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十大姓氏的源流,你知道嗎?

作為高要人,

你知道自己的姓氏的源流嗎?

高要姓氏繁多,

據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成書的

《高要縣誌》記載,

高要全縣共有96姓(端州、鼎湖兩區除外),

而到了1993年,

散居在高要內的人口姓氏高達232個。

高要十大姓氏的源流,你知道吗?

而高要姓氏的支派複雜,源遠流長,

姓氏人口在1萬以上的就有16個!

據1993年調查統計,散居在高要內的人口姓氏有232個,萬人以上的大姓有梁、陳、李、黃、鄧、伍、張、何、鍾、吳、莫、林、蘇、趙、冼、黎等16姓,五千人以上的有夏、陸、廖、羅、譚、馮、朱、區、麥、劉、葉、賴、周、謝、杜等15姓。

盤踞高要排名前十位的擁有萬人以上的大姓

一起來探究他們分佈在哪裡,

有著怎樣的起源……

高要十大姓氏的源流,你知道吗?

梁 姓

河臺鎮都權梁姓,始祖梁志閭於明初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1947年,下同)傳二十三世。

樂城鎮伍村梁姓,一族是惠州客籍,於清朝時遷入。另一族梁恭致於明正德間(1506~1521年)從城北朝天坊遷來。有南方、北方兩祠,北方系裔孫梁登攀和梁崑圃同遷布浮村。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世。

祿步外坑梁姓,先祖由廣州遷居順德,明嘉靖間(1522~1566年)梁仕進再遷來外坑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十五世。塘婆坑是其分支。

小湘鎮愛村梁姓,始祖梁觀育由渡頭分居城東火攻營迎恩坊,於明嘉靖間再遷大湘茶灣丹山,後遷愛村。

大灣鎮高第村梁姓,有兩族源流不同,一族始祖梁麒,於明初由湧坑水邊遷來,另一族始祖梁進(何處何時遷不詳)。白象山、新圍、都棠村梁姓均由渡頭遷來。

新橋鎮廣塘村梁姓,南宋時梁元福由南雄珠璣巷遷廣州紀綱街,至明景泰間(1450~1456年)梁義因在肇慶做官而落籍於廣塘村。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三世。灣邊村梁姓,始祖梁秦是平江路崑山州人,元泰定年間(1324~1328年)文昌縣做官,後入籍灣邊村。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三世。其後裔分佈於珠江、播平、文塱等村落。

白土鎮雅瑤梁姓,始祖梁國泰由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五世,其分支散佈於羅勒、南崗、茅山、大企等村。九山管理區梁姓,始祖梁善卿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從樂堂村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六世,石腳村是其分支。

白諸鎮石霞村梁姓,始祖梁仁杰,南雄人,元時以文學舉為高要縣丞,因亂解官隱於龍灣,後遷石霞村。至民國36年傳二十四世。雲浮鵬石村是其分支。

祿步樂洞村梁姓,始祖為梁有章(何時何處遷不詳)。白土村梁姓,於明初遷入。至民國36年傳二十二世。

白土鎮思福後崗坑梁姓,始祖梁元垣生子五人,長子梁肖雄居後崗坑,次子梁長慶遷居腰崗,三子梁梓鳳遷居平布,四子梁世裔遷居下灶,五子梁正啟遷居大坑。

新橋鎮牛渡頭梁姓,始祖梁品德,南海人,明朝時曾任高要新橋營千總,遂落籍於牛渡頭村。至民國36年傳十七世,分支小洞山,大端村。

大灣鎮孝友梁姓,始祖梁萬元於明時因避兵亂徙居孝友。至民國36年傳十五世。

金渡鎮水邊梁姓,先祖由南雄珠璣巷遷來城西石橋頭,明時梁肖氏再遷入水邊村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十九世。

白諸鎮河洞梁姓,始祖梁潔真於明時從新興縣天堂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四世。

祿步鎮綠水梁姓,始祖嵩旭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六世。

河臺鎮羅仁梁姓,始祖梁德慶於明萬曆年間從德慶文定村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六世。

