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美蘇爭霸美國是怎麼拖垮蘇聯的?

宇宙之崖


二戰結束後不久,為爭霸全球,美蘇之間就陷入了長達四十多年的冷戰之中。其間,美國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通過打組合拳的方式來拖垮蘇聯,主要做法有下述幾方面。

一、開展軍備競賽,引誘蘇聯把國民經濟體系向軍事工業傾斜,大量消耗蘇聯的財力物力人力。

戰後,蘇聯的經濟一直活力不足,經濟重建與發展困難重重,尤其是事關國計民生的農業輕工業嚴重滯後。出現的薄弱環節,亟待加強和鞏固,否則,將危及民心穩定乃至國家安全。而美國在二戰中不但沒有吃大虧,反倒大賺了一把。美國通過參與戰爭,激活了國內的經濟,使國內業已健全的經濟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憑著雄厚的經濟基礎,美國人有信心在一場軍備競賽中戰勝並拖垮蘇聯。

美國人做出種種姿態,讓蘇聯人相信,美國已經建立起核武器、導彈、航天、陸海空常規武器等領域的質量優勢,具備一次性打擊並消滅對方的能力,從而激發了對方的危機意識。蘇聯領導人非常重視戰略對手的舉措,把應對軍備競賽列入歷次蘇共代表大會的主要議程,如二十五大制定的戰略方針就是,積極全面加強軍事實力,以與美國爭奪軍事優勢。蘇聯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極其巨大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軍費開支以年均增長率達4-5%,佔其GDP的12-15%,使之保持360萬人規模的軍隊,裝備洲際核導彈1400枚,戰略核潛艇90艘,作戰飛機近12000架,坦克5萬輛(均為1979年數據)。這樣做,就讓黃油讓位給大炮,讓最好的工廠生產武器,讓蘇聯民眾排著隊購買每日三餐——工資收入中,居然有40%用於食品消費——人民生活陷入困頓之中。而美國經濟並沒有太多受到軍備競賽負面影響,反而從軍民兼容中獲益,讓波音、洛克希德這樣的企業盆滿缽滿。美國人通過向全世界販賣蘇聯威脅論的焦慮而搭售武器,大賺其財。此消彼長,美國人又一次搭上經濟發展的快車,而蘇聯經濟卻走向衰微。

二、策應局部戰爭,讓蘇聯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帶來多米諾骨牌效應。

美國人想方設法讓蘇聯人窮兵黷武,耗盡國力,讓蘇聯擴大侵略阿富汗戰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蘇軍佔領阿富汗後,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但也基本掌控了局勢。美國一看不妙,趕快行動,促成阿富汗各派反蘇力量的大聯合。然後,派軍事專家前往戰地,指導對方游擊戰戰術,並向游擊隊提供從輕武器一直到毒刺防空導彈的各型武器,使抵抗力量迅速壯大。蘇聯人整整花了10年時間,才不體面地撤出了阿富汗戰場。戰爭期間,蘇聯曾最多動員115000人的兵力遠赴阿富汗,有14,453名士兵死亡,有451架飛機被擊落或擊毀,其中有300多架直升機是被毒刺導彈擊落的。對外戰爭的失利,嚴重損害了蘇聯的國際形象,使本已停滯不前的經濟雪上加霜,打擊了國內民眾的士氣,激化了國內各加盟共和國間的矛盾,使民眾對蘇共的信心大打折扣。戰爭的餘波還影響到了蘇聯的後院華約集團,原本鐵板一塊的陣營開始鬆動,波蘭匈牙利東德捷克等國開始出現了明顯的離心傾向。1988年蘇軍開始撤離阿富汗,三年後蘇聯解體……

