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太監趙高,秦朝的局面會不會扭轉?

呀哈先生


大家都知道,秦二世而亡。不管秦始皇帝多麼偉大,秦帝國統一僅十餘年就走向滅亡,這並不是一個人的過錯導致的,他是一個錯誤的集合體共同影響的結果。

至於趙高在這裡面所起到的作用,從他所做的幾件事上,看對秦帝國的破壞有多大:

始皇帝在世時,史料記載,趙高只是一個擔任中車府令的寵臣,往小了說對朝局、往大了說對整個帝國,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他只是一個頗有文采、深通律法、兢兢業業的侍從車馬長,負責皇帝的車馬管理和出行隨駕。

他身份和地位的轉變,發生在始皇帝第五次出巡時突然駕崩之後,也是對秦帝國第一次產生較大的影響。

一、篡改詔書,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

《史記》記載:始皇帝在感到大限已至時,召來看管著皇帝符璽的趙高,讓他代擬一道詔書給長子扶蘇繼位,蒙恬掌軍事穩定朝局。豈料的趙高假意服從,暗中卻扣壓了遺詔。與丞相李斯合謀,假託始皇之命,立胡亥為太子。 又另外炮製一份詔書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賜扶蘇與蒙恬自裁。

公子扶蘇性格耿直,接到詔書,悲痛欲絕,隨即自刎。史料記載,其人“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寬厚仁愛,有政治遠見。相比秦二世胡亥後來所做天怒人怨之事導致亡國,最不濟他也是個守成之君。

二、誅除蒙氏兄弟,等於自廢“武功”。

蒙氏兄弟出身武將世家,父祖輩都是秦國名將,到蒙氏兄弟這一輩達到最為輝煌的時期,因為始皇帝的器重和賞識,“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可以說支撐起了大秦帝國半邊天。

  • 1、蒙恬掌軍

秦帝國一統六國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長城軍團)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 (今內蒙古河套),自榆中至陰山,設三十四縣。駐守九郡邊疆十餘年,威震匈奴,儼然成為秦帝國武將統帥第一人,王離當時任裨將軍是他的副將。

蒙恬死後,王離繼任,可他相比祖父王翦和父親王賁的能力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他奉命率領20萬大軍入關平叛,在鉅鹿被項羽楚軍一舉擊潰,自身被俘,這直接導致秦帝國的局勢迅速崩潰,也使得西楚霸王項羽的威望在諸侯中達到頂點,之後令旗所指,秦地望風而降。

蒙恬之死,趙高是罪魁禍首,他的危害不僅使大秦失去一位無敵統帥,引起了一系列嚴重後果,導致秦帝國的迅速崩潰,而且對後世中原王朝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蒙恬十幾年的戍邊成果毀於一旦,河套之地復為匈奴所佔。最終,匈奴統一北方草原,成為了中華幾代帝國最大的敵人。2、蒙毅主內

蒙毅掌朝政在內輔佐秦始皇,官拜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依仗始皇帝的信任,蒙毅執法嚴明,從不偏護權貴,他執政時,朝野清平,上下一心。

在他被趙高矯詔害死之後,秦帝國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朝堂烏煙瘴氣,二世昏庸,朝中大臣多阿諛奉承之輩,“指鹿為馬”之事叢出不窮,趙高得以大權獨攬,殘害皇室、謀害大臣,在逼死丞相李斯和謀弒胡亥後半年而亡。

三、逼反章邯,秦帝國失去最後希望

章邯,臨危受命官拜上將軍,是秦帝國最後一員能力出眾的統兵大將。他率驪山刑徒組成的大軍陸續攻滅義軍各部,差點翻盤成功。

可是,天降項羽,鉅鹿之戰,王離長城軍團精銳被擊潰,章邯部救援失利,被迫退守險地與項羽統領的各諸侯叛軍對峙。

大軍士氣低落、孤立無援,長史司馬遷回咸陽請求援兵和物資,可趙高不見,胡亥受矇蔽更是不管不問。司馬欣只得回報章邯:“趙高獨攬大權,嫉賢妒能。如今仗打贏了,趙高必定嫉妒我們的戰功;打輸了,被他找到藉口,我們難免一死,希望將軍慎重考慮!”

