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巢湖之梅龍壩與“陷巢州”



魅力巢湖之梅龍壩與“陷巢州”

圖2-14:梅龍壩和拖灘河段位置示意圖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google earth遙感圖改繪


回到本文開頭所提及的巢湖地區千百年來所流傳的“陷巢州、漲廬州”的俗語。聯繫到在人為和地質災害的綜合作用下,秦漢巢湖突破原有界限向東部漫灌的過程,則這一俗語的意義並不難解。從史料中的描述來看,秦漢時期的合肥是一座典型的沿湖城市,《史記》中說:“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張守節注曰:“言江淮之潮,南北俱至廬州也”。合肥北部有肥水灌入淮河,南部有施水灌入巢湖,“施水又東經湖口戍,東注巢湖,謂之施口也。”這條通向巢湖的河流,當時水量極大,酈道元說:“夏水暴長,施合於肥,故曰‘合肥’”(也就是說由於夏季巢湖聯通的施水水位上漲,甚至與北部的肥水相通)。這一時期的合肥“居四水中”,河水足行大船。所以孫權的戰船可以直接深入合肥之腹地。公元230年滿寵說“合肥城南臨江湖,北遠壽春,賊攻圍之,得據水為勢;官兵救之,當先破賊大輩,然後圍乃得解。賊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難”就是這種情況。但這一強大的河流運力,實際從三國以來一直處於匪夷所思的衰退狀態之中。在注入巢湖的水流總量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施水的運力幾乎斷流。在夏秋季非但不能“施合於肥”,反而要通過在河中築壩的方式才能保證上下游運輸的通暢。這座大壩稱為“梅龍壩”,寬約2米,斷面梯形,在今肥東縣長臨河鎮梅龍壩村,“合肥之水,經三汊出施口,下巢湖,至八月,江潮退,水潦降,湖水平。鉅商大賈,舟楫不通,乃築堰於梅氏宅後。以蓄合肥之水。通上下,利舟楫,而壩以始焉”。但梅龍壩只能保證從合肥流下的河水蓄積在壩前,從壩以下直到施口,則形成了長達十餘里的淤泥灘(圖2-14)。“安徽巢湖施口,乃由蕪湖至合肥之要道,每逢隆冬及水涸之際,幹灘數里,船隻往來淤泥中,非牛拖不能經過。”(圖2-15)用牛將船隻拖上梅龍壩,再轉運貨物的場景,在民間稱“拖灘”,顯然和“施合於肥”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語。


魅力巢湖之梅龍壩與“陷巢州”

圖2-15:巢湖施口近代“拖灘”的景象 資料來源:1929年《圖畫時報》,第567期,第一頁,汪昉興攝


這種不可思議的岸線衰退,顯然使得合肥的城市中心大大的遠離巢湖了,也使得合肥沿湖的陸地和灘塗隨之擴大,這或許是“長廬州”的真實原因。梅龍壩以及隨之而來的艱難拖灘,顯然不能用常規的原因去解釋,而秦漢以後氣候的變化,也不足完全解釋河流運力的改變。筆者認為,最好的解釋仍要回到“陷巢州、長廬州”一語最原始的含義。居巢縣陷沒之後,秦漢巢湖向東部擴展了,而西部杭埠河流域和施口邊的陸地則暴露出來,湖水向東部的傾洩造成西部河床地理環境的變化,形成了不可避免的斷流和淤塞。施育新在2006年在杭埠河三角洲採集平原鑽孔ACN,柱長16.5m,其中湖相沉積約有10m。據分析,“全新世晚期(大約距今2.15kaBP以來),巢湖的演化明顯受到流域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此時期氣候開始變得寒冷,降水量減少,鑽孔所處位置已演變為三角洲沉積,至1.9kaBP以前三角洲開始冒出水面,至1.4kaBP以前三角洲停止發育。”1.9kaBP時段正在東漢中期前後,而1.4kaBP為隋唐之際。這一長達500年的時間,居巢縣和合肥縣所在兩個區域逐漸完成了為巢湖水覆蓋和遠離的過程。唐代詩人羅隱經過巢湖,參觀了姥山島上的“聖姥廟”,島上居民還明確的向他講述秦漢以來居巢陷入水中之事,估計“陷巢州、長廬州”一說,正是從這一時期才流傳於世


魅力巢湖之梅龍壩與“陷巢州”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