三、在蘇聯後院製造事端,迫使蘇聯疲於應付。

美國一直在蘇聯的後院東歐鼓勵反蘇力量,通過非政府組織滲透各個國家,通過宣傳煽動,製造事端,遏制蘇聯勢力在當地的增長,大亂蘇聯在東歐的佈局。冷戰以來在東歐發生的重大事態,如50年代的東德騷亂、匈牙利事件、波茲南事件,60年代的布拉格之春和80年代初的波蘭事態,背後都有美國中情局的影子。這些事件,都讓蘇聯付出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布拉格事態還讓它派出大軍侵略捷克,造成了惡劣的國際影響。美蘇各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可是他們的投入產出效益卻大相徑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替美國分擔了許多諸如軍費、用兵、營地等各方面的壓力,使美國能抽出身來,與蘇聯全力相爭;而蘇聯雖然是華約集團的老大,可是處處需要他們花錢出力,慢慢地蘇聯漸漸承受不了沉重的財政壓力,最後只能讓華約集團解體。

四、利用美元霸權,操控石油價格,使蘇聯嚐盡苦頭。

蘇聯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巴庫等大油田早就揚名天下,70年代又開發了西伯利亞秋明油田,石油業成為蘇聯的支柱產業和主要創匯行業之一。1973年阿以戰爭後,阿拉伯產油國運用石油武器,懲罰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一時間石油價格飛漲,令西方出現了石油危機。在此過程中,作為石油大國,蘇聯不僅石油產量激增,1975年達到4.91億噸,超過美國,而且從鉅額出口創匯中嚐到甜頭,得以進口大量急需的食品,同時在增加軍費、改良武器、加強對美戰略優勢方面,又有了底氣。眼看蘇聯的勢頭又上去了,美國不甘被動挨打,又生一計,使用了類似於現在對付普京的辦法。美國唆使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輸出國大幅度增加產量,向國際原油市場傾銷,很快就挫低了價格。與此同時,美國採取封鎖措施,嚴控採油設備輸往蘇聯,以限制蘇聯的開採速度與能力。他們還向盟國施加壓力,讓他們停止購買蘇聯石油。美國這幾招非常好使,給蘇聯帶來了嚴重的財政後果,蘇聯經濟從此一蹶不振,加速了國家的分裂和解體。


懿頭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能說蘇聯是被美國拖垮的。

誠然,蘇聯迅速崩潰有同美國軍備競賽的原因。

最淺顯的問題是,為什麼美國沒有被拖垮?

其實,蘇聯的崩潰主要來自內部,是它的經濟體制存在重大的問題,不能維持 持續的高速增長。

其實大家隨便想一想就知道,蘇聯實現的是計劃經濟,配給制度。

這種體制在一個國家貧窮落後的時候振興經濟,是很好的。

蘇聯就是利用體制,將歐洲準一流強國沙俄變成了歐洲一流強國蘇聯。

但是,所謂的強國蘇聯其實只是軍事方面的強大,人民生活是大大落後於西方的。

以70年代的蘇聯為例,這已經是蘇聯發展最頂峰時期,然而他們同西方還是非常大的差距。

其實不要對比蘇聯,我們看看東西德就知道了。

東西德在二戰中都被戰火摧毀,重建起來。而東德是華約國家中經濟最好的,很多方面比蘇聯還要強。

1988年民主德國的平均月工資收入為1270東德馬克;聯邦德國為3850西德馬克,按照1: 1的比率計算,民主德國的平均月工資也只有聯邦德國的三分之一。

由於東德的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均趕不上西德,工作時間長、閒暇短,東德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大約只及西德的六分之一,生活水準也大大低於西德,吃飯需要糧票,穿衣需要布票。

最終東德以一種羞辱的心態併入西德版圖,放棄了自己堅持、宣傳了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口號。

道理也是一樣。

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只適合低水平的經濟模式,一旦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停滯甚至倒退。

因為市場和人民的需要是千變萬化的,根本就無法計劃,最終導致80年代開始蘇聯經濟停滯甚至倒退。

最直白的我們可以從蘇聯的糧食進口看出來。

早在沙俄時期,俄羅斯糧食已經可以實現自給自足。然而蘇聯在1964年開始首次成為糧食進口國,隨後糧食進口量便不斷上升,從1964年至1975年的年均255萬噸,佔同期國內糧食產量的1.5%,上升至80年代前期的年均4000萬噸,佔國內同期糧食產量的20%左右。