活道鎮洚上村梁姓,先祖來自南雄珠璣巷,明嘉靖間(1522~1566年)梁儲遷來洚上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十九世。洞心村是其分支。

南岸梁姓,始祖梁天申於明景泰間從南雄珠璣巷遷來下南岸,至民國36年傳十七世。

白諸鎮梁屋樑姓,始祖梁萬倉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世,明嘉靖間梁靜垣自梁屋分居到後崗坑為始祖。

金利鎮茅灣村梁姓,始祖梁常清從南海崗頭遷來,生四子,長子梁大齡世居茅灣,至民國36年傳十九世;次子梁大苞遷居蜆崗富佛村,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世;四世孫梁廷輔又析居於山居村,第三子梁大本遷居顯學崗。

新橋鎮銀江梁姓,所屬分道悅系、橫江系、嚴村系、穩裕系、大波路系、藍田系、鳳多系、蓮塘系、新莊系、荔枝系、坳頭系、金山系、大山系、下坡系、山口系、上瑤系、高墩系、廟前系。始祖梁載由河南遷江西,後在南雄做官便寄寓在南雄。元初,梁載之子梁崧任四會縣尹,後定居於高要銀江為始祖。梁崧之子梁榮任肇慶路錄事,生子郭材、郭全、佳觀。梁郭材遷道悅村為始祖,後裔分支到白諸的穩裕、鳳多,新橋的藍田村等。次子梁郭全遷居蓮塘為始祖,其分支散佈於荔枝、坳邊、大山下村,新橋的金山,白諸的下坡村、山口村、坳邊、嚴村、下坡、城北上瑤、城東豪居里、高墩裡等地。第三子梁佳觀遷居新橋的廟前村為始祖。

金利鎮古壩村梁姓,祖先來自南雄珠璣巷,明朝初期梁鳳來遷來古坎的山塘坊為始祖。要古梁姓,其祖先由大松逕遷於古壩再遷鬥溪,明朝初期梁世基卜居要古村為始祖。

陳 姓

金利鎮七甲村陳姓,遠祖陳龍望原居南雄珠璣巷,於宋開禧間(1205~1207年)陳士矩遷入七甲村為始祖,其後代分為六房,傳至七世,第六房遷去新會潮連,五房至民國36年曆傳二十五世,分支到沐梓里、中心江、六甲村、迎津裡及高明縣蘇村等地。古壩東村陳姓,始祖陳肇基於宋鹹淳間(1265~1274年)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八世。明初陳季遠居西村,至民國36年傳二十二世。明初陳勝章遷居茅崗村,一支遷荷祿新村,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陳汝育遷活道鎮大逕村,分支松根嘴等村落。

白諸鎮布院陳姓,宋朝陳伯榮原居南雄珠璣巷,鹹淳六年(1270年)因胡妃事變徙於縣西南思辨老村,其七孫陳子善於明初居布院村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三世。分支散佈大輅頭、察步、馬安、同攸崗、中崗、雅瑤、清珠崗、長塘、珠崗新村等村落。

金利鎮長坑陳姓,始祖陳紹宗於鹹淳間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四世。明時陳耀宗遷居蟠龍村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十六世。

新橋鎮金庫村陳姓,始祖陳述祖於明洪武間(1368~1398年)從城廂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一世。其分支明代有鷓鴣坑系、好坑系、麥坑系、松嘴羅沁系、柑園系、灣頭系、穩裕系,清代有首領系、松坑系、下塱系、塱尾系、大湖塘系。

白土鎮龍崗陳姓,始祖陳其蘊於明洪武間從縣東南之宋隆水(村名不詳)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九世。陳嘴陳姓,其先人原居宋隆水,明時陳喬玉遷來陳嘴為始祖。大輅頭陳姓,始祖陳瑞是白諸布院族陳子善的長子,從布院遷來大輅頭後生二子,長子陳宗儒是明永樂舉人,生四子,長子陳耀先居大輅頭,至民國36年傳二十二世。第二子陳烈先遷蓮塘察步村,第三子陳茂先遷白土馬安村,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世。馬安另有一支始祖叫陳宅慶於明永樂間從大輅頭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八世。

