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推動深圳企業“走出去”

中國企業“走出去”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於深圳企業來說,“走出去”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不但要通過“走出去”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更重要的是在新型國際經濟合作下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20世紀80年代以來,深圳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取得顯著成效,湧現出了一大批成功典型,如華為、中興、平安、招商、比亞迪、騰訊等,其中7家企業躋身世界500強。在現階段,企業不僅要“走出去”,還要“走進去”。這就需要企業“走出去”與公共外交的結合,為新時期中國企業“走出去”搭建新平臺。

企業成為公共外交主體

傳統理論認為,公共外交是以政府為行動主體,以國外公眾為目標受眾,以傳遞準確信息、減少和消除誤解為目的的外交行為。也就是說,公共外交的主體是一國政府,與企業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隨著世界政治的發展,公共外交的內涵也不斷擴大,企業成為公共外交的重要主體。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其經營成敗與公共外交有密切關係。因此,將公共外交納入企業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提升其公共外交意識與能力,已成為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內容。

當今時代,企業“走出去”尤其是海外併購和投資,已不僅僅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而是涉及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方方面面。中國企業往往注重做政府、議會和上層人士的工作,而與當地非政府組織、媒體以及民眾溝通不足,不善於發展公共關係。由於價值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中資企業在海外特別需要得到媒體和非政府組織的支持和幫助。然而,中國企業公共外交的步伐遠遠落後於“走出去”的步伐。此外,企業在海外的發展,不僅要對市場和經濟形勢進行客觀評估,還要了解東道國的政治、法律、風俗習慣。這樣,才能更好地“走出去”、“走進去”、走得穩、走得遠。

良好的企業形象與良好的國家形象是相輔相成的。跨國公司是國家形象的名片,而良好的國家形象又有助於企業在東道國順利開展經營活動。“走出去”企業的經營活動雖然已超越國界,但企業本身始終具有國家屬性。跨國公司在全球的發展早已被深深烙上“中國”印記,因此企業在國際上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關聯著中國國家形象。跨國公司要通過有效的文化宣傳、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為母國創造良好的聲譽。對於要進一步“走出去”的深圳企業來說,這也可以讓世界更好地瞭解中國、知曉深圳。反過來,良好的國家形象也有助於跨國公司在海外開展經營活動。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日益上升,一些西方學者擔心崛起後的中國重複“國強必霸”的歷史邏輯。跨國公司通過開展公共外交活動,既可以彌補政府外交的不足,也有助於自身的發展。

企業依賴公共外交

由於政治、文化的特殊原因,中資企業海外併購和投資常常遭遇政治風險。以深圳的跨國企業華為為例,目前其2/3的銷售收入來自海外市場,成為中國乃至全球電子企業的佼佼者。自2018年以來,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美國更是動用國家力量無端打壓華為。顯然,美國之所以打壓華為這樣的科技公司,除了對中國“技術威脅論”的擔心外,還有就是美國主流輿論越來越把中國看作敵人,以打壓華為、中興這樣的跨國科技公司來壓制中國技術進步,進而牽制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如果不改變美國主流輿論對中國和中國企業的認知,美國政府仍然保有這種敵視和懷疑的情緒,中國跨國科技公司仍然會受到某些發達國家的無端阻撓和壓制。誠然,中國企業“走出去”,並非一定要依賴美國市場。但是,搞好公共外交,無疑有利於企業在海外的經營活動,也讓中國符號得到更多認可。

良好的企業形象離不開履行社會責任。對於東道國政府和民眾來說,最看重的就是外來企業能夠為當地帶來什麼。一個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必然會受到東道國民眾和政府的歡迎,不僅有利於企業在當地業務的開展,同時良好的口碑和形象也有利於提升母國的形象。華為公司在英國的成功就是一個典範。華為在英國實行本土化經營,不僅增加了當地的就業機會,也帶動了英國經濟發展。華為通過當地媒體進行有效的傳播,在東道國釋放了良性的社會效應,也擁有了良好的口碑。2012年,華為成功收購英國集成光電器件,與公共外交是分不開的。相反,許多中國企業在這方面意識淡薄,不重視履行社會責任。還有一些企業雖然在社會責任方面付出很多,但由於不懂得與當地社會打交道,沒有將這種努力通過恰當的手段向民眾傳播,致使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

提升公共外交意識與能力

隨著包括深圳企業在內的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如何通過公共外交消除誤解、減少阻力,將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新課題。筆者認為,企業應將公共外交納入整體戰略規劃當中,並設立專門機構,有相應的編制和預算。在實踐中,關鍵是樹立“五個意識”。

一是海外戰略風險管理意識。企業應根據不同國別業務的實際,加強對有關國家可能發生的政治和安全風險的評估,尤其是東道國法律問題的調研,建立海外安全事件應急機制和處置預案。成熟的海外戰略風險管理體系,能幫助企業有效規避海外風險,減小融入東道國社會環境的阻力,是開展公共外交的必要前提。

二是企業品牌建設意識。企業產品和品牌形象不僅代表企業形象,更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形象,是企業開展公共外交的名片。當前,中國在國際市場的部分產品被打上“低端、廉價和劣質”的標籤,損害的不僅是企業自身形象和利益,還有國家形象和利益。深圳企業要以此為鑑,結合創新活力的特點,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是國家形象意識。跨國企業是國際形象的名片。企業在海外擔負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講好中國故事,以國際語言闡釋“中國夢”。當前主要是講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讓世界認同“中國夢會讓世界更美好”。對於深圳企業來說,還要講好深圳故事。改革開放40餘年來,深圳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發展到國際化大都市,伴隨著深圳成長起來的企業同樣經歷了從弱小到強大的過程。應加強對深圳優秀“走出去”企業的介紹,突出深圳創新活力的城市形象。

四是海外社會責任意識。企業要正確處理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關係,把社會責任作為提升企業形象的基礎。深圳企業可以從三個方面履行社會責任:一是關注生態環保、勞工福利、扶貧救災等;二是投身社會公益,如建學校、修路等;三是“用工本地化”,為當地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不僅如此,企業還要與當地媒體建立良好關係,讓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廣而周知。

五是本土化意識。“走出去”企業要想在東道國獲得長足發展,必須通過本土化積極融入當地社會。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不僅包括管理層和企業員工的本土化,還包括遵守所在國的法律和制度,尊重當地人民的宗教和風俗習慣等。

以上五個意識相輔相成,共同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企業公共外交模式。

(作者系深圳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