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巢湖之梅龙坝与“陷巢州”



魅力巢湖之梅龙坝与“陷巢州”

图2-14:梅龙坝和拖滩河段位置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google earth遥感图改绘


回到本文开头所提及的巢湖地区千百年来所流传的“陷巢州、涨庐州”的俗语。联系到在人为和地质灾害的综合作用下,秦汉巢湖突破原有界限向东部漫灌的过程,则这一俗语的意义并不难解。从史料中的描述来看,秦汉时期的合肥是一座典型的沿湖城市,《史记》中说:“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张守节注曰:“言江淮之潮,南北俱至庐州也”。合肥北部有肥水灌入淮河,南部有施水灌入巢湖,“施水又东经湖口戍,东注巢湖,谓之施口也。”这条通向巢湖的河流,当时水量极大,郦道元说:“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就是说由于夏季巢湖联通的施水水位上涨,甚至与北部的肥水相通)。这一时期的合肥“居四水中”,河水足行大船。所以孙权的战船可以直接深入合肥之腹地。公元230年满宠说“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就是这种情况。但这一强大的河流运力,实际从三国以来一直处于匪夷所思的衰退状态之中。在注入巢湖的水流总量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施水的运力几乎断流。在夏秋季非但不能“施合于肥”,反而要通过在河中筑坝的方式才能保证上下游运输的通畅。这座大坝称为“梅龙坝”,宽约2米,断面梯形,在今肥东县长临河镇梅龙坝村,“合肥之水,经三汊出施口,下巢湖,至八月,江潮退,水潦降,湖水平。巨商大贾,舟楫不通,乃筑堰于梅氏宅后。以蓄合肥之水。通上下,利舟楫,而坝以始焉”。但梅龙坝只能保证从合肥流下的河水蓄积在坝前,从坝以下直到施口,则形成了长达十余里的淤泥滩(图2-14)。“安徽巢湖施口,乃由芜湖至合肥之要道,每逢隆冬及水涸之际,干滩数里,船只往来淤泥中,非牛拖不能经过。”(图2-15)用牛将船只拖上梅龙坝,再转运货物的场景,在民间称“拖滩”,显然和“施合于肥”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语。


魅力巢湖之梅龙坝与“陷巢州”

图2-15:巢湖施口近代“拖滩”的景象 资料来源:1929年《图画时报》,第567期,第一页,汪昉兴摄


这种不可思议的岸线衰退,显然使得合肥的城市中心大大的远离巢湖了,也使得合肥沿湖的陆地和滩涂随之扩大,这或许是“长庐州”的真实原因。梅龙坝以及随之而来的艰难拖滩,显然不能用常规的原因去解释,而秦汉以后气候的变化,也不足完全解释河流运力的改变。笔者认为,最好的解释仍要回到“陷巢州、长庐州”一语最原始的含义。居巢县陷没之后,秦汉巢湖向东部扩展了,而西部杭埠河流域和施口边的陆地则暴露出来,湖水向东部的倾泄造成西部河床地理环境的变化,形成了不可避免的断流和淤塞。施育新在2006年在杭埠河三角洲采集平原钻孔ACN,柱长16.5m,其中湖相沉积约有10m。据分析,“全新世晚期(大约距今2.15kaBP以来),巢湖的演化明显受到流域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此时期气候开始变得寒冷,降水量减少,钻孔所处位置已演变为三角洲沉积,至1.9kaBP以前三角洲开始冒出水面,至1.4kaBP以前三角洲停止发育。”1.9kaBP时段正在东汉中期前后,而1.4kaBP为隋唐之际。这一长达500年的时间,居巢县和合肥县所在两个区域逐渐完成了为巢湖水覆盖和远离的过程。唐代诗人罗隐经过巢湖,参观了姥山岛上的“圣姥庙”,岛上居民还明确的向他讲述秦汉以来居巢陷入水中之事,估计“陷巢州、长庐州”一说,正是从这一时期才流传于世


魅力巢湖之梅龙坝与“陷巢州”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