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垃圾分類“小事”!浙報點贊嘉興垃圾分類全域全覆蓋

辦好垃圾分類“小事”!浙報點贊嘉興垃圾分類全域全覆蓋

2017年,嘉興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打響“綠色革命”攻堅戰和持久戰。截至目前,全市分類覆蓋面達100%,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超過95%,提前完成省定目標任務,實現垃圾分類全域全覆蓋。

深入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大力弘揚紅船精神和“勤善和美、勇猛精進”的新時代嘉興人文精神,嘉興把垃圾分類工作當作校驗政治覺悟、考驗政治擔當、檢驗政治能力的“試金石”,作為防範化解風險、改善生態環境、助推高質量發展的“發力點”……辦好垃圾分類這件為民初心的“小事”,撬動生態文明這個“大局”,嘉興人一直不遺餘力。

嘉興人敢為人先,勇於創新。兩年多來,嘉興垃圾分類隊伍從小到大、分類制度從無到有、分類體系從缺乏到完善。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縣(市、區)、鎮(街道)共82個三級分類辦604人專班隊伍,形成了工作保障、分類標準、投收運處、宣傳培訓和監督考核等五大運轉體系。創新垃圾源頭大分流、前段精準分類“送標籤”、積分兌換“一高一低”和“美麗酵主”等多種垃圾分類減量模式和特色做法。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嘉興人不折不撓、踏實真幹。現在,每月公佈的垃圾分類“紅黑榜”,已成為嘉興小區之間比拼品質和檔次的重要指標;按樓道公佈的“星”情表,已成為嘉興樓上樓下鄰居間熱議的話題。看似不起眼的一張榜單,一兩顆“小星星”,卻“挑動”居民神經,帶動大家自覺分類。一張張“標籤貼”進村入戶,一張張“積分卡”慢慢累積,垃圾分類的意識和能力也種進每個人心裡。

嘉興人勇於擔當、認真履職。今年五六月間,嘉興黨政主要領導專門抽出一天時間,帶隊調研垃圾分類;7月19日,嘉興市委常委會專題學習關於垃圾分類的有關會議精神和批示指示,審議通過了《嘉興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專項行動方案》;8月23日,嘉興召開全市千人大會動員部署分類減量專項行動。眼下,市領導聯掛社區和人大政協監督推進垃圾分類的“督考”機制在嘉興全面展開,每季一督查,每月一檢查,全鏈條全過程考核。

嘉興人依靠群眾、一切為民。“黨建+”“社工+”“志願者+”,“小手拉大手”,“帶黨徽”的人帶頭,全社會動員,垃圾分類逐漸成為嘉興市民潛移默化的自覺行動,成為嘉興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時尚。政策照著現實去設計、貼著人心去執行,垃圾分類積分兌換“一高一低”模式,目前僅嘉興市本級積分金額就達到1500萬元,兌換金額950萬元,參與家庭20萬戶。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小區有新舊之分,垃圾分類不能有先後之別。

作為嘉興主城區,南湖區統籌指導、協同推進,實現新建小區和老舊小區提升改造與垃圾分類工作推進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管理。

在市區絕緣廠宿舍、桂苑小區等老小區,南湖區通過科學規劃,硬件上改造並增設垃圾分類回收設施,軟件上藉助老街坊、老鄰居“串門”指導和引導居民投放,普及垃圾分類知識,有力促進了整個垃圾回收以及環境體系的建立。

垃圾分類,源頭減量是關鍵。

今年3月,南湖區南湖街道天風閣小區引進全區首臺微生物有機垃圾處理機。保潔員將二次分揀後達到處置要求的廚餘垃圾倒入設備後,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經12至24小時的處理,能達到減量95%的效果。這臺“神器”每天可將200千克廚餘垃圾轉化為濃縮有機質,並且無異味和汙水產生,環境適應性好。

緩解運輸和終端處置壓力的同時,避免二次汙染。現在,南湖區不少小區和農貿市場配備了這樣的微生物有機垃圾處理機。全區生活垃圾源頭減量率平均達到52%。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秀洲商業街垃圾定點定時清運

秀洲區:收運定時定點 “蝸牛”季季評

在秀洲,所有商業街上的垃圾桶都“不見了”。

自垃圾分類開展以來,秀洲全面撤除商業街分類垃圾桶,取而代之的是垃圾車“定時定點”收運。

所謂“定時定點”,就是有害垃圾每月收集一次,可回收物每週上門收運一次,餐廚垃圾每天上門收集一至兩次,其他垃圾每天上門收集兩至三次。通過收運企業拒收分類不準確的垃圾、根據商戶投放情況進行星級評定等方式,倒逼商戶準確分類,推動環境衛生管理從“末端垃圾清理”向“源頭汙染防治”轉變。

