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如果說《好萊塢往事》是昆汀寫給好萊塢的一封情書。


那麼《愛爾蘭人》就是老馬丁給自己的一張成績單。


我想跟你聊聊它。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1. “老炮兒”馬丁和他的朋友們


整部電影時長三個半小時,花了兩個晚上看完。


有人說它是2019年度最佳,有人說這是21世紀最好的黑幫片,沒有之一。


對於馬丁·斯科塞斯來說,這些都不為過。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說到馬丁是什麼樣的人?這裡先插播一條新聞。


相信你也聽說了。


前一陣,電影圈鬧翻了。


起因是馬丁導演說了這麼一句話:


「漫威電影在我看來更加接近主題公園,我覺得它們不是電影。」


於是,漫威迷們炸了。


脫離上下文語境,去掉了前半句。最後理解成:“漫威電影不是電影”


一場激烈的辯論就此展開。


老爺子被罵的不行,於是出面澄清。特此寫了一篇文章——《我說過漫威不是電影,請允許我來解釋》


文中,他對自己心中的“電影”進行定義:

「電影關乎美學、情感和精神的啟示。

關乎人的複雜。關乎銀幕上的一種藝術擴大對可能性的感知。」


而漫威電影,與之相差甚遠——
現代系列大片是這樣的:市場調查、觀眾測試、審查、修改、翻新和再加工,直至可消費。


“藝術電影真正變成了一股數據流,被‘驅逐’到網絡上,諷刺地實現了‘完全數據化’”


最後要補充一句:


“如果要說美國電影業有什麼東西是真正致命的話?那麼現在這種格局就是了。”


顯然,這篇文章不是來為自己“洗白”的。而是進一步解釋自己為什麼批評漫威電影,從而表達對電影未來的擔憂。


不愧是老馬丁。


對於漫威電影這個坐擁超英市場的巨頭,沒幾個人敢挑戰。


對於“電影是什麼”這樣宏大的命題,估計也沒幾個人敢回答。


但馬丁·斯科塞斯不同。


他敢。而且他有資格。


他成長於那個年代,親眼看著好萊塢的崛起和衰落。


對於電影是什麼,可以是什麼,如果他沒資格,那麼誰有?


這個人身後站著的,是一整個時代。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憤怒的公牛》

30年前,黑幫片被他拍到了極致——


《好傢伙》、《賭城風雲》、《紐約黑幫》、《華爾街之狼》、《憤怒的公牛》......


最響噹噹的,當屬1976年《出租車司機》——


一部出現在各種教材中的黑色經典。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他本人,“終身成就獎”拿了一堆。


從影以來,包攬奧斯卡、威尼斯、戛納、金球的各大獎項。


與《教父》的導演科波拉、《星球大戰》之父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被並稱作「新好萊塢」四傑


如今。到了退休的年紀,老爺子依舊在為電影事業奮鬥。


並且,他找來了一堆和他一樣,甚至還要更老的演員——


德尼羅1943年生,76歲;(《教父2》《憤怒的公牛》)

帕西諾1940年生,79歲;(《教父》《聞香識女人》)

喬.佩西1943年生,76歲。(《憤怒的公牛》《好傢伙》)


四個人年齡加起來,整整308歲。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擔心。


別忙,這裡再插播一條新聞。


之前美國大選的時候,出了這麼一個事:


一位老爺子要參加競選,說要拉川普下臺。結果上網一查,好傢伙,1942年生,77歲高齡。而他的對手川普,73歲。


有人就感慨了,美國現在流行老人政治?


咱們別的不說,就說這心氣。他比年輕人差了嗎?


事實證明,不但不差。而且更高。


要知道,這幾位老戲骨同臺演戲,那是鬧著玩的嗎?