中崗陳姓,始祖陳德先是陳宗儒第四子,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一世。

雅瑤陳姓,始祖陳宅富於明時從大輅頭遷來。清珠崗陳姓,始祖陳重光於明時從大輅頭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世。長塘陳姓,始祖陳思誠於明末從大輅頭遷來。

大灣鎮棠孔陳姓,始祖陳大衡於明初由城西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四世。村頭陳姓,據其家譜序講是出自江州義門之族,其後代陳魁由閩遷粵,其子孫居肇羅之間,明正統中(1436~1449年),陳貴也由東邑遷新江鳳多村,再遷大灣村頭為始祖,生子陳晃、陳記,分兩房,二房第三世陳安和第六世秀馨先後遷居金桂村。上圍陳姓,始祖陳漢容於清康熙間從出頭村遷來。

金利鎮悟嶺陳姓,始祖陳積敏於明初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四世。

蜆崗鎮範塘陳姓,始祖陳國球於明永樂間(1403~1424年)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九世。金利鎮的山斗陳姓,始祖陳三興於明時從範塘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一世。金利蟠龍北陳姓,始祖陳意勝於清乾隆間(1736~1795年)從範塘遷來。

白諸鎮灣頭陳姓,始祖陳寅階於明永樂間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與新橋金庫分支不同族),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世。

蜆崗鎮芙羅陳姓,始祖陳宗恆於明時從城東高墩裡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四世。

回龍鎮槎崗陳姓,始祖陳恭道於明時從新興縣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一世。

金渡鎮水邊陳姓,始祖陳時泰於明時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八世。清乾隆間陳有恆遷到白土馬安村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十一世。

大坑陳姓,始祖陳元憲於明時從山頭村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四世。

腰崗陳姓,始祖陳重才,東安縣人,於明中葉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世。

欖塘陳姓,始祖陳德揚於明季(何處遷不詳)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六世。

筍圍鎮孔灣陳姓,始祖陳明吉於明末從西寧縣(今名鬱南縣)連灘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三世。

樂城鎮領村陳姓,始祖陳繼厚於明末時從河臺鎮廊源村遷來。

活道吉田陳姓,先祖是雲浮洞心村人,明末陳高洪遷來吉田塱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十二世。

白諸鎮白石陳姓,始祖雲浮人,於明崇禎間(1628~1644年)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七世。上世村陳姓,始祖陳萬秋,雲浮縣城人,於明崇禎間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三世。

水南鎮西牛陳姓,先祖是永安縣官仁塘村客籍,清雍正六年(1728年)有陳志亮和陳志光兄弟同遷水南,陳志亮居西牛,陳志光居檳榔崗,各為其始祖,傳了四世至永海咸豐四年(1854年)又分支羅河、烏石洞等地。至民國36年已歷傳十世。

李 姓

蜆崗鎮富佛村李姓,宋淳祐間(1241~1252年),李彌昌由南雄珠璣巷遷來富佛為始祖,至民國36年已傳十三世。

新橋鎮銀江村李姓,始祖李開保,南雄珠璣巷人,於宋淳祐間遷來,至民國36年已傳二十一世。

蜆崗陳村李姓,宋時李萬全本居南雄府保昌縣沙水村,於淳祐間始遷陳村為其始祖,至民國36年已傳二十二世。

南岸李姓,始祖李粵由宋淳祐年間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九世。

蜆崗鎮芙羅村李姓,先祖河南人,李業於元初遷來芙羅為其始祖,至民國36年傳二十六世。

杜村李姓是由芙羅分來。明洪武間李忠厚由芙羅遷居古耶村。

蛟塘李姓始祖李清由芙羅遷回龍鎮大塘村,明成化間(1465~1487年)再遷蛟塘,至民國36年已傳十七世。

回龍鎮澄湖村李姓,始祖李聰父於明萬曆年間從芙羅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二世。

回龍鎮澄湖福慶裡李姓,始祖李餘盛於元時從高明縣歌樂村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一世。其分支分佈到竹圍、良村、橫江村。