倒逼機制不止這一個。

今年以來,秀洲為提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成效,根據源頭分類、分類回收、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和分類處理覆蓋實績等五大指標、15項具體標準,每個季度對全區行政村(社區)進行打分評比一次,並對總分排名最後的頒出“蝸牛獎”,同時向全區通報。

獲頒“蝸牛獎”,有壓力,更有動力。今年二、三季度,秀洲共有20個村獲頒“蝸牛獎”,19個村目前已銷號,銷號率達到95%。秀洲農村垃圾分類實現新突破。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嘉善“姚媽”垃圾分類宣傳服務隊

嘉善縣:不懂分類找“姚媽” 駐顏增效穿“鐵衣”

“姚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支900多人的服務隊。

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中,嘉善縣姚莊鎮堅持用群眾工作理念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根據婦女群眾特有的優勢,號召和凝聚了全鎮各村(社區)婦女幹部、婦女小組長、婦女網格員、巾幗志願者、各小區內的奶奶和媽媽們等,組建了由904人組成的姚莊鎮垃圾分類“姚媽”服務隊。

編排垃圾分類文藝宣傳節目、製作垃圾分類培訓宣講PPT、搭建“姚媽”垃圾分類宣傳群……如今,嘉善“姚媽”從農村走向城鎮,隊伍不斷擴大,形成“立足農村,延伸城鎮,輻射全縣”的“姚媽”品牌,助力市民垃圾分類意識提升。

與“姚媽”品牌同樣閃亮的,還有嘉善一個個垃圾桶。

去年以來,嘉善縣投入3028萬元,委託第三方服務機構將全縣垃圾桶進行更新換代,更換後的垃圾桶不僅外桶顏值提升,密封性也更好,有效阻擋異味擴散,減少視覺汙染,延長分類桶使用壽命。

“身著”不同顏色“外衣”的“四分類”垃圾桶,還能有效引導居民正確投放各類生活垃圾,提高了生活垃圾分類的準確率。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平湖垃圾分類環保深埋桶

平湖市:“一站一亭”天天見 環保集成深埋桶

今年,平湖在全市33個小區正式啟動定時定點投放和收集模式,撤銷遍佈小區各處的垃圾桶,讓居民統一前往小區的垃圾分類投放站、投放亭丟垃圾。同時,規定每天上午6時至9時和下午5時至8時為投放時間,其他時間關閉投放亭。投放中,專職勸導員、“桶長”還會當面開袋檢查、一對一指導。

從不接受、不配合到養成習慣,現在,平湖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參與率、準確率迅速提升,特別是分類準確率從40%提升到了95%以上,小區環境更是舊貌換新顏。

改變的不止是習慣,還有垃圾桶“個頭”。在平湖鍾埭集鎮農貿市場,一排綠植旁有6個黑色桶蓋整齊排列,偌大的桶蓋下,直徑約1.5米的垃圾桶被深深埋在地裡。

在垃圾分類中,平湖首創環保型深埋桶收運系統。每個桶可以裝近1噸垃圾,通過壓縮直運方式,每天只需清運一次即可。不僅提供垃圾處置效率,而且避免二次汙染。

現在,26只深埋桶被佈置在垃圾產生的集聚區和高產區,平湖也在實踐著垃圾收運集成高效模式。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海鹽垃圾分類專項監督

海鹽縣:專項監督 曬桶打卡

垃圾分類減量,黨員幹部帶頭。

今年以來,海鹽縣著力抓好黨員幹部、公職人員這一關鍵群體,積極發動黨員幹部、公職人員參與垃圾分類減量,充分發揮機關單位在垃圾分類中的示範引領作用。

今年9月,海鹽縣各級機關單位相繼開展家庭垃圾分類“曬桶打卡”活動。大家通過建立“曬比群”,每日將家中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類情況以及貼標籤情況進行拍照,並上傳群中。

海鹽縣各級紀檢監察組織則不定期對各單位建群和“曬比打卡”參與情況開展監督檢查,推動全縣公職人員自覺踐行垃圾分類,使全縣垃圾分類從單位分類向家庭分類延伸,擴大了開展垃圾分類的“朋友圈”。

海鹽縣紀委縣監委還對全縣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專項監督,累計派出21人次參與垃圾分類各項督查檢查,同時,屬地紀委、各派駐紀檢組也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監督檢查工作。

截至目前,海鹽縣已開出問題交辦單113件,發出部門(單位)、鎮(街道)垃圾分類情況通報14期,縣委、縣政府就垃圾分類工作推動不力下達通報批評1件。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海寧深入小區執法檢查