絕不是。


《愛爾蘭人》非但不是“老人電影”,還秉承了馬丁一貫的黑色幽默,生猛的質感。


老炮們的威力你可別小瞧。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2. “聽說你刷房子了”


叱吒影壇半個世紀的兩三傳奇影星,將二戰結束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傳奇,活生生地展開在觀眾面前。


片名“愛爾蘭人”是一個綽號,屬於當年美國黑手黨最厲害的殺手——弗蘭克·西拉。(尼德羅飾)


他曾經是一名二戰士兵,在戰爭中見過最殘暴的人性。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戰爭結束後,他雖然表面上迴歸了正常生活,娶妻生子,用大卡車運送牛排。


但是,他心中從未走出過那個殺戮的世界。


一次偶然,他認識了黑幫老大——羅素·布法利諾(喬·佩西飾)。


羅素看中弗蘭克的能力,畢竟是經歷過戰爭的人,殺人從不手抖,做事幹脆利落,執行任務有著常人沒有的精準、迅猛。


於是,弗蘭克常為羅素“辦事”。


兩個人的交情可以說是各取所需——


羅素需要一個殺人機器,而弗蘭克需要從迷茫的生活中找到一個leader帶著他走。


兩個人就這樣在黑幫社會中,越走越順。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正在這時,第三位主角登場。


吉米·霍法(帕西諾飾),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國際貨車司機兄弟會(IBT)領導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吉米·霍法劇照 VS 真實照片


在影片的開頭,畫面閃現了一幕,暗示吉米·霍法的結局——被槍殺


這也是影片的主要故事線,圍繞著兩個問題:


l 到底是誰殺了吉米·霍法?

l 吉米·霍法為什麼會被殺?


這件事在美國曆史上,至今仍是懸案


在《愛爾蘭人》這部影片中,吉米·霍法的死是因為與黑幫有利益衝突,而被最好的“哥們”弗蘭克殺死的。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這是根據回憶錄《我聽說你刷房子了?》改編。


這本書風靡一時,不僅僅是因為內容火爆,更是揭露了除了黑幫之外,不少美國政壇上的醜事。


而弗蘭克本人也曾經在死前,向這名回憶錄的作者承認自己殺了吉米·霍法的事實。


不過,這樁案件仍未水落石出,原因有五——


1. 事情已經過去了30年,很多事情無從考究。FBI根據弗蘭克口述,找到了吉米·霍法被殺害的房子,並檢測到了28處血跡。不過,沒有一個DNA與吉米的相匹配。


2. 有人透露,在更早的時候,弗蘭克對一名特工交代,是一名叫做薩爾·瓦多的人殺死吉米·霍法。不過,這個人和吉米在同一天消失了。而影片中,弗蘭克就有一句名言:要想保守住秘密,三個人裡起碼要失蹤兩個。


3. 早在1995年,就有

14個人站出來,聲稱是自己殺害了吉米。


4. 就弗蘭克個人而言,他是出了名的愛“胡說八道”。比如,他曾經聲稱自己殺害了“瘋狂喬”,參與了豬灣事件,認識水門事件中的“大耳朵”。更誇張的,還包括他說自己送了三支步槍給一名飛行員,而這三支槍後來被用作刺殺肯尼迪。


諸如此類的言論還有很多,接受NBC採訪的時候,他幾乎能將自己和所有美國曆史串通起來。簡直就是現實版阿甘,是個傳奇人物。而事實上,他只是一個冷血的殺手和瘋狂的酒鬼。


5. 弗蘭克臨死前瀕臨破產,這為他提供了充足的撒謊動機。因為一旦承認自己殺人的事,那麼這本書一定能買的更好,也就可以留些錢給家人。


從影片和回憶錄中我們不難得知,雖然弗蘭克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殺手。但是,對於家人,特別是女兒,他是非常疼愛的。


由此,案件紛繁複雜,真相一直尚未浮出水面。


而影片《愛爾蘭人》的敘述手法上,導演也是採用了老年弗蘭克親自敘述。


也就是在暗示著故事的主觀性與真相的不確定性。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弗蘭克劇照VS現實照片

