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廁所革命”讓群眾“方便”更方便

  家住銀川市唐徠小區的陳瑞賢常在銀川中山公園南門附近鍛鍊。“以前內急要跑到公園裡600多米處的公廁‘方便’,現在抬腳就到。”陳瑞賢說。

  近日,記者來到銀川中山公園南門處的公廁,這裡集廁所、垃圾收集轉運、環衛工人休息等多項使用功能於一體,建築面積264平方米,承擔著中山公園、寧夏體育館、城市一號、銀川實驗中學等周邊6公里範圍內的生活垃圾收集、轉運任務。

  近年來,銀川市多措並舉持續推進城市公廁建設和改造力度,實現了從數量增加到質量提升、由保障性服務向人性化服務的轉變,讓老百姓“方便”更舒心。

  讓糟心事變暖心事

  過去,銀川的城市廁所多是“以廁養廁”,為了解決廁所管理維護經費不足的問題,實行收費管理,廁所佈局不合理、建設標準低、設施老舊、衛生髒亂差等問題比較集中。

  內急找不到廁所、找到又太遠、或者太髒無處下腳……“方便”這件看上去很小的事,成為影響老百姓幸福感的“糟心事”。

  2012年,銀川開始免費向市民開放282座由環衛部門直管的公廁,並配備免費廁紙、洗手液等設施,銀川市財政每年拿出1500多萬元的專項經費,補貼公共廁所免費開放。同時,投入152萬元用於社會沿街企事業單位內部廁所免費開放的補貼和獎勵,以解決城市公廁因歷史欠賬數量不足、佈局不合理的問題。2016年,《銀川市公共廁所建設管理提檔升級三年行動方案》出臺。

  2017年,銀川市投入4600多萬元用於公廁升級改造和增加建設。相關部門從廁所的硬件建設上入手,公開招標聘請有豐富經驗的設計、建設、監理單位,嚴格依照標準進行施工。提高新建廁所的室內高度,近3年新建公廁室內高度均不低於3.4米,有的公廁層高4米以上,且優先採用自然光采光和自然通風,節能環保。增加化糞池容量,加大排水口管徑,降低管道堵塞的風險。為解決部分公廁沖洗水壓不足的問題,本著節約、高效的原則,採用高壓氣水衝、自吸式全自動水氣混合節水裝置等新型節水型產品。按照綠色建築標準,做好外牆保溫,部分公廁還配套了光伏發電和太陽能熱水系統。

  2015年至2017年,銀川市新建城市公廁64座。2018年,銀川市政府又將20座公廁改建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重點落實。

  截至目前,銀川市共有389座公共廁所全部免費向市民開放,協調120家沿街企事業單位內部廁所免費向市民提供服務,建立了“社會廁所免費開放聯盟單位”。

  為了讓市民更容易找到廁所,結合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工作,銀川市環衛處統一製作了2100個公廁導示牌在市區主要街路進行安裝,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環衛部門也根據轄區實際情況安裝了850處導示牌和公廁索引牌,確保銀川市區每500米就能見到公廁導示牌。

  一座公廁 一道風景

  銀川市環衛處主任李歡耀告訴記者,公廁不僅是老百姓的方便之所,未來還應是點綴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

  銀川市按照“一廁一景、一廁一品”進行規劃設計,結合每座公廁的具體位置和周圍環境特點,合理選擇公廁的建築風格,比如,銀川中山公園南門的廁所就採用中式園林風格設計,廊簷交錯,紅色木框與柱式裝飾、自然建築材料與周邊古樹相映成趣。為了使廁所的建設和古樹生長都不受影響,在建設中,設計在房簷處開一個窗口,為古樹留出生長空間,使樹木與建築融為一體。類似的廁所還有地震小微公園、西馬銀、蘆花苑等14座公廁,這些公廁全部以“綠建三星”“旅遊廁所”“人性化”等設計標準建設。

  在新建公廁建設中,始終把市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根據建設場地及人流情況,打破了傳統男多女少廁位配比標準,提高女廁位數量,使男女廁位比例達到1:1,甚至是2:3。同時,還配套建設了第三衛生間、親子間等特殊衛生間,創造了以家庭為單位共同使用的條件,解決了夫妻雙方帶小孩如廁不便的難題,以及配套了環衛工人休息間等設施。

  在提升市民體驗感上也下足了功夫,如增設安全扶手,輔助起立,方便老人及有需要的群體如廁後起立;安裝報警設施,防止意外發生;在“第三衛生間”配備不同的坐便位、洗手盆,安裝了嬰兒護理臺、嬰兒安全椅,並提供盥洗熱水;有50座公廁內設置了音樂播放設施,開放後可滾動播放音樂。

  目前,銀川市環衛處已加大公廁考評考核力度,制定了相關細則和標準,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共享屬性,建立了廁所管理考核App,採取日檢查與周抽查相結合、月考核通報與年補貼獎勵相結合的方法,實行跟蹤保潔模式,隨走隨清理,做到定人、定崗、定責,督促轄區及廁所管理企業提高服務質量,讓市民體驗感、舒適感更好。同時,引導市民正確認識、使用公廁,規範對“第三衛生間”的管理,把“第三衛生間”讓給真正有需要的人。

  “廁所裝修得漂亮,後續管理還要跟上。”李歡耀說,精細化管理任重道遠,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讓如廁環境乾淨有序。(記者  徐佳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