金利鎮親珠崗李姓,始祖李明德於明洪武間遷來,至民國36年已傳二十一世。分支到長崗、鳳形崗、倚領、顯學崗等村落。

祿步鎮外坑村李姓,始祖李邦正於明初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一世。

金渡鎮腰崗村李姓,先祖南雄珠璣巷人。明初李元基自南雄遷來腰崗為其始祖,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一世。

白土鎮圍邊村李姓,始祖李葵芳於明初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已傳十三世。

筍圍鎮塱口村李姓,始祖一名李登萬,一名李祥明,於明初由肇慶府城遷來,至民國36年已傳二十世。

金渡鎮欖塘村李姓,明初李顯盧由南雄珠璣巷遷來為其始祖,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世。

新橋鎮塘基頭李姓,始祖李燦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由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一世,其分支散佈到活道的洚上村、禾地咀,大灣鎮古西圍,新橋的衝坑、隔塘,白諸的上洞村、柑園,活道的塱尾等村。

大灣鎮小塘村李姓,先祖是新會人,明時李繼長遷來小塘為其始祖,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世。

金渡鎮黃坑村李姓,始祖李玉森於明朝時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已傳十八世。

活道鎮橫石村李姓,始祖李石隱於明時自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已傳十八世。

祿步鎮桐槎村李姓,始祖李信人於明時由蜆崗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五世。

雙馬村李姓,始祖李蕊秀是惠州客籍,於清順治間遷來,至民國36年已傳十六世。

河臺鎮龍城村李姓,始祖(名不詳)是廣寧客籍,於清順治間遷來,至民國36年已傳十五世。

活道鎮鴨逕村李姓,始祖李槐益是雲浮路益村人,於清康熙間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一世。

蛟塘李姓(與芙羅李姓蛟塘系不同族),其先祖居高明六堂村,清乾隆間有名發壽者始遷蛟塘村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十二世。水口村和塱下村是其分支。

金渡李姓,始祖(名不詳)於清乾隆間由蜆崗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一世。

樂城鎮思可村李姓,始遷者(不詳)於清同治間(1862~1874年)從城西遷來,至民國36年已傳五世 。

黃 姓

金利鎮金溪三甲黃姓,先祖是江南人。唐大中五年(851年),進士黃惟堅因避黃巢之亂南遷嶺南,卜居高要縣金利的茅崗村,後徒三甲金灣裡為始祖,生子天字、天錫、天祐、天申,析為四房後繁衍分支各地。本族至民國36年已傳三十世。墨崗一系於宋初從三甲遷來,至民國36年傳三十世。分支到官棠村、江美村、敦湧村、槎崗。明萬曆間黃善從墨崗遷到回龍松塘村塘口坊為始祖。明初黃瑛從三甲遷來松塘中心裡,黃惠綱從三甲遷來松塘榮華里。明萬曆間黃開祥從三甲遷到金渡大坑村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十九世。腰崗村是其分支。

金利鎮四甲黃姓,宋大學士黃元寶世居南雄珠璣巷,鹹淳九年(1273年)避亂南遷,輾轉來至高要縣,卜居金利四甲之鐵裡,為其始祖,其後裔漸散佈各處,至民國36年已傳二十八世。黃尹力由四甲遷居一甲為始祖。元朝時黃金子由一甲遷居黃崗村,又由黃崗分支派到金利鎮的茅崗村和廣利鎮的龍塘上坊。黃朝卿由一甲遷來六甲。明崇禎間黃庚有由四甲遷來回龍鎮的松塘村。黃國發於清初分遷新塘村,再分遷旺洞村,從四甲分支來的還有六甲、荔村、桂溪、塘口、朝北、河江、甲界等村。

金利鎮五甲黃姓,宋孝宗時曾任知靖州事的黃思廉,後居南雄珠璣巷,因避亂南下,卜居高要縣東南金利的五甲之雲津裡,遂為始祖。其四世孫黃觀立於元時遷來二甲儒家古裡,觀立之子善敬又分遷到竹洞舊村。其十一世孫黃志儉遷六甲,(六甲有黃姓兩族)。從五甲分支去的還有橫槎三巷、顯學崗、南村等村落。至民國36年已歷傳三十世。