3. 之所以為“史詩”


《愛爾蘭人》之所以堪稱史詩,是因為它代表了美國一個時代的產物。


本片最主要的角色吉米·霍法的個人經歷,恰好就是一整部美國工會運動歷史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霍法出生於印第安納州的一個貧困家庭,自幼喪父。


他經歷了美國最嚴酷的大蕭條,19歲參與第一次罷工,20歲成為卡車司機工會的活躍人物。


在擔任工會領導期間,一手打造了美國最大的工會組織。


在那個年代,工會、黑幫和政治密不可分。


先是黑幫


當年美國實行禁酒令,黑幫需要壟斷酒業,於是便需要吉米的卡車運輸。另一方面,工會也需要黑幫來鎮壓罷工。由此,工會和黑幫的組合就此成型。


有統計,1957年,美國最重要的57個黑幫頭目,22個是工會負責人。


需知的是,吉米·霍法並非十足的反派人物。


事實上,在他的領導下,卡車司機工會確實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工薪與待遇。


影片中霍法走上會場講臺,底下人那一片歡呼的畫面都是有歷史影像記錄的事實。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另一頭是政府


儘管工會是以保護工人利益為優先,但由於工會手中握著大把選票。工會必然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


政客們和工會,要麼針鋒相對,要麼爭取其支持。


比如2008年奧巴馬參選時,就特地向工會做出承諾。為的,是得到了民主黨那4億美元的籌款。


再比如,2016年特朗普獲得選舉人票的大勝,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西部各州的支持。而這一支持則來自於他關於“重振製造業”的政策。也就是說,是反映工會訴求的政策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工會”一詞,無論是在車間、大港口、還是新聞編輯室,你都能感受到它們的影響力。


如果你也看過紀錄片《美國工廠》,那麼你一定會對曹德旺的一句話印象深刻:


“工會進來,我關門不做了。”


但本質上,曹德旺最終還是難逃與工會的艱苦鬥爭。


畢竟工會的影響過於巨大。做到忽視,是不可能的。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而吉米·霍法作為工會的頭,更是如此。


曾經有一個很誇張的猜測——


“作為美國中情局和黑幫的中間人,吉米深度參與了對卡斯特羅的刺殺。


另一方面,刺殺肯尼迪的行動,也正是為了阻止對吉米的調查。”


當然。


這都只是猜測,不實傳聞。


不過,足見吉米·霍法一手遮天的威力。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1967年,霍法最終因為賄賂的罪名鋃鐺入獄,判處13年有期徒刑。


出獄後,工會已然成為黑幫的附庸品。


那個時候,整個美國風氣業已改變。工會被看作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風光不再。


直到1975年,吉米·霍法被人看見上了一輛車後人間蒸發。


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也宣告結束。


一個歷史懸案從此誕生。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導演花了三個半小時的篇幅。講的不僅僅是一個殘殺,暴力,鬥爭的故事,而是讓我們從這些事件中,回味著這些人走過的路。


輝煌也好,殘暴也罷。


它曾經屬於一個時代,之所以為史詩,因為這是一曲時代的輓歌。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4. 一個電影人的堅持


