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推动深圳企业“走出去”

中国企业“走出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深圳企业来说,“走出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不但要通过“走出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更重要的是在新型国际经济合作下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圳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典型,如华为、中兴、平安、招商、比亚迪、腾讯等,其中7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在现阶段,企业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这就需要企业“走出去”与公共外交的结合,为新时期中国企业“走出去”搭建新平台。

企业成为公共外交主体

传统理论认为,公共外交是以政府为行动主体,以国外公众为目标受众,以传递准确信息、减少和消除误解为目的的外交行为。也就是说,公共外交的主体是一国政府,与企业没有什么关系。但是,随着世界政治的发展,公共外交的内涵也不断扩大,企业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主体。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其经营成败与公共外交有密切关系。因此,将公共外交纳入企业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提升其公共外交意识与能力,已成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内容。

当今时代,企业“走出去”尤其是海外并购和投资,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涉及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方方面面。中国企业往往注重做政府、议会和上层人士的工作,而与当地非政府组织、媒体以及民众沟通不足,不善于发展公共关系。由于价值观、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资企业在海外特别需要得到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和帮助。然而,中国企业公共外交的步伐远远落后于“走出去”的步伐。此外,企业在海外的发展,不仅要对市场和经济形势进行客观评估,还要了解东道国的政治、法律、风俗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出去”、“走进去”、走得稳、走得远。

良好的企业形象与良好的国家形象是相辅相成的。跨国公司是国家形象的名片,而良好的国家形象又有助于企业在东道国顺利开展经营活动。“走出去”企业的经营活动虽然已超越国界,但企业本身始终具有国家属性。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发展早已被深深烙上“中国”印记,因此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关联着中国国家形象。跨国公司要通过有效的文化宣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母国创造良好的声誉。对于要进一步“走出去”的深圳企业来说,这也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知晓深圳。反过来,良好的国家形象也有助于跨国公司在海外开展经营活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一些西方学者担心崛起后的中国重复“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跨国公司通过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既可以弥补政府外交的不足,也有助于自身的发展。

企业依赖公共外交

由于政治、文化的特殊原因,中资企业海外并购和投资常常遭遇政治风险。以深圳的跨国企业华为为例,目前其2/3的销售收入来自海外市场,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电子企业的佼佼者。自2018年以来,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美国更是动用国家力量无端打压华为。显然,美国之所以打压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除了对中国“技术威胁论”的担心外,还有就是美国主流舆论越来越把中国看作敌人,以打压华为、中兴这样的跨国科技公司来压制中国技术进步,进而牵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不改变美国主流舆论对中国和中国企业的认知,美国政府仍然保有这种敌视和怀疑的情绪,中国跨国科技公司仍然会受到某些发达国家的无端阻挠和压制。诚然,中国企业“走出去”,并非一定要依赖美国市场。但是,搞好公共外交,无疑有利于企业在海外的经营活动,也让中国符号得到更多认可。

良好的企业形象离不开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东道国政府和民众来说,最看重的就是外来企业能够为当地带来什么。一个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必然会受到东道国民众和政府的欢迎,不仅有利于企业在当地业务的开展,同时良好的口碑和形象也有利于提升母国的形象。华为公司在英国的成功就是一个典范。华为在英国实行本土化经营,不仅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也带动了英国经济发展。华为通过当地媒体进行有效的传播,在东道国释放了良性的社会效应,也拥有了良好的口碑。2012年,华为成功收购英国集成光电器件,与公共外交是分不开的。相反,许多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意识淡薄,不重视履行社会责任。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在社会责任方面付出很多,但由于不懂得与当地社会打交道,没有将这种努力通过恰当的手段向民众传播,致使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提升公共外交意识与能力

随着包括深圳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如何通过公共外交消除误解、减少阻力,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新课题。笔者认为,企业应将公共外交纳入整体战略规划当中,并设立专门机构,有相应的编制和预算。在实践中,关键是树立“五个意识”。

一是海外战略风险管理意识。企业应根据不同国别业务的实际,加强对有关国家可能发生的政治和安全风险的评估,尤其是东道国法律问题的调研,建立海外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和处置预案。成熟的海外战略风险管理体系,能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海外风险,减小融入东道国社会环境的阻力,是开展公共外交的必要前提。

二是企业品牌建设意识。企业产品和品牌形象不仅代表企业形象,更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企业开展公共外交的名片。当前,中国在国际市场的部分产品被打上“低端、廉价和劣质”的标签,损害的不仅是企业自身形象和利益,还有国家形象和利益。深圳企业要以此为鉴,结合创新活力的特点,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国家形象意识。跨国企业是国际形象的名片。企业在海外担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以国际语言阐释“中国梦”。当前主要是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让世界认同“中国梦会让世界更美好”。对于深圳企业来说,还要讲好深圳故事。改革开放40余年来,深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发展到国际化大都市,伴随着深圳成长起来的企业同样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的过程。应加强对深圳优秀“走出去”企业的介绍,突出深圳创新活力的城市形象。

四是海外社会责任意识。企业要正确处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把社会责任作为提升企业形象的基础。深圳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履行社会责任:一是关注生态环保、劳工福利、扶贫救灾等;二是投身社会公益,如建学校、修路等;三是“用工本地化”,为当地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不仅如此,企业还要与当地媒体建立良好关系,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广而周知。

五是本土化意识。“走出去”企业要想在东道国获得长足发展,必须通过本土化积极融入当地社会。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仅包括管理层和企业员工的本土化,还包括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和制度,尊重当地人民的宗教和风俗习惯等。

以上五个意识相辅相成,共同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企业公共外交模式。

(作者系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