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蘇聯農業條件優越,除烏克蘭糧倉外,俄羅斯可耕地面積即佔世界總面積的14%,人口只有一億多,根本不可能存在糧食短缺。

實際上,今天的俄羅斯是世界五大糧食出口國,2007年出口糧食即達1640萬噸。

唯一的解釋是,蘇聯無法有效發展本國的經濟。

由於經濟上的停止和倒退,到了八九十年代,蘇聯基本物資供應都出現困難。當時蘇聯家庭主婦平均每天都要花費二個小時去排隊購物,然而最需要的肉蛋奶往往還是買不到。

久而久之,蘇聯人民就接受不了了。

同時,蘇聯領導人無法扭轉經濟的倒退問題。這樣持續發展下去,蘇聯經濟崩潰是遲早的事情,到時候就會成為朝鮮、古巴這種連溫飽都難以維持的國家,這如何得了。

其實蘇聯進口糧食已經需要大量出口石油和天然氣,這不就是中東阿拉伯闊佬的模式嗎?

但中東國家人口不多,蘇聯則有2億多人口,依靠賣資源無論如何也頂不住。

所以,這些嚴重的問題擺在眼前,絕非美國人軍備競賽就將蘇聯拖垮了,蘇聯有這麼笨嗎?


薩沙


蘇聯其實是由15個相互獨立的國家組成的,如此大規模的國家,擁有超百個民族,其中主體民族是和螺絲組大約剛剛佔51%。而這個你看那個面積太大,人口卻不多,而且民族又多,所以並不好管理,在斯大林去世之後,人們開始對於蘇聯時代和斯大林時代的崇拜有了一些感悟。



那個時候的蘇聯,仍然是一個特別繁榮的國家,足以可以和工業能力第一的美國相抗衡。

能在時期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悅開啟了冷戰,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費用用於軍事方面的發展,這種軍備競賽一直持續到蘇聯解體之前,雖說蘇聯解體不能完全怪軍備競賽帶,但確實是因為軍備競賽,蘇聯的問題才更加嚴重,最後不得不解體了。

在許多美國好萊塢科幻電影中,關於美國的一些科技,演員們都會說,哦,那不是真的,只是為了讓蘇聯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錢,故意用的幌子而已,目的就是為了讓蘇聯解體,這就是太空軍備競賽,今天你上太空了,不行,我要上月亮。



這臺詞說的有點後知後覺了,但不可否認的是軍備競賽確實加速了蘇聯分崩離析。

東知道蘇聯幾代領導人都很喜歡狗清算,一般這個領導人制定的經濟計劃等到下屆政府上臺後就會全面推翻,為了彰顯政績,有時候可能會推行一些不切實際的經濟模式,嚴重拖垮了蘇聯經濟,經濟不連續,還無法適應蘇聯的實際情況,另一邊兒還出錢出力援助那些親蘇反美的國家,而且竟然還抽空入侵了阿富汗,結果十年阿富汗戰爭讓蘇聯損失巨大,直到蘇聯解體前,蘇聯才把士兵從阿富汗撤回來。



除了蘇聯內部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當時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滲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並不願意看到這個紅色政權的崛起,所以就想方設法的打壓蘇聯。

他們對蘇聯進行文化輸出,通過這種軟滲透讓更多蘇聯青年人接受西方,認可西方,然後在和蘇聯高層接觸,這其實和培植反蘇聯勢力也差不多,只是方式不一樣。

另外他們還引誘蘇聯投入更多金錢到軍事武器上來。



當時蘇聯實力很強,經濟發展也不錯,西方國家就想方設法的要削弱他的經濟實力,由於冷戰的原因,蘇聯想要和北約在軍備上一較高下,然後美國故意誇大其武器的數量和成果,結果蘇聯真的上了當,把大量的資金都投入到了軍備生產當中。

剛才也說了,經過蘇聯幾代領導人的改革,蘇聯經濟發展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這種情況下蘇聯還死要面子活受罪,拿出大量的精力和金錢來發展重工業,對於蘇聯民眾急需的生活必需品卻不重視,輕工業發展比較遲滯,久而久之,民眾就會產生厭煩心理,所以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支持解體的。



而蘇聯當時有一條規定是,任何一個加盟國都可以脫離蘇聯,當蘇聯難以滿足人們的基本生存時,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脫離蘇聯,而葉利欽也受到西方的影響,打算先讓那些比較窮的國家離開蘇聯,等到蘇聯經濟發展好了之後再把他們召集進來,想的是挺美的,但是誰願意繼續被蘇聯拖累呢?

