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和保險公司聯合新套路!存銀行840萬,卻告知70年後才能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理財意識也逐漸增強,對於自己富餘的錢,存銀行是比較安全的,存銀行的好處是穩健、隨存隨取還有收益。但是銀行的高收益理財產品也不能完全相信,高收益背後必然有高風險。

今天好買保將分享“去銀行存錢,840萬現金理財成了買保險”的案例。

01真實案例

2017年12月26日,康女士去銀行了解理財產品,服務人員跟她介紹一款保險產品,說需存5年,期滿後本金和利息都能取回,比收益銀行定期高很多!

康女士覺得這份保險產品收益很划算,於是介紹給自己的母親和大姨,三個人一共買了300萬的保險,隨後,康女士又加保了540萬,一共投資了840萬元。

後來康女士接到保險公司客服回訪電話,瞭解到購買的產品,不是5年後取回,而是71年後才能取出本金!

銀行和保險公司聯合新套路!存銀行840萬,卻告知70年後才能取?

銀行和保險公司聯合新套路!存銀行840萬,卻告知70年後才能取?

至於收益,不能保證持續穩定的高收益,於是康女士向保險公司提出退保。保險公司很快就拒絕了這一要求。

當康女士要找當時給自己辦理業務的工作人員時,那位工作人員已經辭職,電話停機。

而且那位工作人員也是保險人員,根本不是銀行人員,銀行只負責協調具體處理他們也不負責任,如今一切只能按合同說事。

02案例分析

梳理一下,整個過程清晰明瞭:工作人員介紹產品許下重利;女子輕信購買產品最後發現變成保險,利息極低取錢活到108歲;員工辭職無法證明;銀行無責推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合同清清楚楚,一切按合同辦事。

這難道不是常見的存錢變保險套路,一切推給員工銀行無責,保險公司也無責,最後只能上法院,法院怎麼判就怎麼解決。

明明是取自己的錢就要費這麼大的勁,到底誰來解決存錢變保險的問題?

銀行和保險公司聯合新套路!存銀行840萬,卻告知70年後才能取?

銀行和保險公司聯合新套路!存銀行840萬,卻告知70年後才能取?

康女士的事也給我們提個醒。去銀行存錢一定要小心存錢變保險套路,錢一旦進了保險公司就很難收回來,那麼我們該如何防範這種事情的發生呢?

(1)去銀行取錢不要買工作人員推薦的理財產品,如果自己對銀行理財產品有了解再買,千萬不要買不瞭解的產品,不瞭解的可能就是保險。

(2)如果想在銀行一次性購買大額理財產品,100萬以上的理財產品,就直接讓銀行行長出來見證,最好讓行長當面講解產品。以免最後變成保險銀行一推乾淨,由員工背黑鍋。

(3) 一些保險人員穿著與銀行工作人員一樣的服裝,藉此來迷惑存款者,在交談的時候工作人員會把保險產品說成是銀行產品,故意不說詳細產品介紹,而是誇大產品優點,推銷產品。

(4)在銀行買理財產品,要看介紹人員的工作證,看是否是銀行工作人員,最好全程錄音、拍下員工工作證照片以及辦理過程照片,保留證據。一旦出現問題,當銀行說是保險工作人員時,這就是證據。

03 好買保觀點

人們對銀行有著天然的信任,所以在購買的時候,也很少有注意是純粹的理財產品還是保險理財產品,康女士也是迷糊在這裡。那麼保險理財和銀行理財產品,究竟都有哪些不同呢?

銀行和保險公司聯合新套路!存銀行840萬,卻告知70年後才能取?

銀行和保險公司聯合新套路!存銀行840萬,卻告知70年後才能取?

(1)主體不同。保險理財主體是保險公司,銀行理財主體是銀行。

(2)方式不同。保險理財是將財產投資給保險公司以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意外,同時獲取收益,屬於互助的方式;銀行理財則是將財產存儲到銀行內或投資銀行,屬於自助的方式。

(3)支取靈活程度不同。銀行理財有固定的期限,如果投資者因急用支取,會損失一定的利息,但沒什麼太大損失,較靈活;而理財保險產品一旦支取,就會給投保者造成較大的損失。

(4)收益不同。保險理財銀行理財是單利計算,期限一般固定,收益也相對穩定;理財保險產品大多是複利計算,收益不固定,如分紅險,除了保底收益,在每期末,保險公司還會根據盈利情況進行分紅。

做投資理財必然要自己先對產品有一定了解,切忌盲目聽從別人的建議,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