章邯猶疑再三,最終投降了項羽,可嘆秦軍二十萬降卒被擊殺坑埋在新安城南,最後的秦國精銳毀於一旦,也昭示著秦帝國的滅亡進入了倒計時。

結語:

以上史料全部出於《史記》記載,趙高的野心和貪心,讓他一步一步登上大秦帝國權力的巔峰,同時也一步一步把大秦帝國推向覆亡的邊緣。如果趙高不存在,秦帝國本身制度上雖然有很多的弊端,但它會繼續傳承下去,絕對不會二世而亡。可惜沒有如果,只要有趙高在,而無有效辦法制約,歷史就只有一種可能——秦帝國必亡。


70後大叔講歷史


劉邦和項羽看到秦始皇的時候,一個發出了“彼可取而代也!”一個發出了“大丈夫當如此也!”不管是“取而代”還是“當如此”,這兩個人的不臣之心都是昭然若揭。



歷史往往是具有諷刺意味的,秦始皇終其一生,或許知道張良,但是卻不知道有劉邦項羽這兩個人。秦始皇在世之時,只經歷了張良等人的刺殺,卻未經歷過劉邦和項羽的驚世之舉。

秦始皇在世的時候,劉邦和項羽在幹什麼?胡亥繼位之後,揭開反秦序幕的也不是劉邦和項羽,而是研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課題的陳涉。

陳涉之所以在大澤鄉起義,一般認為根本原因在於秦朝的暴政。秦始皇備受詬病的就是暴政,而秦二世胡亥繼位後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接前面那個梗兒。同樣都是暴政,為什麼秦始皇在世的時候沒有反叛,而到了胡亥繼位就會群雄並起?秦二世胡亥比秦始皇又能暴虐多少!



對比秦始皇和秦二世胡亥,不難發現有兩個關鍵人物的地位發生了變遷。這兩個關鍵人物,一個是趙高,另一個就是李斯。

秦始皇在世之時,趙高基本上就是默默無聞,史書上見不到趙高有什麼重要的事蹟。當時趙高的地位,一個蒙毅就可以致趙高於死地。如果不是秦始皇出面干涉,歷史上就不會有趙高這一號人物。

反觀李斯,秦朝很多重要的舉措都是出於李斯的手筆。秦始皇在世之時,每逢重要決定,秦始皇都是令李斯主持廳議,經過廳議之後再做出決定。

但是到了秦二世胡亥之時,趙高一躍而起成為秦朝頭號人物。幾乎所有的決定都是出自趙高的手筆,即便有些不是趙高所為,也是胡亥在趙高授意之下做出的。

這時候的李斯便被慢慢排擠出了權力中心,最終落得了被夷三族的下場。



趙高闖入了權力中心,李斯逐漸淡出權力中心,這就是秦始皇時期和胡亥時期的最大區別。伴隨著李斯的還有蒙毅、蒙恬、馮去疾等諸多在秦始皇時期的頂樑柱式的人物。

這種權力格局的變化,不僅導致了秦二世胡亥面對群雄反叛的無能為力,反而又把章邯等諸多將領送給了義軍。

如果趙高沒有闖入權力中心,繼續以李斯等人輔佐胡亥。那麼秦朝的局面會不會扭轉?

即便出於權力爭鬥,李斯殺掉了蒙毅和蒙恬。如果沒有趙高,李斯會不會做出如趙高那樣自拔爪牙的舉動?一向精明的李斯權衡利弊,斷然不會如此!

至於能不能扭轉群雄並舉的局面,還要看李斯等人能不能把他們全部剿滅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秦朝之所以會滅亡,主要的原因就是沒來得及改變嚴峻的刑法,六國的遺民過慣了自由鬆散的生活,一下子面對秦帝國這麼高壓的刑法約束之後,自然會極為不適應,對秦帝國產生不了向心力,自然就沒有歸屬感,最終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他們才會追隨著六國貴族後裔們,對走上末路的秦帝國進行反撲。

如果趙高在秦始皇死後沒有作亂,把秦始皇死的消息傳回了朝中,眾臣們就會著手擁立新的大秦皇帝,胡亥年紀尚小,性格乖戾,自然會被眾臣排除在外,唯一的選擇就是在和大將蒙恬駐守在北漠的扶蘇了,眾王子中只有他能堪當大任,在朝臣們的迎接下,扶蘇與蒙恬匆匆回到了咸陽,登上了皇位。