窮的國家等著蘇聯中央統一調配,攆也攆不走,富有的國家又不願意拿自己的錢去補貼其他國家,所以蘇聯只能解體。


風雲一點通


通常的說法是里根的“星球大戰”計劃拖垮了蘇聯。客觀地說,美國人的“計謀”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卻不是致命的,蘇聯垮掉的根本原因還在於自身機體的“生鏽和脫落”。

1983年,時任美國總統里根提出了一個旨在和蘇聯進行競爭的計劃。即《戰略防禦倡議》。美國曾有一部電影叫《星球大戰》,而里根的這個“戰略防禦倡議”主要是研發反彈道導彈的多層綜合防禦系統,用以擊毀對手發射過來的帶有核彈頭的導彈。由於假定核大戰主要在“外太空”進行,因此,一些專家將其稱為《星球大戰計劃》。

對於美國《星球大戰計劃》在拖垮蘇聯過程中的作用問題,一直都有不同的解讀。有的被誇大了!有的認為是蘇聯“上當受騙”了!意思是說里根玩了個“空城計”,實際上美國根本就沒有投入多少財力。就像一部長篇小說一樣,只是列了一個“提綱”而已!這樣的說法顯然是不辯證的。美國也確實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蘇聯也確實跟進了!但蘇聯的投入也不是很多,因為,這項計劃提出的時候是1983年。而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後就停止了“應對計劃”。所以,在僅僅兩年多的時間裡就拖垮強大的蘇聯,那顯然不現實。

從星球大戰的後期效果來看,顯然是美國“佔便宜”了!因為,在星球大戰結束後,蘇聯僅僅是得到了專注於空間站和人造衛星的研發。而美國除了搞出航天飛機和提出阿波羅登月計劃外,還收穫了與“星球大戰”有關聯的“科技成果”。很多科技成果都是“軍民兩用”的。這在某種程度促進了美國科技和經濟的又一波發展“高潮”。所以,很多人認為里根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造成蘇聯垮臺的原因有很多,無疑,與美國展開的惡性軍備競賽也是原因之一。俗話說,在“壓垮駱駝的那根稻草前還有更重的物件”。美國的因素充其量也不過是那根稻草而已!而真正推倒蘇聯的還是蘇聯人自己。因為,那時的蘇聯已經“不堪一擊”了!

蘇聯曾舉全國之力在上世紀70年代對美國形成了巨大壓力。那時候也可以說是蘇聯的最鼎盛時期。那時的蘇聯GDP已經達到美國的57%,蘇聯的常規部隊比美國多出200萬人。蘇聯的鋼鐵洪流曾讓本來就“膽小”的美國人“夜不能寐”。美國本來就是個“憂患意識”特別強烈的國家。面對咄咄逼人的蘇聯,美國的所有智庫都開動了研究如何“整垮”蘇聯的項目。可以說是時勢造英雄吧!1981年的時候演員出身的里根上臺了。而此時,蘇聯也更加膨脹和任性了!由於阿富汗政府“不聽話”,蘇聯感覺面子上“不好瞧”。於是,在1979年12月27日,蘇聯派出近10萬大軍武裝入侵了阿富汗。也導致了蘇聯深陷戰爭泥潭。比現在的美國在阿富汗要慘多了!

