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南豬北養”格局 農業農村部:確保2021年生豬生產恢復正常

12月6日,農業農村部發布《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簡稱《方案》),2019年確保生豬存欄年底前止跌回升;確保2020年元旦春節和全國“兩會”期間豬肉市場供應基本穩定;確保2020年年底前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復正常。

農業農村部表示,在市場拉動和政策推動下,生豬生產已出現止降回升的積極變化,但恢復生產發展保障市場供給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任務十分艱鉅。當前首先是把生豬生產抓上去,確保各項既定目標如期實現。

禁止以環保名義

搞“無豬市”“無豬縣”

《方案》提出,成立恢復生豬生產協調辦公室,加強生產和政策情況調度,約談11個生豬生產下降幅度較大的省份。開展禁養區清理工作。配合生態環境部,督促地方全面清理超範圍劃定的禁養區,確保今年12月底前完成。對打著環保名義搞“無豬市”“無豬縣”的,一律責令整改。

專家指出,一些地方政府打著環保旗號,利用劃定禁養區,擠壓和限制包括生豬在內的畜禽養殖業發展,如將所有河流湖庫周邊200米、500米劃定為禁養區,將鐵路公路沿線一定範圍劃定為禁養區,將自然村劃定為禁養區,還有個別縣區打造“無豬縣”,以致廣大農戶對環保的政策也產生了誤解,認為搞環保就是禁止養豬,“環保禁養”“環保清拆”等說法比較普遍。

此外,《方案》提到農業農村部將加快推進糞汙資源化利用。到2020年底,全國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汙治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畜禽糞汙產生量巨大,每年達38億噸。目前,我國生豬養殖規模化率僅為49.1%,規模以下養殖戶點多面廣;規模化養殖場糞汙資源化率為70%,規模以下養殖戶糞汙亂堆亂倒比較普遍,嚴重影響農村環境質量。

業內專家建議,要積極推行成本低、速度快、易操作的糞汙治理和利用模式,指導和督促養殖場戶配備基本環保設施。要改進糞肥積造和施用方式,降低糞汙資源化成本和糞肥還田難度。相關部門指導和推動地方加快構建糞肥還田市場化機制,進一步暢通糞汙資源化利用通道。

明確生豬自給率

《方案》對各地的生豬自給率也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東南沿海地區的主銷區,例如天津、江蘇、浙江、廣東、福建,自給率要達到並保持在70%左右。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通過跨區合作建立養殖基地等方式,保證掌控豬源達到消費需求的70%。

今年上半年,浙江已提出“力爭2020年、確保2021年豬肉自給率達到70%”的目標任務,江蘇提出在2022年豬肉自給率超70%,福建的目標是在明年年底實現基本自給。

對於豬肉消費大省廣東而言,實現70%的生豬自給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根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公佈的數據,10月份廣東肉豬屠宰的省外供給量達到46%,主要來自湖南、江西、福建、廣西、山西、黑龍江等地。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珠三角地區基本沒有發展養殖的可能性,但在粵東、粵西和粵北地區還有一定生產能力。大規模養殖最主要的就是土地問題,過去的禁養政策要適當放寬。

此次《方案》中也特別明確,要保障養殖用地。養殖戶配合自然資源部門落實生豬養殖用地按農用地管理政策,可以不需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簡化用地程序,提高用地取得效率。此外,在進行環境評估的時候,建設單位提交承諾書和環評報告的,可不經過開工前的評估審查,直接作出審批決定。

過去考慮到環境承載力,南方多個大省進行了“環保退養”,並且逐漸形成了“南豬北養”的格局,如今這一格局已逐漸被打破。

對口扶貧產業對接

《方案》將幫扶中小養殖戶恢復生產也列為重點任務之一。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9省(市)各選擇1-2個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地級市,推動大型生豬養殖企業與地方對接,通過“公司+農戶”、託管租賃、入股加盟等方式幫扶。

業內人士表示,選擇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地級市,推動大型生豬養殖企業與地方對接,帶動中小養殖戶增養補欄,有一箭雙鵰的作用。一些地區的經濟水平比較低,如果能夠通過“公司+農戶”的方式幫他們在養殖效率上進行提升,當地收入也會有較快速提升。

從事畜牧業的專家建議,加快生豬養殖標準化規模化進程,各地要科學規劃生豬養殖屠宰產業佈局,積極引導不符合防疫、環保等要求的小型養殖場戶有序退出或升級,加快生豬養殖標準化規模化進程。按照“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運輸、冷鮮上市”的原則,加快推進生豬屠宰標準化示範創建,鼓勵和支持大型養豬企業集團在省域內或同一個區域內佈局全產業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