扶蘇自幼喜愛儒家學說,對於嚴峻的刑法有著極深的不認同,再頂撞過秦始皇幾次之後就被髮配到了漠北抵禦匈奴,想借此消磨一下他的性格,想讓他擁有尚武的精神,這樣才能接替大秦帝國皇帝的位置。

但是扶蘇的理念並沒有因此改變,他在登上皇帝之位後,開始著手改變國內的嚴峻刑法,雖然有著朝內重臣們的反對,但是在蒙恬以及一眾改革派們的幫助下,很多嚴峻的刑法被廢除了,大秦帝國的刑法逐漸偏向人性化,飽受瘡痍的大秦帝國開始休養生息起來。

最終起義還是發生了,雖然扶蘇改變了嚴峻的刑法,但是落實到全國各地並沒有那麼快速,所以各地興起了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很快就被大秦戰神蒙恬帶兵撲滅,但是項羽等一眾六國後裔們在農民起義的調動下,瞬間從幕後湧上了檯面,他們在六國的故地挑起了事端,以這些六國貴族後裔為首反軍紛起。

有趙高沒趙高,秦國會大不一樣,此刻蒙恬沒有死,很多的軍中大將也沒有因此對大秦產生了離心力,軍中諸將萬眾一心,再把漠北抵禦匈奴的大秦精兵回防二十萬,這些經歷過血山火海的大秦精兵與章邯的囚徒軍並不一樣,他們訓練有素,經歷了六國戰爭,又經常與匈奴作戰保持了極高的戰鬥力。

最重要的是秦軍的武器比項羽軍隊的武器精良無數倍,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蒙恬以及其他諸將將包括項羽、劉邦在內的一眾反軍撲滅了,自此,大秦帝國度過了最重要的一個難關,這輛龐大的戰車開始走向平穩。經過扶蘇以及一眾改革大臣們的努力,秦帝國的百姓們漸漸對大秦帝國產生了向心力,大秦帝國自此平穩無礙,延續了數百年,直到它內部制度腐爛那天,被從內部崛起的另一個勢力撲滅,最終成為了歷史。


馬齋雜談


首先我要說一個問題,趙高在正史的記載中明確記錄他不是個太監。之所以給趙高安上一個太監的身份,是因為後世宦官專權太過於普遍,而趙高是”宦官”,在那時的這只是是指在宮廷做事的人,真正的太監是稱作“官閹”。

趙高雖然不是太監,但卻是一個導致秦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有人會說即便沒有趙高,秦王朝也一定會有滅亡。這個觀點我並不認同,我認為如果沒有趙高,秦王朝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會這麼快就滅亡了。

秦王朝滅亡的轉折點就是秦始皇的意外死亡,秦始皇死了後,在趙高和李斯的陰謀計劃下,原本的繼承人扶蘇的皇位和生命被一紙偽詔所奪取,扶持了秦始皇年僅二十一歲的兒子胡亥登上皇位。


根據歷史記載扶蘇是一個喜歡儒家思想,為人也十分的仁厚,如果扶蘇為皇帝后,一定不會出現秦二世在位後出現的“用法益刻深”的情況。如果扶蘇給民眾減輕徭役稅賦,那麼就不大會可能爆發陳勝吳廣那樣的戍卒起義。

扶蘇作為秦始皇的長子,根據繼承長子繼承者王位有充足的理由成為新的皇帝,再加上其又有秦始皇詔書上肯定,作為秦王朝新皇帝的扶蘇在整個王朝中是有很大的威脅。

而胡亥即位後出現的那些政治鬥爭,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清洗秦王朝朝堂上的反對力量,在趙高和胡亥的計劃下,有才能的大臣紛紛被殺死或被排擠,如蒙恬的死就導致了秦軍中精銳的長城兵團失去了統帥,李斯的死使得朝政大權被趙高獨攬,章邯最近選擇投降也是趙高所逼的結果。