里根上臺後,一面加大了對阿富汗抵抗武裝的援助力度,意在死死的拖住蘇聯。一面又開動宣傳機器對蘇聯“大加嘲諷”,刺激蘇聯“戰力”不行。而特別“好面子”的蘇聯也就“上勁”了,白白失去了“見好就收”的時機。阿富汗有“帝國的墳場”之稱,它們的性格中有不懼死亡的基因,而且,越是打壓,反彈就越厲害。英國和蘇聯都是在最後“狼狽撤走”的。現在的美國儘管已經接受了英國和蘇聯的教訓,但顯然,也是難掩“狼狽”之相。而那時的蘇聯就是在阿富汗的不屈抗爭中被消耗的精疲力盡。而此時,里根開始了《星球大戰》計劃。意在對蘇聯經濟進行致命一擊。

其實,蘇聯也並非是沒有智慧的國家。它們也明知和美國軍備競賽意味著什麼。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蘇聯身後還有一批“小弟”在看著,如果蘇聯不應招的話,小弟就不好帶了!所以,蘇聯也就明知山有虎也偏向虎山行了!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不管今天的人們如何評價他,但有一點則是必須肯定的。那就是戈爾巴喬夫洞悉了蘇聯的危機,叫停了蘇聯對美國《星球大戰計劃》的應對。顯然,戈爾巴喬夫的出發點是“拯救蘇聯”。可是,為時已晚。此時的蘇聯其機體上已經“千瘡百孔”,幾無生機。原因就是蘇聯多年來的行為方式違背了“自然規律”。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是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導致了蘇聯的解體。其實,那時的蘇聯估計神仙來了也難有作為。由於意識形態和行為方式的因素,不僅是華沙集團面臨“散架”,即便是蘇聯內部的各加盟共和國也是“蠢蠢欲動”,因為它們的承受力已經接近“極限”,包括蘇聯的主體共和國俄羅斯也不願再“摻和”在一起了!所以,在葉利欽的“一推”之下,蘇聯這個“龐然大物”也就轟然倒塌了!再直白點說,那時,柏林牆早已倒塌,東歐國家已經紛紛離去。蘇聯那時的財政狀況拮据到因為加不起油而使引以為傲的“鋼鐵洪流”成為了一堆堆“廢鐵”。其實,蘇聯是睜著眼“嚥氣”的。事實證明,不管多強大,窮兵黷武必敗。不管國家多強大,人民的福祉最重要。畢竟,國家是由人民組成的。一旦失了民心,強大如蘇聯也“難以為繼”。

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美國的“拖”字確實起到了作用。撒切爾夫人就曾評價里根說“他未發一彈就贏得了冷戰的勝利!”不過,撒切爾夫人只是針對“冷戰”而言。至於蘇聯的解體,主因還是蘇聯自己。因為,蘇聯內部那時已經人心渙散,沒有了“凝聚力”。


人生觸底反彈


這是個複雜的問題,裡面有美國的因素也有蘇聯自身的因素,我認為內因是主要的。

上世紀的九十年代,在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70多年的紅旗被俄羅斯三色旗取代,蘇聯的帝國大廈轟然倒塌。在之後的許多年裡,剖析蘇聯垮臺的文章鋪天蓋地,各種說法莫衷一是,其中認為是美國拖垮了蘇聯的文章不在少數。歸納起來不外乎五個因素:一是和平演變;二是經濟施壓;三是軍備競賽;四是科技欺詐;五是外交孤立。其中里根的星球大戰以及尼可松的"聯中制蘇“戰略,對拖垮蘇聯發揮了重大作用。然而這些都是外因。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西方國家早就把和平演變的希望寄託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第三代或第四化身上,但蒼蠅不盯無逢的蛋,你自己意志堅定,政治方向正確,拒腐蝕永不沾,敵人再厲害也無能為力;反過來自已先起火,外力再噴點油,烈烈大火豈不越燒越旺!

