏國曹操治下管得嚴,也很難有這種明確的派系之分。

三是人才。劉關張和諸葛亮,拿下一個益州前後都用了好幾年,其中辛苦也在於兵將寡少。除非是有韓信再世,與之形成兩路牽制,但是蜀國除了一個諸葛亮沒有第二個能有此將才的人了。關羽孤傲,張飛莽撞,基本都缺少大局觀。

綜合來看,蜀國再拖三十年,也是很難一統天下的。


溫涼木


劉關張如果不死,蜀漢的情況會好一點。但想要統一全國,難度依舊很大。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認為蜀漢是與曹魏勢均力敵的,甚至是對抗曹魏的主力。可實際上,蜀漢的實力在魏蜀吳三方中是最弱的,比東吳都差的遠。

蜀漢最巔峰的時期,佔據了整個益州、漢中,三分之一個荊州,以及上庸三郡。而同時期的曹魏佔據北方九州土地,揚州荊州的部分地區。孫吳佔據揚州交州和部分荊州。如果從地圖上看,三方的地盤差不多。但漢朝的州郡是按照人口和開發程度劃分的,佔地不到兩個州的蜀漢,硬實力比曹魏差的太遠。

即便是蜀漢已經佔有的地盤,當時也有諸多問題。荊州部分在魏吳的包夾之下,缺乏縱深,難以施展。益州剛剛拿下,各方勢力混雜,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本土豪強,彼此都有矛盾,人心浮動。漢中剛剛經歷大戰,人口凋敝,百業待興。上庸三郡,亦有當地豪強盤踞,劉備只能勉強控制。

從上面幾點可以看出,蜀漢自身實力本就弱小,內部又有諸多問題,而對手實力太強。得益於益州的地形,蜀漢自保尚可,想要進取,實在太難。

劉關張三人對蜀漢政權來說,更多的是一面旗幟,能凝聚人心和鼓舞士氣。劉備是蜀漢的核心,關羽張飛不僅是一開始就跟著劉備打天下的兄弟,也是蜀漢陣營中少有的名將。關羽鎮守荊州,魏吳都不敢妄動。張飛“萬人敵”的名號,也是一仗一仗打出來的。這三個人在,蜀漢就可以繼續保持它的魅力,收攏人心,招攬人才,有所作為。

但爭天下畢竟還要以自身實力為基礎。一兩個人的作用,實在有限。除非劉備是劉秀那樣的“位面之子”,對手又頻頻送人頭,否則以蜀漢的實力想要一統天下,可能性微乎其微。



經典影視串聯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關羽被殺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因為,關羽是很講義氣的,他本來可以活下來,但是他不願意投降孫權。後來,孫權就把關羽殺掉了,然後就侵佔了荊州的大部分地盤,而劉備最後為了給關羽報仇,動用了蜀國的全部軍隊來攻打孫吳,最後卻被陸遜一把火燒得精光,然後逃到永安城就死掉了,讓諸葛亮來接手爛攤子。

  那麼,蜀國最後的結果大家也就知道了,在三國之中最先滅亡,諸葛亮即便那麼牛,但北伐也是沒有任何成績。所以,許多人都在感嘆,假如關羽沒有死,那麼劉備就不會打光那麼多精銳蜀國軍隊,荊州就算保不住,但至少關羽和張飛都能夠活下來,蜀國搞不好就一統天下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三刻認為,其實如果關羽最後成功逃生,蜀國還是會最先被滅掉。因為當時按照實力來劃分,所謂的三分天下,並非實力均等,而是說曹魏佔有天下三分之二,實力極為雄厚。東吳也很強大,又有長江天險,可謂是固若金湯,就是蜀國實力弱小,就是靠著西川一個州而已,人口不過100萬,軍隊也就10萬而已,而且南方經常叛亂,內部益州派和荊州派也是水火不容,所以這些因素歸集到一起,基本上就是註定要被幹掉的。

  再說軍事。實際上,關羽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軍功,只是由於跟著劉備時間比較長,被傳得有些神乎罷了。什麼過五關、斬六將,那些都是胡扯,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當時,之所以讓關羽守荊州,那是因為張飛的軍事才能比較好,攻打西川用得上,而關羽沒什麼本事,就守住荊州就行了。

