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民謠:“超化塔十八層;天仙廟滴水棚...”--佛舍利超化塔

“超化塔十八層;天仙廟,滴水棚;密縣城,真可誇,琉璃迎壁玉石塔”。

新密有《密縣誌》官方記載的“古密八景”,更有流傳在民間的名勝順口溜,較之咬文嚼字的詩詞歌賦,這些民諺俗語更形象,吸引人。能夠一代代傳播,說明老百姓評出的景緻的確深入人心。

跟著民謠,我們一一訪尋,今天,先來拜訪最為盛名的新密超化鎮超化寺“超化塔”。

超化塔,十八層。不知您仔細數過沒有,超化塔明明只有十三層,佛教中,佛塔一般是七層和十三層,那麼為什麼民間要傳說超化塔是十八層呢?超化塔什麼來歷呢?

新密民謠:“超化塔十八層;天仙廟滴水棚...”--佛舍利超化塔

現在超化下寺山門

金代文學家、書畫家王庭筠,以作詩格律嚴謹、用字奇險、富於想象著稱。曾在鄭州擔任防禦判官,遊覽超化寺時曾賦詩記敘,描繪超化塔之偉岸、神聖,超化寺“隔竹惟聞鐘磬音”“寺裡清溪塔影深”的幽深美景。

讀完詩歌,也可以解決“十三層”塔為什麼民謠傳說“十八層”的疑問了。

《超化寺塔》

金 王庭筠

蒼山亭亭如覆盎,佛塔東西屹相向

林頭初日射重簷,黃金丹砂曄生光。

中華此塔第十五,圖記所傳知不妄。

智慧薰成舍利靈,夜半奇芒時一放。

想見當時阿育王,麾叱神工鞭鬼匠。

雲車瘴海挽炎沙,沙底黃腸三萬丈。

石擬方面篾席叚 ,鐵錮瘦中腰鼓樣。

功夫巧密業長久,位置雄尊氣高漲。

地皮浮水膚寸許,早溢與之俱下上。

嵩山龜山夏秋雨,雨潦縱橫歲相蕩。

帖然並寺向東去,終劫不敢生波浪。

天龍圍護夜叉守,山寺平安塔無恙。

塔前樹秀老不死,樹下水流多益旺

再拜初嘗一勺甘,洗我三生煩惱障。

詩中有幾處關鍵之筆。

“佛塔東西屹相向”

意思是東西兩座佛塔相向而立,新密百姓把超化寺“東西屹相向”的兩座佛塔的層數加了起來,才達到“十八層”,兩座佛塔,一座十三層,一座五層,而五層塔早已倒塌無蹤。現在再去看,只有十三層塔,如果非要找“十八層”塔,就白費心機了。


新密民謠:“超化塔十八層;天仙廟滴水棚...”--佛舍利超化塔

現存修建於上世紀八十年的超化寺塔,仍然是十三層

詩中“中華此塔第十五”,則說明了此塔的重要性,排名第十五,哪個排名呢?

原來,釋迦牟尼滅度百年後,阿育王將佛祖的真身舍利分作八萬四千份,造塔八萬四千座,中國得十九,供奉佛舍利的塔都叫做阿育王塔,超化寺阿育王塔位列十五。如今,在超化下寺山門還有匾額“名剎十五”。

這麼說,超化塔供奉有佛舍利,與排名第五的陝西扶風“法門寺”齊名,但法門寺地宮出土佛指舍利號稱世界現存唯一,那麼超化塔的佛舍利呢?真的存在嗎?如果有,又去了哪裡?

超化,佛教“超脫眾品,化育群生”之說。超化寺建於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分為上寺、中寺、下寺三個相對獨立的單元,自西南山岡(現在超化寨上,新建有大雄寶殿,為超化上寺,也是原密縣第一造紙廠、白雲山莊所在地)向下順著山坡,逶迤而至東北洧水河岸(今超化鎮街上超化下寺),綿延千米,超化塔就建在寺院的中心——超化中寺的坡地上。


