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李巍:美國“燈塔”不再閃亮:百年未有之真正大變局

來源: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李巍教授2019年11月在IPP沙龍上的演講內容(上部分),內容經本人審核;IPP評論

「美國研究」李巍:美國“燈塔”不再閃亮:百年未有之真正大變局

美國仍然有其強大的一面,但其神話正在破滅,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美國自由主義價值理念的三大基石的鬆動。(圖源:網絡)

我們依舊生活在一個自由主義主導的世界體系中,而美國依舊是這一體系的領頭羊(“燈塔”)。美國仍然有其強大的一面,但其神話正在破滅,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美國自由主義價值理念的三大基石的鬆動。“美國燈塔”不再閃亮,這是世界真正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處於這一十字路口的中國將何去何從,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命題。

自由主義世界體系的雛形

我們今天仍舊生活在一個自由主義主導的世界體系中。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接受自由主義這個概念,自文藝復興特別是啟蒙運動以來,歷經兩次工業革命,直到如今的信息革命,世界演進的方向總體上符合自由主義所倡導的理念。比如,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至關重要的改革開放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就是中國對自由主義的眾多元素不斷進行選擇、接受的過程。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是把“糖衣”吃進去,把“炮彈”吐出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確實接受了一些自由主義的價值原則。那麼這個自由主義的世界體系是怎麼形成的呢?

實際上,自由主義的價值體系已經在過去200年的歷史中極大程度上塑造了這個世界。自由主義秩序最初源自英國。英國的自由主義實踐首先是政治上的,貴族與國王的博弈和妥協催生了《大憲章》,英國在世界上最早實行議會制度以約束君權。後來孟德斯鳩和約翰·洛克基於英國的政治實踐提出了自由主義的政治學說,即有限政府和權力分立。不過此時,英國在經濟上是實踐重商主義的,也就是國家主義,這多少是一種悖論。
從18世紀晚期開始,英國開始在經濟上構建自由秩序,即自由貿易。在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的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英國的工商業者推動建立了減免關稅、促進資本自由流動的(國家)低干預經濟模式,實現了工業化大生產、投資擴大再生產,以及以海外貿易獲取市場和原料,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自由貿易條件的成熟。伴隨著啟蒙時代以來思想巨匠們的政治、經濟設想得到實踐,英國先是構建了一個自由的國內秩序,並藉此釋放出巨大生產力,成為工業革命時期的世界霸主。後來伴隨著貿易擴張,英國把其國內的這種秩序推廣到國際上,形成了一個初步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但是英國並沒有建立一個完全的自由主義秩序。當時體現出自由主義價值觀的初步的全球化、自由貿易和金本位制度下的資本流動都是經濟層面上的。在國際政治層面,無論是與當時的歐洲其他列強的角力,還是在殖民地以暴力彈壓當地勢力,英國的規則中都保留了很多叢林法則。叢林法則一方面體現為當時的歐洲仍然接受傳統的現實主義政治;另一方面體現為大英帝國由於要捍衛其殖民體系,故而也絕不可能在殖民地實踐自由秩序。

「美國研究」李巍:美國“燈塔”不再閃亮:百年未有之真正大變局

▲2019年11月25日,李巍教授做客IPP沙龍,圖為講座海報

但即便是這樣一個部分的自由主義秩序,後來也遭受了嚴重衝擊。在經濟領域,以大衛·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自由主義遭到了福利國家、凱恩斯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的衝擊。在政治領域,英國本來就沒有建立起完整的自由主義秩序,只是與其他列強開展必要的合作,本質上還是均勢政治。均勢政治被一戰的爆發證明不可持續。隨後,時任美國總統的威爾遜在巴黎和會上提出“十四點原則”,倡導公開外交、推動設立“國聯”(美國本身由於議會未通過而未能參加)、航海自由、民族自決等一系列自由主義的國際新規則、新制度。

客觀上,代表自由主義思想的威爾遜主義當時並沒有成功改造歐洲的均勢政治,直到法西斯主義勢力發動二戰,均勢政治才徹底破產。但從今天的視角來看,威爾遜主義所倡導的自由主義價值確實被新興的國際政治大國美國所繼承。二戰期間和之後,美國主導的《大西洋憲章》、佈雷頓森林體系、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關貿總協定(GATT)等戰後國際秩序、國際機構都直接體現了自由主義的規則。

自由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

自由秩序的全面建立要等到二戰以後,是一種同時覆蓋經濟和政治領域的世界治理模式。在經濟領域,貿易自由化的進程相對順遂。美國通過主導設立關貿總協定(GATT)和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參與多個區域性自由貿易組織,基本就打造了全球自由貿易系統。相比之下,資本自由化則經歷了一些波折。最初,為了維持金融穩定,佈雷頓森林體系對資本的自由流動實施了嚴格的管制。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跟美元掛鉤,客觀上約束了資本的自由流動。當然,這種約束僅僅是針對資本賬戶,經常賬戶也就是貿易賬戶是可以自由流動的,所以總體上仍能夠配合自由貿易的需求。

重要的變化發生於20世紀70年代,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穩定美元價格的需求消失,推動了整個金融體系全面的開放。這一變化的直接效應就是在跨北大西洋聯盟的政治框架下,跨國投資激增,出現產業轉移,培植起跨國生產網絡。從這個角度講,美國把自由國際體系在當初英國構建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不僅是在經濟領域實現了更大範圍更穩固的自由秩序,而且是在依託政治領域的自由秩序來實現的,這就跟大英帝國時期基於現實主義的均勢外交和殖民體系存在根本不同。

「美國研究」李巍:美國“燈塔”不再閃亮:百年未有之真正大變局

▲2019年7月8日,李巍教授做客IPP沙龍,圖為講座現場

美國打造的自由主義國際政治秩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強調以聯合國為中心的集體安全。至少在原則上自由主義的世界政治秩序不是霸權決定論,而是依據聯合國的決議行事,必要的時候,由聯合國出面充當世界警察。

第二,以民族自決推進去殖民化運動。公允地講,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非殖民化運動絕不僅僅是因為殖民地國家自身的獨立鬥爭,而是因為美國作為世界的老大,否定了殖民主義,以至於英、法這些老牌殖民國家紛紛退出自己的殖民地,放手讓其獨立。典型事件是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第二次中東戰爭)。當時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對埃及發動軍事行動。美國暫擱置意識形態分歧,與蘇聯一起對英、法施壓,並且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來限制對英、法的貸款,導致英鎊巨幅波動,用一場貨幣戰爭迫使歐洲勢力最終退出蘇伊士運河。去殖民化對於在世界範圍內鞏固一個主權獨立的體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是國際關係史上重要的進步。

第三,推動建立現代文明社會所仰賴的國際制度。文明社會與叢林世界相對,凡事靠制度來規範,於是就出現了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體系,即二戰後美國所領導的,同時覆蓋政治、經濟領域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總的來說,由英國最先構建的自由體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受到衝擊,英國自己也從世界霸主的位置上滑落下來。但是該體系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基本規則得到了美國的繼承。更為重要的是,美國進一步鞏固和發揚了世界範圍內的自由主義秩序,藉由二戰後主導各種制度的建設,

美國最終構建了覆蓋政治、經濟領域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這一國際秩序之下先後發生了第三波民主浪潮、中國的改革開放、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等標誌性事件或歷史進程,最終使得自由主義在20世紀90年代達到了巔峰。(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