金利鎮軍屯村黃姓,先祖於宋鹹淳間始遷軍屯村,至民國36年傳二十五世。

大灣鎮村頭黃姓,先祖原居大灣舊村,明初黃所通遷居村頭,至民國36年傳二十六世。

蓮塘鎮稔崗黃姓,先祖居縣南神符山下,於明嘉靖間黃二始遷稔崗村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十九世。茅山系、坳頭系與其同宗。

大灣鎮外逕村黃姓,先祖為新會縣人,明時黃朝璋於嘉靖間遷來外逕村為始祖。再分支到孝友村。

白土鎮東岸黃姓,始祖黃秉權於明嘉靖間由金利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世。

祿步鎮桐槎村黃姓,始祖黃思寶於明萬曆間從順德縣龍山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六世。

白諸鎮上洞村黃姓,始祖黃板奇於明天啟間(1621~1627年)由新橋的坑塘村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三世。

回龍鎮黎槎村黃姓,始祖黃敘榮於明崇禎間從金利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二世。

活道鎮大端村黃姓,先祖居雲浮下坑村,於明末時黃見莊遷來大端為始祖,清初黃垂遠由大端遷來松坑村為始祖。

大灣鎮勒竹圍村黃姓,清初黃子楊由大灣的燕子圍遷來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十四。

大灣鎮白丈村黃姓,先祖是順德縣甘竹人,清乾隆間黃萬策遷來白丈村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九世。

大灣鎮塱尾村黃姓,始祖黃冠林於清乾隆間由城廂遷來。舊村黃姓,始祖黃仰祖於清朝時由金利遷來。

上圍村黃姓,始祖黃介石於明萬曆間從南雄珠璣巷遷來。

筍圍鎮太平圍黃姓,始祖黃國龍於清朝時由大灣小棠村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世。

回龍鎮元福屋黃姓,先祖是雲浮人。道光七年(1827年),黃河清遷來元福屋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七世。

河臺鎮古龍村黃姓,始祖(名不詳)廣寧客籍,於清中葉遷居古龍村,至民國36年傳九世。

鄧 姓

金利鎮長坑村鄧姓,始祖鄧仁厚於宋朝時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三十世。明永樂間鄧梅峰由長坑遷三甲村,至民國36年傳二十六世,分支到本鎮珠崗村。

軍屯村鄧姓先祖原居三水縣白泥墟,宋末時始遷軍屯村,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一世。

三甲村還有一族鄧姓與長坑分支族不同源,始祖鄧泰來於明永樂間由三水縣良江村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六世。

蛟塘鎮奕慶村鄧姓,先祖居蓮塘荔枝村,清順治間黃柱明遷來奕慶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十三世。

樂城鎮息源村鄧姓,先祖是廣寧縣客籍,於清中葉遷來息源為始祖(始遷者不詳),至民國36年已傳九世。

白土鎮宋隆鄧姓,宋朝議大夫鄧珉由南雄珠璣巷遷三水縣白泥墟,生子瓊、璈、珠、琬。鄧珠生子明之,鄧明之子鄧材輔徙居城東塔腳,生子源深、匯深、 深、瀾深、潮深、淇深,再徙居宋隆,其後代散佈各地。鄧源深遷居回龍鎮劉村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二十四世,其後裔分支到金利要古村、回龍合山村、倚領村等。鄧匯深遷居白土冷水村,至民國36年傳二十四世。明正德間鄧昌祚由冷水遷到蓮塘鎮的下波洞村,至民國36年傳二十二世。回龍鎮的大井、蛟塘村是其分支。鄧 深居鄧坑,其後鄧鍾達於元延祐間(1314~1320年)遷至馬安鎮新江一的百丈村,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三世。清順治間鄧明魁遷白諸舊排山村,於乾隆間又徙居新排山村。清順治間鄧澤保從百丈村遷活道東橫江,清康熙間鄧敘江遷白諸真竹圍。蓮塘鎮蝦苟坪村鄧姓出自 深,始祖鄧富由陳婆村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世。鄧 深的後裔還有分散到井頭、牛渡頭、隔塘村等村落。鄧瀾深遷居白土鎮九山村為始祖。明萬曆間鄧元皋又由九山遷到金渡西頭村。鄧瀾深之後裔多分佈於金渡。鄧潮深居白土龍崗,後遷竹山村,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世。其分支分佈到八卦洲、蜆崗東村、後崗坑等村。鄧淇深亦居龍崗,明嘉靖間鄧思能遷回龍寬郊村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十四世。明萬曆年間鄧淇深之後裔又從高明潭塱村遷來回澄湖村,蛟塘企嶺鄧族也從潭塱村遷來。