  那麼,再退一步說,假如關羽到了成都,掌管了蜀國軍隊,就單說關羽那種目中無人的性格,讓本就備受壓制的益州本土派怎麼可能高興呢?還有就是,關羽畢竟丟掉了荊州,劉備怎麼可能不責罰關羽?難道還要讓關羽來當高級別的將軍嗎?不可能!而且也不可能服眾?可如果關羽最後位列在張飛趙雲甚至是馬超之後,那麼依靠關羽的性格,肯定是不配合、不服從,到最後不僅不能在軍事上有什麼貢獻,估計還是亂整一通,反而給蜀漢帶來很多麻煩。

  所以,三刻覺得,關羽這樣的將軍註定是孤獨的,也是註定要被弄死的。就算孫吳不弄死關羽,這樣的將軍到了蜀國之後,劉備要不然就找個藉口殺掉關羽,要不然就把關羽閒置起來,反正肯定是要顧全大局。當然了,在國家實力的較量中,關羽武力值再牛也沒用,畢竟蜀國軍隊的數量在哪裡擺著呢!

  因此,蜀國之最先滅亡是歷史必然,關羽只不過是一個插曲而已,他的死與不死,並不會影響蜀國的命運。


遠源流暢


關於蜀漢要統一天下,在隆中諸葛亮已經給劉備規劃好了戰略步驟:“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今天我們就從劉備如何改變戰略方針,從一個顛沛流離的人生,到三分天下的帝王之路。

連孫抗曹

赤壁之戰東吳迫於壓力加上諸葛亮傑出的外交能力,促成了孫劉聯盟。赤壁之戰在周瑜等人的指揮下大敗曹操,劉備聽取諸葛亮的建議佔據武陵地區,實現了隆中對第一步目標。

佔據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在龐統和法正等人的謀劃取得益州。漢中之戰劉備戰勝曹操佔據漢中,劉備也達到三國鼎立的巔峰,同時也完成隆中對第二步。

據荊、益兩州,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多在按照當初諸葛亮設計的劇本進行中。傲視群雄的關羽發動了襄樊戰爭,註定成為泡影。

1、關鍵的是需待“天下有變”——此乃前提條件;——關羽的出兵姑且可以算的上符合這條條件。

2、是佔據荊州,做好進軍宛洛之準備;——這條從曹操南下閃擊荊州開始就註定成為泡影,在經過赤壁之戰、南郡之戰、湘水議和等諸多事件時候,到了219年關羽鎮守的所謂的“荊州”早就名存實亡了,關羽手上只剩下半個南郡和武陵、零陵郡了,而且武陵和零陵郡基本屬於鳥不拉屎的地方,關羽唯手上一有價值地方就是拿半個南郡。

3、佔據益州——這條劉備集團完全做到了,經過近2兩年的拉鋸戰,益州軍團根本無法配合關羽的荊州軍實現兩路出兵。

4、外結好孫權——這條關羽做的並不是很好,而且基本也不現實,關羽盤踞的江陵和油江口是長江中上游的重地,他的存在對東吳是一個嚴重的威脅這個威脅絲毫不比曹操的威脅小,關羽想要北伐除非在孫權也在大舉圍攻淮南的時候才可以,這種機會很難等。關羽在湘水之盟後失去了長沙等三郡讓大本營江陵地區的的喪失了一個屏障,不然就算是後來呂蒙真的奇襲荊州,關羽的大後方也不會迅速淪陷。