海寧市:送標籤立“桶長” 嚴執法強倒逼

早在2014年,海寧東苑社區就開始大力推廣垃圾分類“送標籤”模式,實現送標籤、用標籤、問題追溯的居民生活垃圾閉環管理。

今年,東苑社區南區在垃圾分類工作中,啟動撤桶建箱工作,實名制標籤升級為二維碼形式。上系統、溯來源、稱重量,實現對居民生活垃圾的精確數據監測,促進源頭減量。

去年3月,海寧又以黨建為引領、社區網格為基礎,創新設立垃圾分類“桶長制”。由網格長擔任一級桶長;網格內的樓道紅管家、銀立方老幹部、在職在冊黨員、小組長和志願者等擔任二級桶長;垃圾分類督導員、指導員擔任三級桶長。

制度的生命力在執行。在垃圾分類工作推進中,海寧堅持實行執法倒逼,強勢推進。

海寧市綜合執法局在常態執法的基礎上,把每週三定為“垃圾集中檢查日”,分成30個小組開展執法檢查,並在浙政釘平臺發佈實時檢查動態。同時,實行全市排名,黑榜倒逼,督促各鎮(街道)提高分類質量。截至10月底,海寧生活垃圾立案查處295起,一些不支持、不配合、不分類的單位和個人得到有效的震懾。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桐鄉“桐拾袋”回收車輛

桐鄉市:上線“桐拾袋” 身邊“桐管家”

桐鄉,一座與互聯網深度結緣的城市。

在垃圾分類工作中,以“互聯網+”助力,桐鄉創新生活垃圾分類機制,做足“關鍵小事”大文章。

桐鄉在全國各縣(市、區)中率先與支付寶對接,推出生活垃圾智能回收平臺——“桐拾袋”,實現可回收物“一鍵上門”線上預約,滿足了群眾不同時段的投放需求。

“桐拾袋”穩定運行兩個月以來,已回收可回收物58.5噸,發放環保金7.9萬元。

以精準分類為目標,桐鄉市還試點形成以“大桐管家(社區居委會)+小桐管家(物業)+桐管員(專職勸導員)”三級管理模式,開展“一對一”上門引導、“面對面”桶邊指導、“點對點”精準指導。

“桐管員”每日分上下午兩個時間段進行督導,引導居民每天貼標籤至垃圾袋後,再投入分類垃圾桶中。通過開袋檢查、源頭追溯的方式,引導居民分類,單個小區抽查20%分類袋中的投放準確率,並做好記錄。

據統計,先行試點“桐管家”模式的小區知曉率達到95%以上,參與率達到90%以上,分類準確率達到90%以上。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嘉興經開下沉社區隨機督查

嘉興經開區(國際商務區):參與分類齊動手 互學督評月月走

國際化的經開必須有國際化的品質。

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省級高標準小區建設中,嘉興經開按照省級高標準小區+源頭減量處理設備“1+1”模式要求,探索實施項目運行“1+1+x”模式,即當地環衛企業+減量設備企業+社區、物業等,整合資源、集中精力為推進試點項目提供保障。

在省級高標準小區嘉興經開御香苑,小區居民垃圾分類的參與率、知曉率實現了兩個“百分百”,準確率也達到90%以上,廚餘垃圾減量率達到85%。

用制度推進垃圾分類長效管理。嘉興經開自去年3月起,每月開展一次垃圾分類評分工作,每週赴一個街道開展一次互評互看、互學互比活動。今年,嘉興經開將“月度互評制”調整為“月度督評制”,以社區為“作戰單元格”,下沉社區隨機督查,重點對覆蓋程度、宣傳培訓、分類質量等進行綜合督評。

截至目前,累計開展督評工作80餘次,走訪檢查各企事業單位、小區、學校等公共場所約430個。各街道、社區也自行開展垃圾分類檢查747次。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嘉興港區垃圾分類主題公園

嘉興港區:寓教於樂打造主題公園

走進嘉興港區湯山公園,垃圾分類宣教長廊、資源再利用展示牆、分類塑膠跑道等設施,一下就把遊客帶進了垃圾分類的主題世界。

佔地258畝的湯山公園,是杭州灣北岸大型的開放式公園。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嘉興港區通過升級改造、情景植入,把公園打造成為嘉興全市唯一的垃圾分類主題公園。

在人流量較大的地方實現垃圾分類陣地化、常態化。通過寓教於樂的形式,港區居民在遊園活動中,就可以近距離感受和體驗垃圾分類的知識和樂趣。如公園廣場上配置了語音宣教智能果殼箱,遊客看到這個新鮮事物基本上都會駐足觀看、伸手一試,一次語音播報也是一次垃圾分類宣教。

垃圾分類主題公園建成至今,累計宣教人次6萬餘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同時,嘉興港區已實現城鄉整建制鎮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生活垃圾在去年負增長的基礎上持續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