伍 姓

景星坊伍姓,宋代汴梁人伍氓,宣和三年(1121年)進士,紹興間(1131~1162年)官南恩州,卒於任所,其子伍朝佐和伍朝愷留居台山葉洞鄉。伍朝愷孫伍繼祖,官肇慶府教授,其子伍天錫為高要教官,於嘉定年間(1208~1224年)居城西景星坊,為高要景星坊伍氏始祖,伍天錫生三子復亨、泰亨、元亨。伍泰亨第三子伍自道又生子伍綱、伍常、伍倫、伍理、伍紀,於明初為避兵亂而散各地,即分為五支。第一支伍綱,明正統歲貢,生二子,長子伍雄是巖前都出頭村始祖,次子伍明為新江都龍灣派始祖。

新橋鎮塱底村伍姓,是從出頭村遷來,至民國36年已傳十七世。分支到白諸水邊村、灣頭村。

白諸鎮布坪村伍姓,始祖伍鬱枝從出頭村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二世。

活道鎮橫坑村伍姓,始祖伍成林於明崇禎間從龍灣派遷來。

白諸鎮鐵爐村伍姓,始祖伍潤林於明崇禎間從龍灣派遷來。第二支伍常於明永樂六年(1408年)遷白土鎮長塘村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十八世。分支到雅瑤村、大輅頭、溫貫、羅有等村落。第三支伍倫生子二人,長子伍禎是活道鎮鰲頭村伍姓始祖,至民國36年傳十八世,次子伍祥官新州訓導,為蓮塘始祖,分支分佈到吉安社、波臺社、鰲頭南、逕口村等地。第四支伍理,始居小湘鳳田村,再遷蓮塘上波洞村為始祖,其孫四人,伍達廷居波洞,至民國36年已傳十七世;伍達常居白土鎮久留村,至民國36年傳十五世。第五支伍紀遷居蓮塘鎮伍村鄉,至民國36年傳十九世,雲槎村是其分支。

蛟塘鎮三江伍姓,始祖伍創發於明朝時從景星坊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七世。

金利鎮伍江伍姓,始祖伍樹英於明時從景星坊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五世。

樂城鎮思可伍姓,始祖伍元於明嘉靖間從景星坊徙居祿步天科地,再遷居思可村,至民國36年已傳十三世,龍元山、雙界、羅院是其分支。

河臺鎮水臺伍姓,始祖也出自伍天錫,於明末從景星坊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四世。

大灣鎮高第伍姓,始祖伍彥卿於宋朝時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八世。分支到社布、留堂、領村等地。

活道鎮活村、洞心伍姓,先祖居道悅村,明朝時,伍宇聖遷來活村,伍敬聖遷來洞心村。

回龍鎮松山伍姓,始祖伍志祿於明末從肇慶城東五經裡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六世。

金渡鎮西頭伍姓,始祖伍堅於明末從黃坑村遷來,至民國36年已傳十五世。

平布伍姓,始祖伍受章於明末由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四。

張 姓

新橋鎮赤坎張姓,始祖榮任是成都路綿竹縣人,於淳祐間遷來赤坎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二十四世。清初張紹美遷居白諸鎮白石坑為始祖。

蓮塘鎮鎮安張姓,元進士張文甫是建康路江寧縣人,宦遊高要時卜居鎮安坊,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三世。清中葉時張明賢遷居山根村為始祖。

蓮塘上山張姓,遠祖張大任始居高明的荔枝園,傳四世至張紹庭,於明初徙居溫貫都,張紹庭生子張克仁和張克禮,張克仁之後代居上山村,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世。張克禮長子張遠居下山村,至民國36年傳十八世。次子張亨遷居官塘村,至民國36年傳十八世。第三子張夔贅居荷村,至民國36年傳十八世。