所以說蘇聯能讓美國搞垮,首先因為蘇聯的政治制度出現了問題,比如官僚主義、形式主義、自由主義盛行,腐敗腐蝕著整個蘇聯的每一個毛孔;特權階層讓蘇聯人民徹底失望;連蘇共中央書記戈爾巴喬夫都把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信仰放到一邊,去對西方國家搖尾乞憐,搞那些西方式的自由民主,這個國家還有什麼希望。

再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蘇聯沒有正確處理重工業與輕工業和農業,發展經濟與發展軍事工業的關係,為發展重工業和軍工業而犧牲了輕工業和農業,導致經濟結構單一,生活用品極度短缺,並最終導致蘇聯經濟先天性不足。

還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僵化的體制嚴重束縛了蘇聯的話力。勃烈日乜夫執行將近20年,蘇聯的政治、經濟體制不僅毫無變革,反而越來越僵化的令人窒息。戈爾巴喬夫本應通過改革來挽救揺搖欲墜的蘇聯大廈,不料他也是蘇聯僵化體制下出現的一位庸才蠢才,不但不進行變革,還親手將蘇聯送上了西方帝國主義設置好的斷頭臺,更可悲的是,無能的戈氏讓西方政客把自已賣了,還滿臉堆笑地去幫助人家點票子。

總之,蘇聯垮臺的原因很多,比如龐大的戰爭機器將其拖累的疲憊不堪;過度意識形態化,極力維護會主義陣營的過程中,過度消耗了自己的信譽和實力;不遺餘力、不計後果地與美國爭奪霸權;最失誤的是與中國搞僵,讓美國鑽了空子,改變了世界格局,最終在蘇美中三角戰略中,導致蘇聯徹底敗北。

當然,對於我們中國來說,蘇聯的垮臺也不全是孬事,畢竟蘇聯的經驗教訓對我們是有借鑑作用的。





九水


說到美國和俄羅斯,兩個國家可以說是歷來都不怎麼太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就出現了兩極格局。這兩極不是別的國家,正是蘇聯和美國。這兩個大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都展開了多方面的較量,不僅損耗了國家國力,而且也並沒有取得什麼太好的效果,

主要競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美蘇爭霸雖然看似勢均力敵,其實蘇聯一直處於劣勢,特別是在經濟方面。蘇聯的經濟實力大致只有美國的30—50%,巔峰時期也不過是美國的60—70%。蘇聯依靠窮兵黷武發展軍事力量才取得了和美國爭霸的實力,不過軍事的過度膨脹,嚴重拖累了經濟,加上美國不斷圍堵蘇聯,給蘇聯挖坑,到冷戰後期蘇聯內憂外患,已經不堪重負,國家經濟幾近崩潰,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了。所以這場戰爭在開始的時候蘇聯就已經輸了,越到後期蘇聯越感到吃力,慢慢就跟不上節奏,被美國越甩越遠。

第二,美國和蘇聯爭霸其實是兩大陣營的爭霸戰爭。兩大陣營的實力嚴重不對稱,美國一方都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強國,而蘇聯一邊多是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二戰結束時,由於二戰的破壞,西歐和日本幾乎成了廢墟,經濟嚴重倒退,美國對蘇聯的優勢還不明顯。此外,當時蘇聯還有中國幫襯,所以能和美國一較高下。但隨著歐洲經濟的重建和快速發展以及中蘇反目,蘇聯陣營的實力已經嚴重弱於美國一方。以經濟為例,美國的小弟日本和德國隨便拉出來一個就和蘇聯相差無幾。隨著美國陣營實力的暴增,蘇聯越來越力不從心,慢慢被耗光了元氣,到後來混到了需要歐美國家救濟的地步。

第三,美國搶佔了科技的優勢。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美國為首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抓住了機遇,全面發展經濟和生產力,到70年代已經實現飛躍。而蘇聯把國力和科技都應用到了軍事上,科研和生產以軍工為主,造成了軍工科技極為發達,但民用技術非常落後的怪現象。由於蘇聯僵化的體制和粗放的生產模式,雖然蘇聯科技人才不少,科研水平也很高,但科研成果轉化率很低,研發的產品只有25%能投入市場,生產的也多是過時、老舊、單一的粗糙產品,加上貪汙腐化,蘇聯的大部分科研成果都浪費了。無形之中,蘇聯在科技方面和歐美逐漸拉開了差距,蘇聯的科技水平比歐美落後了至少在15年以上。以信息技術的關鍵設備工業電腦為例,蘇聯的工業電腦數量只有美國的3%左右,雙方的差距可見一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蘇聯沒有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所以錯失良機,和西方拉開了差距,被美國越甩越遠。