總結:赤壁之戰孫劉聯盟擊敗曹操,襄樊之戰孫曹聯盟擊敗關羽。三國之戰只要內部不出現問題,誰也奈何不了誰。就算劉關張在也不可能實現一統天下。


越躍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蜀前將軍關羽北進荊、襄(魏荊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陽郡治襄陽,今湖北襄樊)作戰。 是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後,派孟達、劉封攻佔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展。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防備吳軍。鎮守荊州的蜀前將軍關羽,抓住戰機,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荊襄。關羽後期作戰就是自作主張了,在漢中之戰剛結束一個月後,關羽就率領主力北進,史書記載應該是關羽此時是把荊州地區的主力北調,其實他本人早就在五月的時候出擊了,漢中之戰是六月結束的,曹操是接到關羽出擊襄樊後撤軍的,本來襄樊地區是曹彰防守,曹操不肯撤軍,調曹彰增援,結果曹彰還沒趕到漢中,曹操就接到關羽進攻的消息,從時間上也解釋曹操撤軍,而關羽後面自作主張乘機進攻的原因,因為樊城曹軍主力被曹彰帶走了,所以說,當初關羽北上出擊,應該只是按劉備部署策應漢中之戰,逼迫曹操退軍,曹操撤軍漢中之後,關羽應該及時撤軍,回防荊州,而關羽虛榮心爆棚,自作主張把助攻打成了主攻,並且沒有通知劉備,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劉封孟達不肯救援關羽,而成都方面也毫無動靜的主要原因,如果關羽真的是按劉備的意圖,主力揮師北伐,那麼蜀漢的主力軍隊應該大部向荊州集中,蜀漢的主要將領,謀士也會彙集荊州,劉備也會親自坐鎮江陵,北伐對於蜀漢來講,是終極目標,是舉國大事,不可能只是派關羽的荊州軍單獨出擊


用戶3457402089629


歷史沒有假設,如果真要假設的話是不能統一。因為一個朝代的大一統不是說想統一就統一的。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劉關張義氣太重,缺乏高瞻遠矚,運籌為幄。在諸葛亮的苦心經營下才得以在蜀中有一安身之地。劉備在沒“三顧茅廬”之前,有人告訴他諸葛(亮)鳳雛(龐統)得一人可得天下,可事實怎樣呢?雖然兩人都得了。龐統戰死沙場,諸葛亮七次北伐均告失敗。

劉備在聞聽關羽死後,方寸大亂,發起夷陵之戰,差點就導致亡國。張飛為復仇,鞭打士卒,被他們索命而投敵。這一切都是在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情況下發生的。沒有一個冷靜的人。

朝代的統一是天意,也是氣數,就算劉關張三人都在,再加上諸葛亮和龐統,想一統蜀漢也是不可能的。

諸葛亮最後一次的火攻司馬氏父子就被突然降下的雨澆滅了!也澆滅了諸葛亮所有的希望!


大河漢子


三國問題一直是歷史愛好者都要談論的話題。從《三國演義》上來說,一直都是捧蜀漢,貶魏國,東吳直接靠邊站。因此無論是側重點,還是美化人物都是在蜀漢這邊的。尤其是老版的《三國演義》運用大篇幅的文字來描寫蜀漢集團的各個人物。那麼問題出現了,關羽沒有死,蜀漢真的能統一三國?

我認為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且不說蜀漢實力本身就和魏國有差距,要知道歷史的進程是不會因為一人一城的得失而改變的。我們首先來說說蜀漢政權,劉備千辛萬苦,或利用皇族身份,或投靠眾人,他的起家本身就是靠救濟過日子的。我們不排除五虎上將的實力,也不懷疑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但是蜀漢的滅亡不是三人身死而可以改變的。

首先著名的夷陵之戰讓好不容易混起來的劉備遭受重大打擊,無論是經濟還是兵員還是謀士武將損失殆盡。關羽大意失荊州,重點不在關羽的生死,而在荊州城。得荊州,北伐道路寬闊無阻,失荊州則北伐道路閉塞。可以這麼說,關張的死讓蜀漢損失了一員大將,但是荊州的丟失則讓蜀漢失去了根基,失去了兵員人才和北伐最好的啟示據點。

如果強行把關羽的死和蜀漢沒有統一三國聯繫在一起,比較牽強的理解可能就是因為關羽被東吳逼死了,劉備大怒,打破三國均衡態勢,伐東吳而損失數十萬精銳。然而我們能看到的是,劉備伐東吳除了張飛和關羽的死都和東吳有關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就是意欲重奪荊州,畢竟荊州對於蜀漢政權來說太重要了。

如果這個問題改成如果荊州沒有丟,蜀漢真的能統一三國嘛?這個是有可能性的,也是可以探討的。但是如果是說關羽的死讓蜀漢未能統一三國,那麼就有些託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