祿步鎮官塘張姓,始祖張書佳於明初從新會田邊村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二世。

馬醃張姓,遠祖是福建漳浦人,輾轉遷至新會田邊村,清康熙間張位文再遷入馬醃村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十世。

金利鎮江邊張姓,始祖張國柱於明初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四世。

活道首領張姓,始祖張聯興於明崇禎間從開平縣張橋村遷來落籍,至民國36年時已傳十四世。金渡張姓同源,於清初從張橋村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六世。

新橋鎮沙田張姓,始祖張有恆於明末清初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八世。其分支分佈到麥塘、隔湖、白諸新村、門坳村等地。

白諸鎮區村張姓,始祖張龍儔於清初從雲走村遷來。坑邊張姓,始祖張德儒本居城內中衙巷,清康熙間遷來坑邊村。

新橋鎮樟屋張姓,始祖張榮德於元時由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二世。

河臺鎮白盼張姓,始祖張賢儒為常州無錫縣人,始遷惠州上義鄉,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時再遷白盼村,生三子,長子張玉榮和第三子張玉和於乾隆三十五年遷龍洞,第二子張玉壽留居白盼,至民國36年已歷傳八世,沙坪是其分支。龍洞還有一族不同源,是惠州客籍,清朝時遷來。

金雞營張姓,始祖是廣寧縣客籍,於清朝時遷來。

樂城仙仁坑張姓,始祖是廣寧縣大涌塘客籍,於清朝時遷來,至民國36年傳八世。

何 姓

金利鎮茅崗何姓,宋時何壽祖自南雄珠璣巷遷來茅崗村為其始祖,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七世。其分支分佈到深源裡、眠崗、羅竹、東崗、鵝塘、貝水新村、陳村、古料、逕口、羅客等地。

新橋鎮廣塘何姓,始祖何雲龍於宋末由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已傳二十七世。

新橋鎮荷田何姓,宋鹹淳五年(1269年)何貴三郎(名佚)自南雄珠璣巷遷居番禺沙灣村,其後徙居於南海登州村,又徙居潭村,再徙清遠傳至何慶庚,始遷來高要橫石都古鬥村,明初復遷新橋荷田定居。生子萬全、萬邦、萬瓚、萬選、萬禛,其後散居各地。萬邦居荷村,至民國36年傳二十四世。由此族分居的有新橋橫街頭、銀江門坳村數支。何萬全十世孫何世雍於明末由荷田遷鷓鴣坑,其分支有平地、沙尾店、龍頭圍等村。何萬瓚初遷蕨坑,清順治年間其十二世孫何元大再遷活道山塘口。萬選之後裔何蘭軒從荷田村遷坑塘村,至民國36年已傳十九世。萬選之子何敖鳳從坑塘分居活道的福祿洞。另有一支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從坑塘遷福祿洞。萬選之孫從祿洞分支到白諸長湖。何萬瓚遷居白諸大基頭,至民國36年已傳二十世。其分支有何屋、真竹圍等村。

金渡何姓,先祖為福建福清縣大澗人。嘉熙元年(1237年),宋進士何貴甫知肇慶府事時卒於官,時閩廣兵阻,其子何南溪、何南山遂卜居高要金渡村,至民國36年已傳二十三世。

大灣鎮孝友何姓,始祖何權於清代時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世。

活道鎮仙洞何姓,先祖來自南雄珠璣巷,清初何家隆始居仙洞村為其始祖,至民國36年已傳十三世。

鍾 姓

金渡大巷鍾姓,先祖世居穎川,南宋時鐘念為避亂徙於南雄珠璣巷,其子鍾勢朝再徙居高要金渡大巷為始祖,生一子名龍起,鍾龍起生二子,長子鍾元寶,次子鍾大寶,鍾大寶居大巷,至民國36年已傳二十七世。鍾元寶遷居金利鼎繼村為始祖,分支到下都播村,天生堂村。鍾大寶第五子鍾國立之後代分居白土鎮沿塱村,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三世。元朝時鐘保祥由金渡大巷遷蛟塘鎮的龍劍村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二十四世。清康熙間鍾大成由龍劍遷高布村。明洪武間鍾大源由金渡遷回龍鎮清湖村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十六世,分支到白土清珠崗村、仁和裡等。