假如六國後裔真的用能力發動了一定規模的反叛,秦王朝在文有李斯、武有蒙恬的情況下,六國勢力的叛亂根本掀不起什麼大的風浪。

綜上所述,如果當時沒有趙高,秦王朝或許根本就不會二世而亡,歷史也一定會朝另一個方向發展。


浮沉的歷史


扒開歷史的衣服,找到真相的另一種可能。

趙高與秦朝滅亡一點關係都沒有,2000年來他一直揹著這口黑鍋,比竇娥還冤。

漢朝後期的十幾個宦官專權,換皇帝跟玩似的,明朝的魏忠賢,為了讓皇帝專心雕刻事業,一力承擔了朝政,誰反對就請誰去錦衣衛喝茶,趙高的作死程度和他們比就是小兒科。但在這些作死專業戶的手上,漢朝還苟延殘喘30多年,魏忠賢之後大明還死撐了近二十年。趙高真正掌權不到1年, 還沒開始作死呢,各地起義就風起雲湧,兩年內把秦朝滅了。估計趙高也很懵:我才剛上臺,這鍋我不背。


究竟誰才是亂世的幕後黑手,那個人就是—死人商鞅。

商鞅變法為秦朝滅亡埋下了種子

沒錯,就是那個在秦國建國前就死了的商鞅。不少讀者君要罵我胡扯了,只要上過學的都知道秦國是因為商鞅變法強起來的。讓我們好好琢磨琢磨商鞅變法:第一條殺敵封侯,殺的越多,爵位越高,雖然風險大,但耐不住短時間的回報太暴利了,種個地還得等一年不一定吃飽,我砍一個頭第二天就是貴族了,房子和地都有了,因此建國後大家誰還搞生產,跟著老大北砍匈奴,南打百越;第二條重刑,陳勝吳廣戍邊遲到就要砍頭,鄰居犯罪,你也要陪著,這讓我想起了法西斯專政;第三條禁旅抑商,大家都和水稻一樣呆在地裡別動,這樣國家才會穩定,窮死餓死也得在那待著,打擊人員流動,商業發展。打天下這套組合拳十分管用,但秦始皇治天下還用這十個字就是作死了。


用先進理論馬克思哲學分析一下,剛剛經歷了400年的戰亂,國家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嚮往與諸侯國征戰不朽的矛盾,改變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生產力低下的矛盾。此時國家可謂一片狼藉,凡是活的久的朝代,開國君主在大亂之後都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漢朝初期有文景之治,兩任皇帝都省吃儉用搞民生,匈奴來了送閨女陪睡;隋朝開國皇帝楊堅隋文帝睡衣上都打補丁,輕徭薄賦。初代統治者都是發展民生,促使新國家儘快從戰亂中恢復過來。


悲催的是,秦始皇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國家,沒有足夠的歷史經驗借鑑,只能沿著商鞅的嚴酷改革確立的制度繼續走,大搞軍備競賽,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國內廢除諡號,就是不允許後人對君王進行評價,剝奪輿論自由,抑制商業發展,很少見到恢復民生的措施。

這種高壓政策,始皇帝活著時,靠著一統天下的威名,人民敢怒不敢言。等他一死,小皇帝沒沒什麼政治影響力,就再也壓不住國內主要矛盾的爆發了。

對趙高的誤解

認為趙高專政導致了秦朝滅亡,這個觀點的錯誤在於放大了趙高的影響力。趙高和一眾大臣爭權奪利,僅限於上層統治階級圈子裡狗咬狗,趙高掌握政權後並沒有推出什麼創新性的措施壓榨底層大眾,刺激國內矛盾。而且趙高實際掌權時間不到一年,可以說剛剛打敗政敵,正打算撈錢的時候,天下就反了,他心理也是崩潰的。

誤解二就是趙高殺了蒙恬,在指揮秦軍撲滅起義時還搞政治鬥爭,導致秦軍戰鬥失利。這一點確實加速了秦朝的滅亡。但這並不能改變秦朝走向滅亡的大勢,陳勝吳廣起義時,天下一呼百應,這就反映出秦始皇十年高壓政策下積累了巨大的社會矛盾,這已經不是一場秦軍小小的戰鬥勝利可以挽回的, 雖然可以延長几年壽命,但大火已經被點燃,反對的力量已經超過了秦軍的力量,人民終將拋棄不能代表他們利益的統治集團。