馬丁·斯科塞斯一共拍過26部作品,《愛爾蘭人》是最艱難的一部。


於2010年立項,實際上早在2007年就著手開發了。


由此可推出,整個製作過程耗時十餘年


整個拍攝到上映,是一波三折。


先是劇本問題。


2009的時候,編劇斯蒂文·澤裡安就已經寫好了一版劇本。不過,原著作者查爾斯·布朗特不滿意。於是重寫。


就這樣,改了又改,一直難產,沒能確定下來。


和劇本一樣難的,還有投資


老馬丁一開始對《愛爾蘭人》的預算是1.25億美元,一名墨西哥金融家派·拉蒙出資一億,拍攝未果。


一方面是老馬丁對不願意服從大製作公司的條條框框,另一方面是派·拉蒙拒絕支付不斷超支的預算。


《愛爾蘭人》拍攝停止。


2017年,Netflix從派·拉蒙手中買下電影,據說在拍攝過程中,預算不停超支。從1.25億到1.4億元,1.75億,到了後期有傳聞說達到了

2億美元


時長方面,也是超支。


由於老馬丁擁有最終剪輯權,便有了這驚世駭俗的“三個半小時”。


足見其中的心血。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導演馬丁在《愛爾蘭人》片場


而耗資如此之巨大的原因,則是因為電影採用了“減齡技術”。


這其實早已不是什麼新技術。


前一陣李安導演的《雙子殺手》中,威爾史密斯就靠著這項技術,擁有一張年輕的面孔。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而在馬丁作品《好傢伙》中,也早早地使用了這項技術。


不過,事情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三名老演員對這項技術是排斥的,因為它要求在臉上佈滿密密麻麻的跟蹤點,還得戴上一些奇怪的儀器。


對於老戲骨來說,這是非常影響演員對細節的演繹的。


那怎麼辦呢?


這就需要進行後期加工,開發一項新的逆齡技術


而這項技術,就是電影不斷超支的原因。


好在,結果出來時大家是驚豔的。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愛爾蘭人》的製作雖然很艱難,但導演有導演的堅持,演員有演員的修養。


而這一切,都是促成這部電影大獲成功的關鍵。


5. “致那個時代的血”


如果你問我,《愛爾蘭人》在馬丁·斯科塞斯的序列裡算什麼級別?


其實很難比較。


它不像《憤怒的公牛》那樣充滿力量,也不像《好傢伙》那樣生猛尖銳,一個藝術家在老年總歸會找到一個較為安靜的去處,在那裡娓娓道來。


《愛爾蘭人》便是這樣一個去處。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明白了這一點,你會很難忍住不被影片最後半個小時擊到落淚。


當羅素和弗蘭克都老了。


當黑幫老大也風燭殘年,他們內心是怎麼樣的失意?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當弗蘭克孤坐在養老院的輪椅上,回顧他的年輕時代。他滿是皺紋的眼角,有那麼一刻突然緊繃起來,嘴邊冒出一句:


“What kind of person will make a fucking call like that?”

(什麼樣的人渣會打這樣的電話?)


——指的是他約吉米·霍法出來時的那一通電話。


這是他對於自己劣跡斑斑的人生,對於吉米·霍法的背叛的懺悔嗎?


或許不是。


那是他乾枯的皮膚下,還未乾涸的熱血。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當一名FBI警員來找他談話:

FBI:這些人都死了,方便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嗎?

弗蘭克: 這你得問我的律師。

FBI: 他也死了。

弗蘭克【緊張】:誰幹的?

FBI【平靜】:癌症。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有過那樣的一生,他或許很難想象自己有一天不是死於槍下,而是死於衰老。


這時,我明白這部電影是什麼了。


《三體》中,劉慈欣寫了這樣一個片段:


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站在戰士墓前,他死於一個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事件。孩子問:媽媽,他們是烈士嗎?大人說:不是。孩子又問:他們是敵人嗎?大人說也不是,孩子問:那他們是什麼?大人說:是歷史。


是的,是歷史。


電影最後的鏡頭,是弗蘭克與神父交談結束。


神父走後,一個老人在輪椅上一動不動,悵然若失地看著半掩著的門。


歷史就是——


每一個熱血沸騰的時代,都會結束在艱難的衰老中。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於是,有人不服。要用另一座高峰來告別。


馬丁·斯科塞斯就是。


他不願成為歷史,因為這個時代還沒有長大成人。


如果他的電影生涯也有一個最後鏡頭,那麼應該是這樣的:


“電影真的一去不復返了嗎?”老人如是問。


年輕人們叫囂著,辯解著。情緒很高漲,但聲音很模糊。


“扶我起來吧。”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一首完美的時代輓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