新密民謠:“超化塔十八層;天仙廟滴水棚...”--佛舍利超化塔

超化上寺現存磚瓦房屋三間,靠近原造紙廠

新密民謠:“超化塔十八層;天仙廟滴水棚...”--佛舍利超化塔

新建超化上寺大雄寶殿,少林寺主持修建,個人感覺,商業意味濃厚

清代編修的《密縣誌》雲:“超化寺在王村(現在的超化王村)保,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建,地有竹、木、魚、稻,頗具江南風致,為宋元遊賞名區。(明代)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掘地得唐碑一,今嵌寺壁上。西崗舊有塔二,今存一,世傳在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之內。”

新密民謠:“超化塔十八層;天仙廟滴水棚...”--佛舍利超化塔

超化下寺大雄寶殿及高大的千年“疙瘩柏”

那麼超化塔佛舍利如今何在呢?

超化寺從隋代建立,幾經沉浮,鼎盛時期僧眾上萬,方圓幾十裡,都是超化寺田產,如今聲勢浩大的少林寺當時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新密民謠:“超化塔十八層;天仙廟滴水棚...”--佛舍利超化塔

(網絡圖品)佛指舍利。超化寺塔為供奉釋迦摩尼佛骨舍利而建,隋代唐初在佛教界擁有者很高地位

1964年,超化寺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但這並沒有保住佛教聖塔。1968年特殊時期,有人提出扒掉超化塔,用塔磚建輪窯。遭到群眾及文保人員反對抗議,但還是被拆掉了。最後塔基地宮打開,發掘大批文物,其中有一個漢白玉雕造的舍利函,還有塔銘碑,記述建塔情況,大量佛像、造像石刻,但在混亂之中,都不翼而飛。

至於佛舍利去向,有說鄭州市文保人員連夜揹走了,下落不明;有說現存河南省博物院,但如此寶物,博物院應該作為鎮館之寶展出,但並沒有消息;最近聽當地一位從頭到尾見證的老人說,佛舍利根本沒有被挖出,還藏在地下。

在寺院西邊洧水河北岸,當地稱的“塔灣”,就是超化寺塔林所在,還有塔坡,據說埋葬了多不勝數的珍貴文物,但目前看只是菜地和麥田,沒有保護或者發掘保護跡象。也能理解,新密市目前連一座博物館都沒有,挖這個不是沒事找事、再說挖出來放哪裡?呵呵呵!!

新密民謠:“超化塔十八層;天仙廟滴水棚...”--佛舍利超化塔

超化寨白雲山莊,曾見諸古詩多篇,諸多歷史故事演繹。

新密民謠:“超化塔十八層;天仙廟滴水棚...”--佛舍利超化塔

超化上寺超化寨上白雲山莊-明清古建築群,年久失修

王庭筠詩“塔前樹秀老不死,樹下水流多益旺。再拜初嘗一勺甘,洗我三生煩惱障。”

描寫了超化寺周邊什麼景色呢?

超化鎮位於洧水河畔,綏水(從寺溝河、下莊河彙集灣子河、馬鞍河、青石河)、洧水交匯,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歷史上泉水噴湧,有金華、龍池、月陂(還有一個請補充)四大名泉,竹木魚稻,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在七十年代末還是可以舟楫通行的“魚米之鄉”,也是歷代文人訪密歌詠留戀之地。

新密民謠:“超化塔十八層;天仙廟滴水棚...”--佛舍利超化塔

超化地處綏水、洧水交匯之地,物產富饒。歷史上泉水翻湧

現在的超化鎮呢,煤礦挖空了地下,弄髒了寺廟,抽乾了河水,八十年代新建的超化寺塔孤零零立在原來中寺位置,在混亂嘈雜的城鎮環境下,已沒有多少神聖意味。上寺新建的大雄寶殿據說是少林寺主持修建的,倒是富麗堂皇,但怎麼感覺就多了商業味道。倒是殘破的超化寨上的明清建築,荒蕪中透著乾淨。

新密民謠:“超化塔十八層;天仙廟滴水棚...”--佛舍利超化塔

1958年的超化金花泉。山寺古塔倒影清泉,是著名的“北方江南”

新密民謠:“超化塔十八層;天仙廟滴水棚...”--佛舍利超化塔

現在的金花泉。臭水坑既視感,六十年代,為了增加東方紅灌區水量,深挖泉水源頭,又修建了這個池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