所以說秦朝真正滅亡的原因是秦始皇錯誤的治國政策,對外連年征戰,對內實行法西斯專政長達十年時間,巨大的社會矛盾爆發出來,恰巧趙高替秦始皇背了黑鍋而已。

如同現今的美國,經濟衰退,馬上要被中國趕超,這個鍋該特朗普背麼?從2003年小布什打伊拉克開始,每一屆美國總統任期內都有戰爭,十六年的時間花了3萬億美金,打垮了經濟,忽視了民生,這一長期的錯誤政策經過時間的發酵,終於在特朗普的任期上開花結果。這大寶貝也是個不省心的,一些列飄忽不定的政策,加速了美國的衰退。

歡迎參與討論,真相越辯越明。


信仰君



首先關於秦朝的滅亡有很多種原因,包括後人也在不斷的總結和探索。

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開始了第5次的出行,也是人生當中的最後一次,在途中去世,其實在他死之前已經留下了遺詔,讓太子扶蘇繼位,也正是因為趙高篡改了遺令,秦朝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沙丘政變足以說明對秦朝的危害

一個朝代想要經久不衰的延續下去,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謹慎,趙高作為秦二世,胡亥的親信,深得秦二世寵幸,為了自己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根本不管秦朝的安危。

所以基本上在秦二世的時候,趙高已經成為獨攬朝政的一個人,不久之後他坐到了丞相的位置,然後開始殺人立威。


正確的接班人可以給秦朝帶來一些生機

如果說沒有糟糕的出現,那麼秦始皇在世之後肯定是有大公子扶蘇繼承皇位。

首先他作為秦始皇的兒子,他必定知道秦朝對於他意味著什麼,他將怎樣去做,不能保證秦朝可以永久不變嗎?但是絕對可以推後他滅亡的時間。

一國之君,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延續

從歷代歷朝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皇帝如果只顧自己的貪圖享樂,沒有信息百姓到最後他是會滅亡的,奪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心繫百姓,為百姓著想,一個王朝才會不斷的延續下去,這也是秦始皇沒有做到的,或許他沒有完成。


也許宦官趙高的出現改變了秦朝的發展,以及將要走下去的路。

或多或少我覺得秦朝滅亡,跟宦官趙高有關係。


歷史小男人


從漫長的歷史車輪來看秦朝的滅亡應該是必然的,我們可以對比漢朝來分析一下

1:由封建制度變為中央集權制,這一個變化可以說對傳統貴族集團的利益是一個強大的衝擊,漢朝雖然也是這樣做的,但是漢有一個緩衝期(半封建半郡縣,也經歷了七國之亂最後經過推恩令)才得以逐漸過渡。

2:治國理念:秦以法治國,嚴刑峻法一時間民怨四起(吞併六國之前,秦的商鞅變法極大的刺激了本民族的戰鬥力,且人人都可以以軍功得爵位,但一統之後,便無戰事,這樣的嚴刑峻法已無激勵作用)。且秦的焚書坑儒,做法過於激進。(雖然坑的是巫醫術士)對比漢的做法,雖然也是嚴刑峻法治國,(出了一批刀筆吏,如:張湯)但卻大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旗號,使國民從此有了道德指引(董仲舒為首宣稱:君為臣剛,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相比較就比秦要來的聰明許多啦。

一種制度向另一種新型制度轉變,從歷史的角度看雖然是必然的,但過程卻是曲折的,秦就成了這個轉變實驗過程中的犧牲品,但是如果沒有秦的失敗,也就不會有漢的成功。所以秦漢要連在一起整體看待。


異域狼族良


作為短命的王朝,秦朝所引起的爭議和影響力抑制貫穿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或歌頌或鞭撻或追思或借鑑,而這其中,作為影響秦朝滅亡的重要人物之一趙高,都是無法避開的一個人。

自商鞅變法以來,積貧積弱的秦國逐漸強大,每一代君王都把統一六國作為終生目標和奮鬥動力,這和紙醉金迷、歌舞笙簫的六國相比,是極其難得的,這也是連續六代君王未出現過一個昏君的原因,縱觀歷史,也只有清朝皇帝能夠與之媲美。

到了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一宇內,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結束了諸侯五百年的割據局面,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國,但很可惜,猶如燦爛的煙花,耀眼過後便消失無影。

秦朝的滅亡,趙高只是一個推手,即使沒有他,秦王朝也難免走上覆滅的道路,只是時間可能要推遲一點罷了:

治國理念沒有與時俱進

以商鞅變法強大起來的秦國,自然在治國理念上遵循著商鞅法治的思想,並且他的成功給了秦國很好的借鑑,但這一次實踐並非成了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椎,他忽視了統一六國所帶來的政治、經濟、文化、民俗、信仰的不同,依然採用比如揚灰者棄市這樣苛刻的法律來治理,從而讓本適於秦國的律法成為六國民眾乃至達官貴人的肉中刺,成為他們日後甚至整個批判秦國暴政的藉口。

六國反叛的種子並沒有完全覆滅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對六國貴族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在咸陽寫放他們的宮殿,給他們居住,這種優待並未讓他們感激涕零,在滅國戰爭之後存活下來的他們,卻在暗中聯絡,成為反秦的主要勢力,這也是後來劉邦項羽征戰時期六國貴族能夠重新立國的重要原因,拋開直接的王室成員,那些擔負著國破家亡的人也並不完全認同秦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張良策劃的博浪沙錐擊秦始皇案。

連年征戰、國力以及軍力虧損嚴重

自秦孝公收復河西失地以來,秦國這架戰爭機器就沒有停歇過,通過不斷的鯨吞蠶食逐漸將六國納入了自己的版圖,但長期的戰爭必然導致國立削弱、兵員減少,這對於秦國來說尚可堅持,但突然間增加了那麼多人口,這種差異性立馬體現出來,此時的秦國,可以說是四面楚歌,完完全全在六國的包圍之下,這也是陳勝吳廣起義之後雖然有章邯的橫空出世也沒有力挽狂瀾的原因所在。

營造太多、天下騷動

現在說起來長城,國人必定十分自豪,這條成為世界七大奇蹟的萬里長城,在當年修的時候不知道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財力,民間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體現出了來百姓對他的怨恨,但不止於此,修建第一條高速公路、開發嶺南等,再投入更多的人力的同時,必定引起人心的離散。

秦朝滅亡了,趙高作為推手,讓他彷彿高樓大廈一夜傾,但秦國對於中華民族的貢獻卻是巨大的。在政治經濟文化甚至疆域版圖都影響深遠,那種六代君王努力奮鬥的影子,值得我們學習。


萬卷古今情


秦始皇時期,按照當時的制度和體制,趙高是中府令,應該是“大內總管”的角色,管理後宮事務的,是太監類。那麼,秦的滅亡又為何與趙高關係密切?我來分析幾點。

首先,秦始皇的去世,是在他大出巡的途中。公元前210年7月,始皇帝出巡到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病倒,回咸陽至沙丘平臺(今河北廣宗)去世。這時,陪在他身邊的只有左丞相李斯、中府令趙高和少子胡亥。秦始皇臨終前雖留有遺命,讓長子扶蘇主辦喪事,並即帝位。詔令沒來得及發出,讓趙高截留府中。

其次,長子扶蘇在北方監軍,與將軍蒙恬密切,且有主見,主張正義。而趙高一手帶大的少子胡亥,感情甚密,且胡亥少不更事,利於趙高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所以,趙高想讓胡亥即帝位。

再說,當時最有實權的是左丞相李斯。這李斯是楚國人,為求權勢來到秦國,先投靠相國呂不韋,做門生,後逐漸做起,參與國事,最後做到左丞相。秦始皇的去世,加上趙高的串朵,為保住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就聯手“政變”,改了秦始皇的詔令,假詔逼死公子扶蘇和蒙恬,胡亥即位稱帝,為“秦二世”。

秦二世,在趙高和李斯的幫助下,又逼殺始皇帝的二十多個公子和公主。把軍政大權交給趙高。趙高又採用“謠言和欺騙”手段,除掉了李斯。趙高獨攬大權,秦二世不問朝政。更甚者,趙高為奪取帝位,結黨營私,排斥大臣,誅殺正直!當朝沒有敢言者!全國起義連連,秦二世渾然不知!起義軍入關,進軍咸陽,趙高為自己的利益和出路,殺死秦二世。

縱觀秦末,秦始皇去世,沒有趙高“政變”,秦帝國的帝位傳承會按始皇帝詔令進行。扶蘇即位,必然會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的新政。即便是有農民起義發生,軍政和國家機器正常運轉,都不會出現速亡的結局!

秦始皇畢竟建立了健全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機器運作體制。悲劇就在秦始皇去世突然,且在出巡途中,給了趙高可乘之機,李斯也不能盡忠國家,貪圖私利!這是一個值得借鑑的歷史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