祿步鎮隔水村鍾姓於明末從金渡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一世。從金渡大巷分遷來的還有白土新村、塘尾、下崗、黃崗、東崗等地。

大灣鎮高熊村鍾姓,先祖居梅州攀桂坊,宋鹹淳八年(1272年)鍾世英遷來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二十四世,分支有高第和孝友村。

白土鎮雅瑤村鍾姓,始祖鍾志正和鍾志敬於宋末始遷雅瑤,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三世。

筍圍鎮塘濟村鍾姓,始祖鍾道長於明永樂間從九源村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三世。

白諸鎮上孔村鍾姓,始祖鍾文廣於明朝時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五世。

金渡鎮茶崗村鍾姓,始祖鍾敬堯於明嘉靖間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八世。

金渡鍾姓還有兩族來自南雄珠璣巷,一族名遠亮者於明初遷入,一族(名不祥)也於明時從珠璣巷遷來。

河臺鎮崀牛坑鍾姓,始祖鍾雲清世居永安縣布尾老宅場,於清康熙間遷來,後裔有分居到大播村、桐木村,至民國36年傳十世。

水南鎮檳榔崗鍾姓,先祖為惠州客籍,清康熙間遷來落籍,至民國36年傳十世。

筍圍鎮桔材村鍾姓,始祖鍾萬才是廣寧縣客籍,於清嘉慶間(1796~1820年)遷來,至民國36年傳九世。

吳 姓

金利鎮竹洲村吳姓,始祖是宋代進士吳進英,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已傳二十三世。其分支分佈到欖洲、香山、胍地、赤水塘、村頭、圓崗、龍山、中心崗、劉村、東慶、茅洲等村落。

大灣鎮棠孔村吳姓,始祖吳維嵐初居大灣古蹟南圍,於明初遷居棠孔,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三世。其分支到城北上瑤、白諸、雲浮、廣西容縣等地。

金渡鎮茶崗村吳姓,始祖吳敬澤於明初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已傳十九世。沙頭、竹圍是其分支。

金渡腰崗吳姓,先祖本居蜆崗村,明永樂間吳始發遷來腰崗為始祖,至民國36年傳十五世。

回龍鎮澄湖村吳姓,始祖吳自芳於明初從白屑嶺遷來,至民國36年傳二十世。

蛟塘鎮六蘭村吳姓,先祖本居新興馬頭崗,後遷高明的鐵崗,再遷宋隆渡頭崗,明永樂間吳御鍾遷居六蘭為始祖,生子國猷、建猷,析為兩房,各立分房祖祠,至民國36年傳十八世。劉村是其分支。

大灣鎮都棠村吳姓,始祖吳福敘於明時卜居都棠村,至民國36年傳十四世。

古蹟吳姓,先由都棠華龍井廟遷來白象嘴,再遷古蹟西圍,明末清初遷到南圍,至民國36年已傳十三世。

金渡鎮鐵崗村吳姓,始祖吳燦辰於清初卜居鐵崗村,至民國36年傳十六世。其第二世有分居水邊村,但人數甚少。

祿步鎮大容村吳姓,始祖吳奇泰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由小唐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世,分支到大地村。

尋邊村吳姓,始祖吳世富於明季時從南雄珠璣巷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五世。

白土村吳姓,與廣利水坑族同宗,始祖吳傑之於清乾隆間遷來。

白土鎮坑伸村吳姓,始祖吳明恆於明代從廣利水坑遷居。

金渡欖塘村吳姓,始祖吳積受於清乾隆間遷來,至民國36年傳十二世。

以上內容據肇慶珍貴文獻《高要縣誌》整理,

時至今日,

高要區各村和各姓氏的

人口數量都發生了變化。

但作為高要人,

自己姓氏的源流、支派一定要銘記於心。

來源:高要發佈、高要縣誌、高要地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