第四,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的時候,美國率先走出了第一步。這一步就是有關於人類登月的這一步,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這是讓全美國上下都非常振奮的一個事情,但是卻有一些人認為這根本就是假的。其實月球上根本就沒有美國人的足跡,而他們正是從照片當中發現的。在照片當中,美國的國旗就像在陸地上一樣,沒有什麼變化。因為我們都知道在月球上空氣一定是非常稀薄的,所以也沒有風,也就不可能讓國旗飄揚。第二就是在月球上可以看到宇航員的影子,但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當時也就有人說這個事情就是為了抗擊蘇聯,就是為了搶先蘇聯一步成為一個在航天方面卓有成就的國家。而這也就是為了讓蘇聯的經濟受到航天方面的拖壓,最終也就是為了在經濟方面超過蘇聯,讓蘇聯的經濟被美國遠遠落在身後。











吳培一古洋


▲蘇美爭霸

美國這個國家的歷史非常短,雖然現在是世界第一強國,但在以前可不是。

▲一戰美國

美國之所以能起家,靠的還是發戰爭財。如果說一戰的風雲給了美國白手起家的資本,那麼二戰的風雲就給了美國能與蘇聯爭橫的資本。

▲領導者不聽勸告釀成德國的戰敗

在二戰末期,天下第一強國德國轟然倒下,本來在德國壓制下的二檔國家蘇聯、美國將德國的科技資料搜刮一空,並借德國之力一手終結了二戰的餘波。從此蘇聯與再次加強過飛美國正式開始了搶奪世界第一的競霸,史稱蘇美爭霸。

▲“沙皇炸彈”

在這場競爭中,美國和蘇聯都瘋狂的加強著自己武器的強度。這使得各種變態的武器在這場競爭之中都應聲而出,但隨之帶來的就是國家的虛弱。美國在爭霸這些年中還是走老套路,倚仗外國來維持自己。

▲強大的蘇聯最終崛起

而蘇聯卻在這些年月中耗盡了自己國家最後一點積蓄,再加上蘇聯重工業強悍,輕工業不行。以至於面對這種以柔克剛沒有硝煙的戰爭毫無招架之力的蘇聯無法抵擋,最終解體分裂。

▲當今世界上的美軍

從此世界上第一檔沒有了蘇聯,只有美國。美國也因此稱霸世界,成為了一方的霸主。


南政昔風


一個政權的崩潰外部因素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前蘇聯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極其嚴重的問題。腐敗橫行、獨斷專行、各利益集團之間內鬥不斷,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廣大勞動人民對其政權逐漸喪失信心。這種現象一點點蠶食著蘇聯統治集團的肌體。看似突然崩潰,實則隱患早已埋下。什麼冷戰?什麼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拖垮蘇聯。只能說是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


新城智者


說美國拖垮蘇聯,個人認為不過是西方文明話語權霸道說法所為罷了,美蘇爭霸事實也是雙方實力互相消耗,與其講是美國拖垮蘇聯,不如講是蘇聯自己不爭氣做成的,如果反過來看美國國內,八十九十年代的美國國內也是問題眾多的,雙方都有國家崩潰的可能的,現時的網友只看到克林頓時代的高光時刻,實際在大布什時代之前,美國國內的種族動亂也是非常嚴重的,尤其大布什時代,當時美蘇兩國人民其實都處於非常亢奮的時代,只不過是誰更有定力而已罷了,雙方的軍事競賽對雙方的經濟都是嚴重的衝擊,很明顯大布什是一個出色的戰略家政治家了,在美國國內嚴重的動亂時刻,鐵腕鎮壓毫不手軟,讓美國沒有向崩潰的方向發展,而蘇聯的戈爾巴喬夫顯然就是一個庸才管理者,管治方法一錯再錯讓國家走向了崩潰的不歸路。


喜喜羊羊喜喜人


那會兒,里根特別喜歡講蘇聯內容的笑話,蘇聯感到羞愧難當,所以就自殺了。

這會兒,川普又開始講俄羅斯的笑話了 ,“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