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哏都”有術語,學會這些天津話,走遍津門也不怕

天津衛,九河下梢的好地界兒,自打明朝朱棣爺建立天津衛,如今也有六百多年曆史了,天津方言自成一派,獨此一門別無二家,有人說天津話類似於安徽話,我看不然。晚清之時,津門滿是“大褲角子”(當時天津人對安徽籍官兵的蔑稱,因其穿散腿褲而得名‘大褲角子’)其中最有名氣者當屬李鴻章。儘管天津話也借鑑了一些安徽方言,但兩者之間不可相提並論,還是有極大區別的。

“哏都”有術語,學會這些天津話,走遍津門也不怕


只因天津衛多出相聲藝人,平民語言之間也相對詼諧幽默,不經意間便出現調侃之語句,因而天津衛又被稱為“哏都”。說“哏都”,首先要學一句俗語“哏兒”,“兒”為兒化音,不必咬文嚼字讀出來。打個比方,比如某位朋友言語幽默、舉止詼諧,天津人多這樣形容此人“介人兒可zen(真)哏兒”。當然,若是厭惡某人,對其說出的話有反對意見,也往往說一句“你介人兒真哏兒,嘛玩意兒。”

“嘛玩意兒”也是津門俗語,天津人張口閉口離不開“嘛”字,以往古文之中寫作“麼”,比如“好麼,幹麼,恁麼著(怎麼著)”。現如今寫作津門小說多用“嘛”字,比如“二嬸兒,幹嘛去啊?”其中的“去”字發音不是“qu”,而是“qie”。又比如“你介似幹嘛?有嘛事兒?好嘛,嘛玩意兒”等等等等,要是哪天天津衛不說“嘛”了,估摸著海河水要見底了。

“哏都”有術語,學會這些天津話,走遍津門也不怕


我說這話,您老可千萬別當我是“打鑔”。得,又來了“打鑔”二字。“鑔”是嘛啊?樂器的一種,俗稱叫“鈸”,用銅製作,左右一手一個,碰撞之後,聲音悅耳,格外清脆好聽。不知何年何月,我大天津衛藉此延伸出“打鑔”這句俗語,比方有人跟我開玩笑,或跟我說了件稀奇古怪的事兒,我有些不相信,便要說“你可別拿我打鑔了”。又比如,你見某人幹了一件事兒十分荒唐,或某人對某件事物期望過高,最終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高回報,便可說:“介不似打鑔嗎?”

那位不服氣,認為我說了朋友的壞話,他要替朋友“拔闖”,咦,我可害怕了。嘛叫“拔闖”?換普通話來說就是“替人出頭”。朋友有難,身單力薄捱了欺負,躲在家裡不敢言語,趕巧讓“稜子”知道了,他不服不忿,不能讓哥們兒吃虧,因此他要替朋友出頭,教訓教訓那個欺負自己朋友的傢伙,這便是“拔闖”。據說此二字是從“跋扈”二字演化而來,真假與否,我自不知。

“哏都”有術語,學會這些天津話,走遍津門也不怕


那位“稜子”替朋友“拔闖”,把我臉打了個烏眼青,我不好意思出門見人,因此我需“捯飭”一番。“捯飭”者“打扮”也,描眉畫鬢、搽脂抹粉皆為“捯飭”。比如某位津門二哥嫌棄老婆買的化妝品太多,出門之前不化三個小時的妝不肯出門,這位二哥定然氣呼呼說她“倒黴娘們兒,一天到晚光看她一人‘捯飭’了。”又或者氣不憤罵一聲:“嘛玩意兒,‘捯飭’的跟個鬼‘賽的’。”

“賽的”可作為“似的、好似、好賽、賽過、亞賽”等字句兒來講,天津衛有“賽”字,絕對不說“似”字,好像咬不過這個字眼兒一樣。

“哏都”有術語,學會這些天津話,走遍津門也不怕


我說這話,興許有人要不高興了,他要跟我“翻呲”,這可是個不太友善的詞彙。嘛叫“翻呲”?就是這位要跟我吵架,非要跟我理論一番,要“矯情矯情”不可。大有一部分天津人“臉兒酸”,容不得別人跟自己開玩笑,若你跟他開玩笑,他有些不爽,當場就說:“你要再說介話,我可跟你‘翻呲’啊。”得,他要跟我“翻呲”了,我趕忙躲遠點吧。不過這句話也可用在那些“碎嘴子”身上,有些人“貧氣”嘴巴閒不住,“惹惹”起來沒完,有人不愛聽他“瞎白話”,要他閉嘴,便可大吼道:“瞎翻呲嘛啊?碎嘴子!”

說我“碎嘴子”,我可不愛聽,我要“得楞”他。嘛叫“得楞”?聽過馬志明的相聲《糾紛》的朋友都知道兩位津門有名的“碎嘴子”——丁文元和王德成。兩人因為自行車發生碰撞,當街“翻呲”起來,丁文元要“得楞”王德成,非要給他“拿拿攏”。“得楞”可當“收拾、修理、整治”來講。也就是說丁文元要收拾王德成,可這小子捏巴捏巴不夠一碟子,按巴按巴不夠一碗,要真動手給王德成“拿拿攏”,他還真不是個兒。

“哏都”有術語,學會這些天津話,走遍津門也不怕


要真動手打了王德成,丁文元這小子八成要“崴泥”。“崴泥”者“倒黴”也,辦事不成吃了虧,或自認倒黴者,皆可稱之為“崴泥”。人要“崴泥”了,嘛也不好使了,也就沒有那麼多“么蛾子”了。

呀,“么蛾子”出山了,天津古往今來有四大神獸,其一“么蛾子”、其二“大椅八鷹”、其三“鬊鳥”、其四“走雞”。“么蛾子”不是善類,估摸著是從“妖蛾子”三字演化而來,成“妖”的還有個好?因此,天津人用“么蛾子”形容餿主意或者不按常理出牌的事兒。

“哏都”有術語,學會這些天津話,走遍津門也不怕


看著筆者寫的這些天書賽的文字,有人或許要說這是“浮文”。嘛叫“符文”?表面文章,不入流的東西,虛假的玩意兒。都帶“浮”了,還能好得了?好也罷,壞也罷,咱不過陋文一篇罷了,你若“咯硬”(膩歪,厭惡的意思),我也沒轍,誰讓我喜歡“吹大梨”呢。

“哏都”有術語,學會這些天津話,走遍津門也不怕


陋文一篇,就此打住,實則天津俗語多不勝數,若全寫出來,非把我累死不可,因為很多字眼兒我都不知道怎麼寫才算正確。您老若是天津衛,這些詞彙“一準兒”能用標準的天津話發音念出來。你若不是天津人,那就當作一樂,權當筆者(就是大獅我)跟您“逗悶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